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腰椎间盘摘除联合单枚椎问融合器与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不稳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摘除及神经根管减压,斜向植入单枚椎问融合器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结果 22例患者随访6~23月,平均10.5个月,22例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优15例,良5例,可2例,未见症状加重或椎间高度丢失等情况,无神经根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腰椎间盘摘除联合单枚椎间融合器与椎弓根螺钉系统行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是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RF椎弓钉棒系统联合TFC螺纹状椎间融合器内外植骨治疗腰椎体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方法120例腰椎体滑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40例行传统经后路腰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联合腰椎椎体间自体髂骨植入融合术治疗;研究组患者80例采用RF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椎体间融合器内外植骨法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复查硬膜撕裂和术后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内固定松动、神经损伤发生率及腰椎体滑脱加重或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RF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TFC螺纹状椎间融合器内外植骨治疗腰椎体滑脱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提高伤椎复位后的稳定性,减少滑脱加重或复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经后路、单侧椎间孔、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及附加椎弓根螺钉后相邻节段的力学性能.方法:新鲜的雄性小牛L1~L5节段脊柱标本15个.随机取5个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在非破坏状况下测试其力学指标后,再将15个标本随机分为3组,按要求制作L4/5前路椭圆形碳纤维Cage 1枚融合(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后路长方体碳纤维椎间Cage 2枚融合(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和侧方椎间钛合金Cage 1枚融合(单侧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组)模型.测试完成后,每个标本附加L4/5节段双侧Moss-miamiTM椎弓根螺钉测试.结果:3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应变和位移都高于正常对照组,强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3组间以单侧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组变化最大,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组最小(P<0.05);在内固定前后配对比较,附加内固定后各组应变、位移增加,强度降低(P<0.05).结论:3种融合方法在附加内固定前后都有加速上位相邻节段退变的趋势,附加内固定比单纯融合更易导致相邻节段退变,单侧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退变趋势更加明显,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的趋势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方形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手术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 34例腰椎管狭窄伴有腰椎不稳患者行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经椎弓根内固定术。结果 34例患者部分术后随访6—18月,无融合器松动,椎间隙高度均恢复正常。结论 方形椎间融合器在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有腰椎不稳定等治疗过程中具有恢复椎间隙高度、增加节段固定及增强脊柱的稳定性等特点,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椎间植骨与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滑脱症,观察其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的缓解状况,并与应用椎间融合器融合的病例进行比较。结果:椎间植骨融合率及临床症状缓解率均高于应用椎间融合器融合的病例。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滑脱症,符合生物力学固定融合,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并且椎间植骨融合可能是进一步减少远期并发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问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戴福祥 《临床医学》2013,33(6):30-33
目的评价全椎板减压短节段Cage植骨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行融合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全椎板切除(或加椎板间有限开窗),侧隐窝和神经根管的减压、同时行椎间Cage植骨融合。观察其并发症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周按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腿痛标准,根据术后改善率评价:优24例;良10例;可4例,优良率达89.5%。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末次随访按JOA标准评估疗效:优20例;良16例;可2例,优良率达94.7%。经x线检查,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椎体间Cage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椎弓根螺钉无断裂,Cage无后移、沉陷,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近期并发症:神经症状加重2例,脑脊液漏2例。术后2年复查融合相邻运动节段退变情况。结论全椎板减压短节段Cage植骨融合固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减压充分,注重腰椎稳定性重建,保留更多脊柱运动节段,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单枚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n‐HA/PA66Cage)内外植骨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H形骨板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评估其术后影像学和功能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3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手术方式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单枚n‐HA/PA66Cage内外植骨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提拉复位内固定联合H形骨板重建椎管。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测量Taillard指数、椎间隙高度、滑脱角及腰椎生理前凸角,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12~21个月)。切口一期愈合。三维CT显示Cage植骨于术后9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无Cage融合器移位断裂,无椎弓根钉棒松动、断裂及滑脱再发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Taillard指数、椎间隙高度、滑脱角及腰椎生理前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是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各影像学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管减压、单枚n‐HA/PA66Cage内外植骨椎间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加H形骨板重建椎管治疗腰椎滑脱症,能提供坚强固定,复位满意,植骨融合良好,缓解疼痛,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良好的骨性融合对于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脊柱获得长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腰椎融合的方式很多,从融合的效果来看,目前以椎体间植骨融合最为可靠.目的:对比椎弓根钉置入内固定治疗退行性下腰椎不稳时采用打压植骨椎间融合与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的临床效果及放射学结果评价.方法:27例退行性下腰椎不稳症患者C臂机辅助透视下于定节段的椎弓根分别拧入椎弓根钉.按不同椎间植骨融合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16例打压植骨椎间融合,11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测量椎间隙高度后选用大小合宜的两个椎间融合器,把椎板及棘突骨块塞入融合器内腔并植入椎间隙.所有患者置入前、后均行X射线平片及CT检查.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随访16~25个月,平均19个月.2组患者原有的腰背疼痛及神经症状明显改善:融合器组优良率为91.3%,自体骨组为89.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1年融合器组的融合率为87.5%,自体骨组为90.9%,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最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融合器组高于自体骨组,提示椎弓根钉内固定的组织相容性良好,配合自体骨打压植骨治疗后椎间隙高度虽有一定程度丢失,但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与置入椎问植骨融合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腰椎后路椎间(PLIF)和后外侧(PLF)两种融合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并判断融合后融合节段的稳定性以椎弓根螺钉和融合器上的应力及椎体位移有无显著性差异。方法利用健康志愿者L1~L5CT扫描的DICOM数据,通过计算机软件重建腰椎模型,进行有限单元网格划分,在腰4/腰5间置入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然后分别在椎间置入融合器生成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式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横突间植入自体骨生成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式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轴向加压、前屈,后伸、侧弯及轴向扭转五种加载方法进行实验。结果建立L4/L5腰椎滑脱模型及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及腰椎后外侧融合的有限元模型,①观察对模型分别施加轴向压缩、侧弯、前屈、后伸、旋转载荷,PLF应力多集中在椎弓根钉与钛棒连接处、PLIF内固定系统应力为Cage所分散,未见明显应力集中;②对比在五种载荷下两种不同内固定位移PLIF组均小于PLF,P〈0.05。结论①建立了L4/L5滑脱不同后路融合术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②在前屈、后伸、压缩、侧弯及扭转载荷下,相比PLF,PLIF位移更小,证实椎体间融合的稳定性优于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③PLF应力多集中在椎弓根钉与钛棒连接处、PLIF内固定系统应力为Cage所分散,未见明显应力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