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2.
钱文华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广州)》2003,(61):118-119
肢体动脉完全性栓塞会导致动脉供血区域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如不及时再通,最终会因肢体坏死而作截肢手术,由此带来生理上的残疾和心理上的巨大创伤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介入治疗的快速发展在动脉栓塞性疾病的治疗上有了新的突破,1996年12月-2002年10月我院共对12例肢体动脉栓塞的病人进行了介入性溶栓抽吸再通治疗,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外科治疗3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院急性肢体动脉栓塞外科治疗33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24例,女9例,最小年龄52岁,最大79岁,平均67.5岁.高血压冠心病史17例,风湿性心脏病史3例,患病时间1 h~5 d,平均11 h,并肢体远侧部分坏疽5例,均有突然出现疼痛(pain)、苍白(pallor)、无脉(pulselessness)、麻痹(paralysis)临床症状,也叫"5p"征,辅助检查采用多普勒超声或动脉造影证实均为肢体动脉栓塞,其中上肢2例,下肢31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6~2006-12我科收治的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36例,均在臂丛、连续硬膜外或局部麻醉下在肱动脉近分叉处及腹股沟处股动脉切开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术后配合药物治疗。结果:27例完全治愈,3例取栓效果不满意者均为腘动脉以下栓塞遗留间歇性跛行。术后发生肌病肾病代谢综合征6例,其中1例发生在截肢术后;死亡2例;截肢5例。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结论:早期诊断并及时手术切开动脉行Fogarty导管取栓是救治急性动脉栓塞的关键,肢体已经坏死者也应及时行截肢手术以保全生命。 相似文献
5.
取栓加溶栓抗凝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常见的血管外科急症,如诊断延误,处理不及时,往往造成截肢乃至死亡之严重后果。我院自1997年1月~1999年12月,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围手术期药物溶栓、抗凝治疗10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除1例合并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坏死而死亡外,余均获痊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0例临床表现均有典型的突发性患肢疼痛,麻木,皮温降低,皮肤苍白或暗紫,但无水泡发黑等明显坏死现象,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消失,小腿及足部皮肤感觉、痛觉迟钝或消失。3例尚存足下垂。2例入院前3~4小时有再度患…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96例症状性子宫骨瘤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造影明确子宫肌瘤供血后,分别行栓塞术。结果:本组子宫均表现为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并行一次性双侧栓塞,技术成功率100鬈,压迫症状均缓解,肌瘤体积明显缩小,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结论: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肌瘤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之一,大多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起病急,发病后肢体甚至生命受到威胁。本院自1996年5月以来收治6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病人,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急性动脉栓塞是指栓子自心脏或近心端大动脉壁脱落后,被血流冲向远处,停留在直径小于栓子的动脉内,导致肢体或内脏器官的急性缺血的急性甚至坏死的病理过程。动脉栓塞可造成肢体缺血,甚至坏死。其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预后不良。治疗以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本科自1999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急性肢体动脉栓塞45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患肢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观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35例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采用患肢动脉导管注药溶栓治疗,术后继予尿激酶及低分子肝素、阿加曲班注射液等抗凝、祛聚、扩动脉药物治疗,维持6个月以上。诊治期间观察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溶栓期间监测多项凝血相关实验室检查: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于2.0~2.5,凝血酶原时间(PT)控制于25s以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控制于正常值1.5~2.0倍,纤维蛋白原(FIB)控制于1.0g/L以上,必要时给予药物剂量调整。评价35例患者溶栓总治愈率。结果 22例患者在治疗后6~72h患肢血供恢复正常,治愈率62.86%。11例血供得以改善,有效率31.43%,总有效率94.29%。2例无效行截肢手术,无效率5.71%。有效11例中3例股浅动脉全程血栓,溶栓后血栓头端部分溶解,造影示小腿广泛侧支循环形成,临床症状显著减弱,缺血范畴控制;2例溶栓前已有足踝之下皮肤变黑,诊治后坏死平面减少,坏死感染转好;余6例溶栓后部分开通,3例仍有不同程度间歇性跛行,出院进一步诊治后都改善。结论患肢动脉导管注药溶栓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急性动脉栓塞30例诊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仲祯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3,17(3):220-220
我院自 1995年以来 ,共收治急性动脉栓塞病人 3 0例 ,其中属右动脉栓塞者 2例 ,现将本组病例的治疗效果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 0例患者中 ,男 16例 ,女 14例。年龄 45~84岁 ,平均 5 8岁。发病 8h内就诊者 11例 ,占 3 7% ,发病在 8h以上、2 4h以内就诊者 5例 ,占 17% ,就诊时间超过 2 4h者 14例 ,占 46%。 3 0例患者中 ,有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纤颤 2 4例 ,患高血压心脏病 5例 ,原因不明 1例。左股动脉栓塞 16例 ,右股动脉栓塞 12例 ,右侧动脉栓塞 2例。 3 0例患者首发症状均为突发性下肢剧烈疼痛和肢体苍白发冷 ,… 相似文献
11.
