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致病菌株的分布和药敏.方法 采用法国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及梅里埃YBC酵母菌鉴定卡分离鉴定菌株,Rocso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VVC致病菌株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95.02%(191/201).致病菌株对酮康唑、制霉菌素、克霉唑、两性霉素B、氟康唑的敏感率较高,对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不同致病菌株对不同药物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临床上应重视假丝酵母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到2009年7月收治的196例恶性肿瘤患者不同标本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196份标本共检出真菌5种,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最为常见占72.9%,克柔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次之分别占17.9%、8.2%。真菌药物敏感试验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酮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益康唑的耐药率较低(0~9.8%),对制霉菌素的耐药率较高(47.9%)。克柔假丝酵母菌,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酮康唑的耐药率较低(14.3%~28.6%),对咪康唑、益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的耐药率较高(57.1%~85.7%)。结论:恶性肿瘤患者的真菌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克柔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感染率次之,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制霉菌素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女性外阴阴道致病性假丝酵母菌分型及其对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集我院妇科门诊真菌培养阳性的88例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用bioMérieux ID 32 C酵母菌鉴定板条鉴定,用bioMérieux ATB Fungus3试条法对5-氟胞嘧啶(5-FC)、两性霉素B(AMB)、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RC)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88例阳性标本中白假丝酵母占73.8%,清酒假丝酵母占10.3%,热带假丝酵母占9.1%,光滑假丝酵母占3.4%,都柏林假丝酵母占3.4%;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95.4%、98.9%;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25.0%、40.9%、43.2%。结论白色假丝酵母菌是阴道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已产生较高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致病菌和敏感药物.方法 运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培养假丝酵母菌并对培养出的菌种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分离出128株酵母菌,其中白假丝酵母菌94株,热带假丝酵母菌26株,光滑假丝酵母菌5株,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株,克柔假丝酵母菌1株.假丝酵母菌对真菌敏感性高的药物只有两性霉素、氟胞嘧啶,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性高.结论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最常见致病菌是白假丝酵母菌,假丝酵母菌耐药情况严重,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对两性霉素、氟胞嘧啶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鉴定引起真菌性生殖道炎症的假丝酵母菌,并对主要致病菌进行9种抗真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测定。方法常规培养并分离真菌,并鉴定到种,采用最低抑菌浓度法对白假丝酵母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53株菌,白假丝酵母菌占84.91%,白假丝酵母菌生物变种、光滑假丝酵母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各占3.77%,季也蒙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各占1.87%;47株白假丝酵母菌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酮康唑、益康唑、克霉唑、5-氟胞嘧啶啶、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其中6种药物耐药率〉50%。结论白假丝酵母菌仍是真菌性生殖道炎症最常见的致病菌,且其对多种药物同时耐药。临床上应根据实验室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人民医院常用的3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穷  王晓红  魏崴 《吉林医学》2009,30(21):2668-2669
目的:了解2008年度我院所分离出的念珠菌及常用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用药依据。方法:采用药敏纸片及培养基测定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008年我院从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真菌438株,构成比仍以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多,286株(65.3%),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74株(16.9%),克柔念珠菌21株(4.8%),其他念珠菌57株(13.0%)。其中96.7%来自住院患者,331株(75.6%)来自呼吸道标本,以呼吸科分离出最多238株(54.3%)。所有药敏结果均来自酵母菌,两性霉素B对所有念珠菌均敏感,伊曲康唑对克柔念珠菌敏感率为76.0%,对热带念珠菌敏感率为92.0%,对白色念珠菌为100.0%,氟康唑除克柔念珠菌100%耐药外,对热带念珠菌敏感率为96.0%,对白色念珠菌敏感率为100.0%。结论:我院念珠菌感染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对念珠菌仍保持很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情况及耐药情况。方法统计2010年7月~2012年6月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患者下呼吸道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609株,检出率(38.25%)居首位,耐药性由低到高的药物依次为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酮康唑、5-氟胞嘧啶、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结论住院患者下呼吸道白色假丝酵母菌医院感染率较高。不仅要有效地控制感染诱发因素,还要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以达到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念珠菌性阴道炎(VVC)致病菌的菌种及其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共收集623株分离自VVC患者的假丝酵母菌,采用CHROMagar显色培养基和Vitek2YST鉴定条进行菌种鉴定,依据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研究推荐的《酵母菌的液基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参考方案第二版》(CLSIM27-A2)的方案测定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的药物敏感性。并分析623例患者的年龄分布。结果在623株临床分离株中,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其他假丝酵母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分别为425(68.2%)、123(19.7%)、45(7.2%)、22(3.5%)和8(1.3%)株。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酮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77.7%、70.4%和40.3%。623例患者中20~39岁患者占总数的80.2%。结论白假丝酵母菌仍然是导致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主要致病菌。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较低,尤其是伊曲康唑。