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通过分析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过程,研究质量控制程度,保障医疗过程中输血安全。方法:探讨血型实验室在输血时控制质量的现有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实施的要点。结果:血型实验室没有出现例如配血不当、血液中存在传染病等情况,安全事故急剧减少。结论:采取相应措施完善输血检验能够有效保障输血安全,提高血型实验室工作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患者甲,腰背疼痛半年余,疼痛加剧并下肢活动无力两月余来我院就诊,行胸片和CT检查,示胸内有一结节并肋骨胸椎多处骨质破坏,疑为多发性骨髓瘤,于2007年8月8日入院就诊。 相似文献
4.
再障患者血型变异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遇到 1例老年再障患者 ,在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过程中 ,发现血型由“AB”型变为“B”型 ,并先后输入AB型及B型血液 ,均未见不良反应 ,现将其资料报道如下。1 病历介绍患者 ,女 ,83岁 ,以严重贫血入院。经骨髓血细胞学分析 ,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入院时鉴定血型为AB型 ,与AB型血交叉配合 (盐水离心法 ) ,主次侧皆为 (- ) ,输入AB型全血 2 0 0mL ,无不良反应。其后再与AB型血交叉配合时 ,开始未发现异常 ,血液发出约 5min ,忽然发现主侧有微弱凝集现象 ,镜下观察发现红细胞 3~ 5个呈玫瑰花样凝集 ,且凝集现象逐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研究患者血型分布与Rh阴性红细胞输血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今年鉴定患者ABO及Rh血型的资料。结果:34815例患者中血型分布特点为O型>B型>A型>AB型,且Rh阴性63例,占0.18%。47例Rh阴性患者需要备血,22例行异体输血,人均用量2.30U。结论:由于存在术前备血但是术后未输血导致血液浪费的情况,建议建立相对预案提高血液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血前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的临床输血安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6月~2019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458例,所有患者均于输血前行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并统计分析其不规则抗体阳性率、特异性及输血情况。结果458例患者中筛查发现有9例显示不规则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97%;9例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中ABO血型患者3例且皆为抗-M抗体,而Rh血型患者6例,抗-E、抗-D、抗-DC抗体均为2例,经交叉配血试验后根据患者实际输血,无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结论于输血治疗前行不规则血型抗体筛查,可为患者选择更适合的血液制品提供科学参考,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7.
1 病历介绍患者 ,男 ,6 5岁 ,以乏力 2 a、牙龈出血 0 .5a、气短、四肢水肿 10d为主诉于 2 0 0 3年 10月入院。 2 0 0 1年 12月在我科做骨穿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此后在我科行 6周期M2方案全身化疗 ,症状缓解。近 0 .5a来全身乏力有所加重 ,出现间断性口腔及牙龈出血 ,色红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保证患者安全输血,避免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特做此研究.方法:本文对2008年1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预输血患者常规检测Rh血型及输血的情况做统计分析.结果:检测患者6770例,Rh阴性19例,阴性率0.28%.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hD阴性血型在临床输血中的重要作用。方法:每天采集的标本用玻片检测RhD血型。结果:1629例患者中有7例RhD(~),占0.43%,RhD(+)1622例,899.57%。结果与结论:预防、减少临床因RhD血型不合或免疫抗体产生而造成溶血事故的发生,要引起各医院检验科对RhD(-)血型的检测,登记和注册,提高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讨论ABO血型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输血结局,为临床特殊血型鉴定和输血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盐水介质试管法正反定型。结果:B供A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红细胞血型由A型转变为供者血型B型,但不出现相应抗-A抗体。结论:ABO血型不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受者红细胞血型转变为供者血型,而不出现相对应抗-A(B)抗体,如此ABO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情况按转变后血型输血。 相似文献
12.
成分输血与输血不良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汪明春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1):1-4
近 30年来临床输血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所谓成分输血 (bloodcomponenttherapy)就是把全血 (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用物理或 /和化学的方法 ,分离并制备成各种较浓和较纯的制品供临床应用。这样可以提高疗效 ,减少反应 ,一血多用 ,节省血源。临床成分输血的比例已列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输血技术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 ,也是衡量临床医师水平的指标之一。美国 70年代初成分输血只占总输血量的50 % ;1979年达 70 % ;1988年达 90 %~ 10 0 %。尤其是近年来欧美白细胞滤器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血型血清学特征以及输血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含特发性22例,继发性18例,对患者的血型血清学特征以及在输血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式分析,评价输血治疗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中有单独Ig M类冷自身抗体5例,占12.5%,单独Ig G类温自身抗体24例,占60%,Ig G冷自身抗体联合Ig G温自身抗体11例,占27.5%,按患者自身抗体类型分为Ig M冷自身抗体组和Ig C温自身抗体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有20例患者进行不相合红细胞输注100次,总有效率56%(56/100),部分有效30%,无效14%,有20例患者进行ABO血型非洗涤输注,总有效率为55%,部分有效27,无效1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没有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排除相同抗体干扰的情况下,采用同型非洗涤红细胞或O型洗涤细胞输注都是相对安全的,但采用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能够避免过度使用O型红细胞。 相似文献
14.
16.
〔摘 要〕 目的:分析抗 –M 抗体对血型鉴定的影响,探讨提前识别其对输血相容性检测及临床输血的意义。 方法:纳入 2018 年 2 月至 2022 年 2 月期间于河南宏力医院输血科行血型鉴定但于交叉配血时出现 O 型红细胞全凝集的受试者
12例,经反定型鉴定确定血型影响因素为抗–M抗体,直接或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IAT)等方法进行抗体鉴定,证实抗–
M 抗体对血型鉴定的影响,并采用吸收、放散试验及凝聚胺等方法进行不规则抗体影响消除,后再采用正反定型确认已处
理的红细胞和血清,患者的交叉配血采用盐水介质交叉配血试验、凝聚胺交配血试验和 DAT 卡式配血试验完成。其后回顾
性分析手术围术期输血患者输血反应。 结果:12 例受试者中正反定型不符 11 例,正反定型相符 1 例,但反定型 DAT 复查
时发现 ABO 细胞管对照凝集,而自身细胞对照管均未见凝集现象。经抗体鉴定均检出抗 –M 抗体,且其中 7 例检出免疫球
蛋白(Ig)M + IgG 抗体。9 例受试者交叉配血,其中 4 例均有输注血液成分,但无一例不良反应发生,且输血后均输注有效。 结论:抗 –M 抗体可引起正反定型不符或交叉配血不合,但这类血清在经吸收、放散试验及凝聚胺等方法处理后,可消除
抗 –M 抗体带来的干扰,获得正确血型鉴定结果。在血型鉴定时增加 O 型红细胞对照管则可明显提高抗 –M 抗体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输血时限在血液科输血的重要作用。方法:将112例输血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按标准的时间输血。结果:按标准时间输血的病人并没有发生输血反应,未按标准时间输血的病人有13例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等过敏反应,并且有血液凝集现象。结论:对血液科病人按标准时间输血能避免或减少输血反应,保证病人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付文辉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7)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技术与输血安全问题。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驻马店市中心血站需要输血的55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27)与观察组(n=28),对照组予以输全血方式,观察组予以成分输血方式,观察两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进行成分输血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傅尚志 《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6(3):491-492
输血广泛应用于临床,最近人们发现,对肿瘤病人进行输血,可促进肿瘤复发,降低生存率,增加病死率,使免疫功能降低。因此,肿瘤病人的输血需十分谨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