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索损伤肝脏条件培养液体外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肝细胞的可行性及方法。方法培养注射CCl4所致的损伤小鼠肝脏组织块,收集条件培养液,进行MSCs诱导分化。通过形态学观察、RT-PCR、免疫荧光反应和过碘酸Schiff反应鉴定分化细胞。结果诱导组细胞呈肝细胞样变化。RT-PCR检测显示:AFP基因第5天开始表达,第10天表达增强,此后表达减弱;细胞角蛋白18和Alb基因第10天开始表达,持续到第20天;第20天检测到酪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表达。免疫荧光反应显示诱导20 d的细胞AFP、细胞角蛋白18、Alb表达阳性,诱导20 d细胞过碘酸Schiff反应呈阳性。结论MSCs在损伤肝脏条件培养液诱导下可分化为肝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体外定向诱导可否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 Percoll分离液离心分离hMSC,体外扩增,采用两种方法:①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24小时,甲氧酚(BHA)和二甲亚枫(DMSO)联合诱导6小时;②2-巯基乙醇(2-ME)预诱导24小时,BHA和DMSO诱导6小时。免疫组化检测神经元样细胞表达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果 hMSC在体外扩增传至5代后,流式细胞仪显示hMSC表面抗原CD29、CD44、CD9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9.5%,97.8%,98.8%。采用两种方法诱导hMSC后,胞体收缩,突起伸出,较密的部分神经元拉成网状;免疫组化显示诱导的神经元样细胞能特异性表达NSE、NF,不表达GFAP。结论 成人骨髓hMSC在体外可以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体外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分离纯化犬骨髓MSC,予EGF、bFGF和β细胞调节素、尼克酰胺、B27添加剂诱导.双硫腙染色、 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胰岛素分泌量测定和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鉴定诱导前后的细胞功能.结果 未诱导细胞呈长梭形贴壁生长,诱导第2周细胞逐渐变圆,聚集成团,双硫腙染色呈棕红色;Western blot检测诱导后细胞表达PDX-1;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诱导后细胞表达胰岛素、胰升血糖素、生长抑素; ELISA结果表明诱导后细胞可分泌胰岛素,体外葡萄糖刺激胰岛素释放试验阳性.结论 犬骨髓MSC在体外能被诱导分化为胰岛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体外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BMSCs)为肝样细胞,提高分化效率.方法:将第一代BMSCs随机分为诱导组和对照组.诱导组加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抑瘤素M等进行诱导培养,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甲胎蛋白(AFP)、白蛋白(A1b)、细胞角蛋白18(CK18)、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和细胞色素P450 2b9(CYP2b9)的mRNA表达,A1b合成以及A1b和CK18蛋白标记细胞阳性率.结果:诱导组第3天出现多边形细胞,5—7d上皮样细胞呈岛状分布,14 d呈铺路石状.对照组细胞为长梭形.第7,14,21天,诱导组细胞AFP,A1b,CK18 mRNA和A1b蛋白检测阳性;第14,21天,细胞表达TAT和CYP2b9 mRNA.对照组除AFP mRNA呈弱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第7,14,21天,诱导组CK18阳性率分别为71.4%.75.9%,80.6%:A1b阳性率分别为75.0%,79.7%.81.1%.而对照组第7天CK18和A1b阳性率仅2.3%,1.7%,与诱导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_(CK18)=1.97×10~(-5),P_(A11b)=3.08×10~(-6)).结论:BMSCs在体外可以被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诱导率最高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寻找生物人工肝和肝细胞移植需要合适的肝细胞来源,研究不同诱导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体外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应用贴壁法对MSC进行分离和培养后,应用胆汁化血清及肝细胞生长因子不同诱导方式对之进行诱导分化,研究MSC转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可能性,并进行转化的鉴定。