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心脏起搏方式对犬急性血液动力学及心肌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通过采用 5种不同的心脏起搏方式 ,观察房室同步和心室激动顺序对犬急性血液动力学和心肌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用健康犬 10只 ,随机顺序进行右心房起搏 (RAP)、右房 His束顺序起搏 (AHSP)、右房 右室顺序起搏(AVSP)、His束近端起搏 (HBP)和右心室起搏 (RVP) ,在每种起搏稳定 5min后测定有关血液动力学和心肌力学参数。结果 :RAP和AHSP对血液动力学和心肌力学无显著影响 ;AVSP时心输出量 (CO)、等容收缩期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和等容舒张期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 (-dp/dtmax)分别降低了 16 .32 % ,15 .0 1% ,15 .19% ;HBP时平均肺动脉压 (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左室舒张末压 (LVEDP)均升高 ,而CO降低了 14.93 % ;RVP时mPAP、PCWP、LVEDP均明显升高 ,CO、+dp/dtmax和 -dp/dtmax分别降低了 2 3.95 % ,2 2 .2 8% ,19.74%。结论 :丧失房室同步活动引起左室前负荷变化 ,影响整体收缩功能 ;而心室激动顺序异常既影响左室收缩功能 ,也影响左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位点组合同步心室起搏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做功效率的影响。方法  1 4只慢性心力衰竭猪模型被随机组合为右房 -近希氏束起搏组 (RA- c His B)、右房 -右室心尖 -左室后侧壁起搏组 (RA- RVA- LVPL)和右房 -近希氏束 -左室后侧壁起搏组 (RA- c His B- LVPL)。分别比较起搏后各组心排血量 (CO)和心脏做功效率 (CWE)。结果  RA- c His B- LVPL三腔起搏的 CWE、CO分别较 RA- RVA- LVPL三腔起搏、RA-c His B房室顺序起搏显著提高 (P均 <0 .0 5) ,而 RA- RVA- LVPL三腔起搏和 RA- c His B房室顺序起搏之间 CWE、CO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结论  RA- c His B- LVPL三腔起搏的各项参数指标优于其它组合模式起搏 ,在保持房室激动顺序的同时 ,双室同步起搏更有利于提高心脏做功效率。  相似文献   

3.
右心室不同位点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血BNP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右心室间隔部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血BNP(脑钠肽)的影响。方法36例慢室率房颤伴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窦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0例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共72例患者,均植入VVI型心脏起搏器,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观察2组术前与术后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2组术前与术后血BNP(脑钠肽)变化。结果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0.20±0.03]s vs[0.12±0.04]s,P<0.01),术前2组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随访检测BNP,RVA组较RVS组有显著升高([121.8±5.2]pg/ml vs[57.1±6.6]pg/ml,P<0.01)。结论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RVS起搏尽可能的维持了双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RVS起搏是比RVA起搏更加符合生理的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 14例心房按需起搏 (AAI)病人采用二维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起搏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参数。方法 :与同期收治的 14例心室按需起搏 (VVI)及 14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 :显示AAI组的射血分数 (EF) ,每搏量 (SV)和心排量 (CO)分别比VVI组增加 8.3%、11.7%和 17 3% (P均 <0 0 5 ) ,VVI组起搏后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E峰减速时间 (EDT)显著延长 (P <0 .0 1) ,而AAI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提示AAI组起搏后心脏仍能保持较完整的收缩和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5.
探讨房室顺传和逆传对窦房结功能障碍时心房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选择 6 0只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家兔 ,开胸打开心包膜 ,于上腔静脉与右心耳交界处消融 ,有 5 0只成功建立单纯窦房结功能低下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心房起搏 (1∶1房室顺传 )组 ,心室起搏组 (又分 1∶1房室逆传组以及非 1∶1房室逆传组 )。观察房室顺传及房室逆传 1,2 ,4h以及 7d后 ,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心房激动时间 (A2 )和心肌波长指数 (WLI)发生的变化。结果 :心室起搏 ,若存在 1∶1房室逆传 ,AERP缩短 ,A2 延长 ,WLI减小 ;若无 1∶1房室逆传 ,则AERP逐渐延长 ,A2 无明显变化 ,WLI增大。比较 1∶1房室逆传组与非 1∶1房室逆传组发现 ,同时段两组间AERP ,A2 和WLI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发现 ,心房起搏 ,窦房结功能低下模型的AERP延长 ,A2 缩短 ,WLI增大。结论 :房室逆传能增加单纯窦房结功能低下动物模型电不稳定性 ,房室顺传则能抑制单纯窦房结功能低下动物模型心房电紊乱。  相似文献   

6.
