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徐聪  陆家海 《热带医学杂志》2007,7(4):393-395,400
遗传性耳聋可分为综合征性耳聋(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SHI)和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impairment,NSHI)。综合征性耳聋除听力损伤外,还有非听力方面的症状和体征,约占遗传性耳聋的30%;其余70%为非综合征性耳聋,即只有听力损害,不伴有非听力方面的症状和体征。学语前耳聋中绝大多数属于后者。人类约有15种连接蛋白,现已证实有6种与遗传性耳聋有关。迄今,对非综合征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聋(ARNSHL)研究较多的基因是Connexin 26(Cx26)基因,它的高频突变与NSHI密切相关,同时Connexin 26基因突变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DFNA3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DFNB1也有关,故称其为耳聋易感基因。本文主要从基因突变类型、器官和组织的表达,以及引起耳聋的机制和相关的治疗研究加以综述,重点探讨以Connexin 26为代表的连接蛋白与遗传性耳聋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Chen XW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081-1083
聋是最常见的感觉障碍性疾病,是交流障碍最常见的病因。据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估计,全球至少有二亿五千万人罹患中度以上听力损失。我国听力言语残疾人口已达到2000余万,居各种残疾之首。新生儿中极重度聋的发病率约为1/1000,其中半数以上与遗传因素相关。据报道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1人携带隐性耳聋基因。在这些有遗传倾向的耳聋患者中,1%属性连锁遗传,9%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90%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是遗传性耳聋中最常见的类型,大约占遗传性耳聋的80%,综合征性耳聋占20%-30%。遗传性耳聋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到目前为止,己定位的耳聋相关基因位点有100多个,其中超过70个耳聋相关基因己被克隆,有超过400种综合征与耳聋相关。估计人类全部基因中有1%的基因参与听力的形成,换言之,这些基因都有可能成为耳聋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3.
Sun Q  Yang SZ  Kang DY  Zhang X  Cao JY  Liu X  Dai P  Yuan HJ  Han D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4):3107-3110
目的分析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DFNA)群体凝血因子C同源物(COCH)基因突变发生率及突变谱。方法在我国汉族人群中收集26个DFNA家系、19个遗传方式不明的迟发性耳聋小家系、22例迟发性耳聋散发病例和100例正常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采取PCR扩增后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COCH全序列突变分析。结果在1个巨大DFNA家系中发现COCH 1625G〉A杂合突变,使原来542位的半胱氨酸突变成酪氨酸(C542Y);在1个遗传方式不明的迟发性耳聋小家系中发现COCH 1535 T〉C杂合突变,使512位蛋氨酸突变为苏氨酸(M512T)。进化保守性分析提示C542、M512在小鼠、牛、鸡和斑马鱼中高度保守。2个家系成员的表现型与基因型共分离。100例正常对照未见COCH突变。结论COCH M512T和C542Y突变是这2个迟发性耳聋家系患者致聋的分子病因。  相似文献   

4.
耳聋是一种最常见的人类感觉系统缺陷,在已发现的遗传性耳聋中,有70%属于非综合征型听力缺损。据估计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基因总数在100个以上,目前已经确定了近80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的遗传位点,其中23个基因已经被成功克隆。本报道一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该家系中存在2代近亲结婚,共2代13人出现聋哑症状。经遗传分析,该家系的遗传方式与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均不符合,提示此家系中的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可能为线粒体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5.
COCH基因与DFNA9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耳聋是人类的常见疾病,其导致语言交流障碍,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引起耳聋的病因很多,其中遗传因素是不可忽视的病因。目前已发现许多基因突变与耳聋有关,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位点有54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位点有59个,X连锁遗传位点有8个。其中已克隆的与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相关的基因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基因各有21个,其中两者共有基因6个,X染色体上有1个基因[1]。COCH(coagulation factor C homology)基因是人类发现的第1个伴前庭功能障碍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  相似文献   

6.
在发达国家 70 %的非综合征性耳聋 (nonsyndromichearingloss,NSHL)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在过去几年 ,已定位了 80多个隐性、显性遗传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基因座 ,截止 2 0 0 3年 5月 1 2日已克隆了 3 7个NSHL基因。间隙连接蛋白多基因家族的多个成员与遗传性耳聋有密切关系 ,尤其是Cx2 6基因突变导致的耳聋所占比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1 间隙连接与连接蛋白 2 6间隙连接 (gapjunction ,GJ)是细胞间连接方式的一种 ,主要由间隙连接蛋白 (connexin,Cx)所构成。相邻细胞间通过间隙连接所介导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 (gapjunctionintercellul…  相似文献   

7.
遗传性聋三家系听力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无综合征的遗传性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聋三个家系的听力学特点及遗传特征。方法:三家系纯音测听33人,耳聋14例,声导抗、ABR测试4人。对这些家系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和听力学检查。结果:三个家系语前聋1个家系,语后聋2个家系,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进行性听力下降,A家系耳聋始于12岁后,B家系耳聋始于20岁后,首先是高频区受损,迅速依次向中、低频扩展,C家系出生后即耳聋,表现为聋哑症。4例8耳声导抗及ABR测试均证实为耳蜗性感音性听力损失,三个家系男女均有发病,显示了很高的外显率,全身检查未发现其它部位畸形。结论:三个家系可能为无综合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  相似文献   

