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医药》2010,32(12):F0004-F0004
成分科是血液中心重要的业务科室,负责将无偿献血者捐献的血液通过离心、过滤、分离、洗涤等方法制备成各类血液成分。每年分离制备的全血量超过12万袋,生产出各类血液成分达30余万袋。目前开展了白细胞储存前滤除、Rh(D)阴性血液的冻存制备、MAP洗涤红细胞的制备、血浆病毒灭活等项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在成分制备中的应用分析。方法将我站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血库中的39678袋全血,运用全自动血液分离机进行成分制备。将以往用手工血液成分制备的准确率和全自动血液成分制备的准确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运用全自动血液分离机进行成分制备,在39678袋全血中,准确完成血液分离39677袋,准确率高达99.99%,相较于手工血液成分制备准确率85.7%,运用全自动血液分离机进行成分制备的准确率显著较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运用全自动血液分离机进行血液成分制备,对于提高血液成分分离的准确率,效果显著,值得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成分制备中采取全自动血液分离机或手工分离法,对其应用效果讨论研究。中心血站共选取供血全血7208袋,在成分制备过程中应用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及手工分离方法,主要进行供全血的血浆进行分离处理,同时还要对全血的去白细胞红细胞进行分离处理,将这一成分制备工作应用上述两种方法,对其中分离制备操作流程、结果和失败原因进行讨论研究。7208袋全血应用全自动血液分离机进行成分制备处理,其中分离成功共7201袋,其所占比例为99.90%;另外剩余7袋全血分离失败,其所占比例为0.10%;操作人员对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全血分离失败原因进行探讨研究,其中以血袋导管渗漏、安装不到位冲红、挤压装置不能复位等最常见。在全血成分制备中应用全自动血液分离机进行操作,其分离成功率很高,分离操作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同时自动化操作能够保证分离结果更准确,能够进一步提高血液制备的质量,将其应用于成分制备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捷 《中国医药科学》2013,(22):151-152
目的对成分制备的过程中出现血液报废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以减少血液资源浪费和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采取2012年1—12月一整年期间血站采集的20844袋血液作为研究对象,除正常合格血液样本外,针对正常报废和非正常报废等现象设立专人检查血液采集、运输、储存、制备等各个环节是否存在问题,并对样本血液报废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类和记录。结果针对20844袋试验样本中出现的不同血液品种血液报废情统况统计结果合格袋数为19385袋,占研究样本总数的93%,不合格报废袋数为1459袋,占研究样本总数的7%,其中在不合格报废血液样本中,由于血脂、抗-HIV、抗-HCV异常等其他原因造成血液报废的数量为459袋,占样本总数的2.2%,由于脂血、采集量不足等成份制备过程中造成血液报废的数量为1000袋,占样本总数的4.8%。结论在血液供应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血液采集质量管理、严格控制血液保存条件,提高成分制备水平,方能降低血液报废率,节约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不同容量冷沉淀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抽取长春市中心血站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采集的400 ml合格血液60袋,按照标准操作规程制备新鲜冰冻血浆,采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按照冷沉淀凝血因子终产品容量分组,将其分为A、B两组,A组:20~30 ml,30袋;B组:40~50 ml,30袋。比较两组冷沉淀的容量、Ⅷ因子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 A组的容量[(29.73±0.74)ml/袋]低于B组[(44.57±2.80)ml/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的Ⅷ因子含量[(103.78±15.06)U/袋]、纤维蛋白原含量[(289.60±58.72)mg/袋]与B组[(104.68±24.42)U/袋、(296.70±55.29)mg/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不同容量的冷沉淀,两组冷沉淀的质量无差别,均符合国家标准,此制备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提高血液中心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8年3月采集到血液中心的400袋全血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每组200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而改进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护理方案。比较两组全血制备后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改进组的血液护理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提高血液中心护理质量有着良好的效果,通过对血液分离护理措施的持续改进提高,保证为临床提供安全高效的血液成分。  相似文献   

