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李敏  雷毅雄  魏莲  邹晓妮 《中国热带医学》2007,7(4):497-498,514
目的分析镉和镍恶性转化16HBE(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成瘤细胞株中翻译起始因子eIF3 p36基因序列的变化情况,探讨镉、镍重金属的致癌分子机制。方法取正常对照16HBE细胞、氯化镉(CAC12)和结晶型硫化镍(NiS)恶性转化的16HBE细胞,用有限稀释法分别建立单细胞克隆株,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目的基因翻译起始因子eIF3 p36的eDNA,将目的基因产物连接到T载体中,转化、扩增重组质粒。提取大肠杆菌中的重组质粒进行DNA测序。将三组DNA测序所得到的基因序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镉、镍转化组各细胞株(各10株)翻译起始因子的eIF3 p36 cDNA测序结果与正常对照细胞(10株)比较未发现基因的突变位点;所有镉、镍转化细胞和正常对照细胞株eIF3 p36 c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分析,相似性比值均为100%。结论实验中镉、镍恶性转化16HBE细胞中翻译起始因子eIF3 p36上调未见基因序列改变,提示在镉、镍致癌中可能涉及到表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3.
肺癌组织中FHIT基因异常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肺癌组织中FHT基因的异常表达。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21例肺鳞癌、10例肺腺癌及对应的正常肺组织标本,应用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DNA测序技术检测FH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31例正常肺组织中均有FHIT基因的完整表达,15例(48%)肺癌标本中存在FHIT基因缺失;肺鳞癌中缺失率为57%(12/21),肺腺癌中缺失率为33%)3/10)。经测序证实,FHIT基因mRNA  相似文献   

4.
胃癌组织中FHIT基因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FHIT基因与胃癌关系。方法 :采用PT -PCR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法 ,对 2 6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组织的FHIT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7例 (2 6 .9% )胃癌组织存在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 ,其中 1例无正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 ;另 6例同时存在正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 ;配对正常组织均无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 ;测序证实异常转录本缺失 1个或 1个以上FHIT外显子。结论 :FHIT转录本的异常是胃癌中常见的和肿瘤特有的改变 ,FHIT基因的异常与我国部分胃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胃肠癌中FHIT基因的异常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FHIT基因与胃肠肿瘤的关系。方法 :采用RT PCR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法 ,检测了 2 6例胃癌组织和 3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组织的FHIT基因。结果 :7例 (2 6 9% )胃癌组织和 8例 (2 6 7% )大肠癌组织存在异常FHIT转录本 ,而配对正常组织均无异常FHIT转录本 ;测序证实异常转录本缺失 1~ 3个FHIT外显子。结论 :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是胃肠肿瘤发生中常见的和特有的改变 ;FHIT基因异常与胃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胃癌FHIT基因转录、Fhit蛋白表达以及EB病毒(EBV)的感染情况,探讨EBV感染对FHIT基因异常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巢式RT-PCR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和30例配对正常胃黏膜组织中FHIT基因的表达,并对异常转录本进行测序;Western杂交法检测10例胃癌Fhit蛋白的表达;PCR法检测50例胃癌(包括RT-PCR检测30例)EBV的感染情况.结果: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均检测到正常大小转录本,11例(36.7%)胃癌检测到异常转录本;测序结果1例异常转录本缺失FHIT外显子5~7,1例缺失FHIT外显子4~7;4例(40.0%)Fhit蛋白表达缺失或降低;5例(10.0%)EBV阳性,其中4例(80.0%)同时存在FHIT基因的异常转录本.结论:FHIT基因及其产物Fhit蛋白的缺失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EBV感染可能通过引起FHIT基因的异常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癌变.  相似文献   

7.
