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研究矶松素在体内外对血小板聚集功能及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Born方法测定不同状态(非激活或激活态)中性粒细胞对洗涤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应用玫瑰花结试验及Born方法分别探讨矶松素对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在体外,矶松素呈浓度相关性明显抑制ADP、AA及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9,4,82.7和38,1moL/L;10mg/kg矶松素灌胃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具体表现为:(1)对ADP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于给药后60min即显示明显的抑制作用,于120min达最大效应,至给药后240min仍具有显著抑制作用;(2)对AA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于灌胃后30min显效,180min达最大抑制作用,有效至少可持续240min;(3)对PAF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于给药后90min起效,药效持续至给药后120min,矶松素明显降低凝血酶激活的洗涤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率,其IC50为62,9mol/L,且明显阻抑肉豆蔻佛波醇(fMLP)或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引起的洗涤血小板聚集,其IC50分别为54,3和47.6mol/L.结论矶松素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拮抗ADP、AA或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矶松素显著减少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作用;矶松素明显阻抑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血小板趋化因子NAP-2和PF4中与中性粒细胞活化作用有重要关系的结构与功能特性。方法 利用重组表达蛋白质和合成多肽研究其结构与其中性粒细胞活化作用。结果和结论 这些趋化因子N末端第一个半胱氨酸残基前的序列和C末端对它们的中性粒细胞激活作用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红花黄色素对血小板活化因子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探讨中药红花中的红花黄色素 (SafflorYellow)对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介导的人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细胞学的方法 ,在细胞松弛素B存在下 ,人的中性粒细胞 (PMN)悬液先与不同浓度的红花黄色素温育 ,然后以PAF刺激 ,以PMN悬液为空白对照。结果显示 :红花黄色素对PAF介导的人中性粒细胞聚集、粘附及超氧化物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且在 2~ 2 0g L浓度范围内 ,其抑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 ,推测红花黄色素对抗PAF的作用 ,可能是其活血化瘀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甙(Polydatin,PD)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方法评价PD的抗血栓形成作用;运用玫瑰花结粘附试验观察PD对血小板一中性粒细胞之间粘附的影响。结果:PD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引起的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对抗作用;PD抑制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51.9μmol/L。结论:PD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其机制与阻抑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和维甲酸(RA)对多表核中性粒细胞(PMN)功能和肺微血管内皮细胞(MVEC)ICAM-1和E-选择素(EL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作者创建的无创性分离法分离培养PMVEC:将PAF和RA分别加入培养有PMVEC的90孔板中,观察二者对PMN-PMVEC粘附的影响,ELISA法测定PMVEC上ELAM-1和ICAM-1的表达,测定PAF和RA对PMN的趋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ASA)对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抑制作用。方法:24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口服ASA50mg/目、100mg/日、200mg/日、300mg/日,月艮药前及服药2周后测定PAG。结果:与用药前相比。4种ASA剂量对PA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00mg组与50mg比较,对PAG的抑制无显著差异;200mg/日、300mg/日ASA对PAG的抑制均明显优于100mg/日。但200mg/日组与300mg/日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200mg/日ASA是较佳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大鼠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粘附及颈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Chrlton等方法评价人参皂苷-Rg1对电刺激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应用玫瑰花结试验观察对大鼠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粘附的影响.结果25 mg/kg人参皂苷-Rg1使血栓形成时间从对照组的(18.7±1.8)min延长到(36.4±2.1)min(P<0.05);显著降低凝血酶激活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间的粘附率,其IC50为81.2μmol/L.结论人参皂苷-Rg1具有较强的抗血栓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自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是临床揭示疾病的严重程度,用以基本肯定诊断的重要依据。通常自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存在着数量上的相关性和意义上的一致性,既自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增减的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笔者自2001年3月-2006年5月,通过对3285例患者的自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检测统计发现,自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关系不相一致性占被检病例的12.5%,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求更好的方法调整富血小板血浆(PRP)中的血小板数量,以满足光透射血小板聚集检测(LTA)对样本的质量要求。方法收集18~50岁健康人血样36例。分别以乏血小板血浆(PPP)和生理盐水(PS)调整PRP中血小板数量,调整(稀释)倍数为1.5倍、2倍、2.5倍和3倍,以终浓度5 μmol/L二磷酸腺苷(ADP)、0.5 mmol/L花生四烯酸(ARA)、2 μg/mL胶原(COL)、5 μmol/L肾上腺素(EPI)以及1.2 mg/mL瑞斯托霉素(RIS)为诱导剂,测定调整前后PRP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的差异。用PRP离心制备的PPP(离心PRP-获取-PPP),比较其与传统方法(离心全血-获取-PPP)对RIS诱导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当ADP、ARA或EPI为激活剂时,PS各调整倍数的PRP与原PRP相比,其M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PP各调整倍数的PRP与原PRP相比,其MA值均下降,在调整倍数为2~3倍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激活剂为RIS时,PS各调整倍数的PRP 与原PRP相比,其MA值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PP各调整倍数的PRP与原PRP相比,其MA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激活剂为COL时,PS和PPP各调整倍数的PRP与原PRP相比,其MA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或PRP离心制备的PPP,均不影响RIS诱导血小板聚集的MA值(P>0.05)。结论以ADP、ARA、COL或EPI为诱导剂检测MA时,推荐使用PS调整血小板数量;而以RIS为诱导剂时,应使用自身PPP调整血小板数量;2 100×g,5 min条件下用传统离心全血制备的PPP方便可行。  相似文献   

11.