上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病因分析与综合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22例以上肢无脉不适为主诉入院的患者,20例行血管造影,14例行血栓抽吸并留置导管溶栓,1例行球囊扩张结合溶栓治疗,5例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2例单纯抗凝治疗。结果造影患者中15例为腋动脉闭塞,5例为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闭塞,另2例超声证实为肱动脉闭塞。所有患者中急性起病16例(72.7%),均伴有心房纤颤。全部22例患者经综合介入手段治疗1~3d后肱、桡动脉均恢复搏动,缺血症状明显改善,动脉开通率达100%。结论上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以急性起病为主,多为心原性栓塞。综合介入治疗效果好,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介入方法配合导管内溶栓治疗肺动脉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急性肺栓塞患者96例,均无溶栓、抗凝治疗禁忌证,根据患者手术意愿与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7例,经股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插管至肺动脉,采用经皮导管碎栓、吸栓、球囊扩张术和溶栓设法恢复栓塞段肺动脉前向血供,术后予以充分抗凝治疗。对照组49例采用2小时尿激酶持续溶栓,溶栓后给予抗凝治疗。观察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发症及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以及肺动脉开通情况。结果观察组47例肺动脉主干血管均即刻开通前向供血,24小时后46例血氧饱和度达到100%,1例血氧饱和度达93%以上,胸闷、气短均有明显缓解。而对照组24小时溶栓结束后26例血氧饱和度达到100%,19例血氧饱和度达90%以上,4例仍位于90%以下,40例胸闷、气短有明显缓解。抗凝治疗1周后两组均复查肺动脉CTPA,提示介入治疗组42例肺动脉血栓基本消退,6例明显消退,而对照组24例肺动脉血栓基本消退,14例明显消退,8例部分消退。观察组无1例死亡,而对照组1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对于大面积或次大面积急性肺栓塞患者,介入治疗肺动脉栓塞能及时开通肺动脉,恢复肺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纠正低氧血症,明显改善症状及预后,是治疗肺动脉栓塞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入疗法治疗糖尿病足患者膝以下动脉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患者膝以下动脉的血管病变特点及血管介入治疗的方法 和临床价值.方法 用 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插管,对36例患者43条患肢行对比剂跟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然后对膝以下病变动脉行球囊成型术.结果 糖尿病足血管病变范围广,膝以下血管以重度乃至完全闭塞为主,同时累及双支及三支血管者38条,约占88.37%;43条患肢膝以下血管介入总成功率88.37%;所有手术成功患肢血流均明显改善,疼痛、麻木感缓解,皮温及ABI指数明显升高,溃疡愈合加快.结论 经皮血管球囊成型术微创、安全、有效,对糖尿病足膝以下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满意,可明显改善患肢血供. 相似文献
14.