心脏起搏方式大致可分为生理性起搏和非生理性起搏。不同的心脏起搏方式有不同的临床效果 ,但对于特定的起搏方式 ,临床效果则与起搏部位和设定的参数有关。为了探讨房室收缩顺序和心房、心室收缩顺序对临床效果的影响 ,许多学者对各种方式、各种参数的心脏起搏进行了大量可贵的探索。起搏方式   1 理论基础生理性起搏是指能保持正常心脏激动顺序和房室机械收缩同步性 ,并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自动调整起搏参数的起搏方式。生理性起搏由于保留了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及心房对心室充盈的辅助泵作用 ,有效增加了左室舒张末期容量 ,使搏出量 (S…  相似文献   

7.
组织多普勒评价优化的双心室顺序起搏的中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比较双心室起搏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前后的即刻变化,并随访优化的双心室顺序起搏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例,术前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组织多普勒检查,术后一周在超声指导下进行房室和室间延迟的优化,比较术前、术后一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各参数的变化。结果双心室同时起搏后一周,左心室射血分数由术前的0.28±0.07增加到0.36±0.10(P<0.01),整体收缩振幅(GSCA)由(3.444±0.93)mm增加到(4.10±1.40)mm(P<0.01),Tei指数、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比例、左右心室间收缩时间差(T1-12)、左心室内不同步指数(Ts-SD)、位移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dis-SD)和位移达峰时间的最大差值(Tdis-MAX)也显著改善。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后即刻,主动脉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和GSCA显著增加(P<0.05),Ts-SD的变化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化的双心室顺序起搏后6个月,GSCA和左心室射血分数进一步增加,左心室舒张末和收缩末容积下降(P<0.05)。Tei指数、左心室舒张充盈时间比例、左右心室间和左心室内同步性随时间变化无进一步改善。结论双心室起搏房室和室间延迟优化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术后6个月,其收缩功能进一步改善,左心室缩小,但同步性和舒张充盈无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10例病窦综合征(SSS)病人心房按需起搏(AAI)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观察资料。病人置入AAI起搏器后,在3~14(平均8)月的随访期中,晕厥等症状消失,心功能良好,无电极脱位和起搏综合征发生。对6例AAI起搏病人,进行了右房、右室和房室结区相同起搏频率的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表明AAI比VVI心排血量(CO)增加18%,结区起搏AAI比VVI CO增加13%。提示AAI不仅保持了房室同步功能,且对维持心室肌的正常收缩顺序也有重要价值。作者认为对有适应症的病人,AAI是一种适用而有效的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希式束起搏(HBP)及右室间隔部起搏(RVSP)对室壁运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1例HBP组和21例RVSP组患者,观察两组起搏术后7天、1个月、6个月的起搏参数。并把QRS波的宽度作为心室电活动的指标,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采集标准心尖四腔、二腔和左室长轴的彩色组织多普勒图像并储存,评价HBP与RVSP时心肌运动的变化,并测定评价心功能的心脏超声指标:量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舒张末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验指标: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结果 (1)两组起搏阈值、起搏感知、阻抗无差异,无电极移位、阈值增高。(2)HBP组QRS波时限正常,RVSP组QRS波时限大于HBP起搏时(P0.001)。(3)两组同一心动周期心肌运动曲线比较:HBP时曲线走势与正常时基本一样;而RVSP时曲线杂乱,各波达峰时间不再一致,心肌运动规律性也明显改变。(4)与RVSP组比较,HBP组左室内,左、右室机械运动的同步性均有改善(P0.05)。(5)HBP状态下心功能明显改善:LVESV显著减小,SV、CO显著增加(均P0.001)、LVEF明显改善(P0.001)、NT-proBNP明显改善(P0.001)。结论与RVSP比较,HBP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并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2例心律失常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右室心尖部起搏,观察组给予右室间隔部起搏,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室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QRS波时限(QRSd)、收缩达峰值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左室的收缩功能影响较小,缩短了左室不同部位收缩达峰值时间,减小了QRSd宽度。  相似文献   

11.
