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488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迄今国际上尚无慢性重型肝炎命名,我国慢性重型肝炎的存在与否及其归属曾是一个争论性问题,曾有一段时间取消其分型。国内有学者提议将活动性肝硬变引起的重型肝炎划归为失代偿性肝硬变范畴。为了进一步说明慢性重型肝炎分型存在的必要性,以及说明由慢性肝炎和肝硬变引起的慢性重型肝炎的异同,活动性肝硬变引起的重型肝炎是否应划归为失代偿性肝硬变范畴,特将我院1997/1999年收治的488例慢性乙型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2.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1岁,有HBV感染史7年,因乏力、纳差、皮肤巩膜黄染15 d入院.2008年4月2日,无诱因下出现乏力、皮肤巩膜黄染在广东东华医院住院,诊为慢性乙型肝炎重型.经保肝治疗症状无改善,逐渐出现发热腹痛,凝血酶原时间(PT)32 s,戊型肝炎抗体阴性,予头孢他定无缓解,于4月6日转往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诊为慢性乙型肝炎重型,胆道感染,自发性腹膜炎,复查戊型肝炎抗体阴性,胸片未见异常.给予腺苷蛋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二铵、血浆、美罗培南、替硝唑等治疗,体温正常,腹痛减轻但黄疸仍加深,PT延长,于4月12日转广西中医学院瑞康医院肝胆内科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肝损伤基础上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B)与肝衰竭类型的对应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91例CSHB临床和病理资料,按其发病前肝损伤基础为慢性HBV携带(HBC)、慢性乙型肝炎(CHB)和肝硬化(LC)分组,分析各组患者表现的肝衰竭类型、临床特点和病理特点.结果 91例CSHB患者男74例,女17例,平均(40.6±11.2)岁,发生在HBC、CHB、 LC基础上分别占9.9%、7.7%和82.4%,HBC组年龄明显低于另两组.各组肝衰竭类型均以亚急性为主,发生肝衰竭时间为15~150天,平均(42.2±30.6)天,以高黄疸、腹水为突出特点.常见诱因为劳累、重叠感染、药物性及酒精性肝损伤.不同肝损伤基础CSHB的 PTA、TBiL无差异,ALB、CHE、CHO三组依次降低,肝硬化组最低, HBV-DNA定量则为HBC组高于LC组.HBC和CHB 基础上的CSHB肝脏病理表现主要为大块或亚大块坏死,病变较均匀,与无慢性肝病基础的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的病理并无显著差异,CHB基础上者出现广泛坏死时极易掩盖原有病变,Masson染色可显示汇管区周围纤维化.肝硬化基础上者病变不均一,大块或亚大块坏死的同时总有部分结节保留,不同部位坏死范围及新旧程度不一.结论 我国CSHB多发生于肝硬化基础上,其对应肝衰竭类型为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而发生在HBC和CHB基础上的CSHB则属于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 相似文献
4.
