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理论,探讨荨麻疹的中医辨治。认为荨麻疹的发病机制为肾精不足、风热外袭、内外相引、卫营同病,治疗当以补肾填精、疏散风热、凉营透疹为基本原则。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2.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伏邪温病范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冬伤于寒"是为少阴阳气受损,阳气亏虚;春季少阳当令,伏邪温病转出于少阳,故称"春必病温"。伏邪传变外出即转出少阳,内陷即陷入少阴。以"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理论指导治疗春季发热病,辨证结合患者的体质、发病节气,注重"天人合一"的原则,在治疗上寒温并用,对指导临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指导春季发热医案的辨治体会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胡智阗  夏蓉  车念聪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143-3144
"伏气"学说的本质及其存废历来为世人所争论,因此出现了在最近的三版《温病学》教材中对于"伏气"温病的代表——"春温"定义的不一致。在对"伏气"学说的探究及对于"春温"病的再认识中,发现"伏气"学说立论关键重在发病学而非病因学上,若按此理解,春温的定义及病证类别归属也不再有太大的矛盾和疑惑。因此提出,"伏气"学说实为发病学说,并可以此来指导相关基础理论的学习、研究和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4.
9 关于春温的病因问题关于春温的病因,教材提出了“春季温热病邪”的概念,并与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并列为四时温病的致病主因,认为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外因是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素亏,正气不足”。据此则春温应属新感温病,而不是伏邪温病了。然而教材在总论部分,多次提到春温为伏邪温病,在有关章节中论述春温的发病时又以“冬伤于寒”、  相似文献   

5.
中医对非典型肺炎的治与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型肺炎发病季节(2002年11月中旬,大雪与冬至相接之时)正是冬春之际,从临床病象及诊治过程中观察此病为春温病,因其有传染性故为“时疫春温病”。宋《伤寒补亡论》载:春温冬寒之病也,乃由自感自致之病,若夫一乡一邦一家皆同患者,是则温之为疫者。老君神明散……败毒散主治,此为春温成疫之治法也,是其义也。  相似文献   

6.
1 伏气化热,四时皆有,有常有变张锡纯论伏气化热,倡<内经>"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说而有所发挥.他认为伏气化热四时皆有.春天发病者,多因冬天感受邪气,伏而化热,至春天阳气萌动化热而成温病,此即"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意.  相似文献   

7.
正温病是指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和地域性。温病根据传染性和流行性分为瘟疫和温病,前人有"一人受之谓之温,一方受之谓之疫"的说法。例如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从临床特征来看传染性强,病情严重,进展迅速,属于中医温病的"瘟疫"范畴,但究其致病性质,仍不出风暑湿燥等病邪的范围。温病根据发病季节分为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冬温等;根据发病类型不同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相似文献   

8.
正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反复发作持续6周以上者~([1]),属于临床上难治性皮肤病之一,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学称本病为"瘾疹""风疹块"。其病因病机复杂,给临床辨证带来很大的困扰。因此需要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的整体表现仔细分析,详查真伪,准确辨证,从而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笔者认为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或标本兼虚证,正气不足是其发病根本,阳气不足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故在临床上运用温  相似文献   

9.
正荨麻疹是以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消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发病机制多属于Ⅰ型变态反应,少数为Ⅱ或Ⅲ型变态反应~([1])。其虽病因明确,病程短,但因反复发作、瘙痒剧烈、部分可呈慢性病程,对患者造成极大困扰。白彦萍教授认为"风"为荨麻疹的根本病机,临床中善于把握"风"在各型荨麻疹及荨麻疹各阶段的作用,善以不同祛风药物  相似文献   

10.
<正>丘疹性荨麻疹是常见的荨麻疹类型,以瘙痒顽固、迁延难愈为临床特点。现代医家对本病,多庸于祛风除湿、清热散瘀等常法[1-2],疗效不甚满意。笔者经相关研究,发现其丘疹瘙痒,蒸蒸发热,发于夜间、春夏季等临床特点与"伏邪蛰于精亏之体"、"伏邪因阳动、时邪内发"的伏气发病特点颇为相  相似文献   

