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讨论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伴重度肺动脉高压(PAH)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回顾性分析4例无外科手术适应证的PDA伴重度PAH患者行靶向药物治疗-介入封堵术及术后近期效果。患者在予西地那非和(或)波生坦治疗1~3周后行封堵术,4例均封堵成功,试封堵后30 min测肺动脉收缩压较封堵前降低。封堵器释放后降主动脉造影示4例封堵完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心脏超声示所有患者无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移位并发症,肺动脉压力及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成人PDA伴重度PAH患者进行靶向药物治疗 介入封堵术临床可操作性强,近期疗效明显,但围手术期须密切监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护理技术。方法对24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前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预防发生肺高压危象、伤口护理等多个环节进行观察研究和护理。结果通过对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进行一系列的护理,使手术的难度和危险性相应降低。结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环节,系统的护理和手术同等重要。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1%.大多数的专家认为PDA一经诊断就必须进行治疗,而且大多数患者能够通过介入方法治愈[1-3].但对晚期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hypertension,SPH)的PDA患者,PDA封堵术在判断肺动脉高压可逆性的同时,还可进行封堵治疗,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4],中短期疗效安全稳定[5],但仍缺乏长期的疗效评价.本文旨在对18例PDA合并SPH患者经导管封堵方法、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问题进行总结,以探讨其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
动脉导管未闭 (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指的是不能自行闭合的动脉导管.先天性心脏疾病中所占比例大小为15%左右.低体重婴儿发病率达到80%.女性患者明显高于男性患者[1,2].对于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而言, 肺动脉压力的高低都应该接受手术或是介入封堵术治疗[3].现阶段,对于动脉未闭合...  相似文献   

5.
张琴  张丽  李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4):2189-2189
我科自2004~2006年以来共做封堵术30例,年龄5~67岁。手术在局麻或基础麻醉下穿刺右股动、静脉,采取经股动脉逆行或股静脉顺行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两种途径,30例封堵术均获成功。随访1年,均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术后伤121出血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导管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单纯PDA患者采用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皮经股静脉封堵治疗PDA,应用X线造影术观察即刻疗效,术后72 h、1个月、3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结果X线主动脉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的直径平均6.8±1.1(3~12)mm,封堵器直径平均12.6±1.3(6~18)mm.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0 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29例无残余分流,3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术后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中无任何严重并发症,3个月随访,未发现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溶血、血栓或主、肺动脉狭窄.结论应用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PDA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分别于封堵术前及封堵术后测主动脉压及肺动脉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4例PDA患者均经导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与封堵术前比较,术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58±24)mmHg VS (36±11) mmHg]、肺动脉舒张压[PADP,(27±15)mmHg VS (14±6)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37±18)mmHg VS (22±6)mmHg]均显著降低(P均<0.01).但封堵术后主动脉压升高,收缩压由(111±25) mmHg升至(126±32) mmHg(P<0.05).结论 经导管封堵PDA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术后肺动脉压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前后及随访期间左右心室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0例成功施行经皮穿刺封堵术的PDA患者进行无创心功能研究。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3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血流动力学、左右心室大小及功能变化的指标。结果PDA封堵术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RVEDD)及容积(RVEDV)、每搏量(RVSV)、射血分数(RVEF)均明显增大(P<0.05),随访中RVEDD和RVEDV进一步增大(P<0.05)。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及容积LVEDV)、每搏量(LVSV)、射血分数(LVEF)术后均明显减小(P<0.05),随访中上述指标除LVEF外均进一步减小(P<0.05);所有病例术后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结论经皮穿刺封堵术治疗PDA能使血流动力学改变迅速逆转,并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左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阐述体外循环手术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围手术期护理策略,以供参考。方法通过总结分析PDA围手术期所采用的护理策略的临床效果进行阐述。结果与结论 PDA大多数可采用非体外循环实施手术治疗,但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合并有肺动脉高压时经常需要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而科学合理的护理是保证患者顺利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0岁。因劳累性胸闷、心慌20年,加重10d入院。入院后心脏多普勒彩色房性检查:左心房、室及右心房室均扩大,主肺动脉扩张,二、三尖瓣及主动脉瓣返流,肺动脉分叉左侧与降主动脉间有一管形结构,长约1.2cm,宽0.8cm,肺动脉收缩压95mmHg。心电图示:房间异位心律,心房纤颤,左室高电压,心肌缺血改变。入院诊断: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重度肺动脉高压,心房纤颤,心力衰竭。经术前准备后,美国AmpLatzer封堵器行封堵术,在局麻下行右股动静脉双插管,于降主动脉造影,确定采用动脉导管的位置、大小,导丝经动脉导管进入右心房,并在右心房与股静脉置入…  相似文献   

