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市贝(甲)壳类海产品易损气单胞菌检出情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易损气单胞菌的携带及分布。方法 用分步筛选方法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易损气单胞菌。结果 从13种2024份样品中检出易损气单胞菌84株,检出率为4.15%,其中以圆蛤最高达8.2%,牡蛎、淡菜、海螺3种海产品未检出。结论 证实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易损气单胞菌较普遍,本地居民对该类海产品多有生食或半生食的食用习惯,提示我们应注意食用安全性,以减少易损气单胞菌腹泻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宁波市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携带及分布。方法用分步筛选的方法,筛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疑似致病性气单胞菌,再对疑似菌株进行系统生化定型。结果从13类2431份市售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8种1946株,检出率为80.05%。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以嗜水气单胞菌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8.26%;海产品带菌率最高为海瓜子,达145.31%。牡蛎、淡菜、海螺3类海产品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同一样品中检出2种以上致病性气单胞菌有542份,占22.23%。结论检测发现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较普遍,贝壳类的致病性气单胞菌携带率高于甲壳类。结果提示,市售新鲜贝(甲)壳类海产品是一类诱发气单胞菌疾病的危险因子,而本地居民对该海产品的食用习惯多为生食或半生食,进一步增加了食用不安全性。因此,建议食用时应注意烹饪方法,以减少气单胞菌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气单胞菌引起的群体性腹泻等食源性疾病在不断增加,在本市就发生过多起气单胞菌性食物中毒。据调查该类事件常与食用不洁贝(甲)壳类海产品有关,对贝(甲)壳类海产品在食用习惯大多为生食或半生食,存在食用危险性。因此,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种类,了解其分布,对防止致病性气单胞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食品安全和卫生学意义。由于国内对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情况了解甚少,探讨其卫生学意义更少见报道,为此我们采集宁波市场上贝(甲)壳类海产品进行致病性气单胞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部分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孤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朝 《现代预防医学》2001,28(2):192-192,194
目的:调查分析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孤菌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分离和增菌后分离两种分离方法对162份海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检出8种致病弧菌361株,检出率依次为副溶血性孤菌50.4%、溶藻孤菌21.6%、非O-I群霍乱孤菌15.2%、拟态孤菌5.8%、河孤菌3.9%、创伤孤菌1.4%、费尼斯孤菌1.1%和海鱼孤菌0.6%,未检出霍乱孤菌。结论: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普遍且具种别多样性,不宜生食或半生食;同时应用两种分离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贝(甲)壳类海产品的致病性孤菌携带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种类和数量,分析卫生学意义。方法用分步筛选的方法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了解携带及分布。结果从13种2024份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7种1667株,检出率为82.4%。菌株的检出率以嗜水气单胞菌最高,达42.0%,威隆气单胞菌最低,仅为1.1%。海产品中带菌率以海瓜子最高,达188.4%,牡蛎、淡菜、海螺3种海产品检出的气单胞菌较低。结论证实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较普遍,与临床和气单胞菌食物中毒报道的嗜水气单胞菌是主要病原菌结论相一致,其卫生学意义不容忽视,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对该海产品的食用习惯上,本地居民多为生食或半生食,增加了食用不安全性,是一类诱发疾病的危险因素,提示我们应注意食用安全,以减少气单胞菌引起的腹泻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贝(甲)壳类海产品带染致病性弧菌调查浙江省奉化市卫生防疫站315500杨治香,孙敦民沿海居民素有生食或半生食贝(甲)壳类海产品习惯,常造成腹泻与食物中毒。近年,由于这些海产品与甲肝、伤寒等病流行密切相关,更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为此,我们对市售的贝(甲...  相似文献   

7.
贝(甲)壳类海产品中气单胞菌的生化鉴定与药敏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单胞菌是常见的腐物寄生菌 ,它引起人类感染常见的病变为腹泻及创伤感染等。近年来 ,关于该菌的报道日益增多。本文报道了从 5 2 7份贝 (甲 )壳类海产品中分离到气单胞菌的生化鉴定与药敏结果。1 材料与方法1.1 样本来源 从余姚城区农贸市场销售的新鲜甲壳类海产品石蟹 3 8份、沙蟹 3 3份、梭子蟹 5 0份、海虾 43份、对虾 3 5份 ,共 5种 199份 ;贝壳类海产品黄蛤 3 2份、泥螺 90份、蛏子 5 5份、海瓜子 12份、蛤蜊 15份、淡菜 2 0份、白蛤 45份、花蛤 17份、毛蚶 42份 ,共 9种 3 2 8份。两类海产品合计 14种 5 2 7份。1.2培养基、试剂…  相似文献   

