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盆底肌锻炼联合度洛西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均予以盆底肌锻炼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度洛西汀治疗,观察8周。采用尿垫试验和尿失禁自我等级评价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末,研究组治愈率为86.8%、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分别为54.1%、70.3%,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两组尿失禁量及尿失禁自我等级评价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研究组偶见轻度头晕、头痛、口干等,且患者可耐受。结论盆底肌锻炼联合度洛西汀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疗效显著,优于单用盆底肌锻炼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结合盆底肌锻炼和生物反馈电刺激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7月至10月,产后6周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2)。对照组给予盆底肌锻炼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采用盆底肌肌电值、尿失禁次数、1 h尿垫试验和腹横肌厚度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盆底肌肌电值、尿失禁次数、1 h尿垫试验和腹横肌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两组盆底肌肌电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t12.564,P0.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14.064,P0.001);两组尿失禁次数和1 h尿垫试验阳性率均显著降低(Z9.615,P0.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Z=-2.767,χ~2=6.564,P0.05);对照组腹横肌厚度无变化(t=-1.510,P0.05),而观察组显著提高(t=-10.681,P0.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t=7.541,P0.001)。结论在盆底肌锻炼和生物反馈电刺激的基础上再辅以呼吸训练,可进一步减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个体指导联合小组活动应用于社区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12月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47例,按照研究对象纳入时间顺序分两组,观察组24例,对照组23例。观察组接受个体指导联合小组活动,对照组接受个体指导。分别在两组患者接受干预第7周和第12周,评价患者的盆底肌锻炼依从性、盆底肌力、1 h尿垫试验漏尿量、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得分差异。结果干预第7周,两组患者盆底肌锻炼依从性、Ⅰ类肌纤维盆底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干预第12周两组盆底肌锻炼依从性、Ⅱ类肌纤维盆底肌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干预第12周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论与个体指导相比,个体指导联合小组活动能更有效地提高患者盆底肌锻炼依从性、盆底肌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合并随机对照试验中的结局变量,论证盆底肌训练(PFMT)对妇女尿失禁症状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通过检索2005年1月至2019年7月发表于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上关于PFMT治疗尿失禁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利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合并尿失禁影响程度、每日尿失禁次数、1 h尿垫测试及盆底肌力量参数结局变量。 结果 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9项,PFMT组共有患者483例,对照组共有患者469例。与对照组比较,PFMT组尿失禁影响程度评分、每日尿失禁次数、1 h尿垫测试尿垫增重程度均显著下降;而盆底肌力量参数均明显提高。尽管部分合并变量异质性较高,但总体结局方向未改变,合并结果较可信。 结论 PFMT能通过修复盆底肌功能并有效缓解妇女尿失禁症状。  相似文献   

5.
冯玲 《中国临床康复》2014,(33):5346-5350
背景:女性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仪已广泛应用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其原理是利用从患者身上测量的肌电信号,并结合生物反馈技术和电疗技术来治疗女性尿失禁。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治疗30例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治疗时间4-8周,设置刺激参数60 Hz、20-60 mA,反馈12 s指导患者收缩盆底肌肉,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肉2 s快速收缩表面肌电最大值、盆底肌肉持续10 s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盆底肌肉60 s耐受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变化,并观察每天漏尿次数。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肉2 s快速收缩表面肌电最大值、盆底肌肉持续10 s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盆底肌肉60 s耐受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等较治疗前有明显增高(P 〈0.05)、平均每日漏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果证实,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可明显增加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肉收缩表面肌电值,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针灸联合盆底肌训练运用在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治疗中,观察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的资料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入治疗的90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依据患者自愿接受的治疗方式不同分组,每组各30例,针灸用于A组,盆底肌训练用于B组,针灸联合盆底肌训练用于C组,计算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总计率、治疗之前和之后的1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数值。结果:C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总计率明显高于A组、B组患者相关数据,P <0.05,出现组间数据计算的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的治疗之后的1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数值明显低于A组、B组患者相关数据,P <0.05,出现组间数据计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采取针灸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展示良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杨丹华  方桂珍   《护理与康复》2017,16(9):974-975
