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1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 GJB2基因进行突变检测。方法详细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后,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 DNA ,PCR 扩增 GJB2基因的外显子及外显子和内含子的交界区域,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 DNA 测序和 BLAST 比对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为迟发性、渐进性、早期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感觉神经性聋。 GJB2基因突变分析检测到6种单核苷酸多态,其中 c .79G > A (p .Val27Ile)和 c .341G > A (p . Glu114Gly)为已知单核苷酸多态,而位于3′‐UTR 的 g .4159T > C 、g .5142G/T 、g .5227G/A 、g .5352T /C 突变为本研究新发现。结论该家系未发现 GJB2外显子致病性突变,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位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收集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全白内障家系的资料,在已知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和位点附近,选择9个微卫星标记,对此家系进行连锁分析,使用Mlink软件采用对数优势记分法( LOD)计算LOD值。结果未发现所选微卫星位点与该家系疾病表型共分离,LOD值均为负值。致病基因与已知的先天性白内障7个候选基因不存在连锁关系。结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一个在天津塘沽地区发现的遗传性乳光牙本质回族家系致病基因是否与染色体4q21连锁。方法 提取该家系13名成员的外周血DNA,选择染色体4q21上的8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标记(short tandem repeat polymorphisms,STRPs)做荧光标记PCR等位片段分析,用lod连锁分析法分析该家系致病基因位点与上述8个STRPs的连锁关系。结果 得到13名个体8个位点的基因型和单体型,连锁分析结果显示:8个STRPs的最大lod值均大于0,其中5个STRPs的M值大于1。结论 该家系致病基因定位在染色体4q21上,表明中国回族人和报道的欧美人的DGⅠ-Ⅱ的基因座位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一个常染色显性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ADRP)大家系进行基因定位。方法:收集ADRP家系,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眼科检查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采集外周血3-5ml并抽提DNA;采用多个已知遗传标记与该家系致病基因位点进行连锁分析。结果:两点连锁结果显示该家系致病基因位点与遗传标记1D3S1292连锁,在θ=0.1时得到最大LOD分数2.73。结论:由于D3S1292位于3号染色体长臂21区(3q21),从而将该家系致病基因位点大致定位于3q21附近。  相似文献   

5.
韩跃峰 《医学综述》2012,18(17):2774-2777
遗传性耳聋可分为综合征性耳聋和非综合征性耳聋。在我国GJB2基因突变是最重要的导致遗传性耳聋的因素之一。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非综合征性耳聋中,有50%的患者存在GJB2基因突变。在不同种族中GJB2基因的突变位点不同,中国人以235delC突变最常见,其次为299~300delAT、176del 16bp和35delG。目前发现GJB2基因突变不但可引起遗传性耳聋,还可引起获得性耳聋。现就GJB2基因突变致非综合征性耳聋的相关发病机制、临床表型及检测方法等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遗传性耳聋的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继  张铁松 《医学综述》2013,19(3):442-444
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许多聋病发病过程都有遗传因素作用。遗传性耳聋包括非综合征型耳聋和综合征型耳聋。研究表明,至少50%的先天性耳聋由遗传因素导致,非综合征型耳聋占70%,约77%的非综合征型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综合征型耳聋是指听力障碍只是全身多处临床症状之一的遗传综合征,因此通过耳聋基因检测可为我国40%的聋病患者明确遗传学诊断,该文就遗传性耳聋基因研究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一个非综合征型耳聋(NSHL)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分析,明确其致病变异.方法 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应用全外显子测序(WES)技术对先证者及其父母、二姐共4名成员进行测序分析,并通过Sanger测序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一代验证,确定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利用细胞学实验检测基因的致病性.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该...  相似文献   