的:探讨FHIT基因与胃肠肿瘤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了26例胃癌组织和30例大肠癌组织及其配对正常组织的FHIT基因。结果:7例(26.9%)胃癌组织和8例(26.7%)大肠癌组织存在异常FHIT转录本,而配对正常组织均无异常FHIT转录本;测序证实异常转录本缺失1~3个FHIT外显子。结论: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是胃肠肿瘤发生中常见的和特有的改变;FHIT基因异常与胃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不同病变阶段脆性组氨酸三聚体(FHIT)基因mRNA水平和各主要外显子的变化,以探讨FHIT基因在食管鳞癌发生与演进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巢式RT-PCR扩增FHIT基因全长cDNA和开放阅读框架(ORF)序列,并应用PCR扩增FHIT基因3~9外显子。结果在食管正常组织中FHIT基因出现极低频率的异常,而在相应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HIT基因异常出现的频率显著增高(P<0.01或0.05);正常组织中ORF无异常,而相应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都出现较高频率的异常(P<0.01或0.05);癌组织和癌前组织中出现较高频率的外显子丢失,与正常组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而且主要以ORF区外显子丢失为主。结论FHIT基因改变(缺失)可能是食管鳞癌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分子事件,并与食管鳞癌的发生与演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FHIT基因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巢式酶链免疫反应,对41例结直肠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和25例良性腺瘤的FHIT基因进行检测.结果:在15例(38.9%)结直肠癌组织中检测到异常FHIT转录本,配对正常组织和良性腺瘤均未检测到异常转录本;测序证实异常转录本缺失3~5个FHIT外显子.异常FHIT转录本与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血清癌胚抗原(CEA)的水平、组织学类型均无相关性(P>0.05);与分化程度、病理分期、淋巴转移、远处转移相关(P<0.05).结论: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是结直肠癌发生中的常见事件,FHIT基因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肺癌变相关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Lü JC  Chen JK  Ji WD  Jiang YG  Shi LY  Wu ZL  He M  Zeng BH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4):2146-2151
目的 使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肺鳞癌及化学致癌物诱导入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癌变相关基因。方法 应用含4096条人类全长基因的cDNA芯片分别检测6例肺鳞癌和6例正常肺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并用上述芯片研究苯并(a)芘代谢产物BPDE[anti-Benzo(a)pyrene diolepoxide,BPDE]和结晶型硫化镍所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与正常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16HBE)在基因表达谱上的差异;将3类标本共同的差异表达基因确定为肺癌变的相关基因。结果 在肺鳞癌/正常肺组织之间、BPDE诱导的恶性转化细胞/正常16HBE细胞之间及硫化镍诱导的恶性转化细胞/正常16HBE细胞之间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171条、143条和151条。通过比较,发现89条与肺癌变相关的共同基因,其中表达显著增加的基因39条,它们是:癌基因6条;细胞周期相关基因4条;细胞增殖基因6条;肿瘤转移基因8条;神经内分泌基因3条;耐药基因1条;凋亡抑制基因1条;氧化基因1条;其他基因9条。表达显著下降的基因50条,它们是:抑癌基因7条;DNA修复基因11条;抗氧化基因1条;GST基因家族3条;细胞骨架基因3条;凋亡诱导基因2条;信号传导基因5条;细胞因子及其受体基因5条;细胞代谢基因7条,细胞外基质基因1条;其他基因5条。结论 cDNA基因芯片技术能有效地研究基因的表达谱,筛查出肺癌变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羟环氧苯并芘(BPDE)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16HBE)恶性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真核生物蛋白翻译启始因子(elF3 p36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BPDE的分子致癌机理提供线索。方法应用RT—PCR和FQ—PCR方法,检测并分析BPDE诱发16HBE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的eIF3p36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相对于非转化对照细胞,BPDE诱发恶性转化16HBE不同阶段细胞(转化细胞和成瘤细胞)的eIF3p36mR-NA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其中BPDE-转化细胞的elF3 p36平均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细胞的2.3~5.1倍:而BPDE-转化细胞与BPDE-成瘤细胞的elF3 p36平均表达量相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提示elF3 p36的异常表达量与BPDE诱发16HBE细胞恶变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结论BPDE在诱发16HBE细胞恶变过程中,存在明显的elF3 p36的异常表达现象,其表达水平与细胞的恶变程度密切相关,这可能是BPDE诱发人细胞肿瘤的重要分子致癌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中FHIT基因的改变及意义。方法 :用RT PCR及Southern印迹杂交法检测肾细胞癌及其细胞系中FHIT基因转录本 ,并观察其基因组的改变。结果 :约 8 3% (2 / 2 4)肾细胞癌有异常转录本 ;其中一株细胞系cDNA在用外引物扩增时 ,只有一个变小的FHIT基因异常转录本 ;用内引物扩增时 ,FHIT基因转录本完全缺失。约 2 0 % (5 / 2 4)肾细胞癌FHIT基因区域的基因组DNA出现重排。结论 :部分肾细胞癌存在FHIT基因转录本及基因组异常 ;FHIT基因的改变在肾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60)Coγ射线照射对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在电离辐射损伤和辐射致癌早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1.8、3.6、5.4、7.2Gy照射组共5组,每组8只动物。