结果:经贴壁分离和培养的MSC在5%胆汁化血清诱导作用下,21 d后可分化为形态似肝细胞样的细胞,经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该细胞可表达细胞角蛋白18(CK18)和甲胎蛋白(AFP),且原位杂交显示,在培养的第35天,部分细胞还可合成清蛋白,与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有着相似的诱导效果。结论:在合适的条件下,MSC可向肝细胞方向转化,且本方法操作简捷,胆汁化血清易于获得,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向肝细胞祥细胞的诱导分化,观察诱导分化细胞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急性肝损伤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并纯化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培养基中加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纤维生长因子-4(FGF-4)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OF),分别于7、14、21、28 d观察细胞形态变化,采用RT-PCR方法检测细胞白蛋白(ALB)、甲种胎儿球蛋白(AFP)、细胞角蛋白-18(CK-18)的mRNA表达.将诱导分化28 d的细胞经DAPI染料染色后,经门静脉注入同种异体大鼠体内,经24、48、72及168 h分批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组织内荧光细胞的分布.大鼠腹腔注射硫代乙酰胺制作急性肝衰竭模型,将1×106及5×106个诱导分化细胞经门静脉注入大鼠体内,经48、168 h采血查肝功,168 h处死大鼠,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大鼠间充质细胞经上述3种细胞因子诱导后,形态和生物学行为方面都发生向肝细胞样细胞方面的转化,经门静脉注入大鼠体内后,有大量该种细胞在肝组织内分布,24 h荧光细胞最多,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可持续7 d.骨髓间充质细胞的诱导分化细胞经门静脉注入肝损伤模型大鼠体内后,大鼠肝功能有所好转,注入1×106细胞大鼠ALT由注入前238.0±113.5 U/L,48 h后降至189±68.4 U/L,168 h后降至149.0±54.2 U/L,TBIL由注入前2.9±1.6 μmol/L,48 h至3.0±1.4 μmoI/L,168 h至1.3±0.3 μmol/L;注入5×106个细胞者(ALT)由注入前238.0±113.5 U/L,48 h后降至169.7±46.0U/L,168 h后降至103.7±46.0 U/L,TBIL由注入前2.9±1.6μmol/L,48 h至2.9±1.3μmol/L,168 h至0.9±0.3 μmol/L.结论:大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可在某些细胞因子的诱导作用下发生类肝细胞样转化,将转化细胞经门静脉植入同种异体大鼠体内后可在肝组织内存活并对大鼠肝损伤有一定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7.
体外诱导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样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能否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并探索其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的分化机制。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正常产妇脐血,用相对密度为1.077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MNC,进而采用贴壁培养法获得MSC,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际志。分别用HGF、FGF4、俩者联合、无生长因子四种处理因素,及含2%FBS的DMEM,1×ITS讲行诱导培养,并于诱导前及诱导后的第7、14、21、28天留取细胞,RT~PCR法检测AFP、白蛋白及C-met FGFR2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AFP、白蛋白、抗肝细胞抗体和CK18的表达,PAS法进行糖原染色,分析是否诱导出肝细胞样细胞。结果 MSC强表达CD29、CD44,不表达CD34。诱导后7,21天分别检测出AFP,白蛋白mRNA及蛋白的表达,28天检测出CK18、抗肝细胞抗体的表达,21天、28天均可检测到糖原染色阳性细胞,随诱导时间的延长C-met,FGFR2 mRNA表达增高,HGF FGF4诱导组肝系细胞标志阳性率均高于单独生长因子诱导组(P<0.05);单独生长因子诱导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无生长因子诱导组在以上时间点均未检测到上述指标。结论HGF、FGF4均能诱导人脐血MSC分化为具有肝系细胞表型和功能的细胞,且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有联合作用。生长因子与其相幢受体之间,可能存在正反馈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是一类具有自我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在特定条件诱导下可向多系细胞分化.近年来,MSC向肝系细胞分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系列实验证明MSC在一定条件下可向肝细胞分化.