心室激动顺序对犬左室舒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设立心室激动顺序正常或异常的4种起搏方式,观察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引起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变化。方法选用健康犬10只,随机顺序进行右房-希氏束顺序起搏、右房右室顺序起搏、希氏束近端起搏和右心室起搏,在每种起搏稳定3分钟后测定有关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右房-右室顺序起搏与右房-希氏束顺序起搏比较,心输出量(CO)、等容收缩期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等客舒张期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均降低,左室松驰时间常数(T)增加;右心室起搏与希氏束近端起搏比较,CO、+dp/dtmax和-dp/dtmax均降低,T增加。结论心室激动顺序异常可以影响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中,保持正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血流动力学变化是评价和指导心脏起搏应用的主要指标。三十多年来,心脏起搏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使心脏起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更接近生理状态。许多人在起搏的心率、类型对近、远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本文就此作一综述。一、起搏心率 1.最佳起搏心率一即能产生和维持最大心输出量的心率。心输出量(CO)=心率(HR)×每搏量(SV)。由此可知心率的改变必然影响心输出量。在病理情况下。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致心室率减慢。此时,随着舒张期心室充盈时间延长,心室充盈增多,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DV)增高,通过Starting机制使心肌收缩力增强,照理SV应增加,但因心室率太慢,CO仍然会低于正常。另一方面,若HR过快,心脏舒张期明显缩短,致心室充盈降低,SV亦会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过缩短起搏器房室间期,阻断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引起的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的可行性及原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起搏器程随访中8例发生PMT患者的资料,PMT均由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引起,经缩短AV间期处理PMT。结果 8例患者均通过缩短AV间期阻断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从而终止PMT,最短感知AV间期85ms,最长120ms,平均104±9ms。心电图房室间期(心房感知延迟+感知AV间期)最短120ms,最长150ms,平均136±12ms。结论缩短AV间期能有效阻断心室起搏后的室房逆传,从而消除其介导的PMT。短AV间期未对血流动力学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right ventricularapex,RVA)起搏对心脏收缩同步性、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RVOT间隔部起搏的意义。方法 5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分为RVOT组(n=25)和RVA组(n=25),起搏器置入1个月后通过调整房室间期使心室节律全部为起搏节律或房室结自身下传节律,观察起搏参数,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RVOT组与RVA组电极导线植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未出现植入并发症。两组随访1个月时起搏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OT组和RVA组起搏后的QRS波时限较前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OT组:(135±8)ms vs.(88±8)ms,P<0.001;RVA组:(154±8)ms vs.(90±6)ms,P<0.001]。RVA组起搏后QRS波时限较RVOT组增宽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起搏后室间机械延迟(interventricularmechanical delay,IVMD)和室间隔-左心室后壁收缩运动延迟时间(septal-to-posteriowall motion delay,SPWMD)较起搏前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VA组起搏后IVMD和SPWMD绝对值较RVOT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VMD:(38±7)ms vs.(24±5)ms,P<0.001;SPWMD:(118±21)ms vs.(60±11)ms,P<0.001]。两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起搏会造成心室收缩不同步,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影响较RVA起搏小,提示RVOT起搏是较为生理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15.