选择性动脉介入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选择性动脉介入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3例SAP患者,55例患者接受静脉注药治疗(对照组),48例患者接受选择性动脉介入治疗(介入组),比较接受两种治疗方法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临床疗效。结果分析对照组和介入组的临床疗效:两者病死率分别为16.4%和4.17%,(P<0.05);对照组和介入组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7.8±2.9)dvs.(3.5±1.6)d,(P<0.05);对照组和介入组中需外科手术者比率分别为(34.5%vs.16.7%),(P<0.05);介入组住院时间为(24.9±18.3)d,较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选择性动脉介入治疗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从而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急诊肺栓塞循证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检索关于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诊断和溶栓治疗的文章,探讨PE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 以我院急诊2008-01的患者为例,并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80~2008-02)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80~2008-02) 中关于PE诊断和溶栓治疗的系统评价(system review,SR)和横断面研究(cross sectional study,CSS).结果 PubMed中共检索到SR 16篇,CSS 11篇;CBM 中无SR和CSS.结果 提示,临床评分量表对可疑PE患者制定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低度可能PE患者用D-二聚体排除PE安全可靠.螺旋CT诊断PE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用临床评分量表 D-二聚体 螺旋CT的流程诊断或排除PE最为安全可靠.对未选择的PE患者溶栓治疗较单独抗凝治疗并无显著优势,且可能增加出血并发症,但对大块PE患者溶栓能减少死亡率及PE复发率.结论 目前急诊诊断PE最佳的方法 和流程可能是临床评分量表结合D-二聚体和螺旋CT.在治疗方面只有大块PE患者能从溶栓中获得绝对益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分析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发病时间对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肺血栓栓塞患者249例,根据发病时间分为三组:Ⅰ组,病程≤4周;Ⅱ组,4周<病程≤12周;Ⅲ组,病程>12周.溶栓治疗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右心功能,测量指标包括测量右室前后径(RVD)、右室横径(RVTD)、左室横径(LVTD)、右室横径/左室横径(RVTD/LVTD)、右房横径(RATD)、左房横径(LATD)、右房横径/左房横径(RATD/LATD)、右室前壁厚度(RVAWT)、右室前壁运动幅度(RVWAM)、主肺动脉内径(DMPA)、三尖瓣迫流压差(PGTI)、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 治疗前所有患者右心功能指标均明显异常,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系统溶栓治疗1个月后,Ⅰ组和Ⅱ组患者RVD、RVTD、RVTD/LVTD、RATD、LATD、RATD/LATD、RVWAM、DMPA、PGTI、PASP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Ⅲ组患者RVD、LVTD、RVTD/LVTD、RATD、DMPA、PGTI、PASP也得到改善(P<0.01).其中RVTD/LVTD、PGTI、RATD/LATD三项指标为超声心动图判断溶栓治疗效果的主要指标.结论 急性肺栓塞患者发病时间直接影响其溶栓治疗后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善的情况;同时右心比例及PGTI对于快速判断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运用核素肺灌注显像对血压正常伴右室功能不全的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肺血流灌注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为临床疗效评价提供准确和直观的客观依据。方法:3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分为溶栓组和抗凝组。在治疗前后均行肺灌注显像。应用半定量法计算全肺灌注缺损百分数(percentage of pulmonary defect score,PPDs)和灌注改善百分数(percentage of pulmonary improve score,PPIs)。治疗前、治疗后7~10d及25—30d的PPDs分别记为PPDsD0、PPDsD10和PPDsD30。各组PPDsD0与PPDsD30之差、PPDsD0与PPDsD10之差、PPDsD10与PPDsD30之差分别记为PPIs、PPIsI1、PPIsI2。结果:溶栓组、抗凝组PPDs在治疗后均随时间显著降低(P〈0.001);溶栓组PPIsI1明显大于抗凝组;两组PPIsI2无明显差异。在整个观察期间(治疗后1个月),溶栓组PPIs明显大于抗凝组。结论:溶栓治疗较单抗凝治疗能够更加迅速而持续地改善肺栓塞患者的肺血流灌注,应用肺灌注显像可以准确地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肺血流变化 相似文献
19.