11.
正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分析,根据人体感邪过程推导出的理论~([1])。伏邪意指潜藏于人体内尚未达到发病程度的"邪"。"伏邪"之名,最早见于明·吴又可的《瘟疫论》,而伏邪理论渊源始于《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热病论》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指出了人体感受邪气伏而不病,到一定时间发病的一种病变形式。其主要致病特  相似文献   

12.
"瘾疹"即西医之荨麻疹,主要以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为特征。皮损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者称为慢性荨麻疹。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提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具有时间规律。基于此,笔者试图通过中医药理论"少阴有余"探究荨麻疹的发病时间规律,以期为临床择时用药提供参考,若有不当之处,望指正。  相似文献   

13.
非典型肺炎温热挟湿证与湿温病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典型肺炎温热挟湿证与湿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法则进行了辨析,认为非典型肺炎应属中医"风温"、"伏暑"、"春温"等范畴.虽其发病过程的某些阶段可出现类似湿温病的湿热症候,但不属于"湿温",应辨为温热挟湿证,而辨证不准将影响非典型肺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暑温与风温、春温、温热、冬温、温毒、温疫等诸证同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但由于暑温发病季节和特有的病征,又可与上述诸温病相区别。暑温一症,常发于夏秋季节,小儿罹患者为多。祖国医学对此病的发病季节也有明确的界限,如《内经·热论篇》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临床所见,发病季节多在小暑至秋分,尤以大暑至处暑为最多。暑温的病因主要是暑邪为患。暑性炎热,暑温病多见高热、烦渴、舌质红、苔黄燥、大便燥结、尿色赤黄、脉洪数、神昏谵语等症状,甚则热动生风而出现手足抽搐、  相似文献   

15.
温热病是祖国医学对多种传染性热性病的总称。前人根据《内经》“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等论述,按照热性病临床证候的差异,把温病的发病机理,分为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二类。其实,《内经》四气所伤的论述,并不是指伏气为病;温病临床证候的差异,乃是不同的热性病各有不同的特有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探讨,揭示伏气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阴阳转化的关系,为临床防治伏气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荨麻疹是一种以疹块时隐时现,并伴有瘙痒为主的过敏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瘾疹"。该病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外多责之于六淫具有季节性,内因脏腑功能受季节气候调控。本文从"五脏应时"角度出发探讨荨麻疹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3方面内容,认为季节气候变化与荨麻疹发病密切相关,这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荨麻疹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临床典型病例调查探索"肺主皮毛"理论内涵及其对荨麻疹和过敏性鼻炎辨证论治的指导意义。方法通过对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及第五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荨麻疹患者113例作典型病例临床调查,分析总结荨麻疹兼见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情况。结果 (1)113例荨麻疹患者中有51例兼见过敏性鼻炎(占45.13%),急、慢性荨麻疹兼见过敏性鼻炎的比较,χ~2=5.271,P0.05;(2)51例荨麻疹中有43例先发有过敏性鼻炎(比例为84.31%),40例慢性荨麻疹中有32例先发过敏性鼻炎(比例为80%)。结论荨麻疹与过敏性鼻炎基本病机皆与"肺"相关,肺失宣发与肃降或肺气虚弱可能是荨麻疹兼见过敏性鼻炎发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春温是发生在春季,由“伏寒化温”引起,病初以里热炽盛症状为主的一种急性热病。关于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全国高等医药院校1985年版《温病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认为“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因而,如何正确认识理解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是很有必要的。特别作为高等医药院校教科书,其内容必须具备广泛性和权威性,既要尊重祖国医学历史,又要面对临床实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素问·生气通天论》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两段经文的细读,认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侧重于外感火化;"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侧重于内伤杂病而导致的火热病,临床诊病应活看外感内伤,详辨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