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M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5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误诊的6例,以提高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诊断水平。方法:利用临床资料,细胞形态,遗传学检查分析6例误诊病例。结果:52例ITP中6例是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MDS。其中3例染色体异常,2例最终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结论:单纯血小板减少可以是MDS的首发症状,与ITP鉴别,可以避免一些无效的可能有害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早期表现的恶性疾病。方法:对单纯血小板减少为早期表现的13例患者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MM3倒,恶组1例,急性白血病M5型3例,鼻咽癌骨髓转移1例,MDS2例。肺癌3侧。结论:单纯血小板减少的恶性疾病患者有时外周血分类无特殊,对此类患者应常规骨穿加活捡,以免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83例不同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包括24例急性白血病(AL),2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3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将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初诊时ITP、AL和MDS患者的PTJT和PC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ITP患者的MPV和PDW明显高于AL、MDS患者以及正常对照组(P〈0.01),AL和MDS患者的PDW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二者的MPV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ITP、AL和MDS患者缓解后PLT和PCT明显上升,而PDW下降,与未缓解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ITP缓解组的MPV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0.01),而AL和MDS缓解组的MPV值与未缓解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其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方法分析4例MDS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病例资料。结果本文4例MDS其突出表现并非以贫血为主,而是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特征。初诊均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而行波尼松治疗。虽2例首次治疗血小板呈一度恢复正常,但随之即下降;2例按ITP治疗无效。4例随病情进展均出现2系甚至3系血细胞减少及不同程度病态造血,其中1例最终转RAEB(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粒细胞增多);1例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结论此类患者病史主要表现出血,容易误诊,早期观察病态细胞及多指标联合检测综合分析对诊断有帮助;同时动态随访对确诊MDS及防止MDS漏诊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MDS-RT患者均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骨髓呈现巨核细胞成熟障碍,伴有少量小巨核细胞;但给予激素、甚至脾切除(病例2)后疗效均不显著。结论 MDS-RT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早期常表现为难治性ITP,诊断比较困难,临床上需要密切随访并进行骨髓形态学和染色体核型检查,以便尽早确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检查及巨核细胞形态学指标在血小板减少时的价值。方法:对5 6 1例血小板减少患者进行了骨髓分析,并对巨核细胞的分化及其形态等进行了观察。结果:血小板减少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各种急性白血病(AL )患者最为常见,分别占38.7%和2 4 .6 % ;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AL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明显减少(P<0 .0 1) ;ITP、AA、AL 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巨核细胞明显成熟障碍,伴有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数量减少;MDS及AL时巨核细胞有病态造血。结论:骨髓巨核细胞的分化及形态观察在血小板减少时查找原因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对于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重视骨髓巨核细胞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的血液学异常。方法:40例pSS患者全部行外周血细胞分析,其中20例行骨髓形态学检查。40例pSS患者外周血细胞检查结果与正常值下限对比分析。结果:40例pSS患者均存在血液学异常,主要为血细胞减少,其中4例合并严重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10×109个/L,3例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AIHA),2例合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of the refractory cytopenia with multilineage dysplasia,MDS?RCMD),1例合并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1例合并急性髓系白血病?M2型(acute myeloid leukemia?M2,AML?M2),1例合并B细胞淋巴瘤。结论:pSS相关的血液系统损害可波及一系、二系甚至三系,极少数pSS首发表现为MDS、TTP、AML和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单纯血小板显著减少的病因,以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对138例单纯血小板显著减少(血小板〈50×109/L,白细胞、血红蛋白均在正常范围)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8例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0例,风湿性疾病7例,急性白血病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脾功能亢进2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例。结论单纯血小板明显减少的患者病因复杂,临床医生应全面考虑,及时找到病因,方能避免贻误诊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RPs)和P-选择素联合检测在各种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84例血小板减少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4例,脾功能亢进(HS)12例,急性白血病(AL)1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6例]患者全血中RPs百分率和绝对值以及P-选择素水平,观察其在各种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变化,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正常组RPs百分率(7.72±3.06)%,RPs绝对值(13.34±7.48)×10 9/L,P-选择素水平(2.32±1.78)%;(2)IOT患者RPs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A、HS、AL、MDS患者RPs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ITP、AA、HS、AL、MDS患者RPs绝对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3)ITP、AL、MDS患者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AA、HS患者P-选择素与正常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RPs百分率、RPs绝对值和P-选择素水平能反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骨髓血小板的生成能力及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破坏状况,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对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越来越多见,药物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药物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药物免疫性三种因素致血小板减少。本文对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23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吸取教训,用药要慎重。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l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0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10例外周血系均在正常范围的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采用ELSIA法进行PAIgG、PAIgA、PAIgM3项联合检测。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血液系统肿瘤、肝病患者PAIg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TP、AA、血液肿瘤组及肝病组患者的PAIgG、PAIgA、PAIgM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Ig的检测有助于了解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引起单纯血小板减少的多种病因并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对此类疾病的正确诊断率。方法整群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的93例单纯血小板减少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3例患者中引起单纯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病因是血液系统疾病74例(占79.6%),其中良性疾病66例(占70.9%),恶性疾病8例(占8.6%),非血液系统疾病19例(占20.4%);血液系统疾病和非血液系统疾病就诊时血小板计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系统与非血液系统男女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必须对单纯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检查自身免疫指标、骨髓细胞形态进行确诊。结论很多种疾病可引起血小板减少,必须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对该类患者进行较长时间随访。  相似文献   

