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国内外对于丹皮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炭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缺乏与药效直接关联的物质基础研究.本研究以丹皮为前驱体,高温烧制成丹皮炭,从丹皮炭中提取分离出丹皮炭纳米类成分(Moutan cortex carbonisata nano-components,MCC-NCs),并探究其凉血止血作用.实验通过马弗炉(350℃...  相似文献   

2.
在葶苈子炭中提取分离出一种新型纳米类成分,并通过药理实验研究其止血机制。利用马弗炉制备250℃、300℃和350℃的葶苈子炭,通过提取分离方法获得各温度下的葶苈子炭透析液,利用低分辨透射电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对该纳米类成分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光谱(UV-Vis)、荧光光谱(FL)和红外光谱(FTIR)测定其光学特征及官能团信息,利用小鼠肝脏出血实验评价其止血效果,进一步检测凝血4项参数和血小板(PLT)的数量来研究其机制。所有动物实验均符合北京中医药大学伦理委员会的规定。TEM结果显示,葶苈子炭袋内透析液中存在着一种新型纳米类成分,并命名为葶苈子炭纳米类成分(DSC-NCs)。小鼠肝脏出血实验结果表明, 250℃、300℃和350℃制备的DSC-NCs都能够降低小鼠肝脏出血时间,其中,以350℃制备的DSC-NCs效果最好。此外,各温度制备的DSC-NCs也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值、升高纤维蛋白原(FIB)值和PLT值。综上, DSC-NCs有一定的止血效果,这可能与激活外源凝血系统、提高FIB值及PLT含量有关,这为探索出血性疾病治疗药物提供了新...  相似文献   

3.
周海明 《海峡药学》2012,(11):56-57
中药炒炭为我国中药的传统炮制技术,可以改变药物固有性能,可使其产生或增强止血的功能。依据现在对中药炒炭止血理论的几点认识,从炭药的传统中医理论和现代科学研究对其止血机理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地榆烘法制炭前后的止血作用。方法 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云南白药(阳性药,0.667 g/kg)组,地榆高、低剂量(8、2 g生药/kg)组,地榆炭高、低剂量(8、2 g生药/kg)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给药3 d,于末次给药1 h后检测小鼠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行血小板计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地榆和烘制的高、低剂量地榆炭显著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PT、TT和APTT;高、低剂量地榆和高剂量地榆炭显著提高血小板计数;与地榆高剂量组比较,高剂量地榆炭能显著缩短小鼠的PT、TT、出血和凝血时间,对血小板数量和APTT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结论 地榆烘法制炭后止血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蓟炒炭后对不同出血模型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影响,探讨大蓟炭止血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肝素钠模型组、肝素钠模型阳性组、肝素钠模型用药组、华法林模型组、华法林模型用药组、华法林模型阳性组。连续给药3d后,采用小鼠断尾法和毛细玻璃管法分别测量各组小鼠尾部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结果肝素钠模型用药组和华法林模型用药组的出血与凝血时间均显著小于肝素钠模型组和华法林模型组,具极显著作用。结论大蓟炭止血作用可能与其能拮抗肝素钠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以及大蓟炭可能具有的类维生素K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药炭药的止血应用及作用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晓兰 《首都医药》1998,5(6):29-3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荷叶炭(Lotus Leaf Carbonisata,LLC)止血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马弗炉烧制250,350和450℃的荷叶炭,用提取分离方法建立相应的纯化工艺,得到稳定均一的荷叶炭水溶液,再用纳米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和分析,用小鼠断尾出血模型研究其止血作用。结果表征结果分析显示,荷叶炭水溶液中存在一种新的物质,将其命名为荷叶炭纳米颗粒(LLC-NPs)。小鼠腹腔注射250,350和450℃制备的LLC-NPs,其尾尖出血时间与生理盐水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止血实验结果显示,LLC-NPs具有显著的止血效果,小鼠尾尖出血时间由短到长依次为450,250和350℃制备的LLC-NPs,表明450℃制备的LLC-NPs止血活性最好。结论研究发现荷叶炭中存在纳米颗粒,并证明其为荷叶炭止血作用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侧柏炭黄酮类成分群对干酵母致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的止血作用。方法: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CMC-Na,以云南白药为阳性药,阳性组、剔除前组、剔除后组、成分群低剂量组和成分群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相应的治疗药物,连续给药8 d,于第7天复制出血热复合出血模型,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的量(FIB)、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GB)的量、全血黏度、环氧合酶2(COX-2)等评价指标为导向,考察侧柏炭乙酸乙酯部位成分群的止血作用。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PTT,TT显著延长(P<0.01,P<0.05),PT显著缩短(P<0.05),FIB的量明显增加(P<0.01);PLT,PDW,MPV显著增加(P<0.01,P<0.05),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P<0.05),6-keto-PGF显著降低(P<0.01),TXB2显著升高(P<0.01);各切变率下全血黏度明显增加(P<0.01),RBC,PLT和HGB明显升高(P<0.01),C0X-2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黄酮类成分群可明显缩短APTT,TT(P<0.01,P<0.05),明显降低FIB的量(P<0.05);明显降低PDW和PLT(P<0.01,P<0.05),显著提高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0.05),6-keto-PGF显著升高(P<0.01,P<0.05),TXB2显著降低(P<0.01);明显降低模型大鼠RBC、HCT、HGB及全血低切黏度(P<0.01,P<0.05),C0X-2的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改善肺组织病理性出血现象。剔除后组对模型大鼠各环节的作用较弱。结论:侧柏炭黄酮类成分群主要通过改善内源性凝血功能及促进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全血低切黏度等发挥其凉血止血作用,是侧柏炭止血有效部位。  相似文献   