可回收式滤器在静脉血栓-栓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两种可回收式滤器在静脉血栓-栓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急性和亚急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其中肺栓塞62例)接受经导管局部溶栓的同时,置入可回收式滤器(OptEase 72例,Tulip 28例).对局部溶栓效果较好者考虑进行滤器回收.结果 两种滤器均成功置入下腔静脉(98例)和上腔静脉(2例),无滤器移位.除1例滤器回收失败外,24枚滤器置入后7~50天(平均18.0天)经颈静脉(Tulip滤器15例)或经股静脉(OptEase滤器9例)回收成功.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肺栓塞加重.10例穿刺部位出现较大血肿,2例发生脑出血,4例出现肉眼血尿.结论 可回收式滤器可安全用于DVT的介入治疗,防止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回收简便、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检测在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溶栓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确诊APE且超声提示有右心压力超负荷征象患者31例进行溶栓治疗,分别在溶栓前和溶栓后24~48 h行超声、肺通气-灌注显像检查及BNP检测.结果 26例溶栓有效,溶栓后其肺动脉收缩压由(57.3±18.2)mm Hg降至(40.4±15.4)mm Hg(P=0.003),右室舒张末径由(40.6±6.1)mm减小为(35.4±6.0)mm(P<0.01),肺动脉内径由(27.2±4.9)mm减小为(22.5±4.4)mm(P=0.004),左室舒张末径由(42.4±7.2)mm增加为(43.1±6.9)mm(P=0.42),室间隔矛盾运动者由20例减少为10例,血浆BNP由(278.8±43.3)ng/L下降为(119.1±40.4)ng/L(P=0.000 01).5例溶栓无效,溶栓前后超声心动图各参数无明显变化,但血浆BNP由(431.8±57.7)ng/L增加为(496.4±70.3)ng/L(P=0.03).血浆BNP水平与肺动脉收缩压有较好相关关系(r=0.62,P<0.01).结论 溶栓治疗能迅速改善APE患者的肺灌注和右心功能.超声联合BNP水平检测可敏感地反映溶栓治疗中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准确评价疗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combined echocardiography and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levels in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 treated by thrombolysis.Methods Echocardiography,pulmonary ventilation-perfusion imaging and plasma BNP levels were performed before thrombolysis and 24 - 48 h after thrombolysis in 31 patients with diagnosis of APE and signs of right ventricular pressure overload.Results Twenty-six patients with thrombolysis effective,after thrombolysis,the 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 decreased from (57.3 ± 18.2)mm Hg to (40.4 ± 15.4)mm Hg (P= 0.003) ,the righ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ameter reduced from (40.6 ± 6.1)mm to (35.4 ± 6.0)mm (P <0.01) ,the 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 reduced from (27.2 ± 4.9)mm to (22.5 ± 4.4)mm (P = 0.004) ,the left ventricular diastolic diameter increased from (42.4 ± 7.2)mm to (43.1 ± 6.9)mm (P = 0.42),septal contradiction were reduced from 20 cases to 10 cases (P = 0.02),plasma BNP levels decreased from (278.8 ± 43.3)ng/L to (119.1 ± 40.4)ng/L (P = 0.000 01).Five patients with thrombolysis ineffective,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the parameters of echocardiography,however,plasma BNP levels increased from (431.8 ± 57.7) ng/L to (496.4 ± 70.3) ng/L(P = 0.03).Plasma BNP levels and 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pressure had a better relationship(r = 0.62,P <0.01).Conclusions The pulmonary perfusion and righ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PE can be rapidly improved by thrombolytic therapy.Combined echocardiography and the BNP levels is a sensitive index in the hemodynamic changes of thrombolytic therapy,and can evaluate the treatment accuratel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