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体肌腱细胞介导修复肌腱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以自体肌腱细胞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化肌腱体内形成。方法 取自体肌腱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 ,与可吸收生物材料聚羟基乙酸 (polyglycolicacid ,PGA)混合培养形成细胞 生物材料复合物 ,将细胞 生物材料复合物移植于手术缺损的家猪趾浅屈肌腱处 ,并设单纯PGA组作为对照组。术后 6周取材 ,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检测和评价再生组织。结果 实验组新生组织在大体、组织学和胶原排列等方面与正常肌腱相似 ,对照组新生组织细胞、胶原排列较为紊乱。生物力学显示其最大拉力、最大应力和弹性模量 ,实验组比对照组分别提高 3 6.1% (t =3 5 6、P <0 .0 5 )、2 7.4%(t =2 94、P <0 .0 5 )和 15 .0 % (t =2 62、P <0 .0 5 )。结论 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以自体肌腱细胞可以修复肌腱缺损  相似文献   

2.
VEGF抗体对兔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VEGF抗体在异体肌腱移植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将深低温冷冻的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新西兰大白兔跟腱缺损,实验组腱周局部滴加VEGF多克隆抗体,对照组滴加生理盐水.术后1、2、4、8周四个时相点处死动物,标本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胶原含量测定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实验组肌腱粘连等级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组织学观察可见术后早期实验组较对照组炎性细胞及新生毛细血管数量少,胶原含量差异不明显,但术后8周实验组胶原纤维排列更规则.生物力学测试显示实验组同对照组断裂载荷无显著差异.结论 局部应用VEGF抗体,可以减轻移植肌腱粘连,而对移植肌腱的愈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Ⅰ型胶原负载骨髓基质细胞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MSCs)-Ⅰ型胶原复合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疗效。方法构建Ⅰ型胶原支架,将体外培养的兔MSCs吸附于该支架上培养,检测支架对MSCs的吸附及增殖的影响,再移植于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处,分批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观察。结果MSCs在Ⅰ型胶原支架内贴附良好,分泌胞外基质,MSCs-胶原复合移植组软骨缺损处在术后12周为透明软骨样修复,空白对照组为纤维瘢痕样修复。结论Ⅰ型胶原支架与MSCs相容性良好,MSCs-胶原复合移植可达到透明软骨样修复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替代自体肌腱进行移植治疗肌腱缺损的可行性及移植后异体肌腱的形态学和生物力学性能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兔跟腱缺损修复模型,经深低温冷冻的同种异体跟腱为实验组.自体跟腱移植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2、4、8周时对实验组同种异体跟腱及对照组自体跟腱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同种异体跟腱与自体跟腱在移植前和移植后2、4、8周时其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生物力学测试等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显示同种异体跟腱和自体跟腱有相类似的结构及愈合过程.另外,同种异体跟腱在移植后其力学性能(除衰竭应变外)均比移植前明显降低.随时间推进有上升的趋势,但8周时仍明显低于移植前水平.[结论]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可替代自体肌腱应用于移植修复肌腱缺损.同时,由于移植后肌腱力学性能明显下降,需给予适当保护,防止过度牵拉而导致衰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纤维蛋白胶复合体对兔肌腱早期愈合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离体培养、纯化、扩增后与纤维蛋白胶混合.36只家兔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兔跟腱横断制作肌腱断裂模型.实验组应用自体BMSCs复合纤维蛋白胶移植于肌腱损伤区,对照组仅以纤维蛋白胶置于肌腱损伤区.分别于术后1周,3周,6周及12周对移植部位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细胞示踪、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形态测定分析及生物力学测定.[结果]实验组相比对照组肌腱大体观察粘连差,肌腱活动性好.3周后纤维蛋白载体即降解,细胞示踪结果显示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至少6周内仍可保持活性并存在于肌腱组织中,但之后逐渐扩散.3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胶原纤维排列更为有序,且胞核形态结构更规则,但在6周及12周时,实验组与对照组胞核参数测定无统计学意义.3周时实验组比对照组具有更强的的生物力学特性,但之后则差别不明显.[结论]肌腱损伤后即给以腱内BMSCs复合纤维蛋白胶治疗可促进肌腱愈合早期组织形态学及生物力学修复.  相似文献   

6.