11.
<正>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目前绝大多数患者均可采用封堵治疗,疗效满意且创伤小。但还有一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延误治疗,发展至成人并且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甚至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才就诊,这些患者动脉导管均有不同程度的钙化,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  相似文献   

12.
<正>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传统的方法为手术结扎,但其创伤较大,随着介入封堵技术日趋成熟,介入治疗已成为PDA治疗的首选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山西省儿童医院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PDA78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低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介入封堵治疗术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对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的76例患儿,对经皮介入封堵治疗手术全程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患儿中73例介入封堵成功,成功率96.1%。1例术中因血管迂曲不能准确将封堵器放置到位而放弃手术,1例术中生命体征变化停止手术,1例封堵器术中移位紧急心外科手术治疗。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是PDA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鞠樑  钱炜  李红  李琪  沙红  华琦  胡静  胥玲 《安徽医药》2017,38(7):892-894
目的 探讨儿童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无锡市儿童医院住院的31例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根据术前经胸心脏彩超测量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内径大小选择不同的封堵器及手术方法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即刻、术后第24小时及术后1、3、6、12个月随访,进行心脏彩超、胸片及心电图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全部患儿均封堵成功,使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23枚,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8枚。2例术后即刻心脏彩超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3个月后残余分流消失;1例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予激素治疗1周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国产蘑菇伞封堵器对动脉导管未闭进行介入治疗,并发症少,疗效确切,远期效果满意。ADO-Ⅱ封堵器适用于小长管型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治疗,如适应证及手术方法适当,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为总结应用成角型蘑菇伞封堵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简称PDA)的经验,回顾性分析15例5.5个月-8岁(平均2.8&;#177;2.5岁)小儿应用此技术的资料。PDA最小直径为2—10mm(平均为5.9&;#177;3.1mm),术前均有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为34~65mmHg。选用新型封堵伞直径6—20mm(平均12.9&;#177;4.2mm)。结果表明,15例均获得成功。即刻听诊心底部杂音消失,重复主动脉造影,无主动脉腔内狭窄和变形。术后12例即刻无分流,3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消失。肺动脉压术后均有下降。结论:应用成角型蘑菇伞治疗小儿特殊类型PDA适应证范围广.成功率高,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Amplatzer封堵器(ADO)经导管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方法 38例确诊 PDA患者,应用 ADO经导管介入治疗。结果 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平均 3 8±11(2 5~6.9)mm,ADO大小平均 7.9±1.3(6~14)mm。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0分钟降主动脉造影显示31例无残余分流,6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l例存在少~中等量残余分流;37例24~48小时后超声心动图示分流消失,1例术后第4天分流消失。术后肺动脉平均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37例无严重并发症,l例术后第2天出现溶血,第4天消失。随访1.2±0.4(0.5~2)年,未发现残余分流、封堵器移位、溶血、血栓或主、肺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DO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单。其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7.
丁星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7):223-224
动脉导管未闭合(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占第2位,女多于男[1]。在新生儿阶段对于复杂和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应采取早期手术措施并要求有急诊手术的概念。通过优化手术方法和强化围手术期生命器官的保护,以提高手术生存率。Amplaze动脉导管封堵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动静脉轨道建立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动静脉轨道的建立在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择11例因PDA开口及形态变异,采用常规封堵方法不能顺利完成封堵的患者,改用建立动静脉轨道,可以顺利迅速完成封堵。结果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X线暴露时间。常规方法为建立通道(未成功)X线曝光时间超过30min,改为动脉静轨道法X线曝光6.3min。结论在PDA开口和形态有异常情况下,及时改变方法建轨道,可以减少X线照射,很好完成技术操作,是解决术中困难的有效、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患儿5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儿实施术后传统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术后介入循证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3%)显著低于对照组(33.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96.4%)高于对照组(63%),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患儿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