8.
本病是指出生时即已存在的耳聋。它包括遗传性聋和非遗传性聋。可发生于一侧 ,或双侧同时受累 ;耳聋程度轻重不等。遗传性聋 :由来自亲代的致聋基因 ,或新发生的突变致聋基因所导致的耳部发育异常 ,或代谢障碍 ,以致出现听功能不良。遗传性聋既有因外耳、中耳发育畸形引起的传导性聋 (前面已介绍 ) ,亦有因内耳发育不全所致的感音神经性聋。其中感音神经性聋在遗传性耳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据统计 ,在儿童的感音神经性聋中 ,约 5 0 %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在欧美国家 ,儿童的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发病率约为 1∶2 0 0 0~ 1∶6 0 0 0 ,在成人…  相似文献   

9.
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继  张铁松 《医学综述》2013,19(3):442-444
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许多聋病发病过程都有遗传因素作用。遗传性耳聋包括非综合征型耳聋和综合征型耳聋。研究表明,至少50%的先天性耳聋由遗传因素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占70%,约77%的非综合征型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综合征型耳聋是指听力障碍只是全身多处临床症状之一的遗传综合征,因此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可为我国40%的聋病患者明确遗传学诊断,该文就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遗传性耳聋,是指由于基因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耳聋。这种疾病是由父母的遗传物质(包括染色体羼位于其中的基因)发生改变传给后代而引起的耳聋,并且在子孙后代中以一定数量出现。而且父母一方或是双方可以是,也可以不是耳聋患者。遗传性耳聋的分类方法目前尚未统一,在此,仅就遗传方式、病变位置、发病时间和伴发疾病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作者采用遗传流行病学调查设计方法。对51 758名人群行进调查,筛查出疑为遗传性聋170例,患病率为3.3‰,其中常染色体隐性聋(AR)占57.6%,常染色体显性聋(AD)40.6%,性连锁隐性聋(XR)1.8%.在排除明显致聋原因的耳聋中77%为遗传因  相似文献   

12.
MYO7A基因的突变可引起遗传性耳聋,既有综合征性耳聋,又有非综合征性耳聋,其中又包含隐性遗传和显性遗传性耳聋。为研究此基因突变与先天性聋哑的关系,本文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PCR)及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Non-RISSCP)方法检测一隐性遗传性耳聋家系,结果发现先天性聋哑患者有MYO7A基因第九外显子突变,其父母为突变基因的携带者,证实其先天性聋哑与此位点突变相关,MYO7A基因的突变分析对遗传性耳聋的临床诊断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MPZ基因是否与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听神经病中国家系的发病相关.方法:选择1个现存3代9人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听神经病家系为研究对象,用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首先.对所有家系成员DNA进行MPZ基因第3外显子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然后,采用相同方法对1名家系听神经病患者进行MPZ基因全部6个外显子的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对照进行突变检测.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基因区域均扩增成功,序列分析在MPZ基因第3外显子上未检测到Thr124Met和Tyr145Ser 2个已知的突变,整个MPZ基因编码区也未见新的致聋突变.结论:该家系成员MPZ基因上未发现有意义的突变位点,提示新基因参与家系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技术的建立和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能实用于临床应用的检测技术 ,以解决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这一难题。方法 :首先依照临床表现对遗传性耳聋病人进行分类 ,然后确定与各类遗传性耳聋可能相关的致病基因 ,再根据这些基因的突变频率确定检测顺序 ,针对不同的基因结构采用不同的突变检测方法 ;最后对有突变家系的其他成员进行突变检测以最后确立诊断。结果 :通过对 4 0个常染色体隐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2 4个常染色体显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检测 ,我们发现了CX2 6基因的 2种致病性突变和 6种多态、POU4F3基因的一种同义突变、CX31基因的三种多态。结论 :本诊断技术体系对于遗传性耳聋的基因诊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定位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的资料,在已知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和位点附近,选择9个微卫星标记,对此家系进行连锁分析,使用Mlink软件采用对数优势记分法( LOD)计算LOD值。结果未发现所选微卫星位点与该家系疾病表型共分离,LOD值均为负值。致病基因与已知的先天性白内障7个候选基因不存在连锁关系。结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扩大筛查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及其位点,分析宁波奉化地区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基因的突变类型和频率。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宁波奉化地区的新生儿704名。新生儿出生48h后进行听力筛查。出生后3d内取足跟血,至少采集3个血斑作为标本进行遗传性耳聋基因扩大筛查(检测22个耳聋基因159个位点)。比较耳聋基因扩大筛查与传统筛查方法(检测4个耳聋基因20个突变位点)的阳性检出率,并分析等位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704名新生儿中,双侧或单侧未通过听力初筛61例(8.66%),复筛未通过5例(0.71%)。76例(10.80%)新生儿携带至少一种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突变。2例新生儿发现高风险致病突变:1例GJB2(c.235delC)纯合突变和1例GJB2(c.109G>A)/SLC26A4(c.754T>C)双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前者在8月龄时被确诊为双侧重度感音神经性聋。GJB2、GJB3、SLC26A4和MT-RNR1基因突变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95%、0.43%、1.99%和0.57%。与传统筛查的20个位点相比,扩大筛查的159个位点中检出突变位点77个,总阳性检出率增加75.00%,其中GJB2增加124.00%,SLC26A4增加16.67%。等位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分别是GJB2(c.109G>A,18.466‰)、GJB2(c.235delC,15.625‰)、SLC26A4(c.919-2A>G,6.392‰)和MT-RNR1(m.1555A>G,5.682‰)。4例MT-RNR1基因突变,均是m.1555A>G同质突变。结论宁波奉化地区新生儿主要遗传性耳聋基因及其突变位点为GJB2(c.109G>A)和(c.235delC),SLC26A4(c.919-2A>G)和MT-RNR1(m.1555A>G)。遗传性耳聋基因扩大筛查的阳性检出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个遗传性耳聋家系进行分子病因学鉴定,并应用斑马鱼对致聋基因WFS1进行初步功能分析。方法:利用靶向捕获测序技术,对2个家系进行外显子测序分析,确定候选致病基因。生物信息学预测人WFS1基因的功能以及模式生物斑马鱼与人类WFS1基因的同源性;采用整胚原位杂交和定量PCR法分析斑马鱼wfs1a和wfs1b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外显子测序及家系遗传共分离分析确定WFS1基因c.2036~2038delAGG(p.680delE)和c.1957C>T(p.653R>C)突变分别是2个家系的分子病因。定量PCR和全胚原位杂交结果显示斑马鱼wfs1a和wfs1b在胚胎发育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时空表达特征。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wfs1b与人WFS1基因的进化距离更近,同源性更高。结论:2个遗传性耳聋家系均由WFS1突变所致,拓展了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突变谱。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wfs1a和wfs1b具有明显的时空表达特异性,wfs1b是人类WFS1的直系同源基因。研究结果既为耳聋分子诊断提供了支持,也为后续深入研究WFS1的突变致聋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遗传性皮肤病 目前因遗传因素而罹患的皮肤病有300多种,许多遗传性皮肤病的致病基因已定位,有的致病基因已经被克隆并了解其相关产物。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是一种以肢端对称分布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斑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日本人和中国人中较常见。安徽医科大学用覆盖染色体1q11-q21区域的高密度的微卫星多态标记对两个中国汉族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的家系进行基因分型、连锁分析和单倍型分析,将该病的致病基因缩小在1号染色体上9.4cm区域  相似文献   

