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镜经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绛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13例患者在扩大经额下入路显微切除肿瘤颅腔内部分的基础上,采用经鼻内镜下切除肿瘤颅外部分并重建颅底缺损.结果 手术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和新神经功能废损、脑脊液漏、脑膜腩膨出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病理爪神经鞘瘤4例,鼻咽纤维血管瘤3例,脑膜瘤2例,垂体瘤、内翻性乳头状瘤、鳞状细胞痛和嗅神经母细胞瘤符1例.结论 采用内镜经鼻颅内外联合入路切除前中颅底沟通瘤创伤小且深部视野良好,能安全且完全切除良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一种适合内镜经鼻手术治疗需要的颅底脊索瘤临床分型及入路选择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使用内镜经鼻手术治疗的133例颅底脊索瘤病例资料.依据内镜经鼻手术斜坡解剖区域分类方法对脊索瘤进行临床分型.其中,主体位于颅底中线区域116例:(1)主体位于前颅底6例;(2)主体位于上斜坡7例;(3)主体位于上中斜坡42例;(4)主体位于中下斜坡8例;(5)主体位于下斜坡21例;(6)主体位于全斜坡32例.主体位于中线及中线旁区域(广泛型)17例.全部病人均行内镜经鼻手术切除.中线区域型共使用4种内镜经鼻手术入路:内镜经鼻-前颅底入路、内镜经鼻-上斜坡入路、内镜经鼻-中斜坡入路、内镜经鼻-下斜坡入路.广泛型使用内镜经鼻手术入路结合其他开颅手术入路进行肿瘤切除.结果 病变全切为26例(20%),次全切62例(47%),大部切除38例(29%),部分切除7例(5%).结论 制定适合内镜经鼻手术的斜坡解剖区域划分,并以此为基础对颅底脊索瘤进行临床分型,可以更好地指导内镜经鼻切除颅底脊索瘤的手术入路选择.  相似文献   

3.
内镜经鼻前颅底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内镜经鼻入路切除前颅底肿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06年5月18例肿瘤侵犯前颅底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单独采用内镜经鼻手术入路.4例采用颅鼻联合入路进行了治疗。病理类型包括:脑膜瘤2例,脊索瘤1例,视神经鞘瘤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鳞状细胞癌3例,嗅神经母细胞瘤3例,腺样囊性癌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脊索肉瘤1例.神经内分泌小细胞癌1例,透明细胞癌1例,甲状腺癌颅底转移1例,腮腺癌颅底转移1例。结果经术中镜下及术后影像学检查证实17例肿瘤被全部切除.1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颅内出血、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内镜经鼻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和切除前颅底肿瘤.且大多数病例无需处理硬脑膜及进行颅底重建。  相似文献   

4.
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眶交界区肿瘤的分型及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将32例颅眶交界区肿瘤分为眶颅型(7例)、颅眶型(11例)、颅鼻眶型(8例)和眶尖-视神经管型(6例)。均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采用经额下硬膜外入路11例,眶-翼点入路15例,额颞眶颧入路6例;对8例颅鼻眶型肿瘤联合使用经鼻内镜、鼻侧切开入路。术后按颅底缺损位置和范围分别采用游离骨膜瓣、人工脑膜补片及带蒂膜瓣修补硬膜缺损,并用钛板修复颅底骨缺损。结果肿瘤全切除2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及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搏动性突眼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和侵袭方向进行肿瘤分型和选择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眶交界区肿瘤,同时修复颅底缺损,能提高手术疗效和减少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入路切除侵及海绵窦肿瘤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35例内镜经鼻腔-蝶窦、筛窦入路切除侵及海绵窦肿瘤的病例资料,其中垂体瘤24例,脊索瘤6例,脑膜瘤3例,鼻咽癌2例.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肿瘤全切20例(57.1%),次全切10例(28.6%),部分切除5例(14.3%).所有病例均经3-9个月随访.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处理海绵窦肿瘤创伤小、恢复快,但对术者的要求很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鞍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报道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切除59例鞍区肿瘤的方法和效果,探讨其优缺点和手术适应证。方法全部病人采用神经内镜下经鼻内-蝶窦标准入路和改良入路切除肿瘤。其中常规的神经内镜下经单侧鼻内-蝶窦入路36例,简化的神经内镜下经蝶窦入路16例,扩大的神经内镜下经蝶窦入路7例。4例手术中利用了神经导航技术。结果全切除肿瘤42例,次全切(>80%)7例,大部切除5例,引流3例,活检2例;本组病例术后1例死亡,7例有一过性脑脊液鼻漏;19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多尿,术后3d-1周恢复正常,5例术后出现较长时间的多尿,4例经治疗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1例目前维持用药。随访3个月-3.5年,视力不同程度改善20例,异常增高的激素水平降至正常22例;4例手术后再接受了伽玛刀治疗,21例手术后3个月行普通放疗,1例垂体瘤1年后复发,再次接受导航辅助下内镜手术。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包括标准入路和改良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鞍区肿瘤的切除,如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等,可以获得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底及颈椎脊索瘤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3例颅底及颈椎脊索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及特点,包括原发及复发病例,颅底脊索瘤分别采用经鼻蝶入路7次、经鼻蝶联合经口入路2次、翼点入路1次和乙状窦后入路2次;颈椎脊索瘤采用颈椎后路切除及内固定术4次。结果 13例病人术后随访2~60个月,平均随访21个月。首次手术后全切除7例(53.8%),次全切除4例(30.8%),部分切除2例(15.4%)。术后行放射治疗7例。术后复发4例,3例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行放射治疗。结论 依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颅底和颈椎脊索瘤手术成功的关键,经鼻蝶入路鼻内镜辅助下手术为颅底脊索瘤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和有效的全切除肿瘤的方法,术后给予放射治疗可以延缓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的斜坡脊索瘤的诊断及内镜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以脑脊液鼻漏为首发症状的斜坡脊索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内镜下确诊,并行内镜经鼻入路肿瘤切除术及脑脊液鼻漏修补术。结果肿瘤全切除2例,脑脊液鼻漏均修补成功。随防17~22个月,无肿瘤及脑脊液鼻漏复发。结论对于斜坡脑脊液鼻漏应高度警惕脊索瘤的存在,内镜下经鼻入路既是术中发现病变的手段,又是切除斜坡病变及行脑脊液鼻漏修补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方法和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鞍区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垂体腺瘤26例(其中无功能垂体腺瘤6例、泌乳素瘤16例、垂体生长激素腺瘤4例),拉克囊肿1例,胆脂瘤1例,脑膜瘤1例,颅咽管瘤1例。采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27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鼻漏,经腰大池持续引流后痊愈。无死亡病例。随访3~6个月,病人恢复良好。结论在神经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入路治疗鞍区肿瘤,较单纯的显微镜手术治疗创伤更小,肿瘤全切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防治侧颅底脑膜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经颅入路联合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的20例侧颅底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未延伸至海绵窦或眶上裂的肿瘤实现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为减少术后眼神经损伤的风险、有小块肿瘤残留在海绵窦或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