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对Q及N型Ca2 通道在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中的功能进行研究。方法:成年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其中15只为对照组(仅仅手术游离兔膀胱颈而不做结扎梗阻为对照组),15只为膀胱出口不全梗阻8周尿流动力学证实为不稳定膀胱者为实验组。模型成熟后,采用急性酶法分离及传代培养的方法获得单个膀胱平滑肌细胞。运用膀胱平滑肌M受体激动剂和Q及N型Ca2 通道阻滞剂,进行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Ca2 浓度变化;了解膀胱平滑肌细胞是否存在Q及N型Ca2 通道;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一步证实膀胱平滑肌细胞上是否存在Q及N型Ca2 通道及其变化。结果:共聚焦显微镜及免疫组化均证实膀胱平滑肌细胞膜存在Q及N型Ca2 通道,且不稳定膀胱平滑肌细胞膜之Q及N型Ca2 通道数量明显增多。结论:膀胱平滑肌细胞Ca2 及其通道病理性改变是出现不稳定膀胱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程文  高建平  张征宇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5,18(9):787-789,i0011
目的:对Ca^2+在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成年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30只,其中15只为膀胱出口不全梗阻8周,尿流动力学证实为不稳定膀胱者为实验组,15只仅手术游离兔膀胱颈而不做结扎梗阻为对照组。模型成熟后,采用急性酶法分离及传代培养的方法获得单个膀胱平滑肌细胞。对培养的第一代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模型膀胱平滑肌细胞静态Ca^2+浓度。结果:静息状态下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平滑肌细胞内Ca^2+浓度明显增高(Ca^2+超负荷)。结论:膀胱逼尿肌细胞Ca^2+病理性改变是出现不稳定膀胱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兔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动物模型,并观察其尿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取雄性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对照(假手术)组和梗阻组各15只。不全梗阻性手术后第8周,在氯胺酮和氟哌利多全麻下行尿流动力学等检侧。结果:梗阻8周后,梗阻组兔的膀胱尿流动力学主要参数较对照组有显著变化。梗阻组不稳定膀胱的发生率为60%。该膀胱出口不全梗阻动物模型无论从膀胱的病理或尿流动力学的改变,均与人类慢性膀胱出口不全梗阻类似。结论:这一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研究人类慢性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疾病的病理、病理生理变化及治疗提供了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4.
杨四文  殷波 《四川医学》2012,33(5):748-751
目的观察膀胱逼尿肌不稳定(DI)中钙激活钾通道(BKCa)电流变化,探讨BKCa在DI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膀胱出口部位梗阻法建立大鼠DI模型,取其膀胱平滑肌,酶消化分离单个平滑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BKCa宏观电流,比较其电流密度在DI和正常大鼠中的变化。结果大鼠膀胱平滑肌细胞表达较为丰富的BKCa电流,具有其他平滑肌细胞BKCa相似的电生理特性,即外向整流特性,能够被BKCa通道特异性阻断剂IbTX(300 nM)阻断。DI大鼠膀胱平滑肌BKCa在多个膜电位时电流密度明显下降,在膜电位为+60时电流密度由(32.42±7.97)pA/pF(n=21)下降到(20.56±4.63)pA/pF(n=18),两组相比,P<0.01。结论 BKCa可能参与了大鼠膀胱DI的发生,调控DI时BKCa通道活性可能作为治疗DI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5.
稳定和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收缩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Ca^2+在膀胱逼尿肌收缩和舒张调节作用的研究,发现Ca^2+在稳定和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中有显著性变化。这些变化在膀胱的功能紊乱中是致病因素还是继发改变,尚待进一步探讨。但膀胱逼尿肌细胞的这些特殊变化给了人们治疗不稳定膀胱一个新启示。  相似文献   

6.
