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至少经3周抗结核治疗的胸腰椎结核患者,行前路病灶清除、椎体间自体髂骨或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8个月。结果术后随访6~25个月,42例患者脊柱结核均治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3.7个月,平均后凸矫正角度为17度,脊髓及神经功能明显恢复。结论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可矫正脊柱后凸畸形,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损伤,合并脊髓损伤时会导致截瘫,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常规方法,疗效肯定。通常手术采用后正中入路,便于行椎板减压,但是术中广泛剥离会损伤椎旁肌从而引起患者术后长期腰背痛。为了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有学者提出肌间隙入路,此入路从两侧的多裂肌和最长肌的间隙进行椎弓根螺钉的置入,不损伤椎旁肌;但是由于该入路无法完全显露正中结构,限制了椎板减压过程,在合并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本文就近年来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2种不同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或传统后正中入路)在治疗无神经症状( Frankel分级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40例Frankel E级单节段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其中20例选择传统的后正中入路,20例选择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及术后72小时的腰背痛疼痛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ale , VAS)评分,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脊柱后凸Cobb角的改善情况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术后均无伤口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72小时的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后正中入路组(P<0.05);2组患者在手术前后伤椎Cobb角的纠正率以及伤椎前缘高度的恢复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在Frankel E级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是切实可行的手术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相比,在保证伤椎椎体高度恢复及Cobb角纠正的前提下,同时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戴泉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7,42(11):1497-1499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0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人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30例(观察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30例(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体Cobb角,对2种手术入路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P<0.01);2组病人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Cobb角改善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经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疗效,但椎旁肌间隙入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及患者疼痛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探讨经椎旁肌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无须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治疗,其中经椎旁肌入路16例(经椎旁肌入路组),传统正中后入路22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相关影像指标(Cobb角改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及患者疼痛程度。结果手术均顺利,所有患者均随访12~1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椎旁肌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均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3d椎旁肌入路组疼痛程度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均P<0.05),术后1周2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具有入路简单、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应用AF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脊柱后侧正中入路单纯使用AF系统内固定或加椎管探查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50例。结果术后拍片,椎体高度基本恢复。脊髓损伤的病人术后症状有明显改善。结论AF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固定确切,经济实惠。在脊柱内固定器材中具有较明显的优越性,有待进一步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入路与传统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两种方法对多裂肌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8月—2012年12月于该院手术取出胸腰椎骨折(该院治疗的胸腰椎骨折且未进行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36例,其中经椎旁肌入路16例,传统正中后入路20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后多裂肌的肌萎缩情况。结果传统入路组与椎旁肌入路组均出现不同程度肌肉萎缩,但椎旁肌入路组出现明显多裂肌肌萎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入路具有入路简单、对多裂肌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胸腰椎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3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腰椎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胸腰椎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结果]本组35例患者,手术结果优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明显低于开放手术。术后无1例患者出现手术切口感染及周缘皮肤坏死,均一期愈合。[结论]胸腰椎的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后正中切口和多裂肌间隙两种后侧入路方式在腰椎结核行腰椎后路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腰椎结核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术治疗,以后侧入路方式不同分为A组(45例,选择多裂肌间隙入路)和B组(45例,选择后正中切口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结果: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内固定取出手术时间短与B组,其术中出血量、取内固定出血量少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裂肌间隙入路后路内固定与现代微创理论相符,可使腰椎结核后路内固定手术相关要求得到满足;前路单节段融合可避免严重破坏正常椎间盘,使脊柱功能得到保护,改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借鉴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LIF)技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25例,传统后正中入路25例,均应用TLIF技术治疗.对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和腰椎JOA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病例均无脑脊液漏和神经根牵拉损伤,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VAS评分方面比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有优势(P<0.05),而在JOA评分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应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TLIF技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损伤小、操作简便、近期疗效较好的优点,是值得临床应用的一种实用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应用于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40例,20例采用后正中入路方式为对照组,20例采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为试验组,对比两种入路方式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引流量、术后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术后Co腰椎手术角纠正率和VAS评分,分析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Co腰椎手术角纠正率、术前术后椎前缘高度、术后1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3月、6月VAS评分,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和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骨折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疼痛较轻等特点,体现了微创手术的理念,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后方入路椎管环形减压、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胸腰椎新鲜骨折的患者进行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椎体内植骨手术.