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应用动态心电图腚量观察50例健康人、78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结果显示:CAD患者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组24小时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着差、相邻正常心动周期的差值均方的平方根以及相邻正常心动周期差值>50ms的个数所占的百分比均低于心绞痛组。  相似文献   

2.
应用动态心电图仪,定量观察了60例健康人(其中青年及老年人各30例)、30例老年心衰患者、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结果显示:健康老年人24小时正常R-R间期标准差(STSD)为123.5±18.8ms,24小时内连续5分钟节段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数(SD)为45.4±11.3ms,24小时内连续5分钟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为112.3±18.3ms,24小时内每2个相邻R-R间期大于50ms的绝对数(RR_(50))为5666.6±6249.2,低频频域测量(LFPSD)544.2±286.4ms ̄2/Hz,高频频域测量(HFPSD)90.7±121.2ms ̄2/Hz,均明显低于青年人(P<0.001)。老年心衰患者的HRV明显低于健康人,两组间的STSD、SD、SDANN、LFPS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糖尿病患者STSD、SD,SDANN,LFPSD均明显低于健康人(P<0.01)。提示心率变异性可作为判断老年人糖尿病、心衰等预后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24h心电图中全部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HRV改变及其与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功能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关系。结果显示:AMI后2~3d的SDNN(60.53±20.60ms)较正常对照组(130.20±30.41ms)显著降低(P<0.001),并与CK-MB峰值呈显著负相关(r=-0.48,P<0.05);服用美多心安者的SDNN显著高于未服者(61.27±13.44msVS47.53±11.25ms,P<0.05);心功能Ⅱ~Ⅳ级者SDNN显著低于Ⅰ级者(49.71±18.10msVS68.52±18.80ms,P<0.01);住院期间死亡者SDNN显著低于存活者(42.25±6.45msVS62.56+20.63ms,P<0.01);SDNN<50ms者的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50ms者(31%VS0,P<0.05)。提示AMI早期心脏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而迷走神经活动受抑制,其改变的程度与心功能损害和梗塞面积相关;AMI早期测定HRV可获得重要临床信息和有助于对患者作早期危险性的分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QT间期离散度(QTd)和(或)JT间期离散度(JTd)的增加与扩张型心肌病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26例扩张型心肌病(NYHAII~IV级)患者与20例健康者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d及JTd。并对全部患者随访16~38个月。结果:2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性死亡17例(65.4%)。死亡组QTd及JTd分别为78.7±42.4和80.7±38.6ms,明显高于存活组(47.8±20.6和50.2±16.1ms)和正常对照组(39.6±12.2和42.5±15.1ms),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QTd<60ms、60ms<QTd<100ms和QTd>100ms的死亡率分别为33.3%,75.0%和100%,差异显著(P<0.05),猝死率分别为0%、16.7%和100%,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QTd明显增加的患者远期死亡率显著高于QTd正常或轻度增加的患者,并可能与猝死发生有关。提示QTd(或JTd)可作为判断预后的独立参数。  相似文献   

5.
对2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及10例健康正常人的24h动态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每4min计算1次R-R间期标准差(s),以s<50ms、50~100ms、>100ms的心跳所占的时间百分比(Ps<50、Ps50~100、Ps>100)作为评价心率变异性(HRV)的指标,发现CHF患者较正常人Ps<50、Ps50~100增加,而Ps>100降低(均P<0.05),证明了CHF患者存在HRV降低的现象。并认为其降低可能与心衰时交感神经系统反射调节异常有关;HRV可作为CHF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Holter,测定40~49,50~59,60~69以及70岁以上4个年龄段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并与相应年龄的对照组进行比较,指标为时域法的24h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结果:缺血组与对照组各年龄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41.52±28.92msVS93.72±27.54ms;132.42±27.63msVS93.19±33.18ms;121.84±27.87msVS74.50±24.01ms;110.31±23.96msVS63.93±23.73ms,P均<0.01;对照组及缺血组的HRV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组内比较,P均<0.01),呈完全负相关(r(对照组)=-0.95,r(缺血组)=-0.98)。随访发现缺血组中HRV≤50ms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SCD)9例和室性心动过速1例;>50ms者发生SCD2例。  相似文献   