13.
8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造血系统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坚 《浙江实用医学》2003,8(3):151-151,15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造血系统异常情况。方法:通过对82例SLE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发现贫血最常见,其中贫血并发血小板减少25例,并发白细胞减少13例,全血细胞减少4例,单纯血小板减少3例,溶血性贫血3例。结果:82例病人经过皮质醇激素及(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多数患者外周血象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血小板及白细胞上升明显。结论:SLE可发生诸多造血系统改变,其中免疫性血细胞减少与SLE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最察备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激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成药升血小板胶囊。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87.5%,临床观察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升血小板胶囊配合激素更能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5.
121例血小板减少症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引起单纯血小板减少的多种病因及诊断方法,以提高对此类疾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 对近3年血液科门诊及住院共121例以血小板减少为初诊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1例患者中导致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病因是造血系统良性疾病73例(占60.3%),造血系统恶性疾病17例(占14.1%),非造血系统疾病28例(占23.1%),还有原因未明的3例(占2.5%);无论是造血系统疾病还是非造血系统疾病,初诊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数值分布比例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类疾病出血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造血系统良性疾病比较造血系统恶性疾病的男女构成比明显增高(P<0.05)。对于单纯以血小板减少为最初表现的患者,其中76%的病例需通过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得到及时确诊和鉴别诊断。结论 通过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资料的观察分析,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很多,必须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而骨髓检查乃是一项重要的确诊及排除诊断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和血块收缩不良,骨髓中巨核细胞的发育受到抑制。近年研究支持原发性血小板减少与免疫机制有关。因此认为应改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见于小儿各年龄时期,按其类型可分为急性型(小于或等于6个月)与慢性型(大于6个月)。  相似文献   

1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外周血表现为一系、两系或三系减少,骨髓表现为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细胞过度凋亡。但以单纯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病例较少见。现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7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ffi,ITP)是一种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外周血的血小板免疫性破坏,使其寿命缩短,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成熟障碍,血液中出现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等特点.依其表现可分急性及慢性两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多见成人,以女性常见.  相似文献   

19.
16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162例妊娠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18例,占11.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24例,占14.8%,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组)98例,占60.4%。妊娠期血小板平均值ITP组、PIH组与PAT组分别为25.4±16.2,42.5±18.7,76.2±23.4、61.3±13.5(×109/L),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产后血小板恢复正常平均所需时间ITP组、PIH组与PAT组分别为23d、6d、4d。各组输注浓缩血小板治疗或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前及治疗后d4血小板均有显著差异(P<0.05);单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及治疗后第四天血小板ITP组、PIH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PAT组治疗前后血小板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积极查找病因,根据不同的病情给予恰当的治疗。给予输血小板、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IVIgG)等综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王芙蓉 《吉林医学》2012,33(28):6099-610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中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48例(6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5例(18.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8例(10.0%),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5例(6.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2例(2.5%),肝炎肝硬化2例(2.5%);随血小板水平的增加,经阴道分娩比例上升,但主要分娩方式仍为剖宫产。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应根据病因、血小板计数及产科情况而采用合理的治疗方法及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