9.
陈老太60多岁,患支气管扩张多年,现在一激动就气促、咳嗽,咳得厉害还会咽喉肿痛、痰中带血。紧张之余,家人找到当地一位老中医。医生把脉后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确定广山楂炭的止血活性部位,初步探讨其止血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分为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水部位高、低剂量组,云南白药组和空白组。采用断尾法、毛细管法和玻片法测定各组小鼠出血、凝血时间。以 SD 大鼠为研究对象,分为石油醚高、低剂量组,醋酸乙酯高、低剂量组,模型组,云南白药组和空白组。除空白组外,其余组采用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加冰浴法复制血瘀出血大鼠模型,测定各组凝血四项、血液流变学、红细胞参数及血小板参数,探讨其止血作用机制。结果: 仅有广山楂炭的石油醚部位与醋酸乙酯部位能缩短小鼠出血、凝血时间;与模型组比较,石油醚组、醋酸乙酯组均缩短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降低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血小板计数与平均血小板体积,降低血小板压积与血小板平均分布、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值和血浆黏度,以及高、中、低各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值(P<0.05)。结论: 石油醚部位、醋酸乙酯部位为广山楂炭的止血有效部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两大途径发挥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星辰  俞培忠 《上海医药》2009,30(7):326-328
中药炒炭用于临床止血是我国医药学的一大特色,在历代中医用药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炒炭主要包括炒炭和煅炭两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止血出者,燔(烧)发安其(创伤)”的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记载了“枳实,王不留行,桑根皮……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到了金、元时期,炭药品种已十分丰富,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介绍用十灰散治疗肺病吐血,疗效显著,对炭药应用于止血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的医药学家根据中医的五行生克规律,提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之说,认为红属火,黑属水,水能克火,从而形成最初的炭药止血理论。  相似文献   