其向肝细胞分化的机理以及诱导分化条件的优化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样分化的微环境因素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促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心肌样分化的微环境因素。方法:分离大鼠MSCs并传至第6代,随机分为混合培养组、条件组及对照组,分别将MSCs与大鼠心肌细胞共同培养(混合培养组),或将心肌细胞培养上清液加入MSCs培养体系(条件组)。1周后,检测MSCs的心肌特异性蛋白titin、Cx43及MHC表达情况。结果:MSCs能在心肌细胞培养上清液及与心肌细胞共同培养中正常生长;条件组MSCs表达titin、Cx43显著增加,但未观察到肌小节样结构;混合培养组MSCs可表达上述蛋白,且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肌小节样结构,与心肌细胞交界面上有Cx43的聚集。3组MSCs均未检测到MHC表达。结论:心肌细胞自身、源于心肌的体液因素及MSCs分化过程中形成的感应器是MSCs心肌样分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体外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进行纯化、扩增及向心肌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并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心肌样细胞相关特性分析。方法采用体外纯化、扩增后的第4代hMSCs在体外经5μmoL/L5-杂氮胞苷诱导24h后继续培养8W,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方法鉴定心肌特异性蛋白心房钠尿肽(ANP)和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后细胞表面抗原(CD31、CD34、CD45、CD90)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技术分析肌球蛋白重链(β—MHC)和肌钙蛋白T(cTnT)等相关基因在分化过程中的动态表达。结果hMSCs诱导前为纺锤形,诱导后第2天部分细胞即开始发生形变,呈球形或短棒状,1w后胞浆中颗粒增多,约20%~30%细胞呈毛刷样变化;hMSCs表面抗原CD31、CD34、CD45在诱导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90未诱导时表达呈弱阳性,诱导后明显增高(P〈0.05);ANP和CX43在诱导前无表达,诱导后第2周开始表达且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强,但CX43在诱导后第5周表达量开始降低。β—MHC和CTNT基因分别在诱导后第1周和第4周时表达开始增强。在第6周时均达到高峰,第8周时表达开始衰减。结论hMSCs在体外经纯化、扩增和诱导后可表现心肌样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为hMSCs临床移植治疗提供可靠、安全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的体外培养和低氧对于BMMSC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断颈处死后于75%酒精中浸泡5 min.用全骨髓贴壁法培养细胞,选取生长状态良好的第3代细胞进行鉴定.以单克隆抗体CD45、CD90行流式细胞术鉴定大鼠BMMSC.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定第3代BMMSC以及低氧处理的第3代BMMSC的增殖情况.结果 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并培养SD大鼠BMMSC;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第3代BMMSC表面特异性标志CD90表达率为96.0%,而非BMMSC表面标志CD45仅为2.5%.MTT结果显示低氧条件下的BMMSC比常氧条件下增殖速率高,并且光镜下观察到细胞状态均一,折光性更好.结论 用全骨髓贴壁法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出纯度较高的SD大鼠来源BMMSC,低氧环境可以刺激BMMSC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在体外容易扩增培养,是一种治疗心梗理想的种子细胞,通过诱导剂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为心肌样细胞是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就目前常用的诱导剂作一概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5-氮胞苷对骨髓间质干细胞(BMMSC)体外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BMMSC体外培养,使用终浓度为10 μmol/L的5-氮胞苷(5-aza)对其定向诱导,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BMMSC体外经5-aza诱导4周,肌钙蛋白及Connexin43表达阳性,电镜下在部分细胞内肌节样结构及细胞间形成缝隙连接.结论BMMSC可以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  相似文献   

14.
