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三种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不同方法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3年1月~2006年12月,本院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外同定支架、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等3种不同的方法共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74例77侧,骨折类型按按A0从SIF分型A3型21侧,B2型19侧,B3型13侧,C1型11侧,C2型9侧,C3型4侧.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首次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41侧,外固定支架15侧,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1侧,因手法复位后再移位者改用外固定支架治疗2侧,改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5侧.[结果]74例患者中有71例74侧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平均21)个月.腕关节功能评价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石膏外固定组的优良率为88.6%,外固定支架治疗组优良率为94.3%,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优良率为95.7%.[结论]对于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外固定支架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疗效无明显差别,但两者均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同定治疗组.由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简单易行,仍可作为相对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11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外固定组(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55例)和内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55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 110例患者术后获6~34个月(平均15.8个月)随访.外固定组患者术中出血量[(57.98±8.65)mL]少于内固定组[(74.98±10.34) mL],手术时间[(15.76±2.76) min]、住院时间[(6.97±1.95)d]和骨折愈合时间[(27.96±2.73)周]均短于内固定组[(65.04±13.94) min、(11.86±3.72)d、(34.28±4.72)周],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akim等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评价标准评定疗效:外固定组和内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92.7% (51/55)、89.1% (49/5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1% (5/55)、7.3% (4/55),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较小,更有利于术后恢复,而内固定治疗则更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6年8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4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予以掌侧入路切开复位,以"T"形薄型桡骨远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男19例,女25例;年龄21~69岁,平均54.4岁。根据桡骨远端骨折分型,B2型8例,B3型22例,C1型14例。结果 41例得到6~22个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根据Gartland和Werleg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35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95.1%。结论采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能有效维持骨折断端的复位,适应早期功能锻炼需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桡骨远端经关节面骨折的手术治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14例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根据AO/ASIF分型,B2型3例,B3型2例,C1型5例,C2型3例,C3型1例。分别采取外固定支架、外固定支架加克氏针、掌侧或背侧支持钢板固定。结果随访8~20个月,平均12个月,优良率为92.7%。结论桡骨远端的关节内骨折在闭合复位欠佳时,应该考虑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手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86例,对于简单不稳定骨折(56例)给予掌侧切开显露骨折,直视下复位,安放合适的支撑钢板;对于关节面粉碎的不稳定骨折(30例),先试行闭合手法复位,C型臂X线机透视如复位较满意,则安放外固定支架,再行掌侧入路切开显露骨折,直视下复位,安放合适的支撑钢板.对于桡骨茎突钢板固定困难及尺骨茎突骨折移位明显者(16例),给予切开复位空心钉及克氏针内固定.结果 本组8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1个月).按Dienst标准评价疗效:优61例,良16例,差3例,优良率为96.6%.结论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应果断实施切开复位,并根据其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规范的术中操作以及积极的功能康复是桡骨远端骨折获得理想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术与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04-2019-07间内黄县人民医院骨外科收治的60例成人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术组(外固定组)和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组(钢板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手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86例,对于简单不稳定骨折(56例)给予掌侧切开显露骨折,直视下复位,安放合适的支撑钢板;对于关节面粉碎的不稳定骨折(30例),先试行闭合手法复位,C型臂X线机透视如复位较满意,则安放外固定支架,再行掌侧入路切开显露骨折,直视下复位,安放合适的支撑钢板.对于桡骨茎突钢板固定困难及尺骨茎突骨折移位明显者(16例),给予切开复位空心钉及克氏针内固定.结果 本组8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1个月).按Dienst标准评价疗效:优61例,良16例,差3例,优良率为96.6%.结论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应果断实施切开复位,并根据其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规范的术中操作以及积极的功能康复是桡骨远端骨折获得理想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与疗效.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09年8月手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86例,对于简单不稳定骨折(56例)给予掌侧切开显露骨折,直视下复位,安放合适的支撑钢板;对于关节面粉碎的不稳定骨折(30例),先试行闭合手法复位,C型臂X线机透视如复位较满意,则安放外固定支架,再行掌侧入路切开显露骨折,直视下复位,安放合适的支撑钢板.对于桡骨茎突钢板固定困难及尺骨茎突骨折移位明显者(16例),给予切开复位空心钉及克氏针内固定.结果 本组8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1个月(平均11个月).按Dienst标准评价疗效:优61例,良16例,差3例,优良率为96.6%.结论 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应果断实施切开复位,并根据其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规范的术中操作以及积极的功能康复是桡骨远端骨折获得理想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 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32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A3型3例,B1型5例,B2型7例,B3型4例,C1型6例,C2型5例,C3型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2~5 d。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14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按Gartland-Werley标准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定:优24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为90.6%。无钉道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3例发生关节僵硬,经积极功能锻炼后症状好转。结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能达到解剖复位,手术固定可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植骨内固定与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植骨内固定(17例)与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21例)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影像学指标,腕关节功能按Gartland-Werley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术后3个月掌倾角、桡骨高度内固定组均优于外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腕关节背伸、掌屈、旋前、旋后及 Gartland-Werley 功能评分内固定组均优于外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腕关节功能评估:内固定组优6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15/17;外固定组优4例,良10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14/2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骨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能达到理想复位,能有效防止骨折复位丢失和再移位,临床疗效优于闭合复位支架外固定。  相似文献   

11.
