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6例慢性颈痛患者进行研究,测量颈痛患者行颈脊柱推拿前后功能量和主观疼痛改变情况。方法:颈脊柱推拿选定C5-7水平,用插入颤搐方法和肌电描记法评定肘屈肌在最大范围内随意收缩时二头肌激活作用。颈活动度和压痛阈用关节角度计和痛觉计进行测量。结果:治疗前,患者表现典型的二头肌抑制,颈部活动侧面受限,压痛敏感性增高。颈脊柱推拿后,二头肌抑制明显下降并伴随二头肌肌力增强,颈部活动度和压痛阈显著提高。结论:脊柱推拿术可以提高肌肉功能、颈部活动度和疼痛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激痛点缺血性压迫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择颈肩肌筋疼痛膜综合征患者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例。对照组仅接受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激痛点缺血性压迫疗法。首先通过Booster Pro3筋膜枪渐次提高振动频率的方法松解斜方肌上束,提高痛阈,达到放松并激活上斜方肌的目的,随后使用缺血性压迫激痛点的方法进行干预,治疗1次/d,连续治疗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肌力与脊柱活动度测量仪测量颈部关节活动度与肌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颈肩部的疼痛程度,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部功能障碍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第1次结束即刻治疗组左右侧肌力明显增加,治疗后2周治疗组颈部关节活动度(前屈方向)、左右侧肌力明显增加,左屈、右屈、右旋方向上的VAS评分与NDI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2周治疗组颈部关节活动度(前屈方向)、左右侧肌力更高,左屈、右屈、右旋方向上的VAS评分与NDI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痛点缺血性压迫疗法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以有效提高MPS患者颈部关节活动度、左右侧肌力,缓解颈部肌肉僵硬不适和疼痛,改善颈椎功能障碍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颈神经根炎是一种常见的由风寒、外伤、感染等因素引起,以颈、肩、背剧烈疼痛,上肢放射状痛或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周围神经疾病。临床表现:颈部酸痛,重者可出现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旁明显压痛。根据累及神经根支配范围可见自肩颈部至上肢尺侧或(和)桡侧持续剧烈的刀割或烧灼样放射痛,夜间加重,无法入睡。受凉、咳嗽都会进一步诱发疼痛加剧,患侧上肢抬举,将手掌置于脑后时可见疼痛减轻。颈神经根炎病程较长,往往症状持续半年至数年,传统治疗思路认为急性期不应采用任何对颈椎有动力作用的方法,尤其禁用手法推拿,认为手法推拿会刺激神经根使炎症加重,疼痛加剧。落枕后治疗不当、受凉是导致此病发生的最常见病因,大量患者在落枕后于颈部拔罐治疗,导致局部神经根在持续刺激下水肿,与周围组织间压力增大,产生一系列压迫刺激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对照组以常规脊柱推拿手法治疗,治疗前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主动活动度(AROM)、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作为观察指标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5d后,观察组VAS评分和DH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颈椎活动度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枕颈交界区推拿治疗颈性眩晕能明显缓解疼痛、眩晕症状,提高颈椎活动度,疗效优于常规脊柱推拿手法。  相似文献   

5.
手持式压力测痛仪的信度及效度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验手持式压力测痛仪在压痛阈测量中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名施测者分别使用手持式压力测痛仪对37名健康正常受测者全身共12个部位进行压痛阈测量。第二阶段:1名施测者使用手持式压力测痛仪对10名肌筋膜痛综合征患者进行压痛阈测量,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进行评估。分别计算组内相关系数和Spearman相关系数以评估信度和效度。 结果重测信度及施测者间信度均较高(ICC&rt;0.95),重测信度优于施测者间信度;根据同一施测者3次重复测量结果的均值所计算的施测者间信度高于单次测量的施测者间信度;肌筋膜痛患者激痛点与正常对照点的压痛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激痛点压痛阈值与VAS评分呈显著的负相关。 结论手持式压力测痛仪测量正常健康人压痛阈时具有较高信度,其可作为量化评价激痛点疼痛敏感性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正骨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颈性头痛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6月以来笔者采用正骨推拿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颈性头痛3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31例颈性头痛患者,男15例,女16例,年龄22~78岁,平均(45.55 ±10.84)岁,病程短者1周,长者23年,皆符合下述诊断标准:枕颈部疼痛,间歇性或连续性发作;无明显外伤病史;颈部僵硬,活动度变小,活动时引起头痛;颈椎横突靠近神经根处和枕神经处有压痛,斜方肌近侧止点压痛;下颈段无明显疼痛,压痛及僵硬;X线检查可见C1、C2、C3颈椎小关节紊乱,生理弯曲改变或颈椎不稳情况; M…  相似文献   