p38抑制剂对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SB2 0 3 5 80和PD980 5 9对骨髓间质干细胞 (MSC)分化为脂肪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 Paque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成人肋骨骨髓MSC ,体外扩增 ,流式细胞仪进行表面标志的检测。用地塞米松、3 异丁基 1 甲基黄嘌呤 (IBMX)、胰岛素、消炎痛等定向诱导MSC分化为脂肪细胞 ;分化诱导液中加入不同剂量的SB2 0 3 5 80、PD980 5 9,观察其对脂肪细胞形成的影响。结果 成人骨髓MSC在体外扩增 15代可获得 ( 2~ 3 )× 10 12 个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 9、CD44、CD90 、CD10 5、CD166表达阳性 ,CD14 、CD3 4 、CD45、CD11a为阴性。诱导 48h后 ,细胞内有脂滴出现 ,随着时间延长 ,脂滴逐渐增加并融合为脂泡。细胞计数结果显示 85 %以上细胞转变为脂肪细胞。细胞由梭形转变为圆形或多角性。加入不同剂量SB2 0 3 5 80均可抑制骨髓MSC分化为脂肪细胞 ,但PD980 5 9对MSC分化为脂肪细胞无明显影响。结论初步证明丝裂原激活蛋白酶 p3 8的活化可能在骨髓MSC分化为脂肪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体外分离方法获得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形态、增殖能力和纯度。方法分别采用直接贴壁法和密度离心法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采用MTT法绘制第3代细胞的生长曲线并计算对数期倍增时间;将1×105个第3代细胞连续培养扩增至第30天并计数细胞总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细胞CD31、CD34、CD73、CD105和CD166等表型。结果两种方法获得的MMSCs均呈长梭状成纤维样细胞形态;直接贴壁法获得的细胞首次传代时间为10d,对数生长期倍增时间为30±5.6h,而密度离心法细胞首次传代时间为18d,对数生长期倍增时间为38±7.2h;连续培养至第30d时,直接贴壁法细胞总数约为密度离心法细胞的15倍;直接贴壁法第3代细胞表达CD73、CD105和CD166的阳性率均低于密度离心法(P〈0.05)。结论应用直接贴壁法和密度离心法均可有效分离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贴壁法分离的细胞增殖能力更强,而密度离心法分离的细胞纯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体外扩增和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变化,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MSCs细胞,用MesencultTM培养基和贴壁培养法培养、纯化和扩增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29和CD90分子表达率。采用20 ng/ml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 ng/ml新型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和20 g/L二甲基亚砜(DMSO)、5 mmol/Lβ-巯基乙醇(BME)分别诱导BM-MSCs;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表达情况。结果BM-MSCs细胞增殖迅速,3周可传代培养;BM-MSCs传十代扩增1-2×10^3倍。分离和扩增BM-MSCs CD29、CD90强表达率分别为95.02%、93.81%。药物诱导后的BM-MSCs发生轴突等神经元样细胞变化,阳性表达NSE、GFAP、VIM分子。结论人BM-MSCs能体外培养和扩增,并能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在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转化为神经元细胞的规律、效率及长期存活的条件.方法采用β-巯基乙醇为诱导剂,在体外诱导6 h后,改用诱导维持液使诱导后的细胞在诱导维持液中存活6 d.用细胞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标记蛋白的表达.结果诱导6 h,诱导后的细胞尼氏染色胞浆中可见深蓝色的尼氏体形成;细胞表达NSE、NF-M,而不表达GFAP;NSE、NF-M阳性细胞数超过80%以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诱导6 h,诱导后的细胞表达Nestin,而无MAP-2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Nestin的表达逐渐减少,而出现了MAP-2的表达.结论β-巯基乙醇在体外可定向诱导hMSCs经神经干细胞转化为神经元细胞,而且诱导后的神经元细胞逐渐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8.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体外定向诱导为成骨细胞,探讨理想而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成人骨髓MSC体外诱导培养体系。方法:体外分离、扩增成人骨髓MS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采用基础诱导培养液[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L-抗坏血酸加不同浓度的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recombinant human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l,rhTGF-β1)]诱导成人骨髓MSC体外分化为成骨细胞。利用倒置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碱性磷酸酶(ALP)染色、ALP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成人骨髓MSC增殖和分化情况。结果:成人骨髓MSC的增殖和分化作用和rhTGF-β1有剂量依赖关系,低浓度时促进增殖,高浓度抑制增殖,5μg/L浓度达到高峰,其浓度升高促进MSC分化。结论:含有rhTGF-β1 5μg/L的基础诱导培养液是理想且有临床实用价值的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为成骨细胞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