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杜萍 《工企医刊》2009,22(4):10-11
目的:研究早期微量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耐受性及体重增长情况,为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微量喂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出生体重〈1500g的70例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40例)于生后24h~72h内采用统一的早产儿配方奶粉经口或鼻饲喂养,对照组(30例)于生后1周内给予喂养。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及比较生后2周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BW)的例数。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7.5%(7/40);对照组56.7%(17/30),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体重增长明显。  相似文献   

2.
许丽娜 《药物与人》2014,(9):185-186
目的:研究引起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高危因素,为正确预防和早期发现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65例早产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生体质量越轻,胎龄越小,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越高,有无窒息史二者喂养不耐受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包括胎龄小、体质量低、宫内窘迫、出生窒息、应用氨茶碱和使用呼吸机。因此需要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因素进行充分认识。尽早干预、将有利于改善早产儿的胃肠道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3.
早产儿早期微量肠内喂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微量肠内喂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5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给予早期微量肠内喂养联合肠道外营养,对照组26例给予肠道外营养。对比观察两组达足量肠内营养时间、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喂养不耐受、胆汁淤积、血糖与血脂异常等合并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达全肠道喂养时间(12.81±4.62d)、住院时间(18.6±5.7d)比对照组全肠道喂养时间(17.67±6.30d)、住院时间(26.9±4.2d)明显缩短,观察组的低血糖(15.4%)、高血脂(7.7%)、胆汁淤积(19.2%)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低血糖(42.3%)。高血脂(30.8%)、胆汁淤积(61.5%)。结论早期胃肠道微量喂养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发生,而且能使早产儿更快的过渡至全肠道喂养,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及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1月-2006年12月出生〈12h,住院时间≥10d的早产儿观察组(52例),对照组(42例)。记录早期体重下降、恢复出生体重时间、生理性黄疸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喂养不耐受情况、达全肠道喂养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有助于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扣消化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减少生理性体重下降及光疗机会;减少低血糖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韩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5):2290-2292
目的:探讨适合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方式及其对早产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及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在NICU住院的6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胃管喂养法;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出生后24 h内开始微量喂养,每天的奶量用微量输液泵通过胃管持续间断注入,喂奶时间为2 h喂1次,滴入2h后暂停2 h,当VLBWI每次奶量增加至15~20 ml/kg体重时将2 h喂养1次改为3 h喂1次。两组喂养时间均直至患儿有吸吮和吞咽能力、能经口喂养后停止鼻饲。比较并记录两组:①每次喂奶量及发生喂养不耐受的例数。②生长发育指标。结果:给予早产极低体重儿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组的早产极低体重儿过渡到经口喂养时间快,胃肠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减少,促进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结论: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是VLBWI简便而有效的辅助喂养方法,对VLBWI的早期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生态制剂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寻求喂养不耐受的早期干预方法。方法将100例早产儿(胎龄29~36周;出生体重1200~2200g)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均实施早期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出生24h内开始口服(或经胃管)微生态制剂乳酸菌,0.165/次,2次/d,连用2周。观察两组患儿进奶量、残奶量、体质量、呕吐及腹胀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6%)显著低于对照组(62%,P〈0.01),治疗组患儿出生2周内每日进奶量、残奶量、下降最低体质量、每日增长体质量、胃肠营养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乳酸菌可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缩短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NNS)在早产儿喂养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将98例早产儿常规分为两组,N—NNS组49倒,给予胃肠外营养联合早期微量喂养,不给予非营养性吸吮;NNS组除给予上述常规处理外,还给予非营养性吸吮。结果除呕吐外,NNS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N—NNS组(P〈0.05),喂养不耐受改善所需时间明显少于N—NNS组(P〈0.05)。结论在早产儿喂养护理中应用非营养性吸吮,能提高胃肠道喂养的耐受能力,促进改善喂养不耐受状况,缩短过渡到经口进食的时间,是一种安全、经济、方便,无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生后实施早期积极经口喂养对早产儿达到稳定全肠内营养及宫外发育迟缓( EUGR)的影响。方法比较生后24小时内给予经口喂养(A组,n=35)与24小时后给予经口喂养(B组,n=32)的早产儿住院期间达到稳定全肠内营养所用时间、生长速率及出院时EUGR发生率的差异。排除不能早期经口喂养的早产儿。结果 A组早产儿达全肠内营养时间( z=-6.34,P<0.001)、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t=-2.30,P<0.5)及住院时间(z=-3.29,P<0.5)均较B组短;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t=-6.28,P<0.001)较B组低。 A组早产儿体重、头围、身长增长速率较B组快(z值分别为-2.53、-3.76、-4.65,均P<0.05),EUGR的发生率较B组低(体重、头围及身长EUGR发生率χ2值分别为4.07、4.28、7.84,均P<0.05)。两组均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例。