僵蚕抗凝成分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僵蚕抗凝物质(ACIBB)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在体外与体内观察ADP与凝血酶的诱导血小板的反应。结果与其相比无论ADP或凝血酶作为诱导剂,阿司匹林(ASA)与ACIBB明显降低血小板最大凝聚率,而且这一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但ASA与ACIBB之间的抗血小板作用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CIBB对血小板的凝聚抑制作用,可能是僵蚕抗血栓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老鹳草素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及其对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Born方法观测老鹳草素在体内和体外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运用玫瑰花结实验测定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反应,以Fura-2-AM为荧光指示剂,检测老鹳草索对激活的血小板内钙水平的影响.结果 老鹳草素在体外呈浓度依赖性明显抑制花生四烯酸(AA)、腺苷二磷酸(ADP)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4、0.4和1.1μmol/L;5 mg/kg的老鹳草素灌胃亦明显抑制AA、ADP和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老鹳草素显著降低洗涤血小板内钙离子浓度、减少细胞外钙内流及内钙释放,其IC50分别为71.9、84.9、62.9 μmol/L.老鹳草素明显阻抑凝血酶激活的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的黏附作用,并抑制肉豆蔻佛波醇(fMLP)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上清液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其IC50分别为3.2和10.2 μmol/L.结论 老鹳草素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血小板内钙水平,同时阻抑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锌离子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凝胶过滤后血小板,在体外加入Zn^2 或其他诱聚剂观察其对血小板的诱聚作用和相互作用。结果:在Zn^2 为60~800μmol/L时可诱导凝胶过滤后的血小板聚集。这一聚集过程不伴有ATP释放,并且不受环氧化酶抑制剂的影响。结论:Zn^2 诱导血小板聚集与血小板膜糖蛋白功能有关,而且需要纤维蛋白原的介导,由此提示二价锌离子可能在血栓形成与止血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对24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两周后,分别使用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作为诱导剂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的聚集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无论以ADP还是AA作为诱导剂,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使29例阿司匹林非敏感患者中23例转为阿司匹林敏感(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的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并且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于笔者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7例,依照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分为预后良好组318例(≤ 2分),预后不良组189例(>2分)。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根据入院时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计算NLR、PLR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入院时PLR、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结果 预后不良组年龄、空腹血糖、NEUT计数、PLT计数、入院时NLR水平、入院时PLR水平、入院NIHSS评分、脑梗死病史率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尿酸、LYM计数均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升高是AIS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年龄、NEUT计数、PLT计数、入院NIHSS评分、入院时高水平NLR和PLR是AIS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时PLR、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诊断界值分别为137.47、3.92,敏感度分别为69.8%、64%,特异性分别为70.8%、82.7%,PLR和NLR联合预测敏感度为74.1%,特异性为75.2%。结论 入院时PLR、NLR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高PLR、NLR水平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分析其临床有关因素,探讨可能机制。方法2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ASA)100mg,连服10d,服用最后1剂后24h内抽取静脉血为血样,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做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8.24%,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30.59%,年长者及女性在AR或ASR患者中比在阿司匹林敏感(AS)中居多;而AS者中吸烟者较AR或ASR者多(11.53%vs5.05%)。结论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ASA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硬化事件的脑血管病患者,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未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尿11-脱氢血栓素B2在评定反复心绞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方面的价值。方法 48例反复心绞痛患者和50例一次心绞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至少7d以上,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尿11-脱氢-血栓素B2的含量。结果花生四烯酸作诱导剂时,反复心绞痛患者与一次性心绞痛患者相比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应敏感者尿11-脱氢血栓素B2与反应不敏感者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服用阿司匹林后,需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和尿11-脱氢-血栓素B2。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43例原因不明的皮肤散在瘀斑和/或牙龈出血、鼻衄、月经过多等,排除了其他可能病因所致的继发性出血性疾病,经凝血象、外周血常规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指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未见异常,但用抗凝剂刺参酸性粘多糖作血小板聚集诱导测定,发现其中有13例(占30.2%)缺乏聚集反应,符合沈迪代病的表现。同时探讨了本病的特点和可能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法安明联合阿司匹林在治疗高凝状态复发性流产中的价值,探讨不同类型高凝状态的疗效和并发症差异。方法 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高凝状态[D-二聚体升高和(或)血小板聚集率升高]复发性流产患者283例,均推荐采用法安明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剔除随访失败患者16例,共267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同意采用的患者共216例,拒绝采用该方案的患者共51例。此外根据高凝状态指标差异,将同意治疗患者分为D-二聚体升高组(HD)、血小板聚集率升高组(HP)、D-二聚体和血小板聚集率均升高组(HD+HP)。同意治疗的患者,在排卵期准备同房前一天开始采用法安明(5000IU)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25mg)治疗。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的差异,同时分析治疗组患者各亚组间的妊娠结局和并发症的差别。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的妊娠成功率分别86.11%和43.1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组内比较发现,HD和HP组的妊娠成功率为91.25%和8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HP组的妊娠成功率为76.56%,与HD及H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法安明联合阿司匹林是治疗高凝状态复发性流产的安全有效方法,其单纯D-二聚体升高或血小板聚集率升高患者的疗效优于两者均升高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