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川崎病-二聚体急性期变化和对冠状动脉损伤(CAL)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0例川崎病患儿(KD组)和32例健康儿童(对照组)治疗前空腹静脉血标本,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结果KD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1±0.13)mg/L,对照组为(0.14±0.07)mg/L,KD组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D组患儿中,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血清D-二聚体含量为(0.56±0.16)mg/L,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组)为(0.45±0.12)mg/L,CAL组含量高于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急性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检测D-二聚体对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与判断冠状动脉损伤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孕妇、轻度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2年4月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并诊断为子痫前期患者60例为研究组,其中轻度子痫前期组30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0例,体检正常孕妇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用散射免疫比浊法,Clauss法测定所选对象血浆中D-D、FIB水平。观察并比较各组间浓度的差异。结果轻度子痫前期组[(3.096±1.764)mg/L]及重度子痫前期组[(4.686±1.123)mg/L]孕妇血浆D-D水平较正常妊娠妇女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浆FIB[(5.20±1.46)mg/L]水平较正常妊娠妇女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孕妇血浆FIB水平[(4.62±1.53)mg/L]较正常妊娠妇女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D的检测对妊娠子痫前期凝血功能障碍及纤溶系统的早期监测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作为临床实验室诊断的重要指标,有利于早期诊断、预防。FIB可作为辅助指标,对子痫前期的分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与稽留流产的相关性,为稽留流产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稽留流产患者80例为病例组,根据早孕期子宫实际大小与孕周的不同,将稽留流产患者分为早期稽留流产组和晚期稽留流产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门诊进行常规检查的正常妊娠妇女8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病例组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稽留流产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早期稽留流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对稽留流产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早孕期妇女应常规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变化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了12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发病24h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浆,用全自动血凝仪和ELISA法分别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初筛指标之一,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可作为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栓前状态的比较敏感而特异的诊断指标之一,并为其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亚杰  马晓波 《现代养生》2023,(10):745-748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性质及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2月于医院就诊的7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理诊断情况分为恶性肿瘤组245例、良性肿瘤组230例、非肿瘤患组即对照组240例。通过STAGO全自动血凝仪进行FIB和D-二聚体水平测定,比较三组的FIB和D-二聚体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FIB和D-二聚体水平与恶性肿瘤及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对照组D-二聚体、FIB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恶性肿瘤组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良性肿瘤组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转移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恶性肿瘤有关系(P<0.05),血浆D-二聚体及FIB水平升与肿瘤转移有关系(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恶性肿瘤患者病情发展及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g)浓度水平的变化.方法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ECKMAN LX-20测定 244例 ACI 患者(ACI 组)、102名健康人(对照组)空腹血浆Hcy、DD、hs-CRP和 Fg的浓度水平.结果 ACI 患者血浆Hcy、DD、hs-CRP和Fg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1).结论 血浆 Hcy、DD、hs-CRP、Fg 浓度水平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上述四项指标对ACI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90例下肢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进行血浆中FIB及DD的定量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90例)比较。结果骨折患者术前术后3d的血浆中FIB和DD均高于对照组(P〈0.01);90例患者有10例并发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血浆中FIB及DD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中FIB及DD的动态监测对下肢骨折并发DVT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4项血小板参数(PLT、MPV、PDW和P-LCR)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血小板4项参数采用SYSMEX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分别采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急性脑梗死组的MPV、PDW和P-LCR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LT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4项参数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伟娜 《医疗装备》2011,24(3):48-50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已经成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所以早期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对减轻致残率、减少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是临床常用的检测指标,对脑梗死的诊治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对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吸烟者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在本院体检的中老年男性,吸烟者220名为吸烟组,不吸烟者150名为对照组,已戒烟者160名为戒烟组.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D-二聚体、FIB、CRP的水平.