5.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重型肝炎85例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已参照欧美诊治指南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HBeAg阳性和阴性两类,两类肝炎的临床特点、疗效以及预后等均有所不同。现将HBeAg阴性与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进行比较,分析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特点与预后。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2002年7月至2004年1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治疗、出院诊断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204例患者,其中HBeAg阴性85例,HBeAg阳性119例;男169例,女35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早期53例、中期65例、晚期86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总结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提供帮助.方法 调查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162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16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5例,医院感染率为21.6%.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最多,其次为肠道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茵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常见.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住院时间15-30d,占72.09%.医院感染组治疗无效率(20%)显著高于非医院感染组(7.09%)(P<0.05).结论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肝功能,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从而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我国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是肝炎病毒尤其是HBV,重型肝炎的分型充分体现了我国HBV感染所致肝衰竭发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重型肝炎、肝衰竭研究近年取得了一些进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特点及其与病毒复制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肝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各40例,用PE-R微板核酸-ELISA杂交技术进行HBVDNA基因分型,并同时进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慢性重型肝炎组与肝硬化组D基因型和与D型相关的混合型所占百分率分别为50.0%和25.0%,两者有显著差异(X^2=4.3,P=0、0377);56.5%的D基因型是慢性重型肝炎,而C基因型患者只有28.3%,差异显著(X^2=4.34,P=0、037)。结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是否与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病有关,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chronic severe hepatitis B,CSHB)中医证候规律,明确辨证分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9年7月-2010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住院的CSHB患者辨证分型、相关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情况,以国家“十一五”传染病重大专项“慢性重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制定的辨证分型方案进行辨证,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纳入的74例CSHB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以气虚瘀黄证(25.7%)、阳虚瘀黄证(16.2%)、湿热发黄证(27.0%)和瘀热发黄证(21.6%)较为常见,阴虚瘀黄证(9.5%)较少见.②5型在TBIL、P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及HGB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若将5型合并为虚证和实证统计分析,则虚证组NEUT%高于实证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5型在腹水、肝性脑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电解质紊乱及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若将5型合并为虚证和实证进行统计分析,则虚证组腹水发病率高于实证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按5型进行辨证,相关实验室指标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若分为虚证和实证,实验室指标与并发症发病率有一定差异.CSHB的中医辨证与实验室指标和并发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应该首重虚实辨证.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短期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整合终末期肝病模型(iMELD)[1]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短期临床预后进行判断,评估该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住院患者资料,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诊断符合2000年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诊断标准,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按照临床诊断是否存在肝炎肝硬化分为非肝硬化重型肝炎组和肝硬化重型肝炎组.观察患者在整个住院期间直至3个月后的病情转归情况,将病情好转、出院或稳定3个月以上者归人生存组,因病情恶化濒临死亡而自动出院或死亡者归入死亡组. 相似文献
1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与临床诊断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的差异性,寻求更客观的临床诊断标准.方法 选择3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穿刺检查及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 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参考,临床诊断轻度、中度、重度及肝硬化的准确率分别为67.3%、37.6%、2.7%和23.5%,其中肝硬化临床诊断漏诊率达93.4%;临床诊断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与病理诊断纤维化分期符合率较高,分别为75.0%、81.7%和83.8%,肝硬化的临床诊断与病理纤维化分期符合率较低,为23.5%;在临床诊断或病理诊断中,轻度、中度、重度以及肝硬化组间的ALT、TBil水平并非逐渐增高.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存在较大差异;重度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的准确率较低,对这些患者最好结合肝穿刺组织学检查结果综合考虑,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病理形态学表现及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并总结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方法用常规HE染色、组织化学Masson三色、Sweet网织、D-PAS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CK7、CD68、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对42例CSHB病例进行回顾性观察和分析。结果CSHB的基本病变是在慢性肝病的背景上出现大块或亚大块坏死,坏死的特点是部分肝硬化结节坏死,部分肝硬化结节保留,保留的硬化结节仍可发生部分肝细胞坏死。坏死后的肝细胞常被清除,而间质成分保留。随着病程的进展,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肝细胞再生和细胆管增生。结论CSHB与急性、亚急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病变表现是一致的,有其特征性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对重型肝炎的诊断应结合病因加以分类。 相似文献
13.
14.