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比较右心室间隔部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或缓慢心室率需植入永久起搏器患者1 0例,均采用抑制型按需心室起搏模式(VVI)。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自身对照研究右室间隔部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术中1 0例患者利用螺旋电极均成功进行了右室间隔部固定,未发生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量(SV)均显著降低( 0 . 56±0. 1 4vs 0 . 6 2±0 .1 4 ,6 7 .72±2 2 . 35mLvs 80 .94±2 2 . 0 4mL ,P <0 . 0 5) ;与术前相比,术中右室间隔部(RVS)起搏时LVEF和SV未显示显著差异;术中RVS起搏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明显优于RVA起搏(LVEF 0 6 0±0 . 1 3vs 0 . 56±0 . 1 4 ,P <0 .0 5;SV 76 . 97±1 7. 2 3mLvs 6 7 .72±2 2 . 35mL ,P <0. 0 5)。结论 与术前相比,RVA起搏恶化血流动力学,RV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RVS起搏通过最大限度地保持正常心室激动顺序和双心室收缩的同步性,实现较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快速右房起搏建立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模型,观察该病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改变和心肌重构情况。方法将15头滇南小耳猪,按随机区组的方法分为起搏1周组、起搏4周组、假手术组,分别采用240次/分快速起搏右房1周、4周和只手术不起搏。运用超声心动图和左心导管检查测量窦性心律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观察心脏大体结构变化。经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测定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比较房、室重塑差异。结果起搏1周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左室压力下降高峰速率均较假手术组降低(P<0.01);起搏4周组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继续恶化,且腔室扩大、室壁变薄,(P<0.01)。心房、心室CVF随起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P<0.01)。结论采用快速右房起搏成功制作了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模型,证实该病是以严重的左、右室舒缩功能障碍,腔室扩大,室壁变薄,心肌重塑为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部位起搏 ,观察房室同步和心室激动顺序对人体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及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与心输出量 (CO)的关系。 1 5例射频消融术后的病人分别按顺序进行右房、右室心尖部和室间隔起搏 ,采用心导管法分别测定右房压 (RAP)、肺动脉压 (PAP)、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和CO ,并计算心脏指数 ,记录心电图。结果 :右室心尖部起搏和室间隔起搏较右房起搏时RAP、PAP升高。心尖部起搏时CO较右房起搏降低 1 9.1 5 % (P <0 .0 1 ) ,室间隔起搏时CO较右房起搏降低 7.86% (P <0 .0 5 ) ,而较心尖部起搏提高 1 2 .2 4 % (P <0 .0 5 )。心尖部起搏和室间隔起搏较右房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明显延长 ,而室间隔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比心尖部起搏平均缩短 1 8.6ms(P <0 .0 0 1 )。CO和△QRS波时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r=- 0 .30 ,P <0 .0 5 )。结论 :起搏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与CO呈负相关 ,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收缩功能的影响不同 ,其中室间隔起搏较心尖部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植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均无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行右心耳起搏时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入选36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分别在窦性心律和右心耳起搏情况下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测定二尖瓣口快速充盈期峰值血流速度(Ep)、二尖瓣口左房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Ap)、二尖瓣环后壁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值(Vs)、二尖瓣环后壁处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值(Ve)、二尖瓣环后壁处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值(Va)、等容舒张时间(IVR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各参数,通过Ep/Ap、Ve/Va、IVRT评价左室舒张功能,Vs、LVEF、LVFS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结果在心房激动完全经房室结下传激动心室的情况下,两组间Ep/Ap、Ve/Va、IVRT均有显著差异[1.35±0.65vs 0.96±0.53;1.06±0.45vs 0.88±0.53;(0.55±0.05)ms vs(0.56±0.05)ms;P均0.01],Vs、LVEF、LVFS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右心耳起搏可导致左室舒张功能下降,短期内对收缩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晚期心肌病患者行左室和双心室起搏 ,了解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 对 16例心电图呈左束支阻滞的晚期心肌病患者行左室游离壁和双心室起搏 ,记录左室、双心室和基础状态下的左室腔内dP/dtmax、主动脉根部压力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结果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分别使左室dP/dtmax提高 2 1%和 18% (P <0 0 1) ,而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左室起搏和双心室起搏使主动脉收缩压较基础状态升高 6 %和 5 % (P <0 0 1)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左室起搏心电图QRS间期缩短不明显 (P >0 0 5 ) ,而双心室起搏QRS间期明显缩短(P <0 0 5 )。结论 对于心电图呈LBBB型的心肌病终末期心衰患者 ,行双心室起搏和左室游离壁起搏均使患者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得到显著改善 ,两者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左心室和双心室起搏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效应。方法 对 16例心电图呈左束支传导阻滞 (LBBB)的晚期心肌病患者行左室游离壁和双心室起搏 ,记录左室、双心室和基础状态下的左室腔内最大压力上升速率 (dP dtmax)、主动脉根部压力和心电图QRS波宽度。结果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分别使左室dP dtmax提高 2 1%和 18% (P <0 0 1)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组间无显著差异 ;左室起搏和双心室起搏使主动脉收缩压较基础状态升高 6 %和 5 % (P <0 0 1) ,左室和双心室起搏组间差异不显著 ;左室起搏心电图QRS间期缩短不明显 ,而双心室起搏QRS间期明显缩短。结论 对于心电图呈LBBB型的心肌病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 ,行双心室起搏和左室游离壁起搏均使患者的急性期血流动力学得到显著改善 ,两者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