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胃液胃蛋白酶含量及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红桂木凝集素用于胃液胃蛋白酶定量的可行性;证实胃蛋白酶在胃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将红桂木凝集素(ALL)标记上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用夹心酶联法测定不同胃病患者胃液中胃蛋白酶的含量,并用改良安宋氏法测定其相应的酶活性。结果:正常组(16例)、胃炎组(32例)、十二指肠溃疡组(32例)、胃溃疡组(21例)及胃癌组(5例)中胃蛋白酶的含量及其活性均无显著性差异,但胃液pH值〈3的酶含量要  相似文献   

2.
刘伟平  隆霞 《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2):173-175,179
目的 了解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及抗体分型和胃蛋白酶原(PG)联合检测对其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上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700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慢性胃炎(n=244)、十二指肠溃疡(n=240)和胃溃疡(n=216)...  相似文献   

3.
胃炎、溃疡病、胃癌患者胃液胃蛋白酶原含量检测及意义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刘政,浦福兴,程铁华,姜钰峰关键词胃液;胃蛋白酶原类;胃炎;胃肿瘤;胃溃疡中图法分类R573胃蛋白酶原(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分泌入胃腔后约1%吸收入血,胃液中PG含量高...  相似文献   

4.
结合内镜检查,从粘液池抽取清晨、空腹胃液,以其pH、游离酸、蛋白酶、粘液、胆汁酸及 DNA 值绘制直方图,对比胃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胆汁(碱性)返流性胃炎各自的图型特征,并用微机进行多元直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癌组胃液成分呈游离酸、蛋白酶、粘液含量降低,而胆汁酸含量升高,尤其是 DNA 含量居各组之首,与 pH 值之升高程度相齐,从而呈拱门状图型;胆汁返流组的胆汁酸含量最高,与 DNA 柱相平,亦与 pH 值的柱高相平,故呈三个高柱柱高相齐的特征性图型。消化性胃溃疡组的胃液成分图型与正常组基本相似,但胆汁酸与 DNA 柱有明显增高;而十二指肠溃疡组的突出表现为游离酸柱居各种胃病组之冠,蛋白酶和粘液含量亦相应较高。  相似文献   

