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中等长度导管在临床麻醉输液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麻醉手术中心的40例急性胆囊炎行开腹胆囊切除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20例。A组在超声引导下放置中等长度导管作为静脉输液工具,B组常规放置外周短静脉留置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导管平均更换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结果 麻醉前A组的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的导管平均更换时间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期间,A组的导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麻醉中,使用超声可视化技术放置中等长度导管作为输液工具安全可行,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途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的观察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淑芬 《河北医药》2012,34(5):790-791
近年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由于其操作简便、安全,已成为心脏术后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它广泛应用于静脉注射、中心静脉压的监测、静脉营养支持等方面[1].然而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治疗手段,随之而来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及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的机会大大增加[2].本研究主要观察心脏直视手术后患者经不同途径应用中心静脉留置管道的感染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加10年12月我科心脏直视手术后ICU监护室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共198例,其中股静脉置管38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02例,外周静脉置管58例.  相似文献   

3.
<正>我院自1999年开始使用静脉留置针,经常出现留置针留置失败,现将造成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采用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住院患儿928例进行护理观察,年龄0~14岁,穿刺部位为头皮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  相似文献   

4.
中线导管主要指的是经过穿刺进入外周静脉管腔为患者提供长时间药液输入治疗且能够在血管内留置的导管,又被称作是中等长度导管,长度20.0~30.0 cm,经上肢的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肱静脉穿刺置管深静脉血管,置管尖端位于腋窝水平或肩下部,但不到达中心静脉的导管[1].  相似文献   

5.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盲穿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的过程存在一定的风险。2008-03—2011-07笔者所在科在超声引导下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2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7例。男17例,女10例;年龄10~83岁。均为因恶病质、肥胖、多次化疗后血管条件差等,导致多次盲穿失败者。27例患者全部穿刺成功,1次穿刺成功23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置入术导管异位的有关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以期为临床减少导管异位情况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于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置入术患者110例,其中男72例,女38例,年龄(58.38±9.06)岁,统计患者导管异位情况,据此分为导管异位组、无导管异位组。收集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取单因素分析(应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独立危险因素与风险预测模型对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的预测效能。结果 本组110例患者共出现导管异位10例,占比为9.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置管静脉、置管长度、气管切开均为患者导管异位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R)分别为2.436、2.076、2.258,均P<0.05]。经ROC分析显示,置 管静脉、置管长度、气管切开均对患者出现导管异位具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1、0.728、0.735,风险预测模型预测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的AUC为0.858,取最佳界值点时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灵敏度为70.00%,特异度为94.00%。结论 神经外科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置入术患者出现导管异位的危险因素包括置管静脉、置管长度、气管切开,据此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导管异位预测价值良好,可针对上述因素采取针对干预,以降低导管异位风险。  相似文献   

7.
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吕彦锋  王瑜 《河北医药》2007,29(1):87-88
经过外周静脉插入到中心静脉的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它简化了中心静脉穿刺的过程和降低了中心静脉穿刺的风险,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本文回顾性总结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实施PICC置管的40例患者,对其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我科从2008年5月开展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经外周浅静脉置管于上腔静脉),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24~85岁,平均54岁,均是肿瘤患者,其中1例需用脂肪乳,1例需用甘露醇,其余患者均需化疗,使用导管为  相似文献   

9.
2004年1月—2007年12月对62例胸腔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经皮穿刺置入胸膜腔闭式引流,取代传统的穿刺抽液,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均为中等量以上胸腔积液患者,男37例,女25例,年龄18~72岁。结核性胸腔积液47例,癌性15例。1.2方法经B  相似文献   

10.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在通过外周静脉置入特制导管,使药物直接进入较大血管的一种护理静脉输液手法,在临床工作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受到医护人员的推崇[1]。PICC能够超长时间的留置于患者体内,对于需要反复静脉穿刺的患者无疑是一种福音。笔者所在科将PICC导管应用于长期化疗患者,进行了如下对比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7月—2015年3月入院需  相似文献   

