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离切除术治疗脑性瘫痪88例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当前外科手术治疗脑性瘫痪的方法多为针对肢体的功能的治疗,行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离切除术对伴有智力、语言、视听觉的障碍和流涎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予以评估。方法:实验于1996-02/2002-05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和黑龙江省社会康复医院骨科完成。对88例(男62例,女26例),平均年龄为8.6岁(3岁~21岁)的脑性瘫痪行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离切除术,术后行系统康复训练。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的脑血流,比较分析术前与术后1周的血流变化。随访2年~8年,平均4.6年,采用李德炎疗效评估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术后1周,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增加,脑血流量增加,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显效58例(66%),有效18例(21%),好转11例(33%)、无效1例(1%)。62例流涎者中,32例(52%)治愈,24例(39%)减轻,6例(10%)无效;71例合并有发音障碍者,治疗后49例(69%)发音功能改善。结论: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离切除术可增加脑血流量,减轻上肢痉挛和流涎症状,改善患儿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2.
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治疗脑性瘫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秦泗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11(3):100-101
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治疗脑性瘫痪58例,其中痉挛型41例,混合型14例,手足徐动型3例,手术平均随访5个月,50例有效占86.2%,本手术效果的主要表现是患者的流涎减轻或消失,语言功能改善,肢体的痉挛减轻。本手术产生疗效的机理可能与改善脑组织的微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术+迷走神经局部孤立术对小儿脑性瘫痪和成人获得性脑性瘫痪伴语言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对脑性瘫痪伴语言障碍的57例患者[小儿脑性瘫痪伴语言障碍者(A组)38例,成人获得性脑性瘫痪伴语言障碍者(B组)19例]行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术+迷走神经局部孤立术.术后24 h后,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及高压氧冲击治疗1~2个疗程.结果 治疗45 d后回访示:A组具有发双音节功能者12例,占31.58%(12/38);B组具有发双音节功能者13例,占68.42%(13/19);A组与B组比较,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8,P<0.01.结论 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术+迷走神经局部孤立术治疗成人获得性脑性瘫痪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手术联合Bobath康复法治疗3~6岁脑瘫患儿中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5年2月本院收治的82例3~6岁脑瘫惠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家属意愿等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观察组组给予两组患儿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手术及Bobath康复法治疗,对照组给予Bobath康复法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经颅多普勒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指标,其中使用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对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个疗程后观察组患儿的有效率为95.12%(39/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90%(1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086,P=0.026<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中各项评分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评分中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儿GMFM评分中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显示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大脑中动脉均值流速、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总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手术联合Bobath法康复训练能有效增加脑瘫患儿脑部血液的供应量,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其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离术(CPVS)与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 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在行CPVS和SPR术前、术后1 个月临床资料,术后4 个月时随访。结果多数患儿术后1 个月痉挛程度明显下降,肢体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4 个月随访时,疗效稳定。结论CPVS与SPR是治疗脑瘫肌痉挛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探讨其对脑瘫患儿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后脑白质恢复的评估价值。材料与方法对30例痉挛型单侧脑瘫患儿手术前、后进行临床评估和常规MRI、DTI检查,测量并比较术前术侧和对侧、术前和术后双侧内囊后肢及大脑脚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对白质纤维束进行三维重建。运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评价患儿运动功能。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术侧和对侧、术前和术后脑白质不同部位FA值的差异,以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白质纤维束DTI参量与GMFCS的相关性。结果术前术侧不同部位白质纤维束FA值均显著低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脑瘫患儿术侧不同部位白质纤维束FA值与术前相比显著增加(P0.01),粗大运动功能获得改善。术后6个月患儿对侧不同部位白质纤维束FA值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临床GMFCS与FA值呈负相关(P0.01),且与内囊后肢、大脑脚的相关性都较高(r=-0.933,P0.01;r=-0.873,P0.01)。