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头臂动脉狭窄的方法与价值。方法 本组5例,颈总动脉狭窄2例.其中1例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1例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3例.其中2例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1例行血管内支架治疗。结果 对5例头臂动脉狭窄病例进行了介入治疗全部成功。治疗后血管恢复通畅,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结论介入治疗头臂动脉狭窄性病变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性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链  张小明 《河北医药》2010,32(12):1614-1617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累及大中动脉的全身性病变,发生在中老年人下肢的动脉硬化性闭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见多发病之一。通过自体大隐静脉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跨越闭塞段,重建血液流入道是目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的主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长段闭塞无法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臧丽丽  张旋  王慧慧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8):108+111-108,111
颈部血管狭窄伴基底动脉瘤行介入治疗手术风险大,术后护理有一定难度。本科医护人员经过积极的术前准备,成功实行了经皮穿刺脑血管腔内球囊成形+支架植入术+基底动脉瘤栓塞术,患者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4.
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冠状动脉变异尤其是起源变异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价造成困难或失误,亦增加了介入治疗冠心病时的难度。因此,在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时,对这类变异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处理策略。本文报道6例冠状动脉造影起源变异,并且对其中2例变异血管狭窄作了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5.
介入治疗学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其治疗范围主要包括狭窄血管的扩张、血管支架和滤网放置、异常血管的栓塞、闭塞血管的再能以及肿瘤的化疗与栓塞等方面。传统医学作为一种典型的经验医学,其疗效缺乏客观化、定量化的评价标准,是中医药走向世界、获得广泛认可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已经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1,2],但是,由于脑血管本身的复杂性,加之,全国多家医院同时开展,存在着学习曲线,因此在支架成形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并发症,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CAS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将会大大减少手术的风险性,提高手术成功率。为了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能够更加顺利良好的发展,现将我  相似文献   

7.
刘建峰  侯凯  李辉  张峰  李鹏  井山泉 《河北医药》2013,(24):3744-3745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极高。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占缺血性脑血病25%~40%。单纯的内科药物治疗难以改变已经形成的血管形态。随着血管内支架技术的进步和介入治疗经验的积累,椎动脉支架成形术逐渐显现出比单纯药物治疗更大的优势。对我中心2004年4月至2012年6月73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术前、术后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对改善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神经症状和临床预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魏晓红  武云 《北方药学》2014,(6):126-127
目的:分析冠脉狭窄合并冠脉痉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选取20例冠脉狭窄合并冠脉痉挛的患者前3个月采用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采用的是抗心绞痛以及接触动脉痉挛的药物。采用这种方式治疗以后,第1、3、6个月进行随诊和疗效评价。结果:介入治疗前与介入治疗后6个月内进行对比,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结论:介入治疗方式对治疗冠脉狭窄合并冠脉痉挛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张曦  陈安强 《贵州医药》2010,34(1):32-34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最主要的病因。文献报道,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DSA证实约80%存在颅内或颈部血管狭窄或闭塞。若及早诊断颅内外血管病变,适时实施内膜切除术或介入治疗,可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或脑卒中的再发。目前认为DSA是诊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金标准。本文总结了我院2004-05—2009—08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80例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同时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安全性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97.8%(176/180),术前动脉狭窄为(73.9±9.6)%,术后残余狭窄为(13.7±4.9)%。在围手术期间,患者发生病变相关性穿支动脉闭塞4例、高灌注2例。随访6~12个月,平均为(10.5±1.0)个月;血管再狭窄30例,占16.7%;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者卒中发生率为10例,占5.6%。