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工心脏按压与电除颤复律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中恢复循环(circulation restored),维持重要脏器生命的重要措施。人工心脏按压是现场抢救心脏骤停必须立即进行的最基本的首选方法;在具有电除颤设备的医疗单位,若心电(图)监护证实心脏骤停由室颤所致,应首先立即行电除颤复律,若不能证实是否由室颤所致,可行盲目电除颤,因心脏骤停由室颤所致者占80%~90%。 一、人工心脏按压 人工胸外心脏按压应与人工呼吸同时配合进行,一般在人工呼吸2次,判断心跳停止后立即进行,将带有氧气的血液通过心脏和动脉运至全身主要脏器。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相当于正常心排量25%~50%,脑血流量约为正常的30%,在个别患者  相似文献   

2.
刘继凤 《中外医疗》2010,29(35):146-146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急诊急救的护理对策。方法对心脏骤停患者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法、加压给氧、根据医嘱给予升压药物以及对有室颤者立即进行电除颤等措施。结果本组心脏骤停患者36例,经过抢救与护理心肺复苏成功31例,成功率达86.11%。结论心脏骤停患者死亡率是很高的,提高抢救成功率,使死亡率降至最低,是急诊急救医护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抢救心脏骤停中,开展及时诊断,有效的胸外按压等技术,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在抢救心脏骤停31例病人中,由于做到早期诊断,准确的有效的胸外按压等技术,及医护人员密切配合,较前明显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结果:31例心脏骤停中,心肺复苏成功6例。结论:在抢救心脏骤停中做到分秒必争,有效胸外按压等技术及全体人的密切协作就可能成功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的最佳方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现场抢救心脏骤停(CA)患者52例,随机采取标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通气法、气囊-面罩通气法、口对口人工通气法三种复苏方法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气囊-面罩通气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高于口对口人工通气组和气管插管组。结论在抢救心脏骤停时,气囊-面罩通气法可提供良好的肺通气换气作用,因气管插管而中止胸外心脏按压,对自主循环的恢复弊大利小,口对口人工通气法由于潮气量不同和需要暂停胸外心脏按压,效果不如气囊-面罩通气法。  相似文献   

5.
笔者自1982年始探讨应用“胸外心肺按压复苏术”,经1982~2002年试用于20例原发性心脏骤停,7例心脏复跳, 其中3例存活。1例冠心病室颤,经持续胸外心肺按压49分钟而心脏复跳存活。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 头偏向一侧充分后仰抬下颏,通畅气道。术者跪于病人一侧或立于床边。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尖区按压法及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采用左心尖区按压法及去甲肾上腺素组(12例)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及肾上腺素组(16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NE组左心尖区按压法及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12例CPR患者,复苏成功10例(其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脑复苏无效自动出院)8例成活(66.67%; E组常规胸外心脏按压及肾上腺素(Epinephrine)16例CPR患者,复苏成功6例(其中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4例成活(25%).结论采用左心尖区按压法及去甲肾上腺素组(12例)CPR的成活率高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及肾上腺素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救治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性及其对心脑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5月—2016年7月西部空军第452医院急诊科救治心脏骤停患者119例作为研究对象,接受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的59例为对照组,接受机械胸外心脏按压的60例为观察组。评估2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存活病例的外周血心肌酶谱指标水平、血清神经功能损伤指标变化。结果经不同方式抢救后,观察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t=9.23,P=0.00),复苏首阶段自主心率存续时间长于对照组(t=10.51,P=0.00),短时间复苏成功率、总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χ~2=14.38、13.25,P均<0.01)。复苏1h后,观察组外周血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水平低于对照组(t=7.82、9.27、12.34,P均<0.05),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含量低于对照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高于对照组(t=12.38、6.82、9.27 P<0.05)。结论机械胸外心脏按压可优化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减少按压过程中的心肌损伤并提升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的心脏按压频率在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过程中对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128例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心脏骤停患者纳入为对照组。将134例在2016年2月到2017年4月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的心脏骤停患者纳入为实验组。对照组在抢救时心脏按压频率为80-100次/分;实验组抢救时心脏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结果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心脏按压频率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心脏按压频率保持100-120次/分时抢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11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抢救措施及护理体会。方法早发现,早抢救,护士与医生密切配合,分秒必争,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正确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术,及早脑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结果42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中有11例复苏成功,抢救成功率达26%。结论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加强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使心脏骤停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急救,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心脏手术后心跳骤停尽快床边开胸心脏按压的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脏手术后11例住院期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抢救方法。结果在11例患者中,风湿性心瓣膜病9例(81.82%),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9.09%),冠心病1例(9.09%)。心脏骤停的原因低血钾5例,心包压迫增大的心脏2例,心脏填塞4例。抢救后无切口感染者,治愈出院9例(81.82%)。结论血流动力学稳定一段时间后发生心脏骤停的心脏术后患者,尽快进行胸内心脏按压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尽快有效的心脏按压、找到并纠正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是抢救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抢救心脏停搏的疗效.方法:心脏骤停患者70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常规复苏组30例和联合复苏组40例.常规复苏组采用常规心肺复苏术(STD-CPR),联合复苏组采用胸外按压联合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比较两组抢救效果.结果:联合复苏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复苏时间为6.80±1.20...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并发恶性心律失常致患者心脏骤停急救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昆明延安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并发恶性心律失常致患者心脏骤停的35例患者, 设为A组, 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并发恶性心律失常致患者心脏骤停的35例患者, 设为B组.研究中, 对A组的抢救措施及护理进行回顾性详细分析、认真分析护理措施, 全面总结临床经验和缺点, 对恶性心律失常而引起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流程、质量标准和专业培训进行重新分析, 制定出标准、规范、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并将其应用于B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窦性心律恢复时间、自主血压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抢救患者成功的例数、胸外心脏按压时间、电击除颤次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种类、床旁开胸例数、使用临时起搏器例数、呼吸机辅助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 B组窦性心律恢复时间、自主血压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胸外心脏按压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均低于A组;B组的抢救初步成功率、抢救完全成功率均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采用改进心肺脑复苏的方法,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临床经验。方法 改变原有的ABC模式为CAB模式,首舞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必要时胸腹交替挤压,及早除颤。大剂量应用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早期注意诔护脑细胞等措施。结果 抢救成功的心脏骤停病人30例脑功能恢复时间1h内11例,最长迭54h。结论 CBA心肺脑复苏术能够提高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适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心电监护对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时胸外按压复苏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周口市中医院2010年至2012年收治的50例CA并行胸外按压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胸外按压复苏未予心电监护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心电监护下行胸外心脏按压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胸外按压人次、按压频率、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以及有效按压时间比例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电监护下对CA患者行胸外按压能够有效提高按压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谢钢  赵金臣 《医学综述》2014,(2):286-288
胸外心脏按压是抢救心搏骤停的有效措施,连续胸外按压能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对于院外心搏骤停的急救,大多数目击者不愿意或者不能实施传统的心肺复苏,除此之外,实施单纯胸外心脏按压与传统的心肺复苏有相似的生存率及神经学预后。因此,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强调普通急救者只需实施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即可,提高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的依从性和可行性。单纯胸外心脏按压法应当被大众熟悉,并期待更多的目击者参与到心搏骤停的心肺复苏中来。  相似文献   

