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结30例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术前术后护理经验,包括对30例ESD术的患者进行规范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中病情观察及术后护理。结果,30例均成功剥离病灶,其中2例术中穿孔,经内镜下金属夹对缝后保守治疗,2例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予再次内镜下止血成功,所有病例均未因出血、穿孔而追加外科开腹手术。认为规范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术中病情观察及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4例患者,其中消化道黏膜病变8例,黏膜下肿瘤16例,进行ESD治疗。结果 ESD手术时间为30~150 min,平均55 min。一次性完整切除病灶率为95.8%(23/24);术中少量出血经内镜下电凝等处理出血停止,1例因术中出血较多,难以止血,转外科手术。2例术中出现穿孔,术后予钛夹夹闭裂孔,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再次内镜下止血术后出血停止。未出现消化道迟发性穿孔。所有病例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胃肠镜创面愈合率达100%,半年后复查局部无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为消化道病灶提供了一种微创治疗方法,能实现较大病变的完整剥离,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但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3.
随着内镜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内镜检查治疗成为临床治疗消化道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1,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较大的良性病变的新技术[3]。术后的迟发性出血是ESD术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ESD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 13%-38%[4]。可能会威胁着患者的生命。我院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对16例患者施行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共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胃黏膜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护理体会。方法对95例患者术前做好患者和器械准备,术中严密观察病情,熟悉操作流程,做好手术配合,术后加强病情监测,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结果95例患者均成功行ESD治疗。其中15例术中剥离出现穿孔,使用金属夹夹闭穿孔部位,治疗后好转;迟发性出血5例,再次行内镜下止血,出血停止。术后随访复查病变部位均剥离彻底。结论精良的护理配合对提高ESD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用于诊治消化道黏膜病变的护理配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断和治疗消化道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方法。结果本组中,64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20例恶性肿瘤病理明确后有12例需转外科接受手术根治,3例患者术中出现穿孔,2例术中转外科手术修补,1例经术中钛夹闭合、术后胃肠减压等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良好的围术期护理可减少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手术顺利进行,保障患者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平滑肌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上消化道平滑肌瘤患者行EMR或ESD,并给予精心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术中出现出血8例、穿孔1例,经严密观察、治疗、护理后病情稳定。术后随访1~8个月,复查胃镜,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做好上消化道平滑肌瘤行EMR或ESD患者的围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胃肠镜及超声内镜检查确诊为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患者26例(其中6例为黏膜病变、20例为黏膜下病变),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并对病理、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术后内镜随访1周~2年不等。结果 26例入选病例中食管9例,胃15例,残胃1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治疗情况:22例完整剥离,4例部分剥离。术中4例少量出血、1例食管轻度穿孔经术中及术后保守治疗均有效,1例出血较大予以外科手术治疗。病理:平滑肌瘤8例,间质瘤1例,纤维瘤1例,异位胰腺3例,脂肪瘤2例,潴留囊肿1例,异型增生7例,癌变3例。完成随访10例,其中1例早期食管癌复发,其余愈后良好。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术前严格评估及术中对切除范围及深度严密把握对减少病灶残留和病变复发、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34例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包括术前护理评估及心理护理、术中护理监护和配合、术后预防并发症发生及随访。结果:34例患者中31例成功完成内镜黏膜下病灶切除术,2例病变分块切除,1例病变未能全部切除,完整切除率91.18%。所有患者术后给予抗感染、止血治疗,住院5~14 d,平均7 d。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侧向发育性肿瘤患者,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有效的术中配合和围手术期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56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行ESD,给予精心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56例患者均成功进行ESD治疗,3例术中出现穿孔,经及时处理后,病情稳定。术后随访6个月~1年,创面基本愈合,无一例出现复发。结论:做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胃黏膜下行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疾病的护理。方法对20例内镜下行ESD治疗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除1例患者术后出现穿孔并皮下气肿,其余患者均顺利手术、痊愈出院。结论对ESD治疗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及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是ESD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内镜隧道剥离术在结直肠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7年6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17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临床资料,17例患者中8例患者经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隧道组),9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ESD组)。初步评估内镜隧道剥离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在性别比例、病灶部位、病灶大小以及术后病理结果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隧道组平均手术时间(45.0±15.0)min,ESD组平均手术时间(67.0±17.0)min;隧道组术中出血发生率12.5%(1/8),ESD组66.7%(6/9),组间差异明显(P0.05)。隧道组术中穿孔发生率0.0%,ESD组22.2%(2/9);ESD组有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两组均未出现术后迟发性穿孔;隧道组术后感染发生率12.5%(1/8),ESD组11.1%(1/9),以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无病例失访,术后1个月结肠镜复查两组均未发现病灶残留或复发。结论内镜隧道剥离术和ESD均可以用于结直肠病变的治疗,相比传统ESD技术,内镜隧道剥离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上更有优势,有望成为治疗结直肠病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2003年5月~2009年12月门诊工作中发现的上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病例及外院转入的此类病例中,选择符合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者70例,在全身麻醉(非气管插管)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所有病例行内镜下切除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肿物局限于黏膜层,并且无淋巴结转移.