外固定支架结合掌侧入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掌侧人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的手术指征及临床疗效。方法2000年3月~2005年3月,收治桡骨远端关节面骨折28例,采用背侧外固定支架固定于功能位,掌侧入路以钢板或克氏针固定;骨皮质粉碎或松质骨压缩者予植骨。其中男21例,女7例;年龄18~54岁,中位年龄41岁。左侧4例,右侧24例。根据AO分型标准:C2型18例,C3型10例。合并月骨周围脱位1例。结果4例失访,24例获随访6~18个月,平均8.5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桡骨长度无丢失;掌倾角8~16°,平均11.2°,尺偏角19~28°,平均20.8°,均无丢失。按照改良Mcbride评分和纽约骨科医院腕关节评估标准,优16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87%。结论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以及闭合复位难以纠正者应手术治疗。掌侧入路固定能降低并发症,结合外固定支架可获满意复位及功能。  相似文献   

12.
外固定架结合微创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结合微创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2月至2008年2月采用外固定架结合微创植入人工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65~88岁,平均74.3岁。按AO/ASIF分型,A3型10例,C2型12例,C3型18例。开放性骨折4例,但皮肤及软组织损伤较轻,污染轻。手术方法中单纯手法牵引复位加外固定架,经皮撬拨利用微创技术局部注射人工骨。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0.5 h~5 d,平均3.6 d。结果平均手术时间是3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是20 mL。平均手术切口长度是2 cm。术后随访8~16个月,平均13个月。按照解剖学上的恢复结果,解剖复位12例,功能复位26例,接近功能复位2例。术前尺偏角为-15°~15°(平均10.5°)及掌倾角-30°~0°(平均-10°),术后尺偏角20°~35°(平均25°)及掌倾角0°~20°(平均11.5°)。关节功能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25例,可3例。无针道感染,无针孔骨折,无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无伤口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外固定架结合微创植骨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一种损伤小的手术方法,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感染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俄罗斯骨科环形外固定支架的学习,探讨瓦氏骨外固定支架三角形有限性固定技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使用瓦氏骨外固定支架三角形有限性固定技术治疗54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男48例,女6例;年龄18~54岁,平均34岁(18~54岁).骨折类型按AO分类:41-C3型2例(其中1例合并43-B2型,另1例合并43-A3型);42-A型17例,42-B型13例,42-C型12例;43-B型5例,43-C型5例.开放性损伤26例,按Gustilo-Anderson分型:Ⅱ型13例,ⅢA型10例,ⅢC型3例;闭合性损伤28例,按Tscherne分类:Ⅰ级8例,Ⅱ级20例.均采用闭合复位瓦氏骨外固定支架骨圆针三角形有限性固定治疗. 结果 28例闭合性损伤患者1周肿胀消退;26例开放损伤创口一期愈合24例,1例经换药后4周愈合,1例截肢.50例患者术后获3~14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4例失访.5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2~6个月,平均3个月.1例患者发生骨不连,经改单臂外固定支架固定后12周骨折获愈合.本组无功能障碍患者. 结论 瓦氏骨外固定支架三角形有限性固定技术在复杂胫腓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其器械的三维调整力学性能使闭合复位变得容易,损伤小,骨愈合快,固定稳定可靠,感染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外固定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目的 总结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外固定架治疗的效果。方法 本组28例均采用外固定架固定,其中19例应用克氏针固定,4例因骨缺损较严重同时植骨。结果 随访时间3—22个月,按改良的Mcbride评分标准,远期疗效优良者25例,优良率89.28%。结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较困难,并因石膏外固定难以维持复位而常发生再移位。这类骨折应尽早手术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是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术后配合合理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对远期功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桡骨短缩程度和关节解剖复位的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15.
