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IL-15mRNA在鼻息肉与下鼻甲中表达的差异及其与Bcl-2、Bcl-XL表达的关系,明确鼻息肉中IL-15的来源,探讨其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测定24例鼻息肉与8例下鼻甲的IL-15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组织中Bcl-2及Bcl-XL的表达情况。结果鼻息肉组中IL-15mRNA在黏膜下固有层浸润的以EOS为主的炎症细胞有很强的表达,与下鼻甲组IL-15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IL-15mRNA在多数鼻息肉中的黏膜下腺体上皮细胞有表达,且强于在下鼻甲组的表达。黏膜下固有层炎症细胞IL-15mRNA的表达与Bcl-XL的表达有相关性( r=0.592)。结论 IL-15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的方式作用于位于黏膜下固有层中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并通过Bcl-XL途径诱导的凋亡抑制在鼻息肉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IL-15在鼻息肉中黏膜下腺体的表达强于在下鼻甲中的表达,可能参与了鼻息肉形成过程中黏膜下腺体分泌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IL-23在鼻息肉(NP)组织中的表达及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鼻息肉患者手术切除标本30例(观察组)、同期行单纯鼻中隔手术的下鼻甲黏膜1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23的表达情况,HE染色检测嗜酸性粒细胞数.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指标与鼻息肉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IL-23阳性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IL-23的表达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一致.结论 IL-2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离表达及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关系与鼻息肉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L-5表达、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程度在鼻息肉病、鼻息肉中的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验鼻息肉病16例、鼻息肉22例和正常下鼻甲黏膜10例中IL-5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HE染色计数所有病例EOS的浸润情况;血液自动分析仪计数外周血EOS。结果:(1)鼻息肉病、鼻息肉、正常下鼻甲黏膜3组HE染色切片Eo计数统计学上不全相同,F=20.7,P<0.05。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3组IL-5免疫组化染色切片中,IL-5阳性细胞数、IL-5阳性EOS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阳性Eos数=17.94,P<0.01;F阳性细胞数=27.61,P<0.01,两两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3)血Eos数在3组之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F=0.19,P>0.01。结论(:1)IL-5的半定量和鼻息肉组织中EOS计数可以作为区分鼻息肉病或鼻息肉的参考指标。(2)血液EOS数在鼻息肉病、鼻息肉和正常人间无差别。(3)EOS和IL-5在鼻息肉、鼻息肉病的发病、发展和复发上有重要意义。鼻息肉病的高复发可能和EOS的高浸润程度、IL-5的高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T辅助细胞1(Th1)和Th2细胞及细胞因子IL-12和IL-4的含量及意义。方法标本取自30例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和20例行鼻中隔手术患者的正常中鼻甲黏膜(对照组)。新鲜鼻息肉手术标本和正常中鼻甲黏膜制备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测定Th1和Th2细胞的百分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IL-12和IL-4在冰冻鼻息肉标本和正常中鼻甲黏膜的含量。结果鼻息肉组织以Th1细胞亚群为主,且其中Th1和Th2细胞亚群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鼻息肉组织IL-12、IL-4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h1细胞百分率与IL-12的水平正相关(P〈0.05),Th2细胞百分率与IL-4的水平正相关(P〈0.05),IL-12的水平与IL-4负相关(P〈0.05)。结论鼻息肉中Th细胞在IL-12和IL-4作用下分化为Th1和Th2,二者共同参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和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15-脂氧合酶-1(15-LOX-1)在结肠正常黏膜、增生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探讨15-LOX-1在结肠息肉恶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肠镜检查的正常结肠黏膜15例,肠镜下摘除的增生性息肉25例、管状腺瘤38例、绒毛状腺瘤30例及活检结肠腺癌15例,采用RT-PCR检测各组织中15-LOX-1 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织中15-LOX-1蛋白的表达。结果RT-PCR结果显示,15-LOX-1 mRNA在结肠正常黏膜、增生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逐渐降低,除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8)外,其余各组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15-LOX-1蛋白在结肠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最高,在腺癌组织中表达最低,除增生性息肉与正常黏膜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5),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组织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125)外,其余各组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15-LOX-1蛋白在结肠正常黏膜组织中表达最高,在腺癌组织中表达最低,除增生性息肉与正常黏膜组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外,其余各组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LOX-1具有抑癌作用,其表达的降低或缺失可能促使结肠息肉发生恶变。  相似文献   

6.
