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抑郁患者抑郁程度与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及病情稳定性的关系。方法轻度抑郁组140例和中重度抑郁组128例,均接受冠脉造影和肱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两组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冠状动脉Gensin i评分、病情稳定与不稳定的比例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中重度抑郁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严重,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病情趋于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关系.方法:用高频超声分别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17例,冠心病单支病变组20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26例患者进行颈动脉IMT、肱动脉EDD和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测定.超声测值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比对照组的颈动脉IMT明显增高,肱动脉ED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之间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ID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与EDD之间有较大相关性,呈负相关(r=-0.61,P<0.01),与TG,吸烟时间呈正相关(r=0.34,0.31,P<0.05).结论: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及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可作为监测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CAD)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动脉硬化的状况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AD的患者90例(CAD组),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并无其他疾病史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舒张功能及动脉内膜的变化,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股动脉,观察管腔、管径、内膜及有无斑块、血流变化、血流频谱形态及性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采用Crouse法.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分析.结果 反应性充血引起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在单支组及多支组明显减弱[(9.08±2.28)%、(6.14±2.21)%],与对照组[(15.58±2.2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AD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76例健康老年人(健康对照组)及16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进行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超声检测,并对老年冠心病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进行分析。结果反应性充血(reactive hyperemia,RH)后血管内径的变化率(flow-mediated diameter,FMD)及RH在老年冠心病组分别为6.05%及56.29%,而在健康对照组则分别为16.12%及127.2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FMD在1支冠状动脉病变时为6.37%,在2支冠状动脉病变时下降为5.69%,而在3支冠状动脉病变时仅为3.94%;RH在1支冠状动脉病变时为62.19%,在2支冠状动脉病变时下降为53.45%,而在3支冠状动脉病变时仅为40.1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老年冠心病组血管内皮功能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退。随着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的增加,血管内皮功能进一步减退。血管内皮功能的减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血管内皮功能的无创评估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通过无创的超声检查来阐明冠心病 (CHD)的血管内皮功能与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的关系。方法 :对 110例确诊或怀疑 CHD而行冠脉介入检查及治疗者采用超声技术来检测其肱动脉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结果 :冠脉狭窄组较冠脉光滑组、不光滑组的流量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受损明显 (P <0 .0 5 )。受损的程度与冠脉病变支数、严重程度 ,吸烟呈正相关 ;与高密度胆固醇量呈负相关。冠脉狭窄组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扩张也轻度改变。结论 :CHD患者不仅存在血管形态学狭窄 ,血管内皮功能亦受损 ,并且其受损的程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有关。高密度胆固醇的降低和吸烟与血管的内皮功能受损相关  相似文献   

6.
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超声特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548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373例,对照组175例.再将冠心病组是否合并心肌梗死分为:心肌梗死组160例,非心肌梗死组213例.所有患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上,全部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运用统计软件分析所检测的颈动脉声像图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厚度、斑块积分分别为(0.96±0.24)mm,(1.90±0.36)mm,(2.2±0.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0.78±0.11)mm,斑块厚度(1.66±0.13)mm和斑块积分(1.9±0.4)分(t分别为14.81,27.89,27.83,P均为0.00);冠心病组有斑块者161例(43.2%)高于对照组有斑块者7例(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7.18,P=0.00);心肌梗死组有斑块者81.3%,高于非心肌梗死组的14.6%(χ~2=60.88,P=0.00);冠心病组的颈动脉峰值血流速度(77.0±11.9)cm/s和阻力指数0.77±0.06均较对照组的血流速度(65.2±3.1)cm/s和阻力指数0.67±0.08高(t分别为12.26,50.43,P均为0.00).结论 颈动脉超声不仅可作为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一个窗口,而且可以预测老年冠心病病程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变化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将5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7例)。采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及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NMD);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培养板,培养7天后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荆豆凝集素I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采用二苯基四氮唑嗅盐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观察内皮祖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黏附能力。结果:①稳定性心绞痛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FM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的FMD较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也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N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较对照组循环EPCs数量明显减少,且黏附、迁移及增殖能力也明显下降,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较稳定性心绞痛组EPCs数量及迁移能力无差异(P>0.05),但黏附和增殖能力降低(P<0.05)。③直线相关性分析发现不稳定性心绞痛组EPCs的数量及功能均与FMD呈正相关(P<0.05),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仅EPCs黏附功能与FMD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状动脉EPCs数量及功能下降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一致,提示当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而又缺乏足够有效的EPCs时,可能影响冠心病的病情程度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血压和内皮功能与冠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之间显著相关。本文就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与血压、内皮功能关系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冠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舒缩功能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在调节心脏循环功能和内环境稳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可能与某些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广泛开展血管内皮功能的测定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十多年来,心血管领域最大的进展之一是证明了血管内皮在调节心脏循环功能和稳定内环境中所起的作用,现已成功地运用冠状动脉造影法、超声法和体积描记法等对血管内皮舒缩功能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0.
