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药学在减少中药不良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比较我院在采取临床药学干预之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2009年10月我院采取临床药学干预之后的发生率,并分析易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剂型、不良反应的具体表现、不同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引发中药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果 我院使用的涉及不良反应的632种中药中,共有13种剂型,其中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占54.32%.最易引发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43.51%.在采取临床药学干预措施之后,我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说明临床药学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 临床药学干预对于减少重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院10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婷婷  田硕  左艳敏  郭婧 《药学实践杂志》2011,29(5):394-395,397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收集的107例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 107例报告中,涉及药品69种;以抗感染药居多,占48.62%;静脉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重要给药途径,占81.31%;ADR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5.53%。结论临床应进行必要的用药干预和指导,加强ADR监测,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程江虹  王怀生 《中国药房》2012,(31):2959-2960
目的: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8-2011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6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对不良反应病例涉及的品种、给药途径、主要临床表现与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60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高而升高,其中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占45%;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剂型以静脉注射剂型为主;不良反应损害涉及皮肤、中枢、胃肠和心血管系统等多器官、多系统。结论:提高医务人员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正确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73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73例中药制剂治疗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不良反应报告,统计分析不良反应发生事件。结果经过分析后得知,73例不良反应患者中,累及人体的各个系统,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不良反应主要剂型为中药注射剂,约占71.2%。给药当天,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约占72.6%。结论针对中药制剂临床应用,强化研究、监测,有利于降低、防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确保患者安全、正确用药。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5,(11):1517-152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通过合理用药有效干预对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0-2013年临床合理用药有效干预前后收集到的325例ADR报告(其中干预前167例,干预后158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167例ADR监测报告中,年龄<10岁儿童29例(17.37%),≥70岁老年人33例(19.76%),静脉滴注148例(88.62%),抗感染药95例(56.89%),中药注射剂21例(12.57%),药师报告14例(8.38%);干预后158例ADR监测报告中,年龄<10岁儿童36例(22.79%),≥70岁老年人29例(18.35%),静脉滴注126例(79.75%),抗感染药67例(42.41%),中药注射剂32例(20.25%),药师报告39例(24.68%)。给药途径、抗感染药应用等方面更趋合理,药师上报率有所提高。结论:我院临床药师通过处方审核管理系统及相关措施的有效干预,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我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ADR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11-2013年收集上报的62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25例ADR中,男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女性,45-59岁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1%)。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528例,占84.5%),引发ADR最多的药品为中药类制剂(168例,占比26.9)、其次抗感染药156例,占比25%。严重不良反应4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过敏性休克等,ADR报告主要以医生护士为主,药师上报例数仅占上报例数4.5%。结论应重视医院ADR监测,积极开展药学监护,加强合理用药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我院136例中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02-2009年上报的136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表,对不良反应病例涉及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主要不良反应症状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136例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其中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占36.76%。发生不良反应的药物剂型以注射剂(57.35%)和口服制剂为主。不良反应损害涉及皮肤、胃肠、中枢和外周神经、心血管等全身多器官、系统。结论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完善、充实药品上市后的再评价体系,加强中药各环节的监管,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院2006~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的24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性别、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3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位,占44.0%,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位于第2位,占22.6%;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8.8%;给药途径中,由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90.5%。结论应继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和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王升  张敏 《中国实用医药》2012,7(8):175-176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收集的中药ADR报告从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6例中药ADR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较高,共18例,占39.13%,注射剂是引发的ADR的主要剂型,ADR临床表现累及系统及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结论应重视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加强ADR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某区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规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以降低临床ADR发生率。方法:分析某区2013年2月~2015年1月期间4120例患者临床诊疗情况,对其中出现的1129例ADR患者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改进措施。在2015年2月~2017年1月期间进行临床干预措施,干预例数同样为4120例。前期为观察阶段,后期为干预阶段。结果:干预阶段ADR总发生率(3.6%)低于观察阶段ADR发生率(27.4%),两个阶段中均为皮肤及附近损害发生率最高,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观察阶段、干预阶段发生的ADR病例中,给药途径发生最高为静脉滴注,其次为口服途径。ADR监测报告中,粉针剂在8种给药剂型中所占比例最高,最低为颗粒药剂类型。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与药品管理的加强、合理用药的有效落实及用药安全保障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再加上上报的病例数量中症状较为明显的所占比例较多,故而在日常上报过程中应不断强化监测工作,以便将ADR发现率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控制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对我院干预前后(2012、2013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我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百分比由2012年的31.3%下降至21.9%,重点中药注射剂品种2013年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2012年,部分科室使用中药注射剂比例下降。结论:我院制定的对中药注射剂的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中药注射液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抽取我院中药注射剂,对其主要成分、性状、单次最大剂量、滴注时间等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回访调查。结果通过临床药师的分析及干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χ2=3.826,P=0.031)。结论通过临床药师的不断干预,能够加快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进程。  相似文献   

13.