复合胶原的组织工程肌腱力学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胶原在组织工程肌腱的构建中对力学强度的影响. 方法裸鼠75只,制成跟腱缺损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5组,分别将人发(hair,H)、碳纤维(carbon fiber,CF)、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 acid,PGA)、H PGA和CF PGA复合外源性Ⅰ型胶原,与标准转化人胚腱细胞株联合培养制成组织工程肌腱.植入裸鼠右后肢修复跟腱缺损,为实验组(A组);将未复合胶原的上述各种材料植入裸鼠左后肢修复跟腱缺损,为对照组(B组).术后于2、4、6、8和12周进行生物力学测定,观察并比较其变化. 结果实验组2~4周力学强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6~12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力学强度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人发的力学强度最佳,CF次之,PGA最差. 结论外源性胶原在肌腱修复的早期能增强组织工程肌腱的力学强度,对患肢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以多聚乙醇酸(PGA)为支架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复合物修复兔膝关节软骨缺损的情况。方法体外培养扩增的自体BMSCs种植于PGA支架并培养72h,然后将支架-细胞复合物植入兔关节软骨缺损模型。术后12周处死动物,标本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MSCs-PGA复合物植入后形成丰富的透明软骨样修复组织,新生软骨无明显退变。对照组主要为纤维组织及软骨下骨修复。结论BMSCs-PGA复合物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脱细胞羊膜对兔同种异体跟腱移植后粘连的预防作用及其对跟腱愈合的影响. 方法 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2组(n=15):实验组在移植跟腱处包裹羊膜,对照组在移植跟腱处不包裹羊膜.术后2、4周切取移植跟腱行组织学观察;术后2、4、6周取外周血行流式细胞学检测,取移植跟腱行大体观察和生物力学检测,并测定羟脯氨酸含量. 结果 术后2、4周组织学观察显示实验组炎性反应和浸润范围均较对照组局限,胶原纤维排列较对照组致密且整齐.术后2、4、6周实验组CD4+、CD8 +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淋巴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比值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拉断粘连带功耗小于对照组,跟腱最大拉伸断裂强度及羟脯氨酸含量均大于对照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脱细胞羊膜可以有效预防肌腱粘连,促进肌腱愈合,并有一定的抗免疫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9.
95%乙醇浸泡异体肌腱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用95%乙醇浸泡处理后的异体肌腱移植对肌腱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3组。乙醇浸泡异体肌腱组:切除大鼠跟腱全长,用95%乙醇浸泡处理的异体肌腱桥接于腱缺损处。新鲜异体肌腱组:用新鲜异体肌腱移植于腱缺损处。自体肌腱组:用自体肌腱移植于腱缺损处,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于术后2、3、4、6周观察肌腱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变化;术后半年进行肌腱拉力试验。结果:乙醇浸泡处理的异体肌腱有明显降低组织抗原性的作用,移植后对肌腱愈合无明显影响,拉力和对照组相似。结论:乙醇浸泡处理后的异体肌腱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组织工程肌腱低温贮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深低温冻存组织工程肌腱适宜的抗冻剂。方法 选用近交系裸小鼠 6 4只 ,4只为空白对照组 ,6 0只左侧为实验组 ,右侧为对照组。将第 5 4代转化人胚肌腱细胞与碳纤维和聚羟基乙酸编织带体外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肌腱。组织工程肌腱制备完成后在 1、2、3和 4号抗冻剂保护下液氮冻存 2个月。快速复温后植入实验组修复跟腱缺损 ,缺损长度为 5 mm,占裸鼠跟腱总长 6 5 .7% ;对照组组织工程肌腱不经冻存处理。术后 2、4、6、8和 12周后各组取出 ,观察形态学、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变化 ,并行短串联重复位点检测。结果 实验组体内植入的肌腱细胞形态随时间增加而逐渐恢复正常 ,合成胶原能力逐渐增强 ,12周后仍有肌腱细胞存活并具有分泌 I型胶原功能 ,与对照组差异逐渐减小。经 1号抗冻剂保存的肌腱细胞线粒体空泡减少 ,肌腱细胞排列整齐 ,胶原纤维增粗并连接。结论  1号抗冻剂可以在深低温下保护组织工程肌腱  相似文献   

11.