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闭合手法复位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通过外固定架的牵伸辅助复位,矫正桡骨的短缩、成角移位,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利用外固定架维持复位后的位置并进行功能练习。术后定期进行X线和腕关节功能的评价。结果: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5个月。根据Aro功能评价:优9例,良1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66%。结论:外固定架能很好维持复位后的位置,恢复桡尺骨的相对长度和关节面的平整,使腕关节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因此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桡骨远端有限切开复位、跨腕关节外固定器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应用桡骨下端切开复位、跨腕关节外固定器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患者16例18侧,年龄29~72岁(平均52.6岁),其中Colles骨折13例15侧,Smith骨折3例3侧.桡骨下端复位及植骨后,以外固定器协助复位及静力性固定.方果 随访时间4~30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6~12周,平均8.7周.根据Gartland与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侧,良4侧,可3侧;优良率为83.3%.方论 有限切开复位、跨腕关节外固定器固定治疗桡骨陈旧性远端骨折,手术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是桡骨远端陈旧性骨折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手术与保守治疗疗效比较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目的 评价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外固定器治疗与石膏固定的效果。方法 将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外固定器治疗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用Dionst标准行功能评估、Stewart标准行解剖学评估。结果 外固定器组复位质量和疗效优于石膏组 (P <0 0 5 )。结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行外固定器治疗是一种安全、简便、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牵引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力学机制。方法:采用复位外固定器治疗30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男4例,女26例;年龄18-85岁,平均61岁。按AO分型,其中A3型12例,B2型3例,C1型8例,C2型4例,C3型3例。分别测量患者术前与术后X线上的桡骨茎突与尺骨关节面之间的距离。结果:30例患者获得6-15个月的随访,平均11.2个月。测量X线结果为术前平均(0.55±0.22)cm,术后平均(1.07±0.23)cm,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位外固定器提供的持续牵引其作用机制可以通过筋束骨理论、韧带整复原理及牵拉成骨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AO新型2.4 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应用AO 2.4 mm锁定内固定系统治疗115例(120侧)小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5例为双侧骨折.骨折按AO分型:A型35侧(A2型7侧,A3型28侧),B型15侧(B1型3侧,B2型8侧,B3型4侧),C型70侧(C1型42侧,C2型20侧,C3型8侧).开放伤110例,按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6例,Ⅱ型4例.采用单纯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78侧,单纯背侧LCP固定16侧,背侧加桡背侧联合固定26侧.结果 98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3例为双侧骨折患者,随访率为84.2%.随访时间为6~15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示所有患者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无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背侧肌腱激惹、正中神经刺激症状发生.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背伸54°,掌屈58°,旋前72°,旋后760°.根据Sarmiento改良的Garland & Werley评分方法评定疗效:优55侧,良32侧,可14侧,优良率为86.1%.结论 AO 2.4 mm锁定内固定系统可为多种类型的桡骨远端骨折提供个体化的内固定选择,且骨折复位、固定满意,患者腕关节功能预后良好.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AO 2.4 mm locking plate system used for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Methods From May 2007 to October 2008, 115 patients (5 cases of both sides) with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were managed by AO 2.4 mm locking plate system. There were 35 fractures of type A, 15 type B and 70 type C according to AO classification. Of them, 10 fractures were open, with 6 of type 1 and 4 of type 2, according to Gustilo-Anderson Classification. Volar plating was conducted in 78 cases, dorsal plating in 16 cases and dorsal + radial plating in 26 cases. Results Ninety-eight patients (3 cases of both sides) were followed up for an average of 8 (range, 6 to 15) months. The follow-up rate was 84.2%. Radiographic bone union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without infection, implant loosening, or tendon and median nerve irritations. The average ROM was 54°, 58°, 72°, and 76° for dorsi-extension, palmer flexion, pronation and supination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Gartland & Werley Scores modified by Sarmiento, there were 55 excellent cases, 32 good and 14 fair, with an excellent to good rate of 86.1%. Conclusion AO 2.4 mm locking plate system can offer individualized fixation regimen for unstable distal ra-dius fractures, leading to satisfactory fracture reduction and fixation with predictable clinic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