5.
胃癌手术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血清PGⅠ、PGII及PGI/PGⅡ的变化规律。方法:收集胃镜检查确诊的胃癌65例,用免疫放射法(IRMA)测定手术治疗前后患者血清PGI及PGⅡ,同时计算PGI/PGⅡ(即PGR),并设健康对照组。结果:胃癌组血清PGⅠ及PGR分别为92.91±40.99mg/L及5.91±3.24,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较术前降低更为明显,复发者PGⅠ及PGⅡ分别为98.44±37.51mg/L和15.97±5.94mg/L,较术后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测定血清PGⅠ、PGⅡ水平及PGR值对胃癌患者的疗效判定及复发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胃疾病与血清胃蛋白酶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疾病与血清胃蛋白酶原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胃蛋白酶原 、 水平 ,正常对照组 17例 ,胃炎组 18例 ,胃溃疡组 18例 ,胃癌组 19例。结果 :胃炎患者 PG 、PG 、PG / PG 及胃溃疡患者 PG 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胃溃疡 PG 高于正常对照组及 PG / PG 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胃癌患者 PG 、PG / PG 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清 PG 升高及 PG / PG 降低是胃溃疡的危险因素 ,血清 PG 和 PG / PG 降低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对慢性浅表性胃炎3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胃溃疡17例,十二指肠溃疡18例、胃癌8例和正常人32例同时测定了血液、胃液、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的胃泌素浓度(分别简称SGC、GJGC、AGC、DGC)。结果表明,SGC和GJGC在各组内个体差异很大。各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AGC低于正常对照组,其降低程度与胃粘膜萎缩程度有关。除萎缩性胃炎外其它各疾病组的DGC和DGC/AGC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胃溃疡和胃癌患者中胃体部病变时各种胃泌素浓度均呈高于胃窦部病变的趋势。十二指肠溃疡患者DGC与SGC间呈明显的相关关系(r=0.75、P<0.001).本文讨论了各种常见上胃肠道疾病时各部胃泌素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江苏省南通地区不同人群中血清胃蛋白酶原(PG)的含量水平,研究其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人群中的变化规律,以探讨血清PG测定对胃部疾病和胃癌早期筛查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对2360例进行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含量测定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检测2360例血清PGⅠ含量为156.6±55.6ng/mL、PGⅡ含量为10.7±4.4ng/mL、PGR结果为15.5±4.5。(2)≥45岁人群血清PGⅠ、PGⅡ水平均高于<45岁人群及整体人群血清PGⅠ、PGⅡ水平。(3)男性血清PGⅠ含量高于女性,而PGⅡ含量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岁人群血清PG异常率低于≥45岁以上人群,男性血清PG异常率高于女性,且以PGⅠ异常率为高。结论:南通地区不同人群血清PG含量总体处于正常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PGⅠ含量增高,异常率也升高;且男性PG异常率明显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亚群的放免测定对胃癌及其它胃部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消化性溃疡、胃癌和胃部其他疾病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亚群(PG Ⅰ、Ⅱ)的含量及PGⅠ/Ⅱ比值的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消化性溃疡组中以球部溃疡PGⅠ、Ⅱ数值明显上升;胃溃疡者也升高但与正常值重叠较多;胃癌组PGⅠ值明显降低以PGⅠ<35ng/ml、PGⅠ/Ⅱ<1.5为阳性指标,同时符合这两项指标的确诊率为22%,特异性为94%,而将PGⅠ<35ng/ml,或PGⅠ/Ⅱ<1.5为阳性指标,其确诊率和特异性分别为73%,78%.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亚群数值及比值下降,是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高危因素,可作为胃癌筛查的一项血清学指标,对胃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吡哌酸锌对大鼠胃酸、胃蛋白酶活性、胃壁粘液分泌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5 0只 ,体重 2 2 2± 11g ,随机分成 5组。各组分别灌胃 0 .5 %羧甲基纤维素钠、5 %西米替丁和 3个剂量组的吡哌酸锌 ,每天 1次 ,连续 6d后 ,结扎幽门 ,手术后 5h处死大鼠 ,取出胃液和胃 ,测定大鼠胃酸、胃蛋白酶活性和胃壁粘液的分泌。结果 吡哌酸锌能降低胃液量、减少胃总酸排出量 (P <0 .0 1)与抑制胃蛋白酶活性 ,也能显著增加胃壁粘液的分泌 (P <0 .0 0 1)。结论 吡哌酸锌能使胃粘膜损伤因素减弱 ,保护因素增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2007年1月收治的12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不同的肿瘤分期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胃镜对残胃癌的确诊率为83.3%。本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22年。在12例残胃癌中11例行根治性手术,1例行姑息性胃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5年生存率为27.3%。结论: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是诊断残胃癌的主要手段,残胃联合脏器切除是治疗残胃癌的主要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其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693例接受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残胃癌的发生、治疗及其预后;同时就与残胃癌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93例胃大部切除术中,发生残胃癌76例。5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行根治手术,15例行姑息性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两种术式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7月和14.2月。未行手术切除的25例残胃癌患者,于发病后3~11月内死亡。76例残胃癌中,原溃疡位于胃部59例(22.3%,59/259),十二指肠球部17例(3.9%,17/434),两部位的残胃癌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B illrothⅡ式和B illrothⅠ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残胃癌发生率分别为12.7%和7.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5年。结论手术在残胃癌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残胃癌多发生于B 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且原发溃疡位于胃部的患者,术后10年以上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姚钢  余宪民 《现代医学》2004,32(2):99-102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上皮化生和幽门螺杆菌的关系。方法 收集门诊行上消化道胃镜检查确诊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70例,另选胃和十二指肠黏膜正常患者55例为对照组。用快速尿素酶法和幽门活组织检查半定量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苏木素一伊红染色和Schiff过碘酸染色半定量法检测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结果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高;十二指肠球部胃上皮化生检出率和评分与胃幽门部Hp的检出率和评分无相关关系。结论 Hp不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的决定因素,也不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范围得以扩展的因素。十二指肠溃疡病本身的一些特点是十二指肠黏膜胃上皮化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分析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单纯修补术的临床效果及经验。方法对36例行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除1例中转开腹外,其余35例手术均获成功,无特殊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修补术具有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6.
亚硝胺类化合物致癌问题已受到普遍重视。本文表明:浅表性胃炎患者胃液亚硝酸盐含量为0.0110±0.0057mg-N/dl。胃癌患者胃液亚硝酸盐含量为0.0298±0.0243mg-N/dl,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02)。萎缩性胃炎患者胃液亚硝酸盐含量为0.0218±0.0220mg-N/dl,亦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患者(P<0.05)。提示胃癌发病与胃液内亚硝酸盐含量增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根据甲醛能与NH_4~+反应生成等摩尔H~+的原理,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胃液氨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法的灵敏度高于传统的扩散法,回收率为92.5%—93.8%,可作为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定量检测胃液氨浓度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舟山群岛渔民消化性溃疡发病(PU)特点。方法:对10年间舟山渔民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277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1846例,胃溃疡(GU)854例,复合性溃疡(CU)72例。DU患者的平均年龄36.2岁,GU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8岁,CU患者的平均年龄44.3岁,与当地普通男性居民相比,DU的发病年龄要提早5~10年,GU提早3~5年,而CU基本一致。DU和GU的四季检出率均以秋冬季节为高。DU在PU中所占比例为66.5%,结论:(1)渔民的PU检出率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高。(2)病变好发部位以球部溃疡最多见,GU次之,CU最少。(3)PU与渔民在海上工作的年限、季节、生存环境和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of Gastric Mucosa by Faeces TrogopterusLIQing-ming(李庆明)(SunYat-senMemorialH...  相似文献   

20.
胃粘膜不典型增生MG7抗原表达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杰  胡家露 《医学争鸣》1996,17(3):175-177
探讨MG7抗原在胃粘膜不典型增生癌变中的预测价值。应用本院制备的抗胃癌单克隆抗体MG7作ABC免疫组化染色。随访检测72例胃粘膜异型增生标本。其中癌变组34例,未癌变组38例,随访时间6-74个月。癌变组中24例表达阳性,未癌变组中仅7例呈阳性表达,两组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