结论早产儿生后早期积极经口喂养,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有效改善了早产儿住院期间的营养状况,降低EUGR的发生率,且未增加住院期间的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1)及NEC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5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孕30~32周早产儿124例,随机分为早期微量喂养组(对照组)64例,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早期喂养组(干预组)60例。对照组于生后6~24 h给予早期微量喂养,干预组于生后6~24 h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观察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喂养不耐受及NEC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早产儿发生NEC的危险性降低。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有利于早产儿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对于早产儿生长发育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早产儿,随机均分为母乳喂养组、奶粉喂养组及混合喂养组,各30例,对比分析三组早产儿在纠正胎龄为40周时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在纠正胎龄为40周时,实施母乳喂养组患儿的各项指标均较奶粉喂养组以及混合喂养组明显提高(P〈0.05);在纠正年龄为2月时,奶粉喂养组的各项指标均较母乳喂养组以及混合喂养组的变化更为明显(P〈0.05)。结论在早产儿的纠正胎龄为40周时,予以母乳喂养可有效促进生长发育,此后予以奶粉喂养可进一步促进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护理干预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78例适于胎龄的早产低体重儿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的基础上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静脉营养基础上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微量泵间断胃管喂养、喂养后俯卧位及腹部抚触的措施,并贯穿在早产儿的日常护理中。观察两组喂养不耐受情况及呕吐、腹胀、胃残留发生情况,记录鼻胃管留置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及到达全肠道营养时间等。结果试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儿达到全肠道营养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鼻胃管留置时间、第1次排黄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试验组喂养出现腹胀、胃残留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产低体重儿喂养时给予新型护理干预能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成熟,提高经肠道喂养的耐受性,有效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动态监测早产儿开奶前、生后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血中胃动素、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变化,并予以三种不同的喂养方式干预,探讨早产儿血胃动素、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喂养方式的相关性,探讨合理的喂养方式.方法 需经间断鼻胃管喂养的胎龄34周以下的早产儿52例,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予以不同的喂养方式.放射免疫法批量监测血胃动素、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的水平.结果 (1)开奶前三组胃动素、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水平无明显差异,随喂养时间延长,非营养性吸吮组、滴服喂养组均高于单纯鼻胃管喂养组.非营养性吸吮组较明显,差异有显著意义.(2)早产儿血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变化与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成正相关.(3)非营养性吸吮及滴服喂养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减低,达全口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非营养性吸吮组更为明显.结论 早产儿血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变化与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成正相关 非营养性吸吮及滴服喂养均可促进胃动素及胃泌素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而非营养性吸吮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早识别、早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2月南京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14例出生胎龄<37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FI分为FI组与喂养耐受组,分析FI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FI组128例(15.7%),喂养耐受组686例(84.3%);其中,<32周早产儿FI 70例(30.3%),32~<34周28例(20.4%),≥34周30例(6.7%);<1 500 g早产儿FI 56例(32.6%),1 500~<2 500 g 64例(12.7%),≥2 500 g 8例(5.8%)。出生胎龄、体重越小,FI的发生率越高(χ2=66.593、50.621,P<0.001)。FI的临床表现以胃潴留(85.9%)、腹胀(66.4%)、呕吐(43.8%)为主,其中超/极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胃潴留、腹胀为主,晚期早产儿FI临床表现以腹胀、呕吐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组平均出生胎龄、平均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喂养耐受组(t=...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经鼻胃管、鼻空肠管和经口进食三种人工肠内营养方法对吸入性肺炎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118例人工肠内营养患者,其中38例接受鼻胃管进食(A组),34例接受鼻空肠管进食(B组),46例接受经口进食(C组),比较6个月以后三种进食途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结果:6个月后经鼻胃管、鼻空肠管及经口三种进食途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76.3%、55.9%、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长期需要人工肠内营养的患者,留置鼻空肠管可有效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王雯  耶娟毅  王远妮  肖琳 《华南预防医学》2022,48(12):1483-1487
目的 探讨不同出生胎龄婴幼儿神经行为发育水平差异。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的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出生胎龄分为早产儿组(胎龄28~36周)、早期儿组(胎龄37~38周)、足月儿组(胎龄≥39周)。早产儿与早期儿于纠正胎龄40周、足月儿于生后24 h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分别在早产儿、早期儿、足月儿生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时随访,采用北京首都儿童研究所《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评估其进行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986名新生儿,早产儿组122例,其中男54例,女68例,平均胎龄(32.42±1.54)周;早期儿组275例,其中男122例,女153例,平均胎龄(37.54±1.21)周;足月儿组589人,其中男245人,女344人,平均胎龄(39.89±0.52)周。6月龄时,早产儿组、早期儿组总发育商以及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5方面评分均显著低于足月儿组(均P<0.01)。