7.
降低成分分离血浆报废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导致成分分离产生报废血浆的常见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血液资源的浪费。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成分分离过程中产生的报废血浆按不同报废原因分类统计。结果脂肪浆报废率位居第一,其次是不足量、溶血、分离破袋等。结论加大无偿献血知识宣传力度,建立固定自愿无偿献血队伍,加强各环节关键控制点,从各方面确保血液质量,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8.
成分制备过程中,血袋离心破损是血液采集后报废原因之一。如何减少离心过程中血袋破损造成的报废,是避免血液资源浪费的重要措施之一。我站2004~2006年制备悬浮红细胞23825袋,发生破损44袋,破损率0.18%。血袋破损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何智  王幼兰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9):141-142,145
目的 分析乌鲁木齐地区血液非检测原因报废的主要原因,寻求有效措施降低血液报废率.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采血及成分制备过程中报废的血液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10577袋血液因非检测原因而造成报废,血浆和浓缩血小板是血液成分报废的主要品种,乳糜血和过期(浓缩血小板)报废是造成血液成分报废的主要因素.2010年1月~2013年12月由于非检测不合格原因造成的报废血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结论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血液采集、成分制备、血液储存和后勤管理多阶段多部门配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血液报废,使宝贵的血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7,(6):187-189
目的针对成分制备过程中导致血压报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报废率。方法针对血站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成分制备过程中影响血液报废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实施预防血液报废的应对措施,比较实施预防措施前后的血液报废发生率。结果 2012~2015年各年影响成分制备过程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为脂肪血,其次为颜色异常、容量不足、破袋渗血及溶血;以2012年血液报废率1.78%居多,其次是2013年1.05%,2014年0.78%、2015年0.72%。实施干预措施后2014~2015年血液报废率为1.46%,实施干预措施前的2012~2013年血液报废率为2.76%,可见实施干预措施后效果较佳,可明显降低血液报废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分制备过程中导致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为脂肪血,应提升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做好宣传工作,加强质量管理,从而达到降低血液报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血液温度对保存前滤白的白细胞去除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80袋用去白多联袋采集的全血(400ml),测量全血温度,将血液温度为18℃~25℃和8℃~10℃的CPD抗凝全血分为甲、乙两组,各组40袋,对两组滤白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乙组(温度为8℃~10℃)白细胞的滤除效果明显高于甲组(P<0.01)。结论通过此次实验血液温度对去白效果有明显影响,从采血到成分制备这个冷链环节的控制是影响过滤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两种方法洗涤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比较它们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为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制备提供质量依据.方法 对(-70±5)℃保存30 d的10袋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解冻后采用两种洗涤方法处理,计算出洗涤前后各袋血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结果 方法一用ACP215型血液处理机渗透压变化率设为350,洗涤3次方法洗涤的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高于方法二ACP215型血液处理机渗透压变化率设为500,洗涤5次的红细胞,但上清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方法一高于方法二,其他指标接近.结论 方法二洗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使用两种版本程序对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血液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7.4.5.21版本与7.4.5.25版本程序应用于血液成分分离机,选取两种程序分离全血的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200 mL以及300 mL的血液进行分离,7.4.5.21版本程序耗时均大于7.4.5.25版本程序耗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成分分离机进行血液分离时选用7.4.5.25版本程序,淘汰7.4.5.21版本程序,将使得血液分离效率提高,而且得到的血液符合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关于血站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管理研究。方法本文调查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并且选择2017年10月作为中线,从2017年10月以后落实血站血液成分制备的质量控制管理,主要在血站进行质量体系建立和落实,有效的将人员、仪器、材料、法规、环境等五个因素进行质量监控,并将其有机的融合在整个实施过程之中,分别在落实血站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管理之前和之后抽选出1000份血液制备成品进行调查,筛选血液成分不合格品的所占比,分析血站血液成分制备质量控制管理前后血站血液成品的质量。结果在进行质量控制管理之前,1000份血站血液制备成品中存在不合格成品92份,占9.20%,合格成品908份,占90.80%,而质量控制管理之后,1000份血站血液制备成品当中存在不合格成品11份,占1.10%,合格成品989份,占98.90%,前后进行比较,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站进行血液成分制备的时候有效的落实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将人员、仪器、材料、法规、环境等五个因素进行质量监控,并将其有机的融合在整个实施过程之中能够提升血站血液成品的制备合格率,对于血液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制备成分血时血袋破损原因,以提高制备成分血质量,避免血液浪费。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血袋破损原因调查表对2005年至2006年的两年间在制备成分血时血袋破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两年共发生血袋破损83例次,以血液离心时破损为多见,占70%(58/83);血袋破损部位分别是:袋体点状破裂27例次、血袋边缘破裂24例次、袋体破裂7例次、覆盖管破裂2倒次、导管破裂23例次。结论制备成分血时,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断改进操作技术,避免或减少血袋破损及血液浪费。  相似文献   

16.
血液的细菌污染是指血液和血液制品被细菌污染,以及细菌污染血液输注后引起患者发生严重反应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是输血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输血由于广泛使用安全密闭的一次性采血器材进行血液的采集及成分分离等,已使血液被细菌污染的机会显著减少。但有些血液制品的制备开放性的,细菌污染难以绝对避免,特别是血小板是在22℃保存,细菌污染问题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导致血站血液报废的相关原因,探讨科学、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节约资源,避免浪费,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效率。方法对2010年~2011年血站采集的血液标本报废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结果导致血站血液报废的原因有:ALT升高、HBsAg阳性、HCV-Ab阳性、HIV-Ab阳性、梅毒、脂血、破袋、溶血等。其中,ALT升高是造成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HBsAg阳性、HCV-Ab阳性、HIV-Ab阳性、梅毒,再次是脂血、破袋、溶血。结论加强对献血者献血前的宣传教育,做好采血计划、筛检、血液制备等一系列环节的过程控制,能够使每一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保证血液质量,保护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8.
翟振娟 《中国新医药》2003,2(8):117-118
血液安全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血液质量,确保输血安全、有效,是广大输血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我市临床用血基本得到了保障,成分输血比率已上升到80%,血液质量明显提高,血液管理工作得到了稳步发展。现就我站从血液管理、来源、检测、采集、分离、储存及临床输血等方面探讨血液安全的质量控制管理。  相似文献   

19.
李玉珍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315-3316
目的探讨去除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对输血的影响。方法对该站2010年8至2012年5月22 838袋采用过滤法制备去除白细胞时发生滤血不畅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滤血不畅的主要原因是采血不当造成的血凝块,其次为滤器质量问题、冷凝集、制备过程操作不当等。结论提高采血技术,加强采血过程管理,防止血凝块的形成;白细胞过滤时应混匀血液,充分排出滤器内的空气,保证血流通畅,对于有标识可能有凝块的血液,在过滤时将血袋倾斜,抬高出口,使凝块沉积于底部,避免凝块阻塞出口。  相似文献   

20.
<正>输血是临床经常采用的治疗方法。血液成分制备则是确保血液有效和安全的关键环节。成分制备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血液质量、临床输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于血液成分来说,主要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等方法将全血分离为各种纯度和浓度较高的血液制剂,主要包括血浆成分和血细胞成分。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