目的观察盆底肌锻炼联合温肾助阳手法按摩减轻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将100例年龄50岁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进行盆底肌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温肾助阳手法按摩。在干预后3个月及6个月采用尿垫试验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6个月时观察组尿失禁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联合温肾助阳手法按摩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蒸汽热敷贴联合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就诊于妇科、泌尿外科、老年科门诊的60例老年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分别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试验组采用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蒸汽热敷贴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尿失禁严重程度、1h尿垫试验漏尿量、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International Consultation on Incontinence questionnaire-short form,ICI-Q-SF)评分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incontinence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I-QOL)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尿失禁严重程度、1h尿垫试验漏尿量、ICI-Q-SF评分及I-QOL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采用蒸汽热敷贴联合盆底肌生物反馈训练可有效改善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症状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盆底肌肉锻炼对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后控尿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盆底肌肉锻炼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后控尿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将101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出院时行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盆底肌肉锻炼指导。治疗前及干预指导3个月后分别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评价患者尿失禁的严重程度。结果共完成94例资料的有效收集。观察组(48例)治疗后ICIQ-SF总分、漏尿次数和漏尿量低于对照组(46例)(P0.05);观察组患者漏尿程度总体低于对照组患者(P=0.041);观察组的主观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09)。结论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术后给予盆底肌肉锻炼指导,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尿失禁症状及漏尿程度,提高患者的主观治愈率,对患者术后控尿效果的改善优于单纯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女性盆底肌锻炼的超声尿动力学实时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超声尿动力学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锻炼进行监测。方法:对3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收缩与松弛动作进行观察,对照组为20例正常妇女。比较两组下尿路形态与盆底功能参数的差异。结果:盆底肌收缩较之松驰时,膀胱尿道连接部向前向上运动,尿道轴向上向前旋转,尿道最大关闭压、阴道压明显提高。病例组盆底肌收缩力度明显低于正常组。结论:超声尿动力学方法可以实时反映盆底肌运动时下尿路的解剖与盆底功能的改变,有利于对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的锻炼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感应电疗法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 对轻度、中度SUI患者各40例进行感应电治疗联合盆底肌训练,共16周.于治疗前后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以及1h尿垫试验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CIQ-SF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轻度组与中度组有效率分别为100%和72.5%.结论 感应电联合盆底肌训练可有效治疗女性SUI.  相似文献   

12.
压力性尿失禁TVT-O术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18):1973-1974
目的 探讨压力性尿失禁行TVT-O术的一般护理方法及特殊检查护理方法.方法总结47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行TVT-O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术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盆底肌训练护理,以及如何为患者做好尿垫试验;术后尿管护理,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继续鼓励患者进行盆底肌训练及健康教育指导.结果 本组44例患者顺利治愈出院,术后无需再使用尿垫,3例术后效果不佳,主要与患者尿道解剖结构异常有关.结论 TVT-O术用于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效果较好,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在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盆底康复中心就诊的128例产后尿失禁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就诊先后时间进行分组,将2019年8—12月收治的6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1—8月收治的6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及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评估两组患者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盆底肌锻炼依从性及所处行为改变阶段。结果干预12周后,观察组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1 h尿垫试验漏尿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12周后,观察组行动阶段和维持阶段人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肌锻炼依从性、治疗效果,促进健康行为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和治疗产后尿失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盆底肌功能训练在预防和治疗女性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 156例住院自然初次分娩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82例由专人指导于产后进行8周盆底肌功能训练,对照组74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分别于产后16周及12月随访,通过问卷调查、盆底肌张力测定和尿垫试验,评价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张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女性产后尿失禁,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不同程度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及盆底肌表面肌电检测的意义.