白介素-17在变应性鼻炎及鼻息肉患者血液和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白介素-17(IL-17)在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患者血液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变应性鼻炎、鼻息肉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变应性鼻炎、鼻息肉患者以及对照组共41例患者的血液以及鼻甲黏膜或息肉组织,采用ELISA法、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血液中、组织内IL-17表达情况,HE染色法观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鼻息肉患者血清中IL-17的含量及局部组织内IL-17阳性细胞计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其局部组织内IL-17表达情况与局部浸润的嗜酸性粒细胞数呈正相关(r=0.736, P=0.006);变应性鼻炎患者仅局部组织内IL-17阳性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01),血清中IL-17的含量低于鼻息肉患者(P<0.001),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41).变应性鼻炎患者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鼻息肉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3),但两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01).结论 IL-17对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变应性鼻炎,IL-17可能是其发病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治疗对鼻息肉组织中IL-5、IL-13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IL-5和IL-13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HPIAL-2000型彩色全自动图像分析仪进行阳性细胞吸收度测定,对激素治疗前后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IL-5、IL-13在鼻息肉黏膜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腺上皮细胞、黏膜下浸润炎性细胞均有阳性表达。激素治疗后,IL-5、IL-13表达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能够抑制鼻息肉组织中Th2类细胞因子IL-5、IL-13的表达从而有效减轻鼻息肉的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反应症状。  相似文献   

8.
MIP-1α和MMP-9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鼻息肉患者中MIP-1α和MMP-9的表达情况及其在鼻息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择40例鼻息肉患者的鼻息肉组织和2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需要部分切除的下鼻甲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鼻息肉组织和下鼻甲组织中MIP-1α和MMP-9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光镜下观察分析两组标本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结果:鼻息肉组织中MIP-1α和MMP-9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例组MIP-1α水平与MMP-9成正相关。结论:MIP-1α和MMP-9在鼻息肉中的高表达,提示两者可能参与了鼻息肉的发病。  相似文献   

9.
白介素-10在鼻息肉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白介素(IL)-10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IL-10在30例鼻息肉和14例正常下鼻甲组织中的表达,对IL-10阳性细胞的类型、分布进行分析。结果IL-10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较正常下鼻甲组织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P〈0.叭)。IL-10主要表达于鼻息肉的上皮细胞及炎性细胞中。结论IL-10在鼻息肉组织内的多种炎性细胞中明显表达,能客观反应免疫或炎症反应的程度,提示IL-10在鼻息肉中可能发挥重要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大肠癌组织及大肠正常黏膜组织中miR-10b和HOXD10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53例大肠癌组织及其5cm以远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miR-10b和HOXD10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3例大肠癌组织及5cm以远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HOXD10蛋白的表达。结果在53例大肠癌组织中,34例(65.38%)miR-10b的表达升高,miR-10b相对表达量在大肠癌组织中为1.672(1.167~1.945),大肠正常黏膜组织中为0.648(0.215~0.946)(P<0.05);在53例大肠癌组织中,32例(60.38%)HOXD10mRNA表达下降,HOXD10mRNA相对表达量在大肠癌中为0.341(0.134~0.963),大肠正常黏膜组织中为0.810(0.524~1.027)(P<0.05)。在53例大肠癌组织中,HOXD10蛋白表达阳性20例(37.7%),而在53例大肠正常黏膜组织中,HOXD10蛋白表达阳性41例(77.4%)(P<0.05)。大肠癌患者miR-10b的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情况和不同临床分期之间者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者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HOXD10mRNA的表达在有无淋巴结转移和不同临床分期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大肠癌组织中,miR-10b与HOXD10mRNA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中miR-10b和HOXD10mRNA的异常表达与大肠癌的侵袭和转移相关,miR-10b可成为大肠癌患者生物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白介素5和趋化因子eotaxin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强  康健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6):649-651,658,F0003
目的:研究白介素5和趋化因子eotaxin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与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状态的相关性。方法:运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结合半定量分析方法检测20例鼻息肉和8例下鼻甲黏膜组织(对照组)中白介素5和eotaxin的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运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中EOS的分布及白介素5和eotaxin的蛋白表达情况,比较两组间差异,分析每组中EOS浸润数目与白介素5和eotaxin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20例鼻息肉组织中以EOS浸润阳性(+)以上者有75%(15例),明显高于8例对照组的12.5%(1例)。且鼻息肉组织中的浸润EOS率21.64±4.33明显高于对照组1.15±0.68(P<0.01);2鼻息肉组织中白介素5和eotaxin的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白介素5和eotaxin的mRNA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4白介素5和eotaxin的表达与EOS浸润相关(P<0.01),且两种因子之间也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从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均表明在鼻息肉组织中白介素5和eotaxin含量明显升高,而且与组织中EOS浸润呈明显相关性,提示白介素5和eotaxin是鼻息肉病变中重要的EOS趋化因子,并增强该细胞的局部作用,参与了鼻息肉的发病机制,且二者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组织病理学特点,检测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中的表达及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探讨Eotaxin-1在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20例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代偿性肥大的下鼻甲黏膜15例,用HE染色法观察组织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Eotaxin-1的表达,比较两组之间的表达差异,分析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与Eotaxin-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上皮脱落、鳞状上皮化生现象明显,间质为大量疏松结缔组织,其中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及大量的毛细血管增生,有时可见较多的纤维组织增生,黏膜内未见真菌菌丝和孢子;②Eotaxin-1在下鼻甲黏膜上皮细胞中有少量表达,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表达Eotaxin-1明显增多(P〈0.05),主要由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间质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表达Eotaxin-1;③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数目和Eotaxin-1的表达明显相关(P〈0.05)。