8.
部分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情况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调查分析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情况。方法采用直接分离和增菌后分离两种分离方法对162份海产品进行检测。结果检出8种致病性弧菌361株,检出率依次为副溶血性弧菌50.4%、溶藻弧菌21.6%、非O-I群霍乱弧菌15.2%、拟态弧菌5.8%、河弧菌3.9%、创伤弧菌1.4%、费尼斯弧菌1.1%和海鱼弧菌0.6%,未检出霍乱弧菌。结论贝(甲)壳类海产品携带致病性弧菌普遍且具种别多样性,不宜生食或半生食;同时应用两种分离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贝(甲)壳类海产品的致病性弧菌携带情况。  相似文献   

9.
用直接分离法检测贝(甲)壳类海产品中的致病性气单胞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贝 (甲 )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携带状况。 [方法 ]对市售贝 (甲 )壳类海产品标本用直接分离和 1%氯化钠胨水增菌后分离分别检测致病性气单胞菌。 [结果 ]从 40 0份样品中 ,直接分离法检出致病性气单胞菌 7种 480株 ,增菌分离法检出 6种 45 2株 ,检出率分别为 12 0 .0 %和 113.0 % ,两者符合率为 94.2 %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检出的致病性气单胞菌以嗜水气单胞菌为主 ,分别为 45 .4%和 46 .9%。 [结论 ]直接分离法能应用于贝 (甲 )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培养基对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检出率情况。方法:我们用ASBA10、麦康凯琼脂、4号琼脂3种培养基对气单胞菌进行分离鉴定,统计分析比较了它们的检出情况。结果:527份海产品检出294株气单胞菌.其中ASBA10检出率最高,ASBA10和麦康凯琼脂组合使用对气单胞菌的分离最为合适。结论:在实际工作中,AS—BA10和麦康凯琼脂组合使用是分离气单胞菌快速、简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分离致病性气单胞菌,目前多采用增菌后分离的方法,以提高检出率[1]。现行分离法有利于优势致病性气单胞菌的检出,尤其适合于检测病人标本,但不能较全面地显示致病性气单胞菌的频度和种类。为了解贝(甲)类海产品中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频度,必需寻找一种简捷、全面的适宜于带菌状况分析的分离方法。我们试用直接分离的方法,对携带致病性气单胞菌较多的贝(甲)类海产品进行检测,与增菌后分离比较,探讨直接分离法应用于检测致病性气单胞菌的可能性。现将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贝(甲)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检测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贝 (甲 )壳类海产品中致病性气单胞菌检出率 ,对直接分离和增菌分离法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直接分离法用于致病性气单胞菌检测时 ,受温度影响较为明显 ,提示夏、秋季宜用直接分离法。冬、春季宜用增菌分离法  相似文献   

