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的变化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67例1型糖尿病(T1DM)患者、13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的GADA、ICA、IAA阳性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T1DM组中GADA、ICA、IAA的阳性率分别为66%、40%、24%,至少一种抗体呈现阳性的比例为92%,T2DM组中3种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16%、11%,至少一种抗体呈现阳性的比例为30%。T1DM患者的GADA、ICA、IAA阳性率明显高于T2DM患者(P<0.05),三种抗体联合检测优于单一抗体。结论血清GADA、ICA和IAA的联合检测对早期、准确诊断1型糖尿病,及时规范治疗、预测B细胞功能衰竭、预测疗效及在高危人群中筛查1型糖尿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分泌代谢综合征,1型糖尿病(1-DM)主要指由于自身免疫反应损伤胰岛B细胞,使胰岛B细胞逐渐丧失分泌胰岛素功能,最终引起糖代谢紊乱,是一种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新的糖尿病诊断、分型标准,1-DM仅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研究Graves病 (GD)甲状腺自身抗体的临床特点及异质性。方法 运用放免法测定 77例GD甲亢期、76例GD缓解期患者及 39例正常人的甲状腺球蛋白 (TG)、反三碘甲腺原氨酸 (rT3)、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 )、超敏促甲状腺激素 (s 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TSH受体抗体 (TRAb) ,分析各抗体与临床指标间的关系。同时以正常、GD及桥本甲状腺炎 (HT)甲状腺组织作为抗原 ,运用免疫印迹 (Westernblot)检测GD甲状腺自身抗体 ,并以正常阴性血清及标准阳性血清 (TGAb、TPOAb、TRAb阳性 )作为对照。结果 与缓解期患者相比 ,GD甲亢期患者TRAb水平及阳性率显著增高 (P <0 0 0 1)。GD甲亢期患者的TRAb水平与FT3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r =0 4 2 4 ,P <0 0 5 )。免疫印迹检测发现GD血清可与多种甲状腺抗原反应 ,GD血清在HT及GD甲状腺组织抗原泳道出现的条带数明显多于正常甲状腺组织抗原泳道 ,且有的条带不出现于正常甲状腺组织抗原泳道。GD血清可出现阳性对照血清所不出现的阳性条带。结论 TRAb在GD的致病中起重要作用 ,GD时存在新的甲状腺自身抗体且抗体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 LADA)起病晚,临床表现类似2型糖尿病(T2DM),但随着病程进展,最终仍需胰岛素治疗。笔者联合检测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抗体(1CA)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目的是早发现LADA,早治疗,从而做到保留残存胰岛细胞功能,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孙秀凤  刘洪彬 《河北医药》2004,26(6):525-525
现已发现1型糖尿病人至少有三种胰岛细胞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分别特异性对应于胰岛细胞抗原组分、胰岛素和谷氨酸脱羧酶。为了糖尿病正确分型、早期预报、分析糖尿病的病因,我室对这类患者检测抗胰岛细胞抗体(ICA)、抗胰岛素抗体(IAA)及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探讨其在鉴别1型糖尿病和早期诊断成人晚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中的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联合检测在青少年1型糖尿病(T1DM)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某院首诊青少年T1DM患者90例,并抽取4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统计分析联合抗体检测对T1DM的诊断效能。结果:T1DM组ICA、GADA和ZnT8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1DM组三项联合抗体阳性率最高(75.56%);自身抗体阴性组与阳性组空腹C肽和餐后2hC肽水平有明显差异(P<0.05);且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最高(AUC=0.854,P=0.000)。结论:ICA、GADA、ZnT8A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青少年T1DM的早期检出率和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的探讨Ⅱ型糖尿病成人患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和胰岛素细胞抗体(ICA)在成人迟发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15例按WHO标准诊断为Ⅱ型糖尿病的成人患为对象,采用ELISA法定性检测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和胰岛细胞抗体;血清C肽放免法定量检测。结果Ⅱ型糖尿病患抗体阳性率34.78%,GAD-Ab阳性率为18.26%,ICA阳性率为13.59%,两种抗体均阳性为2.61%;正常对照组GAD-Ab和ICA均为阴性;抗体阳性各组平均体重指数(BMI)均比抗体阴性组明显降低,且具有显性差异;小于40岁患的抗体阳性率最高,占该年龄组的50%;血清C肽水平在双抗体阳性组最低,GAD-Ab阳性组也较其它组低,依次为双抗体阳性组,GAD-Ab阳性组,ICA阳性组,抗体阴性组。