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48个月,平均随访20.6个月,采用Frankel分级评定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40例患者中有30例各提高了1~3级,3例无明显变化.其中,4例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部分恢复,其余的无变化.术后26例脊髓受压完全解除、伤椎管减压充分.结论后方入路椎管环形减压可减少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复合椎体内植骨手术对胸腰椎新鲜骨折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有.方法 临床治疗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术中均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结果 12例患者手术效果良好,术后切口无感染,手术切口均为甲级愈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李清  谭震   《中国医学工程》2010,(2):92-93
目的总结应用AF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脊柱后正中入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61例和后外侧入路椎管探查减压34例。结果经6~24个月随访,椎体平均高度由术前的前36%和后75.5%恢复到术后的前90.5%和后96%,Cobb's角由术前平均24.6°恢复为术后平均4.5°。脊髓损伤的患者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有2例出现椎弓根的松动,1例出现断钉。结论 AF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内固定可靠,是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治疗更加完善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胸入路一期行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接受经胸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内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64例胸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患者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脊柱稳定情况及植骨成活率。结果术中无脊髓、神经及大血管损伤;术后随访1~2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良好,35例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者术后有21例获得1级以上的恢复。所有患者内固定位置良好,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平均为4.8个月,脊柱畸形被矫正,术后平均Cobb角12°,平均矫正13°。无病灶复发,未发生肺部感染及呼吸衰竭等并发症。60例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经胸一期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椎结核具有暴露充分、手术野清楚、病灶清除减压彻底、脊髓损伤少、复发率低、后凸畸形矫正满意、能有效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等优点,经临床反复验证安全有效,是治疗胸椎结核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脊柱胸腰段骨折采用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滑县人民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62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予以对照组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予以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手术前后影像学[伤椎夹角(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及疼痛(VA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量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钉棒不同入路方式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均可有效改善患者影像学指标,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效果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且患者疼痛感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的临床疗效,并与传统后正中入路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将78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椎(T11~L2)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影像学指标及随访期间腰背痛VAS评分、磁共振多裂肌面积等。结果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日在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腰背痛VA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术前术后2组患者在Cobb角、椎体高度、椎间隙高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多裂肌MRI横断位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避免广泛剥离椎旁肌,进而保护了椎旁肌,减轻了术后腰背痛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经3-4周正规抗结核治疗,行前路病灶清除、椎问大块自体髂骨/肋骨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结核治疗18~24月.结果 1例腰后复发皮下寒性脓肿.11例植骨融合,植骨融合率为91.6%,植骨愈合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无窦道形成.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86%.结论 经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前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彻底清除结核病灶,对脊髓及神经根进行彻底减压,促进脊髓及神经功能恢复,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同时一期建立和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脊柱植骨融合,提高脊柱结核的治愈率.减少了脊柱畸形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Wiltse入路联合前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3年5月,行改良Wiltse入路联合前路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34例,其中胸椎5例,胸腰段7例,腰椎22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1期愈合,结核临床治愈且无复发,椎体间融合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在抗结核基础上1期行后路改良Wiltse入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椎结核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不同手术入路途径应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手术治疗的94例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经CT胸片检查患者均在胸腰段骨折,据手术入路部位不同分两组,各47例,对照组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实验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相关临床指标和术后恢复进展。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引流量、卧床时间、出血量和高度矫正率恢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实验组术后病灶Cobb凸角和va 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段处脊柱骨折经过椎旁肌群间隙入路相比较传统的后方正中入路治疗患者恢复情况好,组织伤害小,围手术期参数记录优,具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