结果 吸烟组和戒烟组Ⅰ血清D-二聚体、CRP、FIB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戒烟组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烟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事件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梁心怿 《现代保健》2012,(21):147-148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在小儿川崎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川崎病患儿204例,观察是否存在心血管病变。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出61例患儿有冠状动脉等心内病变,发生率达30.0%,心电图检测出119例患儿心电图异常,检出率达到58.3%。结论: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对川崎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07年9月至2010年6月本院收治并诊断为KD,且常规接受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的36例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个月~6岁。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KD患儿临床病历资料中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案进行相关分析。按照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剂量不同,将36例KD患儿分为A组[n=8,0.4g/(kg·d)×3d],B组[n=20,1g/(kg·d)×2d]和C组[n=8,2g/(kg·d)×1d]。3组患儿的KD初诊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本组KD患儿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口腔黏膜及咽部弥漫性充血,口、唇潮红及皲裂等,并且均为KD最早期症状;实验室检查表现为C反应蛋白(CRP)异常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及血沉增快等早期表现。不同IVIG剂量组的退热时间比较,B组、C组分别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的治疗重点为极早控制血管炎,防止形成冠状动脉瘤(CAA)等。对诊断为KD患儿采用IVIG[(1~2)g/(kg·d)×(1~2)d]治疗,具有更强退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方法 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全部确诊川崎病患儿,根据患儿性别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与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在控制各种混杂因素后评估性别对于CAL发生风险的独立效应,分析BMI、就诊时间、川崎病类型对该关联性的中介效应及其比例。结果 男童BMI水平高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超重比例(20.9%)高于女童(1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是CAL的独立影响因素,男童CAL发生率较高(aOR=1.50,95% CI:1.06~2.12),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中介分析结果显示,BMI是性别影响CAL路径中重要的中介因子[中介效应为1.05(95% CI:1.01~1.10),中介比例为13.0%]。结论 男童CAL发生风险较高,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超重可能是男童CAL发生率高的中介因子。  相似文献   

14.
方芬 《现代保健》2012,(31):155-157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特征性的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损害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及细胞浸润,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特别是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发病,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QTd),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川崎病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测量12导联心电图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和心率,计算QTd和心率校正的QTd(QTcd),与健康小儿的QTd、QTcd值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KD患儿QTd、QTcd值分别是(37.2±5.3)ms,(61.5±7.1)ms;而健康小儿是(26.2±2.7)ms和(37.2±6.2)ms,两组比较,t值分别是7.98和11.24,P均<0.001。结论 KD患儿心电图QTd值增大,预示心肌受损、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QTd),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川崎病患儿心电图QT离散度,测量12导联心电图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an)和心率,计算QTd和心率校正的QTd(QTcd),与健康小儿的QTd、QTcd。值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KD患儿QTd、QTcd值分别是(37.2±5.3)ms,(61.5±7.1)ms;而健康小儿是(26.2±2.7)ms和(37.2±6.2)ms,两组比较,t值分别是7.98和11.24,P均〈0.001。结论KD患儿心电图QTd值增大,预示心肌受损、易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0~6月龄婴儿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11年12月≤6月龄KD患儿55例,≤6月龄组又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并于同期收治的>6月龄KD患儿452例进行比较。结果:球结膜充血率、口唇改变率、颈部淋巴结肿大率、不完全KD率、冠脉改变率,≤6月龄组明显低于>6月龄组(P<0.05)。≤6月龄组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球结膜充血,颈部淋巴结及口唇改变少见,确诊时间长,不完全KD的发病率及冠脉损害率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血沉、清蛋白、发热时间、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6月龄的CAL组与NCAL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AL组的粒细胞数胆显高于NCAL组(P<0.05)。结论:6个月内小婴儿由于临床症状不典型,不完全KD及冠脉损害率升高明显,诊断困难,其冠脉的发生率与粒细胞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artery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89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189例川崎病患儿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44例(23.3%)。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使用皮质激素、心电图异常、白细胞计数增高、C反应蛋白﹥40mg/L、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沉加快、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可作为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χ2=3.89~12.68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使用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与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独立相关(P﹤0.05)。结论起病后丙种球蛋白开始治疗时间﹥10d、心电图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增高、血清白蛋白及血钠降低是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川崎病发热持续时间﹥10d、C反应蛋白、血沉加快、使用皮质激素可增加冠状动脉损害的风险,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利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与超声心动图在川崎病急性期及恢复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川崎病患儿35例为病例组,以发热、皮疹为主诉的肺炎支原体或病毒感染的48例患儿为对照组,测其急性期与恢复期脑利钠肽及左、右冠状动脉内径值,并做相关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急性期脑利钠肽值明显高于恢复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川崎病患儿恢复期冠状动脉内径值明显高于急性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扩张是在恢复期诊断川崎病的重要手段,而脑利钠肽可作为急性期诊断川崎病的生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