张鑫  金永新  要林青  杨丽宁 《中国药事》2012,26(11):1269-1271
目的对比分析临床药师对中药注射剂使用的干预作用,从而进一步评价临床药师在促进医院合理用药中所具有的作用。方法收集临床药师干预前(2009年6~8月)住院患者中使用中药注射剂的病例314例及干预后(2010年6~8月)的病例246例,对比分析干预前后的情况。结果临床药师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进行干预后,在用药适应症、用药剂量及疗程的把握上日趋符合规范要求,人均用药费用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下降。结论临床药师对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干预措施是可行的、有效的,进一步显示了临床药师在药物治疗中的专业优势,对促进医院合理用药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根据我院患者服用中药制剂之后发生的不良反应,探讨中药毒性与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可靠和准确的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服用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病例共10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例报告,统计和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寻找合理的用药管理对策。结果使用中药制剂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段集中于4960岁,导致患者用药之后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中药制剂包括注射剂、外用膏剂和口服制剂等,发生不良反应的服用途径为静脉注射和局部外用给药;患者不良反应病灶主要集中于表皮损害和消化系统伤害。结论中药毒性会导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制定用药管理规定,严密监测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提高不良反应控制意识,做好防范工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中药临床药师是合理用药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监督者,承担着临床中药合理用药的具体任务。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中药临床药师服务质量,为医护人员和患者提供优质的中药临床药学服务,文章介绍了某院中药临床药师在面临挑战和机遇时,正在开展的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现状,从药学查房、中药处方点评、中药不良反应上报、中药用药教育、中药用药咨询和药物治疗监护等内容出发,阐述了该院神经内科中药临床药师在开展有关中药合理用药药学服务的主要内容,探讨当前工作模式下中药临床药师深入临床、服务临床的切入点,在实践中探索科学、合理的中药临床药师药学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上报的中药制剂相关不良反应,探讨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为中药制剂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8年7月~2013年6月上报的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资料。结果: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中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比例最高(71.68%);活血类中药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例次最多(54.34%);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瘙痒;静脉给药(75.14%)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给药途径,其中静脉给药后30 min内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时间段。结论:重视中药制剂相关不良反应,加强监测,以减少中药制剂给患者带来损害。  相似文献   

17.
规范化护理用于提高中药注射剂用药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提升中药注射剂用药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在论证和咨询专家的基础上制订中药注射剂输注规范化护理方案,对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并在临床实施。比较实施前后中药注射剂药物相关问题(DRPs)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施规范化护理方案后,发生中药注射剂输注DRPs例次从实施前的1258次降至271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从7.79%降至2.46%(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有助于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用药安全,减少DRPs发生频次,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该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基本情况,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该院165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对所涉及的药物品种进行分类整理。结果 165例不良反应中40岁以上患者占多数(55.2%),女性多于男性,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给药后30min内(68.2%),共涉及12类66种药物,以静脉给药为主要用药途径的占总数的83.0%。由头孢菌素类药物和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排前2位(20.0%、10.9%),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多见,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8例占总数的4.8%。结论该院抗感染药物和中药注射剂静脉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应按适应证选药,加强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