无创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冠心病的关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无创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冠心病的关联性。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 3 0例 ,分为冠心病 组 17例 ,冠心病 组 13例。对照组 2 0例 ,为健康查体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测定用无创高分辨超声法。结果 :13组基础血管内径无差异。 2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数 ,冠心病 组 ( 11± 4 ) %、冠心病 组 ( 6± 2 ) % ,对照组 ( 16± 5 ) % ,3组间差异显著 ( vs P<0 .0 1; , vs对照组均 P<0 .0 1)。 3含化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百分数 ,冠心病 组 ( 17± 5 ) %、冠心病 组 ( 14± 3 ) % ,对照组 ( 2 5± 7) % , 组 , 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均 P<0 .0 1) ; 组与 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用高分辨超声测定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11.
二维超声检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103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探讨了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方法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和超声分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左侧多见,且多为扁平斑;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也越高,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组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158例接受脉造影的患者行颈动脉IMT及斑块超声检查,比较有无冠脉病变及不同程度冠脉病变与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无冠心病者50例,冠心病单支病变组53例,多支病变组55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单支病变(0.91±0.1)mm),多支病变(1.08±0.15)min]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0.83±0.08)mm,P均〈0.057,冠心病患者的斑块检出率[单支病变52.6%,多支病变65.7%]分别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的32%(P均〈0.05)。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可作为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90例冠心病患的颈动脉,其中20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1)各组冠心病患颈动脉管壁内-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均显增高,其中心肌梗死患伴有明显的血流参数异常;(2)20例患冠状动脉造影与颈动脉超声检查符合率为75%而且冠状动脉病变越重,颈动脉硬化发生率越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4.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301例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及冠心病组,冠心病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再分为一支病变组,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3个亚组。测量颈总动脉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厚度,计算斑块积分及粥样斑块发生率。结果:(1)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斑块积分及IMT增加,亚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以IMT>0.85mm和(或)出现粥样斑块预测冠心病,特异性75.3%,敏感性84.6%,阳性预测率88.4%。结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58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进行超声检测,与35例具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作对照。结果: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指数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年龄,血总胆固醇、收缩压水平,高血压病呈正相关(r=0.267-0.532,P<0.05-0.01)。结论:年龄、甘油三酯、收缩压、高血压病程及斑块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 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 S)的影响因素及二者的关系。方法:202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非冠心病组(NCHD组,54例,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冠心病组(CHD组,148例,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直径狭窄≥50%)。冠心病组又按其血管病变支数分为三个亚组:单支病变组(30例)、双支病变组(42例)、多支病变组(76例)。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双侧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比较各组之间二者的关系,分析CA S与CAA S的影响因素。结果:①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P<0.05),低密度脂蛋白与颈动脉病变分级呈正相关(P<0.05);②与NCHD组比较,CHD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率和斑块形成率增高(P<0.05);CHD组各亚组之间比较,多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率、多发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均<0.05);③颈动脉粥样斑块中软斑和混合斑比例:CHD组的高于NCHD组的(P<0.05);CHD组中多支组高于单支组和双支组(P<0.05);④CAA S的冠状动脉病变积分(CSS)与CA S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积分(A S)呈正相关(r=0.61,P<0.05)。结论:①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③CHD组患者颈动脉动脉硬化病变甚于NCHD组患者;而CHD多支病变组患者的又甚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血浆脂质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大多数的冠心病患者均有高脂血症,但并非所有高脂血症患者都有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本文旨在研究血浆脂质的不同成份与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125例因心绞痛、不明原因胸病或心肌梗塞而入院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作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及血浆脂质水平测定,用Gensini法计算冠脉病变积分,用Crouse法计算颈动脉斑块积分,研究各血脂指标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积分、颈动脉斑块积分之间的关系。结果与结论血浆总胆固醇浓度、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及高脂血症病史,与冠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积分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均呈显著的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则与上述各参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133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按照病变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按照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按照SYNTAX积分,分为0~22分组、23~32分组和≥33分组。超声检测入选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及其分叉处有无斑块形成并进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AS积分),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分别为0.632、0.751);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7、0.655);与SYNTAX积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43、0.597)。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与中度及重度狭窄组比较,单支病变组与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比较,冠状动脉SYNTAX积分0~22分组与23~32分组及≥33分组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冠状动脉中度与重度狭窄组比较,双支及三支病变组比较,SYNTAX积分23~32分组比较与≥33分组比较,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例数及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查能够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情况,适合临床冠心病的普查及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特点。方法 将 1 1 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分为 2组 ,老年组患者年龄 >60岁 ,共 64例 ,非老年组患者年龄≤ 60岁 ,共 53例 ;用超声方法检测所有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IMT)、粥样硬化斑块及内径 ,并以同时测量的肱动脉血压值计算颈动脉弹性特征指标 ;比较两组间上述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老年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数和颈动脉内径显著高于对照组 ,IMT亦有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趋势 (有临界性统计学意义 ) ,而半径 IMT比值两组间无差异。老年组患者的动脉扩张性显著低于非老年组患者 ,而僵硬指数显著高于非老年组患者 ,弹性特征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IMT均匀增厚及颈动脉代偿性重塑作用接近极限 ,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持续增加、斑块数量持续增多。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僵硬度显著增高 ,而扩张性系数显著降低 ,提示年龄增长的生理性作用对动脉功能仍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