12.
结合实践经验,着重介绍中药炭类药材的炮制方法、操作注意事项及其炮制后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鸡冠花对血热出血模型大鼠的药理作用,初步探讨其止血机制并筛选其凉血止血活性部位.方法 建立大鼠致热复合出血模型,监测10 h内大鼠直肠温度变化,测定大鼠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24 h内全血黏度的变化,观察对胃、肺、肝及子宫等脏器组织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鸡冠花生品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组均能明显降低干酵母所致大鼠体温升高(P<0.01);鸡冠花炭品、鸡冠花乙酸乙酯及正丁醇部位能不同程度缩短模型大鼠TT、PT、APTT时间(P<0.01或0.05);鸡冠花生品及乙酸乙酯部位组和炭品组均能明显升高大鼠FIB含量(P<0.01).鸡冠花生品组和炭品组均能降低模型大鼠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P<0.05),鸡冠花正丁醇部位能降低模型大鼠全血的高、中及低切黏度(P<0.05).结论 鸡冠花生品及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具有凉血止血功效,鸡冠花炭品具有止血功效,鸡冠花和鸡冠花炭通过不同环节而发挥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主要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内镜下止血和手术止血等,其中内科药物治疗最为常用且很重要,可为进一步作内镜下止血和手术止血创造条件。现简要介绍临床上常用的几类止血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调查某三甲医院Ⅰ类和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止血药物预防使用情况,评价止血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月至4月Ⅰ类和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应用止血药物患者589例,分析评价手术类型、止血药物种类、用药时机、使用剂量、用药时间以及药品总费用等。结果 397例Ⅰ类切口、192例Ⅱ类切口止血药物合理使用的比例仅为30.98%和24.48%;蛇毒类血凝酶止血药使用率居前。预防使用止血药物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术前未用药术后用药(51.52%)、术后用药时间>3d(18.84%)、单次剂量过大(13.83%)、联合用药不适宜(7.45%)等。结论Ⅰ类和Ⅱ类切口手术围术期应用止血药物存在给药时机不当、用药时间过长、联用率高、用法用量不合理等问题,亟待制订关于止血药物围手术期的应用指导原则,相关部门需加强对围术期止血药物应用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消瘀止血片治疗凝血障碍性出血性疾病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消瘀止血片治疗凝血障碍性出血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用消瘀止血片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给大鼠连续灌胃5d,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NS)。分别观察该药对正常大鼠的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功能及凝血系列的影响,以及对华法林致凝血功能障碍大鼠凝血系列的影响。结果本药各剂量组均可缩短正常大鼠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0.01);高、中剂量可缩短正常大鼠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P<0.05);对华法林致凝血功能障碍大鼠,本药高、中剂量组可缩短TT、PT、APTT(与模型组相比,P<0.05或P<0.01)。消瘀止血片对动物的血小板数量无显著影响,但各剂量组均可促进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消瘀止血片可缩短大鼠PT、TT和APTT,增强血小板聚集,有促进止血、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烧遍大半个中国。由于当时缺医少药,在与日军激战的过程中负伤的战士很难得到有效的治疗。但当战争蔓延到四川兴隆一带时,在当地百姓的指引下,伤兵们找到一种草药,以其根茎来治疗枪伤,具有独特的疗效,这就是“独一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种蛇毒类凝血酶制剂在外科手术的止血有效性,并进行经济学分析,为临床选择最佳止血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某院骨科腰椎手术及四肢骨折内固定术选用单一止血药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邦亭)、蛇毒血凝酶注射液(速乐涓)和注射用矛头蛇毒血凝酶(巴曲亭)的手术病例303例进行临床疗效和经济学研究。结果:邦亭、速乐涓和巴曲亭在腰椎手术及四肢骨折内固定术的止血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6.31%,81.08%,75.00%和72.13%,76.92%,73.33%,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法进行经济学分析,3组患者除蛇毒血凝酶制剂费用和处理不良反应费用外的所有费用基本相等。邦亭组、速乐涓组和巴曲亭组及处理不良反应的费用在腰椎手术及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分别为384.7,451,1 189.1,443,506.1,1 223.4元,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邦亭组与速乐涓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巴曲亭组分别与邦亭组与速乐涓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邦亭)和蛇毒血凝酶注射液(速乐涓)用于腰椎手术及四肢骨折内固定术术中止血的经济性明显优于注射用矛头蛇毒血凝酶(巴曲亭)。  相似文献   

19.
妇科血症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病率高达30%。妇科血症多表现为反复不规则出血、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腰腹酸痛等,严重影响工作、生活,摧残女性健康。造成妇科血症的原因很多:功能性子宫出血、使用宫内节育器、人工/药物流产后子宫复旧不全、生产异常、子宫肌瘤等。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独具特色的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那么深藏在北京故宫的4万多件清宫医案就是这个伟大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医药学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这一时期,随着诸子百家学说的产生与争鸣,尤其是随着屈原之《离骚》、司马迁之《史记》和班固之《汉书》等不朽名著的相继问世,中国医药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在以往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进入了理论总结的阶段。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的产生,以及汉墓中出土的大量医书,表明中医药学在秦、汉时期就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被后世尊为“医经”、“医方”之祖的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问世,在临床医学上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成为中医药学从理论到临床的桥梁,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神农本草经》的成书,第一次对我国资源极为丰富的药物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明清时期,是中国医药学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产生了药物学家李时珍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温病学家吴有性的《温疫论》,解剖学家王清任的《医林改错》……这些医药学名著的相继问世,把我国的药物学、传染病学和人体解剖学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尤其是中国人发明的人痘接种术,不仅是牛痘发明前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更成为世界医学史上人工免疫法之先驱,被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称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同时,出现了空前频繁的中外医学交流。明代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同时,将中国医药学广泛传入朝鲜、日本和东南亚。清代中期以后,随着中西交通的发展和中外贸易渠道的不断开拓,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学传入欧洲一些国家,对萌芽状态的西方医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清宫太医院的医疗经验,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极其宝贵的医学财富,它是明清时期中国医药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太医院的医事制度也臻于完善和成熟。公元1982年,清宫医案这个沉睡近百年的医学宝库终于被新中国的学者们打开了。20多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为首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改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专家们,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协助和配合下,对清宫医案进行了系统地整理、挖掘和研究,从中探索出一个个医学的和史学的稀世珍宝。从本期开始,本刊特开设“医史钩沉”栏目,首先连续刊登资深记者屈维英撰写的《清宫医案探秘》,愿广大读者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