结论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组织呈慢性炎症改变,其中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真菌可能通过介导Eotaxin-1的过量表达,引起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活化增多,是真菌球型鼻窦炎合并鼻息肉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抗Eotaxin-1发挥功能可能对其临床防治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在鼻息肉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其在鼻息肉形成过程中的机制和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新鲜鼻息肉标本和30例肥大下鼻甲黏膜中AQP-4的表达及分布水平,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鼻息肉和下鼻甲黏膜的上皮细胞、固有层腺体细胞、血管及血窦内皮中均可检测到AQP-4分布;鼻息肉上皮细胞、血管及血窦内皮中阳性细胞数均高于下鼻甲黏膜,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QP-4在鼻息肉上皮细胞和血管及血窦内皮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AQP-4在鼻息肉组织中的异常分布可能是鼻黏膜水肿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114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随机分组,A组57例行鼻内镜下改良下鼻甲成形术,B组57例行鼻科微型切吸器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鼻阻力值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0.05);两组间术后1月时鼻阻力及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时均下降(P<0.05);A组术后近、远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下鼻甲成形术的远期疗效明显好于以微型切吸刀头行黏膜下组织切吸术,是改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鼻塞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chronicrhinosinusitieswithnasalpolyp,CRSWNP)伴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中总IgE表达与IgE介导I型变态反应的关系。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4JD例CRSWNP患者(CRSWNP组,其中合并变应性因素亚组和无变应性因素亚组各20例)的鼻息肉组织和2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对照组)的中鼻甲组织中总IgE表达,并与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RSWNP组总ISE阳性细胞数为(14.65±3.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40±1.27)(P〈0.01);合并变应性因素与无变应性因素患者问总IsE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SWNP组鼻窦cT的Lund.Mackay评分为(12.35±4.26),与IgE的表达呈正相关(r=0.464,P〈0.05)。结论鼻息肉组织总IgE高表达参与CRSWNP的发病,其导致的局部炎症反应也许存在与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不同的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鼻息肉组和对照组白介素-17(IL-17)、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水平的研究,探讨两者在鼻息肉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0例鼻息肉组和21例对照组的血液和鼻息肉组织,采用荧光免疫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两组样本ECP、IL-17水平。结果鼻息肉组匀浆液与血清ECP、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组匀浆液中ECP与IL-17呈正相关(r=-0.411,P〈0.05),鼻息肉组血清中ECP与IL-17也呈正相关(r=-0.400,19〈0.05)。结论ECP、IL-17在鼻息肉组织中高表达并呈正相关,两者在鼻息肉的炎症进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肖小兰 《当代医学》2014,(29):70-71
目的探究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疗效。方法选择邵东县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16例鼻窦炎、鼻息肉患者,对其实施鼻内镜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治愈患者71例(61.2%),好转患者37例(31.9%),无效患者8例(6.9%),总有效率93.1%(108/116)。术后主要并发症为鼻腔黏连,其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黏连31例,筛窦腔黏连封闭19例,中鼻甲与鼻中隔黏连7例,下鼻甲与鼻中隔黏连5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3.4%(62/116)。结论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且术后正确处理鼻中隔及中下鼻甲,同时定期随访可有效增加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息肉组织中核因子κB(NuclerfactorκB,NF-κB)的活化对IL-1a转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取32例确诊为鼻息肉患者的息肉组织,以其中的14例患者的鼻中隔黏膜作对照,用凝胶迁移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用RT-PCR检测IL-1a mRNA的表达,对NF-κB的DNA结合活性与IL-1a的转录水平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鼻息肉组织中NF-κB的DNA结合活性升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鼻息肉组织中IL-1a mRNA的表迭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鼻息肉组织中NF-κB的DNA结合活性与IL—1a的转录呈显著正相关(r=0.777,P〈0.01)。结论IL_la是鼻息肉中NF-κB激活后所分泌的重要的细胞因子,NF-κB和IL-1a引起的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鼻息肉发生的重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鼻息肉中核因子κB亚单位P50的活性及其与IL-4、γ-IFN表达的关系,探讨PSO对TH1/TH2细胞因子表达调节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40例鼻息肉患者与加例正常钩突黏膜中IL-4、γ-IFN、P50的表达,以核染阳性率来评估P50活性。对P50活性与IL-4,γ-IFN因子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①鼻息肉中P50胞浆、胞核均有阳性表达,主要位于上皮细胞、炎症细胞及腺上皮细胞胞浆,P50活性显著增强(P〈0.001),IL-4表达亦明显增强(P〈0.001),γ-IFN表达无明显改变(P〉0.05);②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PSO活性与IL-4表达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70,P〈0.001),而与γ-IFN表达无相关性(r=0.14,P=0.40)。结论鼻息肉中P50的活性明显增强。P50的激活上调IL-4的表达可能是鼻息肉中Th1/Th2因子失衡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