7.
应用长程心电图分析系统对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入院后第2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RTCA)后第1,3,30日以及148例健康中、老年人(对照组)24h心电图进行心率变异(HRV)分析。结果:UAP组24h连续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h内连续5min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i)、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两个正常心动周期差值大于50ms个数占总搏数的百分比(PNN50)、低频功率(LF)及高频功率(H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2.7±14.3msvs128.9±17.8ms、78.8±10.6msvs118.6±19.1ms、19.3±7.7msvs29.8±12.7ms、3.6±1.7%vs6.5±5.5%、317.2±148.3ms2vs476.5±287.3ms2,P均<0.05),而LF/HF高于对照组(3.5±1.3vs2.4±1.1,P<0.05)。PTCA术后30天UAP患者HRV逐渐恢复正常。结果提示UAP患者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下降,而以后者更明显;PTCA后HRV逐渐恢复,说明PTCA能改善UAP患者的HRV。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纺变异性。方法 对34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人工确认窦性心博后,经计算机处理,算出心率变异(HRV)的时域和频域的各项指标。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的平均心动周期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rMSSD)、相邻 R-R间期差值〉5ms的百分比(PNN50)、低频(LF)、高频(HF)及LF/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的心率变异性测定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较早期的心率变异性(HRV)改变及其预后意义,探讨不同梗塞部位,心功能,溶栓与再通过HRV的影响。方法 AMI患50例,Holter记录在胸痛发作24小时之内开始进行,平均(13.6±7.9)小时,健康对照组50例。结果 (1)AMI组HRV各项指标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统计学达显意义,并且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低频等成分失去了昼夜间的差异。AMI患24小时HRV  相似文献   

10.
发作性心肌缺血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24h动态心电图为检测手段,对有无发作性心肌缺血者各40例进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以24h正常R-R的标准差(S)0~50ms,51~100ms和>100ms所占全部记录时间的百分率(Ps0~50、Ps51~100和Ps>100)为评价HRV的指标.结果:有发作性心肌缺血组的Ps0~50、Ps51~100和Ps>100分别为6.57±3.72、37.44±12.38和56.21±15.48,无发作性心肌缺血组分别为4.72±3.51、29.89±14.95和65.32±18.01,两组间各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前者的HRV明显低于后者.提示,心肌缺血可造成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HRV降低.  相似文献   

11.
姚玲  刘平 《实用老年医学》1999,13(5):246-247
目的 观察阿替洛尔对老年冠心病人心率变异性( HRV) 的影响,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将86例老年冠心病人分为阿替洛尔组和对照组。阿替洛尔组在硝酸酯类扩冠药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替洛尔6-25 ~12-5 m g ,每日1 ~2 次,用24h Holter 资料对2 组的HRV 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 阿替洛尔组HRV 参数中反映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双重活性的SDNN(121-97 ±26-20) ms 、SDANN(107-77 ±25-90) ms 、SDNNindex(50-13 ±18-01) ms 及LF(398-81 ±281-12) ms2·Hz- 1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 P< 0-05) 。 结论 阿替洛尔对HRV 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善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失衡而实现的,其对预防冠心病人恶性心律失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的QTc离散度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分析109例经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证实的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QTc离散度(QTcd),以41例临床疑有冠心病而冠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结果显示:冠心病各组QTcd均明显大于对照组(62.29±22.19ms、73.44±23.77ms、100.00±20.19msvs35.19±14.18ms),P均<0.001。陈旧性心肌梗塞组的QTcd明显大于心绞痛组(73.44±23.77msvs62.29±22.19ms),P<0.05;陈旧性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组QTcd显著大于陈旧性心肌梗塞组(100.00±20.19msvs73.44±23.77ms),P<0.001。前壁与下壁心肌梗塞患者QTc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73.50±24.34msvs73.33±23.87ms,P>0.05)。冠脉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者QTcd(分别为76.18±24.25ms、78.00±28.58ms和80.21±25.14ms)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不同临床类型冠心病患者心肌复极存在明显差异,陈旧性心肌梗塞伴室壁瘤形成者QTcd增大最显著,QTcd与梗塞部位及冠脉病变支数无关。  相似文献   