乙型肝炎重症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已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重症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并未明显下降,且病死率仍居高不下.亚太肝病学会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专家组对ACLF的定义为:已确诊或未经诊断的慢性肝炎患者急性发作,表现为以黄疸和凝血障碍为主的肝损伤,4周内并发腹水和(或)肝性脑病~([1]).重症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部分与HBV耐药变异、HBV再活化或合并感染等相关~([2-4]). 相似文献
15.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年第2期和本期发表了宁琴、侯金林、王宇明、唐红、陈智和魏来等教授写的关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的系列文章,包括乙型肝炎重症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乙型肝炎病毒(HBV)变异、转录复制调控与乙型肝炎重症化,宿主遗传背景、免疫学应答与乙型肝炎重症化,现代诊断技术平台、细胞治疗与乙型肝炎重症化等,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最新进展,主题突出,内容新颖,观点明确,证据充分;既有国内外最新的文献综述,又有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并展望了乙型肝炎重症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与病理分级,分期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评价199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有关临床分度与病理分级、分期的一致性。方法对2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生化指标和临床分度的结果与病理分级、分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临床症状的轻重和某些异常体征与病理分级显著相关(χ2分别为5215和2782,P<0.05);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和凝血酶原活动度等的异常程度对判断轻度和重度慢性肝炎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γ球蛋白水平与病理诊断并不符合;所有血生化指标的分度标准对病理重度慢性肝炎的漏诊率较高。慢性肝炎肝组织的炎症活动程度与纤维化程度显著相关(χ2=36237,P<0.001),而与HBeAg阳性与否无明显关系(χ2=665,P>0.05)。结论对199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中的临床分度的标准应作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的临床与病理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细胞脂肪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5年1月-2008年6月肝活组织检查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变患病率.剔除合并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感染及其他慢性肝病,比较临床资料完整的肝脂肪变患者与其性别,年龄相配的无肝脂肪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近似正态分布时选用近似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 结果 12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脂肪变患病率33.4%,研究期间呈逐年增高趋势(趋势分析显示,JD<0.05).与无肝脂肪变的113例乙型肝炎患者相比,114例合并肝脂肪变者人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6.811,2.733、3.063和2.340,P值均<0.05),而血清HBV DNA滴度则显著降低且与肝脂肪变程度有关(x~2=6.154,P<0.05).两组患者ALT,AST、Y-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和总胆红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744、1.390、-0.029、-1.175和1.393,P值均>0.05),肝脏病理学分级和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434和0.106,P值均>0.05),不同程度的肝脂肪变患者之间明显肝损伤的比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447和2.911,P值均>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肝脂肪变常见且不断增多,主要与代谢紊乱有关,并存的肝脂肪变对乙型肝炎患者肝损伤可能无不良影响,HBV DNA滴度是否与肝脂肪变呈负相关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组织学纤维化程度与临床血清肝纤维化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89例人院诊断为CHB的患者行肝穿刺.同时检测血清HA、LN、PCⅢ、ⅣC、肝功能和血常规,并按组织学的不同纤维化分期(S)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 从肝纤维化So至S4期,PC Ⅲ、γ-GT、TBil、γ-球蛋白和PT渐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325、6.218、2.958、10.160和7.028,P<0.05);胆碱酯酶(CHE)、总蛋白(TP)、Alb、PLT值渐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5.984、3.786、14.919和4.737,P<0.01);LN、ⅣC、ALT和AST值在S各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4.618、2.795、2.649和3.199,P<0.05).S分期与LN、PCⅢ、ALT、AST、TBil、γ-GT、γ-球蛋白、PT呈正相关(rs值为0.200、0.306、0.1 72、0.273、0.153、0.402、0.415、0.269),与CHE、TP、Alb、PLT呈负相关(rs值为-0.502、-0.208、-0.413、-0.390);LN、ALT、CHE、PLT、γ-球蛋白为肝纤维化分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肝组织学纤维化分期与血清肝纤维化、肝功能、血常规指标有不同程度相关.综合多项临床资料可早期无创性诊断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9.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5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患者随机分为NAC组(50例)和GSH组(25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静脉滴注NAC注射液8g或GSH 1.2g,1次/d,用药28 d.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等,并以血清总胆红素和凝血酶原活动度两个指标的改善来评价综合疗效.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NAC与GSH均有保肝、降胆红素的作用,总有效率分别为84%和72%,并且NAC降低胆红素的速度更快(P<0.05),在治疗的14d和21 d,总胆红素下降率分别为20.89%±12.36%和31.76%±17.41%.NAC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皮疹等,发生率为13%,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NAC与GSH均能降低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提升凝血酶原活动度.NAC在降低胆红素速度上优于GSH,用药过程中患者耐受性好,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