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试论仲景脾胃观在半夏泻心汤中的体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流发于<内经>,于仲景得到继承和发扬.综观<伤寒杂病论>,其注重调护脾胃的思想贯穿于外感及杂病辨治的始终,其调理脾胃的圆机妙法对脾胃学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被尊崇为调和脾胃祖方的半夏泻心汤,则蕴含着仲景脾胃观的丰富内涵,尤值得我辈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2.
脾胃学说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胃、十二指肠溃疡病一、病因病机:祖国医学有“胃脘痛”的病名,对其病因病机论述颇多,归纳起来,发病原因主要是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逸、外感六淫等,促成脾胃元气先虚、气血郁滞、饮食停积、不通则痛。《内经》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思伤脾”、“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景岳全  相似文献   

3.
试论补脾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调治脾胃是中医临床上的一个重要措施.调补脾胃是脾胃学说的特点,其方法在临床应用也最为广泛.<难经>日:"一能治其虚,何问其余."笔者认为,凡补药都要经过脾的运化,补脾则是补法中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脾胃病常见症状的证治口味反常的症状“脾开窍于口”,因此口味反常是脾胃病辨证关键之一。在许多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口味正常,食欲佳良者,预后良好,反之则预后欠佳,即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在外感病过程中,一般纳差,乃外邪影响脾胃,不是脾胃本脏病,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继承了《内经》中"人以胃气为本","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总结和丰富了外感病及内伤杂病的治则和方药,同时将调治顾护脾胃的思想贯穿其始终,且对于非脾胃疾病的调治亦从脾胃入手,时时不忘顾护脾胃。论文以非脾胃疾病为主,从选方用药及药后调护等方面浅析仲景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6.
溃疡病包括在中医的脾胃病范筹,“脾胃”在脏腑中占有重要地位。“脾胃学说”为历代医学所重视。李东恒著《脾胃论》,则为先例,近代关于“脾”实质的探讨也有研究。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通过临床观察50例消化性溃疡病人,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的关系。方法研究祖国传统医学对脾胃学说及气虚体质的认识,结合近几年来学者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成果,探讨气虚体质的特征及先天、后天与气虚体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的关系及调补后天对改善气虚体质的影响。结果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生机的活跃,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气虚体质的发生与否。结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与气虚体质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调理脾胃在改善气虚体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太极学说是道家的基本思想,强调动静之间、阴阳中和等理念.太极学说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根基,例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体现了中焦气机平衡的太极思想.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气机的通畅、阴阳寒热的平衡十分重要.新安医学历来重视太极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中的指导作用.该文结合新安医学思想以及作者对于泄泻、胃脘痛的实际临证经验,对太极学说在脾胃病治疗中的指导意义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的关系。方法 研究祖国传统医学对脾胃学说及气虚体质的认识,结合近几年来学者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成果,探讨气虚体质的特征及先天、后天与气虚体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脾胃学说与气虚体质的关系及调补后天对改善气虚体质的影响。结果脾胃功能的强弱决定了元气的盛衰、生机的活跃,体质的强弱,决定着气虚体质的发生与否。结论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强弱与气虚体质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调理脾胃在改善气虚体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1]。因此,在温病临床过程中,阴液受损贯穿始终。阴液损伤程度的轻重与温病的转归和预后息息相关。"叶、薛、吴、王"温病四大家可谓运用护阴之法的典范。1叶天士护阴学说叶氏护阴学说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胃阴学说"的提出。鉴于李东垣脾胃学说详于治脾而略于治胃,详于升脾而略于降胃,详于温补而略于清滋,他创立了"胃阴学说"。在治疗上,胃  相似文献   

11.
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叶天士根据《内经》关于卫气营血学说和《伤寒论》的有关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而创立的一种辨证方法。这种方法临床用于外感温热病,是温热病的辨证纲领之一。卫气营血辨证,就是将温热病病变的发展过程和病  相似文献   

12.
提出郁证脾胃病的新概念。临床上部分患者看似脾胃病,实际乃是郁证的表现。脾胃病的病因有外邪、饮食、劳倦,病位在脾胃,治需调理脾胃为主;郁证性脾胃病的病因为七情不遂,病位在肝、心、脾,治需从郁论治为主。单纯肝病、心病、脾病郁证均可出现脾胃病类症状。郁证性脾胃病有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两种形态,后者具有郁证与非郁证脾胃病相混杂的因机证治。郁证性脾胃病的临床特征为具有情志类、脾胃病类以及脾胃病以外广泛、纷繁而多彩的躯体表现。其诊断需要根据以下几项作出综合判断:脾胃病类症状因情志致病因素引起并兼有情志类临床表现;无器质性胃肠病或无法合理解释病情;症状夸张怪异不合常理;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有效。郁证脾胃病学说的提出远早于现代医学《罗马Ⅳ》中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功能性胃肠病的“肠-脑互动异常”学说。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新安医家吴楚继承东垣之学而有发挥。于内伤杂证,注重调治脾胃并首次提出了“脾胃分治”之说;于外感疾患亦立足增益胃气而达表邪。吴氏治疗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在拓宽临床辨证思路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吴光炯教授为全国第四、第五批名老中医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贵州省著名脾胃病专家。吴老不但擅长治疗脾胃病,还擅长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内、外、妇、儿等其他疾病。由于贵阳地处云贵高原,气候湿冷又喜食辛辣的缘故,吴老很早就发现在内科门诊患者中,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和消化道疾病居多,在他个人门诊患者中约占80%以上,而且许多慢性非感染性疾病也每因外感而发作或加重。人体呼吸道和胃肠道都与外界相通,这两个系统的疾病由于生理及病理原因每多相互影响[1],因此吴老非常重视肺与脾胃同治,并在肺与脾胃同治方面有独特的见解。笔者总结了吴老肺脾同治的理论依据及实践,以期能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腹泻是由于脾胃机能失常所致,又称婴儿消化不良,为儿科常见病,夏秋季节发病率较多,2岁以上小儿多见,由于小儿脾胃发育尚未完善,消化机能软弱,故无论外感六淫或内伤乳食,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致腹泻。该类患儿病情容易反复,迁延时间长,因此,正确的护理,对促使患儿早日康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在治疗学和预防学上都有重要意义,对临床各科均有一定作用,笔者仅就脾胃学说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运用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咳嗽在临床上有内伤外感之分,外感多责之于六淫致病,内伤虽与五脏相关,但与脾胃的关系尤为密切。本文所论治的小儿咳嗽,主要是指脾胃功能失调,脾阳不振,湿浊中阻所致。由外感继则影响驻腑功能失调而咳嗽者,亦可参与文中有关法则辨证施治。小儿脾胃薄弱,易被乳食、生冷、积热所伤,致脾失键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酿成痰浊,上贮于肺,阻遏气机而致咳嗽。肺失宣降,气机不利,亦有碍于脾胃的升清降浊,致水液不能正常的转输和运行,聚湿困脾成痰,使痰源不绝。肺脾相互影响,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祖国医学脾胃学说的理论,结合儿科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阐述了调理脾胃在儿科临床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提出了调理脾胃实为儿科治疗中的常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宋祚民老中医、主任医师,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20世纪40年代拜京师四大名医孔伯华为师,毕业于北京国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60余载,刻苦研习古典医籍,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己任,擅长治疗外感温病、血液病、小儿脑病等疑难杂证,尤其对脾胃病的治疗颇有独到建树,创制宋氏悦脾汤,加减治疗脾胃病,疗效卓著,深受患者爱戴。现将宋老运用悦脾汤治疗脾胃病的经验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践的古代典藉。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把《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