兔自体细胞-载体复合物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兔MSCs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后复合自体双相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BMG)对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重2~3 kg,随机分为A、B、C组,每组8只.取A组骨髓行原代培养,胰酶消化按12比例传至第5代,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取1、3、5代细胞绘制生长曲线.于第3代MSCs生长密集时加入TGF-a1 10 ng/mL、IGF-1 10 ng/mL、维生素C 50 ng/mL诱导8 d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爬片行免疫组织化学及Mallory染色.取A组髂骨按Urist方法 制备双相BMG,将第3代经诱导8 d得到的种子细胞以5 X 106/mL密度接种于自体BMG制备细胞.载体复合物,体外培养3 d后扫描电镜观察.制作膝关节软骨直径3 mm,深3 mm的缺损模型,A组植入自体细胞.载体复合物,B组植入自体BMG,C组不作处理,第8、12周取材行大体观察、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Wakitani法组织学评分.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MSCs原代细胞呈短梭形;传代细胞呈长梭形.传代细胞1~3 d增殖缓慢,3 d后增殖旺盛,7~8 d进入平台期,第3代增殖最为旺盛.诱导后MSCs细胞呈椭圆形,Ⅱ型胶原、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Mallory染色胞浆蓝染.细胞-载体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BMG结构符合细胞载体要求,细胞种植于BMG后生长良好.动物实验大体观察A组术后8、12周缺损处均由透明软骨样组织修复,8周较12周表面稍凹陷;B、C组术后8、12周均为纤维样组织修复,表面凹凸不平.组织学观察HE染色A组术后8、12周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组织结合良好,以圆形、椭圆形透明软骨样细胞为主,12周较8周细胞数多且大B、C组均为纤维样组织修复,12周较8周纤维样组织增厚.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组术后8周呈阳性、12周呈强阳性;B、C组均无表达.Wakitani评分术后8周A、B、C组分别为(3.50±1.51)、(10.00±1.41)、(12.00±0.93)分,术后12周分别为(1.13±0.99)、(8.38±1.30)、(10.13±1.64)分,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MSCs向软骨细胞方向诱导后,复合自体BMG对关节软骨缺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纳米晶胶原基骨(nano-hydroxyapatite collagen,nHAC)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材料修复免股骨头坏死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004年6月~10月,取45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成舣侧股骨头内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进行修复,A组:骨缺损小填充任何材料;B组:骨缺损填充单纯nHAC;C组:骨缺损填充nHAC与MSCs的复合材料。术后3组分别于4、8和12周对股骨头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影像学和组织学显示C组复合材料有良好的诱导成骨能力,术后4周即有明显的成骨反应和新骨形成.12周基本修复股骨头的骨缺损区;B组材料修复能力较C组差,但B组和C组均优于A组。B组和C组对nHAC无明显异物反应。结论nHAC有较强的传导成骨作用,是修复兔股骨头骨缺损的良好移植材料;复合MSCs后能促进骨缺损的修复,对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 esenchym a l stem ce lls,M SC s)复合胶原膜(m ed ica l co llagenm em brane of gu ided tissue regeneration,M CM G)对兔膝关节局部全层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实验动物选用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27只,3~4月龄,体重2.1~3.4 kg,每只抽取自体骨髓3~4 m l,体外分离培养后以5.5×108/m l密度种植于M CM G支架上体外培养48 h,制成M SC s/M CM G复合物,将以上27只实验动物手术制成双膝关节、股骨内髁负重区及滑车全层软骨缺损模型后,随机分成A、B、C 3组,每组各9只。A组双侧股骨内髁负重区、滑车软骨缺损处植入M CM G/M SC s复合物;B组植入单纯M CM G;C组不作任何植入,为空白组,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各处死3只,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根据关节软骨组织学半定量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A组术后4周即可重建关节骨软骨缺损;修复软骨在观察期内逐渐变厚,在12周内始终保持关节面及软骨下骨结构完整,为透明软骨样修复,表面光整,与周围软骨色泽相近;而B组和C组12周时仍为纤维软骨样修复,色泽浅黄,呈虫蚀样改变,仍有空洞。A组糖胺多糖及Ⅱ型胶原表达呈阳性,B、C组则明显减少。术后4、8和12周各组组织学半定量评分及术后12周大体结果显示:股骨内髁负重区与滑车修复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明显优于B组和C组(P<0.05);B组优于C组(P<0.05)。