VVC主要见于育龄妇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患者标本中分离出的酵母样真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12月临床分离的266株酵母样真菌,采用科玛嘉念珠显色培养基和API-20CAUX酵母样真菌鉴定试条鉴定,用假丝酵母菌药敏试条ATB-FUNGUS药敏板测定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的敏感性,并以WHONET 5.3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在临床分离的266株酵母样真菌中,白色假丝酵母菌215株(80.8%),其他酵母菌51株(19.2%)。主要分布在下呼吸道。白色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敏感率分别为99.5%、99.5%、94.9%、90.2%。结论酵母样真菌感染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有很高的敏感率,应加强对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与耐药性情况的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海南省人民医院白假丝酵母菌的感染情况,分析该医院临床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对抗常见真菌药物氟胞嘧啶、两性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体外敏感性,为控制该菌感染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分离、鉴定临床送检标本,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白假丝酵母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用各个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表示,并对这些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的病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出54株白假丝酵母菌,其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分别为85.2%,98.1%,33.3%,22.2%,31.5%.结论 白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解脲支原体临床株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及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法。结果:120株解脲支原体体外抗生素的敏感性依次为美满霉素(90.5%)、强力霉素(88.0%)、交沙霉素(85.1%)、阿奇霉素(80.2%)、克拉霉素(78.5%)、罗红霉素(75.0%)、四环素(67.5%)、司巴沙星(60.3%)、壮观霉素(53.3%)、乙酰螺旋霉素(40.0%)、可乐必妥(25.8%)、红霉素(20.0%)、氧氟沙星(20.0%)、环丙沙星(15.0%)。结论:感染解脲支原体后应选用大环内脂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非发酵菌的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为临床提供诊断和治疗依据。方法 :用MICROSCAN细菌半自动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致病菌共 6 0 6株 ,其中非发酵菌为 2 14株 ,总检出率 35 % :药物敏感试验 :选用 8种抗生素 ,其中 3种敏感率大于 35 % ,其余 5种敏感率均小于 35 %。结论 :非发酵菌所致感染呈上升趋势 ,且耐药菌株增多。  相似文献   

13.
不动杆菌感染的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动杆菌感染在本院的耐药现状。方法采用美国(MicroScan autoScan4)细菌分析系统对40株不动杆菌进行体外鉴定及药敏敏感性的分析。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的标准化委员会(NCCLS)制定的标准进行。结果标本来源以痰标本为主,占70%。40株不动杆菌中氨基糖苷类的药物最敏感,其次复方新诺明、亚胺培南、头孢曲松、氨苄青霉素/舒巴坦。结论不动杆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虽然耐药率还不是很严重,但不能忽视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要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就必须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本院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及门诊患者各种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情况.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在呼吸道标本的检出率最高,占63.8%,其次是伤口分泌物标本,占18.3%,尿液标本占9.2%,血液标本占2.5%;其对11种抗生素的敏感率最高是妥布霉素,其次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检出多重耐药株约占35%.未出现泛耐药株.结论 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重视对多重耐药株的监测工作,可有效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在临床上的分布,探讨联合药敏在临床上治疗MDR-PA的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市浦口医院细菌室分离保存的全部32株MDR-PA,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共8组联合药物,分别测量每组每种联用与单用药物对MDR-P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并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结果 8组联用药物中,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这7组药物的MIC值较单用时下降明显。而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组,头孢吡肟单用和与环丙沙星联用时,MIC值均为16μg/mL;环丙沙星单独使用时的MIC值为8μg/mL,与头孢吡肟联用时,MIC值仍为8μg/mL。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美罗培南+环丙沙星、依替米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多黏菌素E+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这7组药物的药物之间药效学表现为协同和相加作用的构成比依次为90. 6%(29/32)、93. 8%(30/32)、90. 6%(29/32)、93. 8%(30/32)、87. 5%(28/32)、93. 8%(30/32)、87. 5%(28/32),而头孢吡肟与环丙沙星联合药物中药效学表现主要是无关作用占71. 9%(23/32)。结论通过联合药敏试验,选择有效的药物联合,可以抑制或杀灭MDR-PA,是临床治疗MDR-PA感染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6.
17.
孙黎黎 《黑龙江医学》2011,35(9):669-670
目的 通过对解脲脲原体阳性率与药敏分析,探讨解脲脲原体感染状况及药物药敏试验的情况.方法 对293例患者的尿道分泌物用解脲脲原体培养法进行培养并同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解脲脲原体阳性率为42%,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等高度敏感,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敏感率低.结论 解脲脲原体感染引起的非淋性尿道炎越来越多,其对药物的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ABA)的临床分布特点,临床分离率,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与耐药趋势,为医院临床用药治疗及预防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回顾分析长沙市某医院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与药敏试验。结果: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共分离出653株鲍曼不动杆菌,在不动杆菌属中占第一位,检出率自2009年下半年的6.09%依次上升至2011年的8.91%。临床科室分布以ICU病房为主,其次是神经内科。22种抗菌药物中,以多粘菌素E耐药率最低,亚胺培南次之。结论: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检出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耐药性强,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且多数分布在手术科室或危重病房中。  相似文献   

19.
20.
卢毅卓  罗琪 《医学综述》2007,13(7):551-553
近30年来各国学者开发出多种体外、体内肿瘤药物敏感性预测试验,给传统的化疗观念来了改变和挑战。本文结合最新研究进展,综述了6种肿瘤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的研究背景、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