术中及术后严密现察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及时进行处理.结果 共完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49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20例.发生术中出血2例,出血量均少于100 mL,经保守治疗成功止血;发生术中食管穿孔1例,转外科行手术治疗;未发现术后出血及术后穿孔病例.随访3个月~4年未发现局部复发及食管狭窄病例.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治疗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剥离术治疗直肠类癌的护理配合.方法 一名护士负责进镜和扶镜,另一名护士负责术中器械传递和设备调节,配合医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结果 78例均剥离成功.3例患者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予再次内镜下止血.其余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38个月无残留、复发或转移.结论 ESD是治疗直肠类癌的新方法,医护的完美默契配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用IT刀、HOOK刀通过ESD治疗经胃镜检查发现的上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30例。具体过程为:(1)黏膜下注射0.9%氯化钠液抬高病变处黏膜层;(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充分剥离病变周围结缔组织,完整剥离病变。结果:病变直径为0.8~4.5 cm,平均(2.6±1.3)cm。术后病理证实,2例经ESD剥离病变后创面仍有肿瘤残留,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其余28例病变全部完整剥离,完整剥离病变的成功率为93.3%(28/30)。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为29~110 min,平均(48±1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约为45 mL,出血均经电凝、氩离子血浆凝固术成功止血;1例(术前停用阿司匹林5 d)术中创面出现少量渗血,术后给予保守治疗后成功止血,ESD出血发生率为3.33%(1/30)。3例在ESD治疗中发现有约1.0cm的穿孔,均应用金属夹成功缝合穿孔,未中转开腹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10.0%(3/30)。术后16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1.2)个月。16例的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采用ESD治疗上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可靠,能完整切除较大的病变并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患者痛苦小、恢复快、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二次内镜是否能够预防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伴迟发性出血及确定何种病变需要二次内镜检查。方法共纳入2014年10月-2016年9月经组织学诊断的胃早癌患者98例,ESD术后24 h出现黏膜破损相关性出血认为是迟发性出血。回顾性研究患者病变及手术相关因素,行二次内镜检查前后的出血率。结果 98例患者整块切除率为100.0%,所有病灶切缘为阴性,无消化道穿孔及死亡严重并发症发生。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5.1%(5/98),均已在二次内镜下成功止血,无1例手术、迟发性出血阴性者,随访无再出血发生。40.0%迟发性出血者(2/5)给予输血。ESD术后二次内镜检查的时间中位数是术后第2天(1~3 d),5例ESD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出血时间中位数是术后第1天(1~10 d),手术持续时间中位数是75 min(60~150 min),预测成功率94.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9.6±7.9)vs(60.9±10.1)岁,P=0.003],手术时间[(90.0±41.0)vs(66.0±42.0)min,P=0.000]是迟发性出血组和无出血组的2个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OR=1.07,95%CI:0.73~14.63,P=0.010)是ESD迟发性出血唯一预测因素。结论二次内镜检查预防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可能有效,尤其在ESD术后48 h内,操作时间是胃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法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护理配合的效果与安全性。 方法:采用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包括直接结扎、透明帽辅助结扎、双通道内镜结扎以及联合黏膜下剥离术(ESD)结扎。护士术前对手柄的刻度固定,术中结扎时的配合及术后内镜随访,评价护理配合对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的关系。 结果:自2006年6月-2010年3月共入选149例。食管36例,胃92例,十二指肠21例。3例采用直接结扎法,118例采用透明帽辅助结扎法,8例采用双通道内镜结扎法,20例联合ESD结扎。所有患者完成操作,术中无一例出现结扎过头而机械性切割。135例患者接受内镜随访,总有效率为85.2%。均未出现迟发性穿孔、出血等并发症。 结论:内镜下尼龙绳结扎法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具有良好的效果。术前手柄刻度的固定、术中结扎适度等护理配合技巧,可有效防止结扎过头导致的机械性切割,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胃镜和内镜超声、CT证实上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35例,其中食管15例,胃20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若出现较大的穿孔或操作困难则改为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结果 35例病灶全部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操作时间45~240 min,平均82.4 min。术后病理诊断食管平滑肌瘤14例,食管间质瘤1例,胃平滑肌瘤6例,胃间质瘤14例。病灶直径0.8~4.2 cm,平均1.9 cm。术中发生穿孔3例,2例用金属夹成功封闭,1例行腹腔镜下穿孔修补术。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是微创、有效并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护理方法,总结其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5例消化道早期肿瘤病人,行ESD治疗,给予针对性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25例均成功剥离病灶,成功率100%。其中1例出现术中穿孔,经内镜下尼龙圈及钛夹封闭创面后保守治疗,2例出现迟发型出血,经止血治疗后治愈。所有病人均治愈出院。[结论]规范全程的护理是消化道早期肿瘤病人ESD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内镜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患者内镜治疗的临床资料、内镜治疗方法、病理特点、并发症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中111例均行内镜治疗,1例中转外科治疗。其中行电凝灼烧术49例,圈套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27例。并发症发生率16.96%(19/112),其中1例因术中大出血,止血困难,中转开腹治疗,7例术中活动性出血,予电热活检钳止血治疗,穿孔6例,迟发性出血2例,一过性淀粉酶升高2例,迟发性穿孔1例。术后随访1~12个月总有效率100.0%。结论内镜治疗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内镜治疗将在十二指肠肿瘤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食道病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消化内镜中心病房26例胃食道病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26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患者术程顺利,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术后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通过健康宣教、进行针对性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观察护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成功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