19.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地论述。HHT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管发育异常的一种疾病。目前发现该病的致病基因有2个,一个是Endoglin(ENG)基因,该基因被定位于9q34.1。ENG基因全长约40kb,由14个外显子构成,其编码endodin(ENG)蛋白,主要表达在内皮细胞上。由ENG基因突变所引起的HHT称为HHT1。以后研究又发现.引起HHT的另一个原因是activin receptor-like kinase 1(ALK-1)基因突变所致,ALK-1基因被定位于12q11-q14。ALK-1基因全长约14kb,由10个外显子构成,其编码ALK-1蛋白,其主要表达在内皮细胞上。由ALK-1基因突变所引起的HHT称为HHT2。目前发现与HHT有关的不同的突变有129个,其中有79个与ENG基因突变有关,50个与ALK-1基因突变有关。ENG基因或ALK-1基因的突变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剪接点突变。目前研究认为HHT产生的分子机制是单倍不足(haploinsufficiency)或显性失活(dominant negative)。据目前的研究资料.尚未发现突变热点。HHT1与HHT2相比,HHT1的表型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20.
Li QZ  Wang QJ  Chi FL  Li LN  Zhao YL  Yuan H  Han D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6):1097-1101
目的探讨连接蛋白基因突变在散发耳聋患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绘制北方耳聋人群连接蛋白基因突变谱。方法利用遗传性耳聋遗传资源收集网络所收集的遗传性聋病资源,在耳聋人群中进行系列连接蛋白基因(GJB2、GJB3和GJB6基因)突变检测。PCR扩增连接蛋白基因编码区,应用直接测序法进行突变检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分析。结果(1)研究对象为214例散发聋病患者,包括语前聋66例,语后聋94例,听神经病32例和大前庭水管综合征(EVAS)22例。正常听力者86名作为对照。(2)在本组中共检测到各种连接蛋白基因序列改变16种(其中GJB2基因9种、GJB3基因6种、GJB6基因1种);携带各种连接蛋白基因序列改变的患者共有157例,占73.36%(157/214);其中有34例携带致病突变,占15.89%(34/214)明显高于对照组(1.18%。x^2=12.9072,P=0.000)。在语前聋组中GJB2—235delC发生率最高为16.67%。结论通过本研究发现,在北方汉族耳聋人群中GJB2基因的235delC突变所占比例最高,是语前听力损失患者中的主要病因,而GJB2基因的35delG和GJB6基因的大片段缺失[△(GJB6/D13S1830)]在中国耳聋人群中并不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