结论GAD-Ab和ICA是LADA诊断的两个敏感指标,二联合检测对糖尿病的分型尤其是LADA的早期诊断,减少漏诊率以指导临床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的检出率及其对糖尿病分型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98例糖尿病患者、20例正常对照者血谷氨酸脱羧酶的抗体水平,统计T。DM组、T2DM非肥胖组、%DM肥胖组、正常对照组共4组研究对象的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的检出率,比较每种抗体各组间的阳性率,另外比较两种抗体同时阳性的比率。结果①T1DM组、T2DM非肥胖组、T2DM肥胖组GAD—Ab检出率分别为70.0%、6.3%和5.6%;ICA检出率分别为68%、8.8%、7.2%;GAD—Ab和ICA同时阳性的几率为68%。②糖尿病各组的检出率分别与正常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性。③T-DM组的检出率分别与T2DM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T2DM两组问检出率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AD—Ah是1型糖尿病自然病程中B细胞功能损伤的一个指标,对糖尿病预测、分型、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抗 ENA抗体是多种结缔组织病诊断的标记 ,用两种检测方法即免疫印迹法 (IBT)及免疫双扩散法(ID) ,对抗 ENA抗体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抗 sm抗体、抗 RNP抗体的检测 ,IBT法的敏感性优于 ID法 (P<0 .0 5 ) ;抗SSA抗体的检测 IBT法存在假阳性 ,ID法特异性强 ,稳定性好 ,敏感度高 ;抗 SSB抗体的检测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方法互相补充 ,建议同时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血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胰岛细胞抗体(IC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联合测定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诊断价值。方法 利用ELISA法测定138例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及46例健康者的血清GAD—Ab、ICA和IAA,并比较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GAD-Ab和ICA的阳性率分别为20.3%和11.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8.528,P=0.003;X^2=5.841,P=0.016);IAA的阳性率8.0%。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1.902,P=0.168)。抗体阳性患者血清C肽水平较低。结论 胰岛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可提高LADA患者的检出率;LADA患者胰岛储备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GTT)对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和B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LADA患者随机分为GTT组和对照组,应用GTT观察3个月前后空腹C肽、GAD-Ab和胰岛素抗体(IAA)的变化。结果①GTT组患者应用GTT治疗3个月后GAD-Ab阳性率下降,转阴率为4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IAA治疗前后,2组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③GTT组患者治疗后C肽水平略有上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研究提示GTT对GAD-Ab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并有一定的改善B细胞功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自身抗体在糖尿病诊断及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分别设定3组。1型糖尿病(T1DM)组,2型糖尿病(T2DM)组,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印迹试剂检测糖尿病GADA、ICA、IAA、IA-2A自身抗体后进行分析。结果 T1DM和T2DM自身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1DM与T2DM比较,T1DM其阳性率明显高于T2DM,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GADA检出率最高。结论 GADA、ICA、IAA、IA-2A的测定对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联合检测能提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胰岛细胞瘤与胰岛细胞增生症的MRI诊断(附7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与胰岛细胞增生症平扫与增强的影像特点。方法: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胰岛细胞瘤6例(其中多发性3例)、胰岛细胞增生症1例的MRI影像特点,并与B超对比。按功能分类:本组中胰岛素瘤5例,胰岛素细胞增生症1例,胰高血糖素瘤1例。扫描序列:常规行SE/TSE:T1WI、T2WI,部分加行脂肪抑制的T1WI与T2WI,行Gd-DTPA常规增强T1WI.