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衢州市1997—1999年病毒性肝炎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为病毒性肝炎防治提供科学决策,我们于1997~1999年开展了病毒性肝炎监测工作,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1 病毒性肝炎发病资料 1997~1999年疫情报表年报。2病毒性肝炎分型监测 收集全市县、市级综合性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按照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标准进行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分型。检验方法按试剂说明书操作。 结 果1病毒性肝炎发病率1997~1999年平均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134.11/10万,占全年传染病平均总发病率的35.11%。病毒…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为探索我县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揭示其在传染病总体中所处地位,更好地制定防治对策,现对我县1990~1997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文病例资料来自泗洪县1990~1997年各年度... 相似文献
4.
南忠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1):F003-F003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作者根据果洛州所属6县卫生防疫站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作一概括的分析。1 流行强度 病毒性肝炎自1982年发病率达到有史以来最高峰1257.23/10万后逐年呈下降趋势。到90年代,出现三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是1991年144.00/10万、1994年183.78/10万、1998年101.69/10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常住与流动人口白喉免疫水平监测,为白喉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各年龄组人群,进行锡克氏试验.[结果]流动人口白喉免疫水平明显低于常住人口(X2=60.9,P<0.01).[结论]流动人口中存在着大量的易感人群,接种史不全或不明的,应及时进行百白破全程接种,流动人口小学生进行精白破全程接种,以提高免疫水平,控制白喉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趋势 ,以利制订“十五疾病控制规划” ,现将通江县 10年间就诊报告的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资料来源 1990~ 1999年通江县 90个法定疫情报告单位就诊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病例 ,以年度疫情统计报表为准。人口资料来源于通江县统计局、公安局年度人口报表。1 2 方法 对病毒性肝炎进行三间分布分析。2 结果2 1 一般发病趋势 1990~ 1999年累计就诊报告病毒性肝炎1116 8例 (甲型 96 2 2例、乙型 15 46例 ) ,年均发病率为16 4 96 /10万 ,占全县各种传染病发病首位 ;最高年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德保县1990~2006年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掌握其流行趋势,为今后病毒性肝炎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病毒性肝炎发病资料和病例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990~2006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 989例,以乙肝发病最多,占75.52%(1 502/1 989),其次是甲肝,占16.39%(326/1 989),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2.44:1),职业发病的高危人群是农民(占51.23%)和学生(占14.93%).结论 针对高危人群要加强甲、乙型肝炎疫苗的推广接种,并加强对全民病毒性肝炎的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解该病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点 ,对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统一的流调表格和人口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市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 )发病率为 0 .0 8‰ ,男女发病之比为 2 .6 9∶ 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χ2 =15 7.87,P<0 .0 1) ;年龄以 2 0岁组较高为 0 .14 (χ2 =90 .45 ,P<0 .0 1) ,其次为 30岁组 ;农民较高占 5 0 .5 7 ,发病率则以干部较高为 2 .76 (P<0 .0 1) ;平原地区发病率较高为 0 .10 ,其次为丘岭及山区 (χ2 =2 0 .2 5 ,P<0 .0 1) ;每年发病以夏秋季较多 ,但发病高峰不明显。该组病例构成比以夏季较多 ,占 2 9.94 ,其次是秋季 (χ2 =10 .34,P<0 .0 1)。结论 :性别间、不同职业间及地区间的发病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10岁至 30岁组发病较高 ,是我市今后防治的重点 ,季节间发病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其原因有待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9.
苏州新区是在农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属于江南水网地带,河道纵横,水源丰富,相对成熟的市区而言,区域内卫生设施较差,群众卫生意识淡薄。特别是近几年开发建设的进一步铺开和深入,大量外来民工涌入我区,给传染病流行提供了更广阔的沃土。为了解我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状况,从而为制定病毒性肝炎防治对策提供依据,现对我区1995~1999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进行总结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江油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特征,为制订病毒性肝炎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江油市2004~2008年病毒性肝炎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4~2008年江油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9 380例,发病率213.20/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年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型别以乙型肝炎为主(8 838例),占94.22%;季节以6~8月发病较高,占48.30%(4 052/9 380);发病年龄为10个月至83岁,以青壮年(15~39岁)为主(7 833例),占83.51%;职业以农民为主(5 145例),占54.85%。[结论]病毒性肝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在重点人群中开展甲肝、乙肝疫苗的接种、加强预防接种为主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是控制甲、乙型肝炎疫情发生与流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衢州地区病毒性肝炎血清学分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本辖区内病毒性肝炎的型别构成 ,以提供制订各型病毒性肝炎防制措施的科学依据 ,我们对 16 7份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进行检测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1998~ 1999年期间 ,经县 (市 )人民医院临床诊断的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 16 7例血清计 16 7份。