7.
压痛阈测量在深部痛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20例各种疼痛患者进行痛阈测量,结果患处痛阈均值为0.56±0.32mA,健侧为0.60±0.44mA;对75例进行皮温测量的结果是患处皮温均值为33.53±1.15℃,健侧为33.62±1.28℃,两项的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对88例进行压痛阈测量,发现患处的压痛阈值全部低于健侧,患地压痛阈均值为1.58±0.75kg/cm2,健侧为2.91±0.99kg/cm2,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当疼痛减轻后所有患处的压痛阈值均升高,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压痛阈测量比皮温和痛阈测量能更好地反映深部痛的状况及疼痛的轻重变化,是当前对深部病疗效评价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可以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揿针辅助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对患者颈部残疾指数(NDI)及颈椎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64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通过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均有32例,给予所有患者神经电刺激,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助揿针治疗,分析两组在视觉模拟评分(VAS)、NDI评分、颈椎活动度、肌电值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VAS、NDI评分均有一定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8.135、9.683,P=0.000);治疗后两组的颈椎活动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支)和斜方肌(中支)肌电值均有一定下降且研究组明显小于对照组(t=14.317、6.344、12.884,P=0.000)。结论:使用揿针对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神经电刺激对患者颈椎功能和疼痛症状的改善作用,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揿针辅助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对患者颈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治疗的64例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助揿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颈部残疾指数(NDI)评分、颈椎活动度、肌群肌电值。结果:治疗后两组VAS、N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8.135、9.683,P= 0.000);治疗后两组颈椎活动度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支和斜方肌中支肌电值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下降,且研究组明显小于对照组(t=14.317、6.344、12.884,P= 0.000)。结论:采用揿针辅助治疗慢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可以提高神经电刺激对患者颈椎功能和疼痛症状的改善作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慢性颈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肌肉骨骼疾病,有关颈部肌肉疲劳的研究有助于认识慢性颈痛的发病机制。颈肌疲劳会对颈椎本体感觉和身体平衡等产生影响,易造成慢性损伤。慢性颈痛患者肌肉组织形态学和募集策略等的改变,使颈部肌肉抗疲劳能力下降,又可能导致颈部肌肉进一步损伤。针对性地治疗和训练能够缓解肌肉疲劳,提高肌肉功能,减少慢性颈痛的复发率。表面肌电图在评价颈肌疲劳中有着独特的优势,颈肌疲劳的评估可为慢性颈痛的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颈淋巴结清扫术对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及全颈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肩功能的改变。方法:纳入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头颈科1997-07/2004—12行颈淋巴结清扫术的头颈癌患者51例,共54侧。按手术方式分为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组40侧和全颈淋巴结清扫术组14侧。术后1周以上进行肩功能评价,①肩疼痛:有主诉患侧肩周酸痛。②肩下垂:站立位双肩放松状态下双肩高度相差≥1cm。③耸肩高度:双侧耸肩高度相差≥1cm。④斜方肌萎缩:站立位双肩放松状态下患侧斜方肌呈软瘫状,无肌张力。⑤肩活动度:人体正立,上肢伸直,测量从体侧外展上肢的最大角度。1级≥120&;#176;;2级≥90&;#176;,〈120&;#176;;3级〈90&;#176;。以肩疼痛,肩不对称,肩活动度〈90&;#176;,双侧耸肩高度相差≥1cm中任何一项作为肩周功能失调的指标。结果:54侧均进入结果分析。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组的颈功能失调率低于全颈淋巴结清扫术组[58%(23/40),93%(13/14),P〈0.05]。结论: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对患者肩功能损伤小,对合适的病例,可考虑施行创伤更小的颈淋巴结改良性清扫术以更好地保全患者的肩功能。  相似文献   

12.
颈肌凝结症患者315例,均符合如下诊断标准:自觉后颈部僵硬感、紧束感或沉重感,颈部活动不利,晨起及静止时症状加重,活动后逐渐减轻,但深在的酸胀疼痛呈持续性;检查局部可触及痛性结节,斜方肌深压痛较明显。全部病例均不构成颈椎病的诊断。治疗分为3组。第1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系统评价瑜伽在干预颈痛患者疼痛、功能障碍和关节活动度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收集国内外有关瑜伽干预颈痛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所得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中英文文献6篇,共计384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瑜伽减轻患者颈部疼痛优于对照组[MD(95%CI)=-1.20(-1.40,-1.00),P<0.01],改善患者颈部功能障碍优于对照组[MD(95%CI)=-5.33(-7.19,-3.47),P<0.01],提升患者颈部前屈[MD(95%CI)=8.04(5.24,10.84),P<0.01]、后伸[MD(95%CI)=8.57(5.41,11.74),P<0.01]活动度优于对照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瑜伽在减轻颈椎病、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 瑜伽干预在改善颈痛患者的疼痛、颈部功能障碍和关节活动度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胡亚明 《现代康复》1998,2(4):291-291
女.45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肩部疼痛,逐渐向左上肢放射,出现左上肢麻痛。拇指、中指麻痛明显。伴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全身乏力、双手颤,性情急躁、易怒、睡眠障碍、上腹部不适.食欲不佳,腹胞胀。曾到多家医院诊治,诊为“颈肌劳损”,经服药治疗,症状无好转,一个月前上述症状加重。于1995年5月入院。查体:精神差,表情恐惧.紧张。颈部括动稍受限.颈部软组织稍硬.颈5/6、6/7椎体及椎旁压痛.  相似文献   