方法 选取69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分为轻度(26例)、中度(24例)和重度(19例)3组,进行12周的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排尿日记,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仪可以指导患者进行正确自主的盆底肌肉训练,观察其对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控尿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2005-07/2007-0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41例,轻度12例,中度23例,重度6例.采用加拿大Laborie公司生产的UROSTIM型盆腔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刺激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尿失禁程度分别治疗一两个疗程.疗效判定标准:治愈,自觉尿失禁症状消失、小便能自控,排尿正常,尿垫试验阴性;有效,自觉尿失禁次数明显减少、尿垫试验连续3次以上阴性;无效,尿失禁症状无明显改善,尿垫试验阳性.治疗结束后4周评价其治疗效果,追踪观察随访3~12个月.结果:41例术后不同程度尿失禁患者,治愈23例(56.1%),有效11例(26.9%),无效7例(17.0%),总有效率为83%.轻度尿失禁患者,治愈11例,有效1例;中度尿失禁患者,治愈11例,有效8例,无效3例;重度尿失禁患者,治愈1例,有效2例,无效3例.结论: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仪可促进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控尿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9):1598-1599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训练联合针灸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妇产科住院部足月阴道产1年内尿失禁产妇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3组各50例,A组患者产后接受生物反馈训练,B组患者产后接受针灸治疗,C组患者产后接受生物反馈训练联合针灸治疗。结果 C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三组患者24h尿垫试验与盆底肌肉肌电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全部患者24h尿垫试验明显低于治疗前,盆底肌肉肌电值明显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24h尿垫试验明显低于A、B组,盆底肌肉肌电值明显高于A、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ICI-Q-SF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A、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训练联合针灸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改善尿失禁症状、盆底肌功能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电针组、电针深刺组,每组20例,三组均给予盆底肌训练。对照组予单纯盆底肌训练;电针组给予电针常规针刺八髎穴;深刺组给予电针深刺八髎穴,每周均治疗5次,连续4周,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临床疗效,疗效指标为国际尿控协会推荐的1h尿垫试验和ICS尿失禁问卷(ICI-QS-F)。3组治疗后1h尿垫试验尿失禁量、尿失禁问卷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说明3组治疗方法均有效,电针组优于对照组,而深刺组对降低患者尿失禁量及评分更明显(P0.05)。三种治疗都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较好方法,电针深刺较常规电针治疗更优,说明针刺的深浅也是影响针灸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2004-08/2005-06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尿动力学中心就诊的真性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5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患者治疗前记录3d排尿日记,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并按照世界尿控协会推荐的标准进行尿动力学测定。使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肌电刺激治疗,采用表面电极,置于会阴部尿道括约肌处。电刺激模式为专为盆底肌锻炼设计的一组程序化刺激。3次/周,每次60min/次,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前3d开始记录排尿日记,刺激结束后复查尿动力学和填写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主要反应尿失禁的发生率和尿失禁对患者生活的影响程度,共21分,分值越高尿失禁越严重)评估治疗效果。结果:5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对患者的干预效果:经过12周治疗后,24例患者(48%)尿失禁症状消失,21例患者(42%)尿失禁症状改善,5例患者(10%)尿失禁症状无改善。②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的尿动力学主观、客观指标比较:患者治疗12周后功能性膀胱容量、valsalva漏尿点压、最大尿道压和最大尿道闭合压显著高于治疗前(t=2.309~2.840,P<0.05),总排尿次数、总漏尿事件次数和尿失禁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3.389~3.415,P<0.05)。结论: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近期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尿失禁症状,具有无创伤和经济方便的优点,患者依从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经会阴彩色多谱勒超声评估女性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生物电反馈刺激治疗的盆底超声参数特征及效果。  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120例产后SUI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60例/组。对照组予常规健康教育和产后保健,治疗组予盆底生物电反馈刺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月对两组患者进行1 h尿垫试验、盆底超声参数测量和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漏尿次数及漏尿量。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95.00% vs 81.67%,P < 0.05);治疗后,两组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最低点位置、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残余尿量、漏尿次数、漏尿量、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及尿失禁影响问卷简表(IIQ-7)评分较治疗前降低,肛提肌厚度升高(P < 0.05);治疗组治疗后膀胱颈移动度、膀胱最低点位置、膀胱后角、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残余尿量、漏尿次数、漏尿量、ICIQ-SF及IIQ-7评分低于对照组,肛提肌厚度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女性产后SUI患者采用盆底生物电反馈刺激治疗可提升疗效,改善患者盆底功能,减轻SUI症状;采用经会阴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能为SUI患者盆底功能损伤和康复提供客观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