结论临床上,对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在近期内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加强抗凝、积极调脂及放射治疗都效果有限,近年来药涂层支架的应用使再狭窄明显下降,但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院心内科自2002年3月-2004年3月应用粘多糖片(山东省莱阳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治疗PCI术后病人69例,并与常规治疗相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型支气管结核疗程结束后的纤支镜随访镜检,了解介入治疗对不同类型支气管结核的治疗后支气管狭窄情况,为临床提高治疗参考。方法疗程结束后进行支气管镜检,观察支气管狭窄程度。结果炎症浸润型和肉芽增殖型介入治疗后支气管狭窄发生率10%和15%,并且以轻度狭窄为主,而溃疡坏死型介入治疗后支气管狭窄发生率为55%,(P<0.05)。多为中重度狭窄。结论追踪随访结果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后重度支气管狭窄发生率较低(5%),显示支气管结核病例应积极行纤维支气管镜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对炎症浸润型支气管结核及肉芽增殖型支气管结核效果优于溃疡坏死型支气管结核。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〇医院神经内科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颈部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脑血管平均血流量(Qm)高于本组治疗前,脉搏速度(Wv)、血管特性阻抗(ZCV)、外周阻力(Rv)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Qm高于对照组,Wv、ZCV、R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颈部血管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高于本组治疗前,两侧踝肱指数(ABI)、臂踝脉搏传播速度(ba-PWV)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FMD高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2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介入治疗,成功安置支架2个。结果:2例患者临床恢复满意,术后短期随访未发现有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短暂性缺血性发作(TIA)或卒中再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的可靠方法,但其患者太少,还需要临床积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 CT 脑灌注成像(CTP)血管介入术与单纯应用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IAS)的效果差异,为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提供更佳治疗方案。方法将66例 IAS 患者随机分为介入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介入治疗组采用 CTP 血管介入术治疗并给予抗凝药物,药物治疗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随访1年,比较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的脑血流量指标,及1年内卒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介入治疗组治疗后除 rCBV 外,其他指标均较治疗前变化明显(P <0.05);药物治疗组各指标均无明显改变(P >0.05)。2组预后卒中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基于 CTP 血管介入术治疗 IAS 的安全性较高,疗效明显,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而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是脑动脉狭窄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对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外周动脉,将细而柔软的操作导管引入心脏的冠状动脉,使用特殊的器械扩张狭窄的血管,并在血管狭窄部位放置金属支架,利用金属支架的机械弹性,维持血管的通畅,主要用于冠状动脉严重阻塞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8.
任敏丽 《河北医药》2013,35(10):1579-1580
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LMS)是特殊的冠脉病变之一,这种病变在冠心病患者中大概占5%左右,多表现为多支冠脉狭窄、阻塞等,会造成患者左心室的严重供血不足,从而引发重大心脏事件,甚至猝死,一直以来都被医疗界所重视[1]。近几年,随着我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提高与医疗器械的发展,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临床中逐渐广泛的开展。我院从2010年1月开始开展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介入治疗术,本文我们总结了关于护理左主干狭窄介入治疗术患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再狭窄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研究提供理想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颈动脉逆行入径 ,用球囊导管对中国白兔双侧髂动脉行内膜损伤术 ,后给予高脂饮食建立双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模型 ,在此基础上行血管成形术建立再狭窄模型。结果 :(1)饲养后1 ,3,6周的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饲养前 (P<0.01)。(2)血管成形术前髂动脉平均狭窄度左侧为 (50.80±14.12) %,右侧为 (51.20±13.94) % ,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管成形术后5周再狭窄程度模型组为 (55.20±14.47) %。 (3)病理HE染色及Masson染色示内膜显著增厚 ,主要由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构成 ,内弹力膜分离断裂 ,中膜平滑肌细胞迁移入内膜层。 (4)透射电镜示膜结构破坏 ,胞浆内可见大小不等的脂质空泡沉积融合 ,多量胶原纤维束状增生。结论 :本方法成功建立了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再狭窄动物实验模型 ,且简单、易行 ,模型稳定 ,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20.
<正>输尿管狭窄的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扩张、双J管及支架置入。笔者自2000-02-2006—04对10例输尿管狭窄患者行介入治疗,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输尿管狭窄的患者10例,均经静脉肾盂造影(IVP)或逆行造影确诊。女6例,男4例:年龄25—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