结论自体M SC s复合M CM G在体内环境下可形成透明软骨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M CM G符合组织工程软骨基质材料的基本要求,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用于关节全层软骨缺损修复的软骨组织工程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层软骨缺损修复效果与关节腔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来源数量的相关性,了解体内条件下外源性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onate,SH)能否促进体外培养扩增的MSCs聚集到软骨缺损处. 方法 4月龄日本大耳白兔66只,用手摇钻制成直径5 mm、深4 mm的圆柱形膝关节软骨缺损.从兔股骨提取MSCs, 经体外培养Brdu标记后,单独或与SH一起注射到自体软骨损伤关节腔中.实验动物共分4组:A组(n=15),同时注射SH和兔自体MSCs;B组(n=15),单独注射自体MSCs;C组(n=18),单独注射SH;D组(n=18),不给治疗措施.术后5、8和12周,行大体、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修复组织厚度测定. 结果术后5、8和12周,修复组织厚度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C组比较及B组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显示,修复组织A组以纤维软骨为主,B组以纤维组织为主.两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缺损部位均未见到Brdu标记物. 结论关节腔内注入体外培养扩增的MSCs,不能促进软骨缺损修复.外源性SH对软骨缺损的修复有一定作用,但不能将MSCs聚集到缺损处和提高其趋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消旋聚乳酸(poly-L-lacticacid,PLLA)/明胶修复兔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4~6月龄青紫兰兔36只,体重2.5~3.5kg,雌雄不拘。体外分离培养MSCs,取第2代MSCs种植于PLLA/明胶支架体外复合培养。将36只青紫兰兔制备双侧膝关节全层软骨缺损模型,根据修复方法不同随机分为A、B、C3组(n=12)。A组,将MSCs与PLLA/明胶支架材料复合物植入兔双膝缺损处;B组,将单纯PLLA/明胶支架材料植入兔双膝缺损处;C组,缺损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A、B组在植入时均加入25μg/L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p1,TGF-β1)0.4ml。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将12周大体及组织学标本按照O’driscoll等评分标准进行评分。结果大体观察:术后12周,A组修复组织与正常软骨结合处完整,表面光滑,界限模糊;B、C组缺损处修复组织呈纤维组织或无修复,表面不平整或呈虫蚀样改变。组织学观察:A组术后4周,细胞数较多,呈梭形、圆形或椭圆形;8周修复组织与周围软骨大部分结合,细胞呈圆形,以透明软骨样细胞为主,有软骨陷窝,表层有梭形纤维样细胞;12周修复组织细胞为透明软骨样细胞,柱状排列,与周围软骨及软骨下骨整合良好;B组,术后4~8周细胞数较少,细胞层次排列差;12周修复组织菲薄,呈纤维软骨样,基质染色接近正常;C组,术后4~8周缺损组织由薄层纤维组织覆盖;12周缺损区纤维组织进一步增厚,与周围软骨未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修复组织Ⅱ型胶原染色呈阳性,B组呈弱阳性,C组无表达。术后12周大体观察总评分,A、B及C组分别为2.75±0.89、4.88±1.25和7.38±1.18,A组优于B、C组,B组优于C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总评分,A、B及C组分别为3.88±1.36、8.38±1.06和13.13±1.96,A组与B、C组以及B组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软骨组织工程原理,以PLLA/明胶为支架材料复合自体MSCs移植是一种修复软骨缺损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双相"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双相”异体骨基质明胶(bonematrixgelatin,BMG)作为组织工程软骨载体,与同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结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兔关节骨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4月龄新西兰兔32只,雌雄不限,体重2~3kg。①体外实验:取5只新西兰兔,处死后取髂骨和四肢骨,制备一侧松质骨,一侧皮质骨的“双相”异体BMG载体,扫描电镜观察。另取新西兰兔18只,抽取骨髓,分离MSCs并诱导成软骨分化;将诱导而来的软骨前体细胞与“双相”BMG载体复合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分别于1、3和5周取材行Masson、PAS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②体内实验:将抽取骨髓的18只及余下的9只新西兰兔制成双侧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模型,将前期制备的组织工程软骨同体植入18只兔的右股骨内髁骨软骨缺损(A组),左侧缺损移植异体BMG(B组),其余9只双侧软骨缺损未予处理作为空白对照(C组),分别于术后1、3和6个月取材,行大体、组织学和Ⅱ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观察,改良Wakitani法评分,比较各组修复效果差异。