15.
颈痛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疼痛的治疗和康复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临床上 ,因疼痛就诊的患者中 ,颈痛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颈痛的康复治疗 ,也从药物治疗转为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 ,以提高疗效 ,尽快地减轻患者的痛苦。根据脊柱的解剖结构 ,颈部的疼痛多由颈椎椎体及周围组织的病变引起 ,多见于中老年人。引起颈部疼痛的主要疾病有颈椎病、颈部软组织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等 ,本文主要介绍颈椎病和颈部软组织损伤的诊断和康复治疗。1颈椎病颈椎病又称颈椎退行性病变 ,它是指颈椎在脊柱椎体生理退行性变的过程中 ,因创伤、受损以…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患者康复疗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正常人、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颈部功能和颈伸肌群力学指标在颈椎病康复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颈椎病发生和康复的关键因素。方法:将63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推拿组和牵引组,30例正常人对照组,观察疼痛评分、颈部功能评分,以及颈伸肌群峰力矩的变化情况。结果:颈椎病患者与正常组相比,疼痛程度明显升高(P<0.001),颈部残障指数明显减低(P<0.001),肌肉做功能力明显减低(P<0.001)。推拿手法与牵引治疗后,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减低(P<0.001),颈部残障指数得到显著改善(P<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针刺颈痛穴及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颈痛患者颈功能活动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鹤壁市中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15例CSR颈痛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57例采用牵引治疗,观察组58例增加针刺颈痛穴和颈夹脊穴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颈功能活动度、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颈部左侧屈、右侧屈、左旋转、右旋转角度分别为(45.88±2.79)°、(45.71±3.51)°、(66.47±12.03)°、(67.66±11.0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MFV、PSV、PI和RI水平分别为(26.98±4.49)cm/s、(59.79±13.64)cm/s、(0.81±0.19)、(0.48±0.10),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针刺颈痛穴及颈夹脊穴对CSR颈痛患者有显著疗效,能够通过提高颈椎稳定性及降低循环阻力等机制,改善颈功能活动度、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验MyotonPRO评估单侧慢性颈痛患者颈肩部肌肉性能参数的测试者间信度和重测信度,观察慢性颈痛患者健、患两侧肌肉性能的差异,分析引起慢性颈痛患者肌肉性能失衡的因素。方法 2023年1月至6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单侧慢性颈痛患者32例,由2名测试者采用相同的MyotonPRO设备测量放松体位下胸锁乳突肌和上斜方肌健、患两侧的肌张力、肌肉硬度和肌肉弹性,测试者1间隔30min后重复测量,测试者2在测试者1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内进行测量。并同步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标准误差(SEM)和最小可检测变化(MDC),将测量结果绘制成Bland-Altman图并进行系统偏倚分析。比较患侧和健侧的肌肉性能差异,同时收集受试者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体质量指数(B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除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弹性系数(ICC=0.697)外,所有参数的测试者间信度均表现为高至非常高(ICC=0.719~0.952,SEM=0.04~6.53,MDC=0.12~18.11);所有参数的重测信度均较高(ICC=0.883~0.981),SEM=0.03~5.72,MDC=0.09~15....  相似文献   

19.
1病历摘要3例均为男性飞行员,年龄分别为34、40和42岁。其中2例均为体验后座,前座突然做斤斗飞行,后座飞行员在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致颈部发生挥鞭伤,加速度分别为+7.8Gz(持续1.5s)和6.8Gz(持续1.5s)。1例为做加力盘旋时,头部前屈左右看仪表,加速度突然增至6.6Gz(持续2s),导致颈部挥鞭伤,主要症状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主要体征表现为颈部软组织稍红肿,颈和肩部软组织明显压痛,颈部肌张力增高,颈部后,每天先对主要压痛点进行电脑中频治疗20min,再进行颈肩部推拿20min,…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通过测量健康正常人的压痛阈值,分析中国人压痛阈特点,比较个体间及个体内压痛阈差异。 方法:一名施测者使用手持式压力测痛仪对37例健康正常受测者全身共12个部位进行压痛阈测量。这些受测点分布于身体两侧不同的组织如骨突、肌肉处。对每个受测点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并分析不同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内各受测点之间的压痛阈差异。 结果:不同个体间压痛阈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女性压痛阈值低于男性(P<0.05);同一个体不同部位压痛阈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双侧对称部位压痛阈的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脊旁肌的压痛阈较高而骨突处的压痛阈较低。 结论:进行临床疼痛评估时在选择参照点以及结果分析中应重视压痛阈在个体间以及个体内的差异。分析压痛阈的影响因素以及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压痛阈正常参考值是今后研究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