8.
部分遗传性肾病综合征(NS)与编码足细胞蛋白的单基因突变有关,目前,仍有80%的遗传性NS致病基因不明。大家系单基因遗传病筛选候选致病基因首选定位克隆,而小家系候选致病基因筛选优先选择外显子组测序。对致病基因不明的遗传性NS小家系核心成员进行外显子组测序,挑选出非同义、罕见、位于保守区域、软件预测有致病性、基因型与表型共分离的变异,携带该变异的基因即为候选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9.
甘肃地区一遗传痉挛性截瘫家系致病基因的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中国甘肃地区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痉挛性截瘫家系致病基因的初步定位研究.方法:用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痉挛性截瘫的3个基因区域内的10个微卫星位点D14S264、D14S75、D14S69、D14S266、D14S66、D2S2347、D2S2255、D2S2351,D15S128、GABRB3对该家系致病基因进行等位基因共享分析及连锁分析.结果:该家系致病基因在SPG4基因区域的D2S2351位点连锁(θ=0,最大LOD值为2.71).结论:该家系致病基因在SPG4基因座,疾病基因是spastin.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检测广西新生儿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NSHI)基因突变基因,探讨耳聋基因筛查在临床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对7 100例出生的新生儿采用自动判别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ABR)进行听力初筛和复筛,并通过足跟血斑提取基因组DNA,采用MALDPTOF-MS进行4个耳聋易感基因20个突变住点检测.结果 7 100例新生儿听力初筛通过率为97.11%(6 895/7 100),新生儿基因突变阳性率为3.54%(251/7 100),其中GJB2基因突变131例,携带率为1.84%,235delC杂合突变108例.SLC26 A4基因突变93例,以1229C>T杂合突变和IVS7-2A>G杂合突变为主,mtDNA12SRNA基因突变16例,GJB3基因突变11例.结论 采用MALDI-TOF-MS技术筛查可提高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热点突变检出率,从分子水平发现新生儿遗传性NSHI,可为早期发现、预测耳聋的发生及制订干预措施提供相应的遗传咨询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定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ADCC)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收集ADCC一家系资料,在已知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和位点附近,选择合适的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标记(STRP),对ADCC一家系进行连锁分析,使用Mlink软件采用对数优势记分法(LOD)计算LOD值。结果 在STRP中,D17S805、D17S1294及D17S1293与致病基因位点连锁的最大IDD值分别为2.03、2.49及2.22(重组率θ=0)。结论 该ADCC家系的致病基因初步定位在第17对染色体上;CRYBA1基因为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两个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基因连锁分析,寻找与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紧密连锁的染色体区域。方法: 对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并对结果中有连锁意义的区域进一步精密扫描,将扫描数据用参数连锁、非参数连锁和交互连锁分析,确定哪些染色体区段存在连锁。结果:1q32.2-41区域的参数和非参数连锁分数值在精密扫描中均明显升高;2p25.1-24.2区域参数结果并无意义,但非参数分析却显示了积极的连锁意义;交互乘法模型分析1q32.2-41和2p25.1-24.2区域存在积极的交互相乘作用。结论:本研究中的2个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1q32.2-41和2p25.1-24.2区域可能存在易感基因,且 1q32.2-41和2p25.1-24.2区域存在着相乘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性聋者遗传学因素。方法 以先证者为线索开展家系调查和系谱分析。结果 发现3个家系50例患者为迟发性不全性神经性耳聋,均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 虽然此病与遗传因素相关,但可能存在某种促进基因突变的内外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因筛查是实现疾病群体预防、早诊断、早干预的重要举措。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在我国开展已有10余年,在预防耳聋出生缺陷、减少听力言语残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遗传性耳聋研究的深入、筛查技术的发展、筛查工具的更新、实验室条件的完善及政府政策的支持,形成了更多具有遗传咨询资质的医师队伍,开展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的地区逐渐增多。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家系的临床特征并排除已知的致病基因。方法:对可追溯5代32人,具有一级表兄妹婚配共济失调的W家系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临床和辅助检查,通过OMIM数据库查询及表型鉴别和连锁分析验证方法排除已知致病基因。结果:W家系临床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通过2种方法排除了已知基因致病可能。结论:W家系发病为未知致病基因的突变引起,本项研究为定位克隆新的致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孙亮 《海南医学》2013,24(9):1342-1345
遗传性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可导致患者长期的听力下降,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遗传性耳聋是由于基因和染色体异常所致的耳聋,临床上检测遗传性耳聋的基因对于遗传咨询、生育聋儿风险率评估、产前诊断以及开展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治疗等均可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引起遗传性耳聋的基因多种多样,其又具有人种及地区的特异性,本文将几种在我国常见的耳聋基因及突变热点在遗传性耳聋发病中的作用分别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高薇薇  卢文翔  张雷  白云飞 《浙江医学》2017,39(12):957-960
目的筛查分析宁波地区非综合型耳聋(NSHL)患儿耳聋基因热点突变情况,了解该地区耳聋患儿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就读的重度、极重度NSHL患儿168例,应用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采用多重突变阻滞扩增系统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进行4个遗传性耳聋基因的29个位点的突变筛查。结果本研究NSHL患儿中检出耳聋基因热点突变58例(34.52%),其中单一GJB2基因热点突变者43例,单一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者9例,GJB2基因合并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者3例,12SrRNA基因热点突变3例;GJB2、SLC26A4、12SrRNA基因热点总突变率分别为27.38%、7.14%和1.79%。在所有热点突变中,以GJB2235delC突变率最高(23.21%),其次是GJB2299delAT(5.36%)。结论宁波地区NSHL患儿热点突变耳聋基因以GJB2基因和SLC26A4基因为主,且GJB2235delC是最常见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8.
Hu ZM  Xie ZG  Wu LQ  Liang DS  Zhu HY  Pan Q  Long ZG  Dai HP  Xia JH  Xia K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29(3):302-306,I0001
目的 研究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寻常型鱼鳞病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采用基因组扫描方法,利用1号染色体上的微卫星标记对该家系进行连锁分析,然后对候选基因FLG的部分编码区及外显子与内含子交界处进行突变检测。结果 在D1S2696得到最大两点连锁LOD值3.46(0=0),单体型分析将疾病基因定位在D1S2726-D1S305之间约15cM范围内;在FLG基因的外显子非重复序列及部分重复序列未发现与疾病相关的突变。结论 该寻常型鱼鳞病家系的致病基因位于D1S2696附近,其致病基因可能是除FLG以外的其他基因。  相似文献   

19.
耳聋是一种最常见的人类感觉系统缺陷,在已发现的遗传性耳聋中,有70%属于非综合征型听力缺损。据估计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基因总数在100个以上,目前已经确定了近80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的遗传位点,其中23个基因已经被成功克隆。本报道一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该家系中存在2代近亲结婚,共2代13人出现聋哑症状。经遗传分析,该家系的遗传方式与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均不符合,提示此家系中的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可能为线粒体突变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提出HNPCC在临床和基因水平上的筛查策略.报道1例典型的HNPCC家族的临床资料.方法 提取肿瘤组织、正常组织DNA,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检测1个家系3例HNPCC患者的肿瘤组织微卫星不稳定状态、错配修复基因hMSH2及hMLH1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3例先证者3个肿瘤组织均表现为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3例均表现为hMSH2蛋白表达舁常.结论 典型的HNPCC病例中错配修复基因突变率较高,hMLH1、hMSH2蛋白免疫组化的检测可作为HNPCC可疑家系的临床筛选,以及DNA测序前的筛选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