结果①体外实验:“双相”BMG松质骨面孔隙大小100-800μm,细胞于其中增生,形成富含细胞的软骨层;皮质骨面孔隙大小10~40pm,细胞层状覆盖于其表面,可作为起支撑作用的软骨下骨。②体内实验:A组术后1个月即可重建关节骨软骨缺损;修复软骨在观察期内逐渐变薄,但在6个月内始终保持关节面及软骨下骨结构完整。B、C组未能修复缺损,缺损周边软骨磨损加剧。改良Wakitani评分显示A组在3个时间点的各项评分结果,除6个月软骨厚度外,其它指标均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型胶原mRNA原位杂交显示,A组缺损区修复组织中细胞阳性染色率明显高于B、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相”异体BMG可作为组织工程软骨载体材料,其结合自体MSCs诱导的软骨前体细胞制备的组织工程软骨,可修复兔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由同种异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分化的软骨细胞和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双层支架构建复合体对兔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获得5月龄兔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培养并进行分化诱导后作为种子细胞复合双层PLGA构建成复合体。36只兔在股骨髁间制造骨软骨缺损模型,分成三组,A组植入复合体,B组植入单纯双层PLGA支架,C组植入自体骨软骨。第24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和Wakitani评分。结果 A组及C组植入物愈合良好,组织学检查见Ⅰ、Ⅱ型胶原纤维形成。A组可见透明软骨修复。Wakitani评分A组2.75,B组7.00,C组1.98,A、C组与B组间统计学分析单项指标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兔MSCs+PLGA双层支架能较好地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采用Ⅰ型胶原凝胶悬浮包埋兔脂肪干细胞并复合PLGA-β-TCP支架修复自体桡骨缺损。方法 使用Ⅰ型胶原凝胶悬浮兔脂肪干细胞并与PLGA-β-TCP复合构建脂肪干细胞-Ⅰ型胶原凝胶/PLGA-β-TCP复合体(ASCs-COL/PLGA-β-TCP)(A组),同时设立单纯细胞/PLGA-β-TCP材料复合体(ASCs/PLGA-β-TCP)(B组)、单纯Ⅰ型胶原凝胶/PLGA-β-TCP复合体(COL/PLGA-β-TCP)(C组)、单纯PLGA-β-TCP支架材料(D组)以及空白缺损(E组)作为对照,体外成骨诱导培养2周后植入桡骨1.5cm缺损部位。30只兔(60侧)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每只兔两侧骨缺损植入组别。分别于术后8、16、24周处死兔,取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术后8周,大体观察、放射学、组织学检测示A组桡骨断端连续性基本恢复。术后16周,A组骨断端连续性完全恢复,髓腔未通。术后24周,A组髓腔再通,改建塑形趋于完成,材料基本降解。自术后16~24周,A组残存材料比例低于其他3组(P<0.05,n=4);与A组比较,在整个观察周期内,B、C、D组均无明显成骨现象,E组保持骨缺损状态(P <0.05,n=4)。结论 通过应用Ⅰ型胶原凝胶悬浮包埋脂肪干细胞进而与PLGA-3-TCP多孔支架材料复合构建新型仿生骨组织工程复合体,可修复兔桡骨1.5 cm缺损。  相似文献   

19.
基因修饰的生物可降解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血管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转染骨形成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生物可降解人工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血管化过程,观察BMP-2基因对促进移植骨血管化的影响。方法利用携带BMP-2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enovirus carrying BMP-2 gene,Ad—BMP-2)转染MSCs及复合人工骨制备。取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制成双侧桡骨中段1.5c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30侧)。各组采用不同材料植入缺损,A组:Ad—BMP-2转染MSCs+聚乳酸/聚己内酯(polylactic acid/polycaprolactone,PLA/PCL);B组:β-半乳糖酐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转染MSCs+PLA/PCL;C组:未转染MSCs+PI,A/PCL;D组:单纯PLA/PCL。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各组处死5只动物,行X线片、微血管分布、组织学、透射电镜观察,并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检测及微血管计数。结果A组4周时见移植骨内片状成骨影,有较多新生血管长入,支架孔隙内充满软骨痂,功能活跃的成骨细胞围绕微血管生长,VEGF表达及微血管数均明显高于其它各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周时移植骨内成骨逐渐增多,微血管迂曲扩张并相互连接,软骨痂转变为小梁骨;12周时皮质骨连续,髓腔再通,微血管呈规则地纵向排列。B、C组成骨能力较弱,血管再生缓慢,12周时骨缺损得到初步修复,微血管沿新生骨小梁孔隙分布。D组各时间点新生血管少见,12周时骨端硬化,缺损区被纤维组织填充。结论BMP-2基因转染可通过上调VEGF表达,间接诱导移植骨血管化,促进种子细胞成活,加速新骨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