16.
2010年美国心脏学会(AHA)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ECC)指南的出版,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走过了50周年.1960年,Kouwenhoven、 Knickerbocker 和Jude报道了应用闭合式胸外按压成功抢救了14例患者.同年,在美国马里兰(Maryland)医学会议上首次介绍了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联合使用.2年后,即1962年,开始有人应用直流电单相波电除颤抢救心脏骤停患者.1966年,美国心脏学会颁布了第一个心肺复苏指南,随后定期进行更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抢救心脏骤停的经验和教训.方法 选取1990年6月至2007年6月抢救心脏骤停104例,心脏骤停5分钟后开始抢救54例,5分钟内50例,采取畅通气道,人工吹气胸外按压等措施抢救. 结果 复苏成功6例,成功率5.8%,成功病历均为5分钟内抢救病历.失败病历抢救中并胃内容物咽反流70例.并多发肋骨骨折30例. 结论 徒手心肺复苏要迅速及时,保证呼吸道通畅,快速连续胸外按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反复人工吹气可致胃内容物咽反流阻塞气道,如呼吸通畅不必反复大量人工吹气.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5岁。足月临产,因均小骨盆拟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产术。术前查BP24/14kPa,心、肺正常。硬膜外注入试验量利多卡因后病人述胸闷、不适,5分钟后突然意识丧失,心脏骤停,呼吸继之停止。立即心前区叩击,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应用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等复苏药物,未复苏。心脏示波显示心室停搏与室颤交替出现,室颤波较细,使用300瓦秒功率行非同步直流电击除颤4次未成功,再静注肾上腺素1mg,5%碳酸氢钠40ml,继续行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室颤波变粗,在心脏骤停30分钟时…  相似文献   

19.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流程及护理进展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是指对呼吸及心跳骤停者实施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的急救技术。呼吸、心脏骤停是院前急救中常见的急症,心肺复苏是抢救呼吸、心脏骤停患者的有效复苏技术。包括:基本生命支持及高级生命支持,主要保护和恢复大脑功能,维持生存时间,正确实施CPR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对CPC的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机械胸外心脏按压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急诊科发生心跳骤停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胸外心脏按压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27例(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和观察组29例(机械胸外心脏按压),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复苏后48 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血尿素氮(BUN)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T)等生化指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的差异。结果复苏后48 h,观察组CK-MB、c Tn I和BUN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AST/A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CS和C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机械胸外心脏按压较徒手胸外心脏按压可更有效地改善组织灌注,恢复神经功能,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