结果:(1)胰岛素瘤:形态呈类圆形或卵圆形,最大径为1.0-2.5cm,常规T1WI呈略低信号,边界不清4/5,其中2例加行fs-T1WI后病灶边界变清;常规T2WI呈高信号4/5,边界清(其中1例行fs-T2WI病灶边界更清),呈等信号1/5,边界不清;常规增强呈等信号2/5,强化不明显呈略低信号2/5,不均匀强化1/5.3例(3/5)各有两个瘤体,但术前MRI均漏诊1个病灶。5例8个病灶中B超仅检出1个病灶,呈低回声。(2)胰岛素细胞增生:呈卵圆形结节状外突,最大径为1.5cm,呈等T1等T2信号,与胰腺分界不清,B超未检出病灶。(3)胰高血糖素瘤:呈卵圆形,最大径为8cm,呈混杂信号,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间有斑状短T1略短T2信号,常规增强呈稍不均匀强化,在T1WI与T2WI上有完整的线状低信号包膜。B超呈混合回声并可见包膜。结论:胰岛素瘤病灶小,以长T1长T2信号为多见,少数为等信号,多发病灶不少见,扫描时要注意查找,避免漏诊。大部分胰岛素瘤与胰岛素细胞增生症的鉴别在于信号不同,后者各序列扫描均为等信号。胰高血糖素病灶大,MRI表现较典型。常规增强扫描不能提高胰岛细胞瘤的检出率及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和临床生化指标、尿异形RBC率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25(OH)D水平将73例LADA患者分为3组,A组为正常组,B组为不足组,C组为缺乏组,另选取68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记录各组一般临床资料、胰岛细胞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受损者(IGT)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细胞功能的不同。方法参照2003年ADA专家委员会建议标准,选择正常糖耐量者(NGT)51例,空腹血糖受损者30例,糖耐量受损者27例。测身高、体质量、血压、血脂及OGTT5点血糖值及胰岛素值。采用HOMA-IR评价IR,HBCI、△I30/△G30、MBCI分别评价基础状态下及糖负荷后的胰岛素分泌功能。结果校正年龄、性别、BMI后,IFG、IGT组HOMA-IR均明显高于NGT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HOMA-IR与IFG组比较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年龄等因素后,IFG组HBCI较IGT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MBCI较IFG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I30/△G30与IFG组比较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与糖耐量受损人群均存在明显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主要表现为基础胰岛素分泌缺陷,而糖耐量受损人群为胰岛素早期分泌受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依帕司他联合胰岛素治疗对初诊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初诊糖尿病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组采用4次皮下胰岛素强化治疗(RI组)、依帕司他联合4次皮下胰岛素强化治疗(RI +EP组),并进行3个月的治疗和随访观察,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胰岛素(2 h 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释放指数(HOMA-β)值.结果 RI组22例、RI +EP组23例均完成了治疗3个月的随访评估.两组治疗后FPG、2hPG、HbA1C、MDA水平及HOMA-IR均较治疗前下降,血清FINS、2 h INS、SOD水平及HOMA-β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治疗后RI +EP组的FINS、2 h INS、SOD及HOMA-β高于RI组,MDA低于R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28、2.536、3.021、2.343、2.122,均P<0.05),FPG、2hPG、HbA1C、HOMA-IR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HOMA-β与SOD水平均呈正相关(r=0.888,r2=0.783,均P<0.01).结论 依帕司他联合胰岛素治疗初诊糖尿病,有效抑制氧化应激,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效果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8.
刘生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363-3364
目的:探讨利培酮和氯氮平对体外培养胰岛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在一定的葡萄糖浓度(5.5mmol/L)和不同作用时间(1h或4 h)下,以1μmol/L利培酮和氯氮平分别作用于体外培养大鼠胰岛细胞,以单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作用后胰岛细胞的凋亡率,并与相应的对照组比较.结果:利培酮作用于胰岛细胞1h和4h后,细胞凋亡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氮平作用于胰岛细胞1h和4h后,细胞凋亡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氮平作用于胰岛细胞4h后与作用1h后相比,细胞凋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氮平可以诱导离体大鼠胰岛细胞凋亡,导致胰岛细胞DNA含量减少,而利培酮在本研究中引起离体胰岛细胞发生凋亡的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