照射后1个月用乙醚麻醉小鼠,心脏抽血,再解剖取胸腺及骨髓细胞,抽提其总RNA。采用巢式RT—PCR方法及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FHIT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血液、胸腺及骨髓均未出现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不同剂量照射组中血液、胸腺及骨髓均有部分样品出现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异常FHIT转录本的表达。测序证实异常转录本缺失2个或2个以上的FHIT外显子。结论:电离辐射可引起FHIT基因的缺失,提示其可能参与辐射损伤和辐射致癌的早期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位于人染色体3p14.2区的FHIT基因在肺鳞癌中的缺失率,探讨FHIT基因在国人肺鳞癌中的作用。方法:收集手术切除21例肺鳞癌及对应正常肺组织标本,应用RT-PCR及DNA测序技术检测FHIT基因的缺失情况。结果:21例正常肺组织中均有FHIT基因的完整表达,10例(47.6%)肺鳞癌标本中检测出FHIT基因mRNA转录本的异常表达,经测序证实为由于FHIT基因多个外显子缺失所致。结论:首次在国人中证实,位于3p14.2的FHIT基因在肺鳞癌中存在较高的缺失率,提示FHIT基因为候选抑癌基因,在肺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FHIT基因在结肠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结肠癌不同发展阶段中脆性组氨酸三聚体基因(FHIT基因)和各主要外显子的改变情况,探讨FHIT基因在结肠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巢式RT-PCR扩增FHIT基因全长和开放阅读框架及PCR扩增FHIT基因3-9外显子。结果(1)FHIT基因全长cDNAPCR扩增结果显示:在正常组织中FHIT基因出现极低频率的异常,而在相应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FHIT基因异常出现的频率显著增高(P<0.01,P<0.05);(2)FHIT基因ORFPCR扩增结果显示:正常组织中ORF无异常,而相应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都出现较高频率的异常(P<0.01,P<0.05);(3)FHIT基因3-9外显子PCR扩增结果显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出现较高频率的外显子丢失,与正常组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而且主要以ORF区外显子丢失为主。结论FHIT基因改变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是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早期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中FHIT基因的改变及意义。方法:用RT-PCR及Southern印迹杂交法检测肾细胞癌及其细胞系中FHIT基因转录本,并观察其基因组的改变。结果:约8.3%(2/24)肾细胞癌有异常转录本;其中一株细胞系cDNA在用外引物扩增时,只有一个变小的FHIT基因异常转录本;用内引物扩增时,FHIT基因转录本完全缺失。约20%(5/24)肾细胞癌FHIT基因区域的基因组DNA出现重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等位基因缺失和突变情况,分析该异常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用PCR鄄SSCP的方法检测36例胃癌和自身正常组织中FHIT基因外显子5、8及多态性位点D3S1300、D3S1234、D3S1312、D3S1313的缺失和突变。结果:肿瘤组织中外显子5有2例(2/36,5.6%)发生缺失,外显子8没有发现缺失;D3S1300的LOH发生率为25%(7/28),MSI为22.2%(8/36);D3S1234的LOH发生率为31%(9/29),MSI为13.9%(5/36);外显子5、8及多态性位点D3S1300、D3S1234、D3S1312、D3S1313的SSCP分析未发现突变。结论:胃癌患者FHIT基因外显子5、8的缺失和突变频率并不高,这种缺失和突变对胃癌的发生到底起多大作用需要进一步探讨;胃癌患者D3S1300、D3S1234位点的LOH、MSI等遗传不稳定现象发生频率较高,能否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诊断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DAPK、FHI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specific PCR,MSP)检测23例大肠癌及相应癌旁正常组织的DAPK、FHI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大肠癌组织的DAPK、FHIT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60.86%(14/23)、52.17%(12/23),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的13.04%(3/23)、8.69%(2/2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APK、FHIT基因甲基化状态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Dukes分期无相关性(P>0.05)。结论:DAPK基因和FHIT基因启动子区的高甲基化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 p16基因缺失和突变在人原发性肝癌分子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采用多重PCR和 PCR- SSCP对 31例人原发性肝癌、31例癌旁肝硬化组织以及 8例正常人白细胞中 p16基因第一 ,二外显子和部分第一 ,二内含子缺失和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 在 31例人原发性肝癌中发现 4例 p16基因第一外显子和部分第一内含子区域缺失 ,缺失率为 13% ,第二外显子和部分第二内含子区域未见缺失 ;SSCP分析发现在肝癌和癌旁肝硬化组织中 p16基因第一内含子及其下游第二外显子 18bp区域存在三种单链构象 ,第一外显子、大部分第二外显子以及部分第二内含子未见异常的 SSCP区带 ,而在正常人白细胞中有两种单链构象。结论 在人原发性肝癌中 p16基因缺失频率较低 ,罕见突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多重PCR法检测喉癌及癌旁组织中P16 基因纯合缺失和异常甲基化。方法:选用二对引物分别扩增P16 基因外显子1 和2,分析有无纯合缺失,对未检出缺失的样品用甲基化敏感内切酶Sm aI消化后,再扩增外显子1,分析有无P16 基因异常甲基化。结果:39 例喉癌组织标本中9 例标本有P16 基因纯合缺失,缺失率为23.08% (9/39)。30 例未检测到P16 基因缺失的喉癌组织标本,有4 例检出异常甲基化,检出率为13.33% (4/30)。39 例癌旁组织标本均未检测到P16基因缺失或异常甲基化。结论:采用多重PCR法可检测出P16 基因常见的纯合缺失和异常甲基化失活。研究表明,P16 基因失活可能在喉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