13.
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方法:对47例健康查体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87例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服苯那普利前后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心率功率谱时域和频域指标。 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用药前和用药后时域相邻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高频功率和总功率、低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值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正常对照组,以上指标在原发性高血压组用药前后亦呈显著性变化。Ⅲ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SDNN,高频功率和低频功率及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值与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P<0.05,显示植物神经功能损害与病情呈正比。各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苯那普利治疗后心率变异损害均有改善和血压有效下降。正常对照组及原发性高血压组间其年龄、性别、心率、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标准差、相邻正常RR同期差值大于 50 ms的窦性心律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极低频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苯那普利在降压的同时,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14.
急性大脑半球梗塞患者24小时心率变异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塞患者24小时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与岛叶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6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和39例对照的24小时心电信号,分析其心率变异性变化。结果岛叶梗塞组、非岛叶梗塞组和腔梗塞组与对照组比较,仅发现岛叶梗塞组心率变异性指标HF、RMSSD、PNN50下降和LF/HF增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岛叶及其联系纤维受损在脑梗塞患者心率变异性变化中起主要作用,岛叶病变患者有明显的心脏迷走神经活性降低,心脏交感神经活动优势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单盲分析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24小时内首次心电图QTc离散度(QTcd)。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组(n=10)QTcd为75.1±45.2ms,非室颤组(n=60)则为32.0±15.3ms,健康对照组(n=20)为27.2±7.1ms。室颤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前壁心肌梗塞者(n=30)QTcd为36.3±31.1ms,下壁心肌梗塞者(n=40)则为39.5±22.5ms。QTcd≥40ms25例,发生室颤9例(36%),而QTcd<40ms且QTc<440ms的29例中,无一例发生室颤。结果提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后室颤的发生与QTcd明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6.
对25例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地高辛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及心率变异(HRV)。结果显示:NE基础值与HRV时域指标基础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或<0.01)。地高辛治疗前后的NE相比(291±80pg/mlvs213±82pg/ml),P<0.001。24小时平均RR间期及24小时正常RR间期标准差由治疗前的727±123ms及67.7±21.8ms分别增加至777±122ms及87.2±29.2ms(P均<0.05);24小时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小时正常相邻RR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所占百分比(PNN50)及高频(HF)由治疗前的36.3±30.6ms、5.3±5.5%及37.1±21.2ms2分别增加至56.1±43.7ms、10.8±10.6%及79.9±58.2ms2(P值<0.05至<0.01);低频(LF)由治疗前的118.9±133.2ms2增加至171.2±172.8ms2(P<0.005);NE下降幅度与时域指标增加幅度均呈正相关。HRV多数时域指标增加幅度及其绝对值与血清地高辛浓度呈正相关,以RMSSD和PNN50尤为显著(P?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率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死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近来证明心率变异性是反映心脏自主神经活动的一项无创性指标,本文旨在研究II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方法:应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测定了72例II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指数和心率,并与50例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人比较。结果:II型糖尿病患者心率变异指数比正常人明显减低(23.44±7.87比38.73±10.68,P<0.01)。且24小时平均心率和最慢心率比正常人增快(78.6±8.5比70.3±6.2,P<0.01;57.0±8.9比48.6±5.2,P<0.01)。其中22例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率变异指数减低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II型糖尿病患者(82%比48%,P<0.05)。结论:II型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张力升高,迷走神经张力减低,伴有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更显著,这可能意味着患者日后发生心性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增加与室颤的关系   总被引:97,自引:0,他引:97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62例发病48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了测定。结果:AMI早期原发性室颤患者QTb及JTd显著高于非室颤组(QTd107.50±35.80ms,48.90±17.90ms,P<0.01。JTd107.50±31.00ms,52.60±190.00ms,P<0.01)。提示:QTd或JTd增大,室颤发生可能性增大。认为:QTd和(或)JTd  相似文献   

19.
心率变异性检测对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对老年心肌梗死(心梗)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心梗组102例和健康对照组30例的HRV时域6项指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心梗患者平均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SD的标准差(SDSD)、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的均值(rmSASD)低于健康人,分别为(32±14)ms比(43±17)ms、(11±7)ms比(15±7)ms和(20±10)ms比(28±18)ms(依次为P<0.01、P<0.05、P<0.05);心梗后心源性死亡者SD低于存活者〔(25±13)ms比(33±13)ms,P<0.05〕,其中多壁心梗死亡者SD更低于单壁死亡者〔(16±3)ms比(20±3)ms,P<0.05〕。结论心梗对HRV有明显影响,HRV可作为确定心梗危险分层和预测心梗预后的一个指标,定期检测HRV对判断心梗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心率变异时域分析对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对82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率变异(HRV)和心率(HR)检测。82例分为五组:A组(无血管合并症)30例、B组(合并大血管病变)11例、C组(合并小血管病变)12例、D组(同时合并大、小血管病变)19例和E组(心肾功能不全)10例,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糖尿病各组HRV显著降低,A组仅24h内全部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104.20±29.19ms)和24h内5min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index,93.73±27.58ms)降低(对照组分别为127.52±38.57ms和116.19±35.70ms),P均<0.01;HR异常主要表现为夜间平均HR增快,白昼平均HR仅E组(86.76±11.36bpm)高于对照组(76.38±9.40bpm),P<0.01。表明糖尿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受累,白昼心率增快可能是病情严重的征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