12月龄时、24月龄时,早产儿组总发育商以及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语言、社会交往5方面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胎龄≤34周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315例胎龄≤34周早产儿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EUGR分为发育迟缓组与发育正常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宫外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结果 迟缓组的出生体重(<1 500 g)、出生时胎龄(<28周)、出生头围(≤33 cm)、体重下降时间(>6 d)、母体妊娠高血压构成比以及最低体重、出院时体重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迟缓组的第一次母乳喂养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静脉营养时间、微量喂养持续时间、败血症构成比、呼吸窘迫综合征构成比、喂养不耐受构成比均高于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重<1 500 g(OR=1.719, 95%CI:1.115~2.652)、出生时胎龄<28周(OR=1.587, 95%CI:1.052~2.396)、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17 d(OR=1.835, 95%CI:1.144~2.943)是早产儿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胎龄≤34周早产儿EUGR的影响因素为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胎龄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应尽早采取营养支持,降低EUGR风险。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Feeding intolerance is very frequent in preterm infa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early effective biomarker for its prediction could be useful for carrying out a proper feeding strategy. Our aim was to evaluate if the measurement of splanchnic regional oxygenation (rSO2S) and splanchnic fractional oxygen extraction ratio (FOES) using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S) is correlated with the time needed to achieve full enteral feeding and if it can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of feeding intolerance. Materials and Methods: We measured rSO2S and FOES in preterm infants 25 ± 0 to 31 ± 6 weeks of gestational age at 24–72 hours of life during continuous enteral feeding. Results: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did not evidence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rSO2S and FOES and the time for achievement of full enteral feeding.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birth weight <1000 g (relative risk [RR], 4.5;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23–16.45) and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occurrence (RR, 9.3; 95% CI, 1.31–66.06) increase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feeding intolerance in our population. Conclusion: Splanchnic oxygenation and oxygen extraction measured in the first days of life are not correlated with the time needed to achieve full enteral feeding in preterm infants receiving continuous enteral nutrition.  相似文献   

18.
龚小莲 《现代保健》2014,(35):12-14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8月本院确诊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早产患儿5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抗感染等综合治疗,干预组患儿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抚触疗法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缓解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儿喂养不耐受各项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胃残留量、肠道全量营养喂养、住院、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微量喂养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抚触疗法可有效缓解患儿喂养不耐受症状,提高对患儿的治疗效果,缩短患儿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9.
李薇  黄燕  叶如霞  吴康敏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2):3411-3413
目的:了解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力、运动发育及脑瘫发生率的影响,探讨降低脑瘫发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36名早产儿按家长意愿分为早期干预组61例和对照组75例,干预组在纠正胎龄满40周后做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评,评分<35分者建议在医院进行干预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配合运用导平、脑循环治疗仪等);评分≥35分者给家长发放指导手册,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干预训练;在随访中根据神经测评情况调整干预方法,定期对早产儿进行全面早期教育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运动训练。对照组在本院儿保门诊接受常规育儿指导。所有婴儿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运动检查。结果:两组男女比例、平均胎龄和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和纠正胎龄40周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有可比性。在8月龄、12月龄时CDCC智测结果得分干预组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月龄干预组有1例脑瘫,对照组有7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干预可促进早产儿智力和运动发育,减少脑瘫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早期微量胃肠营养支持,了解其对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2013年6月30日收住符合条件的早产儿,分为治疗组(早期微量胃肠营养)54例和对照组(非早期微量胃肠营养)49例,治疗组患儿出生后4~6 h,如生命体征稳定且无胃肠喂养禁忌证,开始0.1~4ml·kg-1·d-1缓慢加奶,对吸吮能力欠佳者,经口胃管喂养。对照组生后仅给予静脉营养,待患儿出现吸吮反射后则给予早产儿配方奶粉,每次5~10 ml,每天每次增加奶量2.5~5 ml/kg。观察两组间生长速率及喂养不耐受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生后1~4周每周的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2.12±5.23)、(11.84±3.76)、(15.93±4.15)、(21.34±4.21)g·kg-1·d-1。对照组生后1~4周每周的平均体重生长速率分别为(-3.6±5.23)、(9.43±4.27)、(14.23±3.64)、(18.14±4.49)g·kg-1·d-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微量胃肠营养对早产儿生长速率影响显著,且减少出现喂养不耐受,应积极开展早产儿微量喂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