13.
为查明胶州湾菲律宾蛤受HAV污染情况,于1991.7~1992.8月间,在湾内设6个监测点,每月定时、定点采集标本共75份。经核酸斑点杂交试验,HAV分离及PCR法检测HAV前体RNA,结果表明:胶州湾的一定海域,一定时间的菲律宾蛤有HAV污染迹象,但已失去生物活性。同时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菲律宾蛤不是青岛市区甲型肝炎(甲肝)发病和流行的直接原因。但鉴于市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胶州湾内,必须加强市区生活污水治理和对市民食用海产品的饮食卫生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秦皇岛近海域海产品重金属铅(Pb)、镉(Cd)、汞(Hg)以及无机砷污染现状,评价其食用健康风险。方法 2018年4 - 5月采集本市所产的海产鱼类、软体类和甲壳类共3类50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 - MS),高效液相色谱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HPLC - ICP - MS)进行分析测定,并采用国家标准限量法、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以及食用健康风险指标对检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被调查的海产品中Pb、Cd 、Hg和无机砷含量高低排序为软体类>甲壳类>海水鱼类,其总体合格率为96%;不同污染物在海产品中产生的健康风险大小为Cd>无机砷>Hg>Pb;不同类别海产品污染程度和食用健康风险大小为软体类>甲壳类>海水鱼类。结论 秦皇岛近海域海产品中Cd和无机砷处于轻度污染水平;健康风险模型结果表明秦皇岛近海域海产品食用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之内,尚未出现明显的污染安全问题,但软体类海产品中Cd和无机砷残留状况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5.
易损气单胞菌(A.trota)是新近发现气单胞菌一个新种.主要引起人类的腹泻,国内外已有从病人中检出该菌的报道,但对其在海产品中分布状况了解甚少.我们选择携带气单胞菌较普遍的贝(甲)壳类海产品进行调查,检测中发现用现行方法检测易损气单胞菌较繁琐、工作量大,且对大批量标本检测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根据其生化特性和国内外有关报道,为方便检测,选用分步筛选法进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贝甲类海产品中创伤弧菌的检验方法。方法选用mCPC、CC和TCBS培养基比较创伤弧菌在3种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率,同时应用常规的生化鉴定方法、API20E生化试剂条和PCR-vvhA法对20株分离自牡蛎的可疑创伤弧茵进行鉴定,比较3种鉴定方法的符合率。结果20株创伤弧菌菌株在mCPC、CC和TCBS3种选择性培养基上的生长率(Pr)分别为(0.19±0.28)、(0.34±0.43)、(0.44±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PC、CC培养基对人工染菌样品中不同浓度的创伤弧菌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CPC、CC培养基对31份天然污染的贝甲类样品中创伤弧菌的检出率均为22.6%(7/31)。常规生化鉴定、API20E生化试剂条、PCR.whA法对20株分离自贝甲类海产品的创伤弧茵可疑茵株的检出率分别为95%(19/20)、95%(19/20)和1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贝甲类海产品中创伤孤菌的检验选用以CC和mCPC培养基为基础的传统培养方法,结合使用分子生物学筛选及生化系统鉴定,可大大提高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7.
2006-2007年南宁市零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南宁市零售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污染状况及危险性,为消费安全指导及预警预报系统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开始,建立南宁市“市场零售-餐饮-医院”主动监测网,开展零售水产品中VP及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标本监测检验,对检测结果及VP肠道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提出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结果]2006~2007年合计检测水产品328份,VP阳性的119份,阳性率为36.28%。VP阳性率,海产品为55.77%,淡水产品为6.20%(P〈0.01);2006年为36.23%,2007年为36.32%(P〉0.05)。2006年、2007年零售水产品中VP阳性率分别为36.23Voo和36.32%(P〉0.05)。海产品中贝类VP阳性率高于鱼类、虾类、螺类和蟹类(P〈0.01),鱼类、虾类、螺类和蟹类V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贝类中牡蛎阳性率最高,达83.02%,平均菌浓度为3607.5MPN/g。夏冬季节水产品VP平均菌浓度高于春秋季节。食源性腹泻病人标本卯阳性率2006年为2.04%,2007年检测290份均为阴性。[结论]水产品中忡污染较高,特别是海产品中VP污染始终保持在较高风险,其中牡蛎尤其突出。VP是南宁市重要的食源性疾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18.
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卫生状况调查徐景野,朱荷仙,张静,林朝,叶智军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能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食用不当极易诱发疾病。为此,我们对该两类海产品携带致病菌频度进行了调查。1.材料与方法:(1)样品来源:采集市售新鲜的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20...  相似文献   

19.
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卫生状况调查徐景野,朱荷仙,邱华士(指导)张静,林朝,叶智军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能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自发现食用泥蚶引起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流行以来,人们常把肝炎、腹泻等疾病与该两类海产品联系在一起。因此许多沿海城市为防止传染病...  相似文献   

20.
甲型副伤寒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以下称甲副)引起,是宁波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流行病学调查,该市的甲型副伤寒以食源性为主,疾病的诱发因素主要与生吃、半生吃贝类海产品有关。对该类海产品的甲副检测,大多数实验室均采用国标方法,但尚无从食品特别是海产品检出甲副的报道。为查明食源性甲型副伤寒病原,提高食品中甲副的检出率,我们应用3种方法同步检测生吃、半生吃贝壳类海产品中甲副,并对增菌方法进行改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