11.
防止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时绕向颈内静脉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简称PICC)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由于静脉分支及角度问题,在送管的过程中,为避免导管绕入颈内静脉,临床上常规在导管尖端达到肩部(约30cm)时,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紧贴肩部,使导管顺利进入上腔静脉。但因此体位使患者颈部受累及目睹操作时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压力,部分患者难以配合,致使导管容易经静脉角分叉处绕入颈内静脉,不能达到正确的位置,影响置管成功率。2008年7月开始,我科从以人为本角度出发,并考虑到患者的舒适度,通过改变穿刺时常规体位并使用指压法可阻止导管绕入颈内静脉,经临床42例患者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侯海霞  鞠进 《现代医药卫生》2014,(21):3220-3222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时延迟撤离支撑导丝对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复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行PICC的3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8例。对照组在导管置入预测长度后撤离支撑导丝,再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确认导管无异位后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立即在无菌条件下行复位;观察组在导管置入至预测长度后立即用超声探头探查颈静脉,如导管无异位再撤离支撑导丝,修剪导管并连接正压接头,如发现导管异位及时在支撑导丝作用下行复位。对比两组患者在置管过程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复位成功率以及平均复位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30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9例;对照组发生导管异位32例,其中颈内静脉导管异位27例。观察组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18.35%)与对照组(17.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成功率(96.55%,28/29)高于对照组(77.78%,21/27),平均复位时间[(5.70±1.22)min]短于对照组[(8.90±2.53)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1,t=6.10,P〈0.05)。结论在超声引导下应用赛丁格技术行PICC术中,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常规探查颈静脉,排除颈内静脉导管异位后撤除支撑导丝,有利于颈内静脉导管异位的复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临床工作中小儿静脉穿刺经验的总结,探讨如何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156例患儿静脉穿刺资料。结果在不同年龄段的患儿,选择合适的静脉,可提高穿刺成功率。结论护士具备良好的素质,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巧,针对不同的患儿,不同情况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重症监护病房与普通病房静脉导管感染病原菌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与普通病房静脉导管感染病原菌的异同,为临床感染防治提供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菌株来源: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本院临床送检的静脉导管尖端标本的分离菌。  相似文献   

15.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避免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误入颈内静脉的避免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06—2008年ICU病区且需行深静脉置管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100例)、B组(试验组,100例),对A组采取传统的穿刺方法进行置管,B组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置管,两组患者穿刺完成后均常规行x线检查以了解导管头位置。结果x光射片检查证实,锁骨下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者13例,其中A组10例,B组3例,两组穿刺方法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穿刺联合旋转头位方法进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可降低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甘油果糖不同输液方式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2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予以甘油果糖中等长度导管置管输液,对照组予以甘油果糖静脉留置针输液.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留置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等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7.
心包积液可由多种病因引起,短时间内积液迅速形成或大量积液可造成急性心包填塞而危及患者生命。中心静脉导管的有效维护是保证心包积液患者引流效果,减少患者痛苦的关键。我科于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对16例心包积液患者采用床边B超引导下,经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引流心包积液。  相似文献   

18.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通过外周静脉进行穿刺插管,并将导管的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由于此项操作能够减少药物对外周静脉的刺激,有效地保护了外周静脉,减轻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和不适,降低了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能够预防相关感染的发生,已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目前比较普遍的PICC置管主要有2种:盲穿法和Seldinger技术。笔者将我院2012年1月至12月217例进行置管的患者,根据置管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查找二者的差异,寻求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心静脉置管术是指经皮穿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使导管尖端到达中心静脉(上、下腔静脉)的方法[1].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在快速扩容、中心静脉给药、术后营养支持、监测中心静脉压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然而,如果中心静脉导管固定不当,将会发生渗血、脱管、疼痛不适等并发症.目前,中心静脉导管的主要固定方法为缝合固定于穿刺点临近部位皮肤,以防止导管脱落及意外拔出.导管固定装置是一种新型固定粘贴材料,主要运用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中.我科自2010年1月开展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以来,将导管固定装置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中心静脉导管在147例心包积液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到我院就诊的患者心包积液量多数已达中等量或大量,患者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腹胀、浮肿等症状。心包穿刺是心包积液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但随着穿刺次数增多及积液量减少,损伤心肌及冠状动脉的危险性增加。近年来我院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减轻了患者痛苦,取得了满意效果。笔者总结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147例心包积液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抽液、持续引流的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