2 病原学分型标准 甲型肝炎 ,血清抗HAV IgM阳性(ELISA法 ) ;乙型肝炎 ,血清HBsAg、抗HBc IgM阳性或血清HBsAg、HBeAg、抗HBC阳性 (ELISA法 ) ;丙型肝炎 ,血清抗HCV阳性 (ELISA法 ) ;丁型肝炎 ,血清抗HDV—IgM…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绍兴市性病发病情况。方法 对绍兴市 1990~ 1999年性病疫情专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性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发病率由 1990年的 6 81/10万上升至 1999年的 175 3 1/10万 ;性病高发病种为淋病 ,但其构成比逐年下降 ,而尖锐湿疣、梅毒的构成比逐年上升 ;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但女性发病增长速度高于男性 ;发病高发年龄在 2 0~ 3 9岁组。结论 性病易感人群范围日益扩大 ,必须加强性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启东市2007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我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为准确掌握疫情分布动态及流行特征,为改进预防措施提供依据,以促进人民身体健康。我们现将2007年启东市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连云港市甲型病毒性肝炎(下称甲肝)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7—2010年连云港市甲肝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97—2010年连云港市共报告甲肝3 26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02/10万,连云港市甲肝疫情呈连续下降趋势,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出现1—3月和7—8月2个高峰。职业以农民为主,年龄以30~39岁组最多,男女发病数之比为2.51∶1。结论该市甲肝疫情虽有下降趋势,但仍是重点防制的污染病之一。加强以接种甲肝疫苗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甲肝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博白县病毒性肝炎(肝炎)流行规律,为制订科学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96~2005年博白县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6~2005年博白县肝炎发病率在10.24/10万~28.15/10万,年均平均17.13/10万;流动人口较多的7个乡镇为23.40/10万,其他21个乡镇为13.45/10万(P〈0.01);男性为23.49/10万,女性为9.72/10万(P〈0.01);15~39岁发病率最高为23.56/10万,其次40岁以上为16.60/10万,其他年龄人群为4.69/10万~10.60/10万(P〈0.01);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41.12%和18.50%;乙肝占70.18%,甲肝占20.89%,其他型占8.93%。[结论]甲肝和乙肝是肝炎防治的重点,农村、学校及流动人口聚集地区为肝炎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2004~2006年菏泽市牡丹区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菏泽市牡丹区病毒性肝炎(肝炎)流行规律,为制订科学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6年菏泽市牡丹区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06年牡丹区肝炎发病率为32.67/万~45.25/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37.16/10万;5个城区办事处肝炎发病率为37.81/10万.其他16个乡镇为36.87/10万(P>0.01);男性为51.52/10万,女性为22.39/10万(P<0.01);15~39岁发病率最高为63.59/10万,其次40岁以上为23.83/10万.其他年龄为2.53/10万~22.10/10万(P<0.01);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分别占41.12%和18.50%;乙肝占96.88%,其他型占1.15%.[结论]乙肝是肝炎防治的重点,农村、学校等人口聚集地区为肝炎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珲春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为完善病毒性肝炎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2008年珲春市网络直报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8年珲春市急性肝炎年均发病率为193.39/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u=10.60,P0.01),平均发病年龄为46.86岁,多发年龄为30~59岁之间,主要病种为乙型肝炎,职业为工人和农民、家务。结论2007—2008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有计划地在重点人群开展甲型、乙型肝炎疫苗的普种和加强接种为主导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俊武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5,11(4):202-203
目的了解桐城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桐城市1993~2003年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993~2003年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其中甲型肝炎下降明显,乙型肝炎无明显变化。结论降低甲、乙型肝炎的发病是控制病毒性肝炎的关键,加强健康教育,在全部人群中接种甲、乙肝疫苗是最有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1990~1999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广东省细菌性痢疾 (菌痢 )流行因素 ,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根据广东省疫情统计资料 ,对该省 1 990~ 1 999年菌痢流行概况进行分析。结果 1 990~ 1 999年全省共报告菌痢 1 4 61 1 0例 ,年均发病率 2 1 2 3/十万 ,死亡 79例 ,年均死亡率 0 0 1 2 /十万 ,病死率 0 0 5%。其中 1 990~1 992年平均发病率在 2 6 1 1 /十万~ 2 7 2 1 /十万之间 ,1 993~ 1 998年为 1 8 85/十万~ 2 2 1 5/十万 ,1 999年降至 1 5 53/十万 ;2 1个地级市平均发病率最高的是粤北山区的清远和珠江三角洲的珠海市 ,分别为 54 57/十万和 52 30 /十万 ,粤北的韶关和三角洲的深圳、江门、东莞、中山、广州、佛山、惠州和粤西的湛江、茂名的平均发病率亦较高 ,在 1 8 33/十万~ 4 1 81 /十万之间 ;病例以儿童为主 ,1 0岁以下儿童病例数占病例总数 4 8 37%。结论 广东省 1 990~ 1 999年菌痢流行强度呈平缓下降趋势 ,粤北山区及珠江三角洲发病率较高 ;1 0岁以下儿童是重点保护对象。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对重点人群开展痢疾菌苗的免疫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