结论 DTI联合DTT可用于定量评价脑瘫患儿术后脑白质的恢复情况,对辅助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剥离术治疗重症脑瘫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剥离术治疗重症脑瘫及其并发损害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显微手术剥离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治疗重症脑瘫204例病例.结果 187例获得随访(91.7%).随访期间症状好转率扭转痉挛及紧张性痉挛为74.4%,手足徐动为42%,智能语言障碍为63.6%,流涎81.6%,斜视27.6%,吞咽进食困难88%;日常生活动作能力提高43.8%;总显效率82.7%.结论 显微手术剥离颈动脉外膜交感神经是治疗重症脑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因颈部交感神经节切断后氧摄取量增加情况下能选择性改善脑皮质区域的氧供,故探讨颈上交感神经切断对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南溪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52例脑卒中后(包括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伴痉挛性瘫痪或肌张力增高者、病程超过3个月、无重大心肝肺肾疾病、头颅CT扫描低密度改变的痉挛性瘫痪患者进行颈上交感受神经纤维切断术,术后观察患者的神经症状、肌力及肌张力改变等康复情况。结果:颈上交感受神经纤维切断后,患者肢体痉挛症状改善,50例(50/52)患者的肌张力有不同程度不同下降,43例(43/52)患者的肌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综合康复有效率为87%(47/52)。经t检验,术前术后肌力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颈上交感受神经纤维切断,能不同程度缓解患者痉挛状态,对痉挛性瘫痪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脑性瘫痪的效果评估:150例随机分组对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以头颅影像学及发育商的客观指标评估针灸治疗在脑性瘫痪患儿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对150例1.5—7.0岁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进行了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针灸组50例,选用头针和体针治疗。康复训练组50例,用Bobath与Vojta方法进行物理治疗。针灸+康复训练组50例。结果:针灸组与针灸+康复训练组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康复训练组。治疗后发育商值针灸组、针灸+康复训练组高于康复训练组。头颅CT脑发育不良及萎缩的好转率,针灸组、针灸+康复训练组显著高于康复训练组(P&;lt;0.05—0.01)。头部ECT脑血流恢复正常率,针灸组、针灸+康复训练组显著高于康复训练组(P&;lt;0.01)。针灸治疗组[血管搏动指数治疗前、后为1.19&;#177;0.19,1.01&;#177;0.16;血流速度治疗前后为(132.92&;#177;17.14),(139.63&;#177;14.64)cm/s]和针灸+康复训练组[血流速度治疗前、后为1.18&;#177;0.24,0.91&;#177;0.19;血流速度治疗前后为(131.84&;#177;15.93),(139.68&;#177;15.66)cm/s]脑性瘫痪患儿治疗后TCD结果优于治疗前(P&;lt;0.01)。结论:针灸能显著增加脑性瘫痪患儿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脑功能的部分代偿或完全代偿,对脑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脑性瘫痪是小儿致残的主要病症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为探讨高压氧对小儿脑性瘫痪早期治疗的作用,运城市中心医院儿科应用高压氧治疗脑性瘫痪86例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前后脑血管的改变情况。方法:经股动脉插管行兔脑血管造影,再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15d后行第二次脑血管造影,并进行前后对比。结果:与结扎前比,结扎后大部分兔脑血管,尤其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增粗,直径达(0.96&;#177;0.11)mm,与结扎前比较[(0.66&;#177;0.08)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8355,P=0.0015)。颅内外侧支循环广泛形成。结论:颈总动脉结扎后,兔脑靠侧支循环增加,基底动脉增粗代偿脑血流的下降;在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中,颈总动脉结扎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脑性瘫痪是儿科的难治之症。根据头针为主、体外为辅的原则治疗小儿脑性瘫痪409例,总有效率为99.51%,取得明显的疗效。其疗效与年龄、疗程密切相关,年龄越小,效果越好;疗程越长,效果越佳。头针治疗能促进脑电活动和神经递质的分泌,代偿已变性或坏死的脑细胞功能,配合体针则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16.
418例小儿大脑瘫痪颈总动脉交感神经网剥脱术的护理830002解放军第376医院窦彩绘大脑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指未成熟大脑的非进行性欠缺或病损所引起的运动或姿势紊乱。它是由产前、产时、产后创伤、缺氧、疾病等原因所造成。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新生儿... 相似文献
17.
1Subjectsandmethods1.1SubjectsTherewere124patientsinthisgroup,59males,65females,age1yearand5monthsto28yearsold,averageage6.5yearsold.109patients(childgroup)werebetween1and13yearsold(88%),15patients(non-childgroup)werebetween14and28yearsold(12%).66patientswithdifficultlabor,intrauterineasphyxiaandpostnatalasphyxiahistory,13patientswithinflamma-tionofcerebralpart,21patientswithhighfever,spasmhistory,3patientswithjaundicehistory,5… 相似文献
18.
19.
为探讨小儿脑性瘫痪(脑瘫)康复护理方法的效果,运用康复护理方法与神经发育疗法结合(康复护理组)治疗脑瘫患儿33例,并设单纯神经发育疗法组32例为对照组,两组病例均在治疗两个月后依据Millani-Comparetti小儿运动发育量表评定疗效。结果康复护理疗法组治疗后运动发育率(0.79±0.39)与治疗前(0.50±0.41)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2,P<0.01),康复护理疗法组的显效率为91%,对照组的显效率为75%。 相似文献
20.
探讨运动疗法结合中医治疗脑性瘫痪(脑瘫)的方法和疗效,建立综合康复治疗体系。对126例脑瘫患儿在功能训练前或后施以针灸、推拿按摩、穴位注射、经络导平,并在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肌力、关节活动度、反射姿势、随意运动等运动功能评价和日常生活能力、智力、语言评价。结果经5个疗程治疗达正常化43例(34.1%);显效47例(37.3%);有效32例(25.4%);无效4例(3.2%),总有效率96.8%,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最佳治疗年龄为6个月~3岁。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