内皮素-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平滑肌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内皮素 1 (ET 1 )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平滑肌组织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 1 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 (实验组 ,梗阻 6周 )及 1 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对照组 ,术后 6周 )膀胱壁组织 (分为膀胱体部及颈部平滑肌组织 )中ET 1进行研究。 结果 :尿液中ET 1含量实验组较对照组膀胱壁的膀胱体部平滑肌组织ET 1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膀胱颈部平滑肌组织ET 1含量无明显变化 (P >0 .2 )。实验组膀胱重量明显增加 (P <0 .0 0 1 )。 结论 :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的膀胱壁结构改变及功能紊乱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内皮素 1受体 (ET 1R)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变化和意义。 方法 :采用受体的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技术 (RBA) ,对 1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 (兔不全梗阻性膀胱模型 ,梗阻 6周为实验组 )及 1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术后 6周 (对照组 )的膀胱体及膀胱颈部平滑肌组织ET 1R进行研究。结果 :在膀胱体平滑肌组织中ET 1R结合量 ,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P <0 .0 2 ) ,而膀胱颈平滑肌组织中ET 1R结合量无明显变化 (P >0 .2 )。实验组较对照组的膀胱重量明显增加 (P <0 .0 0 1)。 结论 :兔不全梗阻性膀胱的膀胱体平滑肌组织中ET 1R结合量明显增多。ET 1具有收缩平滑肌和促平滑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有丝分裂 )的作用 ,故ET 1R的上调是导致兔不全梗阻性膀胱壁结构改变及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内皮素及其受体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改变和意义.方法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1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兔不全梗阻性膀胱[1,2]为实验组分梗阻3周组及梗阻6周组)及1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为对照组,分为术后3周组和6周组)的兔血桨、尿液及膀胱平滑肌组织中内皮素-1及其受体进行研究.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血浆与尿液中内皮素-1含量均明显增高(血浆3周组与血浆6周组均为P<O.05;尿液3周组与6周组均为P<0.001);实验组较对照组膀胱体部平滑肌组织内皮素及其受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膀胱颈部平滑肌组织内皮素-1及其受体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2);实验组膀胱重量明显增加(P<0.001).结论内皮素-1具有收缩平滑肌和促平滑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有丝分裂)作用,内皮素及其受体的上调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为其膀胱壁结构改变和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血浆、尿液中内皮素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含量的上调与兔不全梗阻性膀胱壁结构的改变与功能紊乱的病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可作为膀胱出口梗阻诊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
兔膀胱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建立兔膀胱平滑肌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方法:成年新西兰白兔2只(正常及梗阻各1只),采用酶法分离技术获得膀胱平滑肌细胞后,于10%小牛血清的DMEM中培养,观察细胞形态和扩增情况,用爬片染色、电镜、蛋白质α-肌动蛋白(α-actin)鉴定细胞类型。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均呈“谷和峰”样结构、细胞爬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电镜检查均证实为平滑肌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α-actin呈阳性反应。结果证明,用该方法所分离、培养的膀胱平滑肌细胞其纯度几乎达99%。结论:该方法易行、可靠,在短期内可获得大量高纯度膀胱平滑肌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合酶 (NOS)神经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采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ADPH)免疫组化方法 ,对 10只新西兰白兔 (成年雄性 )不全梗阻性膀胱 (自制兔不全梗阻性膀胱 ,梗阻时间为 6周 ,作为实验组 )及 10只无梗阻性膀胱同龄新西兰白兔 (对照组 )膀胱体及膀胱颈部组织进行研究。 结果 :实验组兔膀胱体、膀胱颈部粘膜及膀胱体平滑肌NOS神经均明显减少 (膀胱体粘膜为P <0 .0 5 ,膀胱颈粘膜为P <0 .0 1,膀胱体平滑肌为P <0 .0 5 ) ;膀胱颈部平滑肌NOS神经无显著变化。 结论 :一氧化氮对平滑肌具有松弛作用 ,NOS神经的减少对兔不全梗阻性膀胱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膀胱移行上皮肿瘤EJ细胞内钙离子(Ca^2+)的影响,以探讨茶多酚信号转导过程与EJ细胞内Ca^2+浓度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膀胱肿瘤EJ细胞.采用噻唑蓝还原(MTT)法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不同浓度(10、20、40、80、160/μg/m1)茶多酚作用前后的膀胱肿瘤EJ细胞生长抑制及Ca^2+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结果:不同浓度茶多酚对膀胱肿瘤EJ细胞株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0.01).并与时间、剂量存在依赖关系。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增加,细胞内的Ca^2+浓度逐渐上升.最高增加到原水平的10倍以上。结论:茶多酚可引起膀胱肿瘤EJ细胞内Ca^2+浓度的显著变化.证实Ca^2+参与了膀胱肿瘤EJ细胞茶多酚信号转导过程。茶多酚具有诱导膀胱肿瘤细胞凋亡和影响肿瘤细胞膜Ca^2+的通透性,使Ca^2+在细胞非核部分聚积的双重功效。高Ca^2+浓度可能是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血浆内皮素-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目的 :研究血浆内皮素 1(ET 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改变及意义。 方法 :1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1 ,2 ] 为实验组 (分梗阻 3周组及梗阻 6周组 )及 1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为对照组(分术后 3周组及术后 6周组 )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兔血浆ET 1进行研究。 结果 :实验组血浆ET 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梗阻 3周组与梗阻 6周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对照组术后 3周组与术后 6周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5 )。 结论 :血浆ET 1的上调与兔膀胱不全梗阻的病理改变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并且可作为诊断膀胱出口梗阻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3.
患者膀胱平滑肌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变化。方法:同龄对照组16例患者、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24例患者和BPH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16例患者的膀胱壁逼尿肌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膀胱平滑肌细胞中bFGF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bFGF在同龄对照组、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和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患者的膀胱平滑肌细胞中均有表达。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和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bFGF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同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PH梗阻逼尿肌稳定组与梗阻逼尿肌不稳定组bFGF表达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H引起BOO后,膀胱平滑肌细胞中bFGF的表达水平增高与膀胱平滑肌细胞的肥大以及平滑肌细胞间胶原纤维的增多有关,但可能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尿液中内皮素 1(ET 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变化和意义。 方法 :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 1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 (实验组 ,分为梗阻 3周组及梗阻 6周组 )及 1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 (对照组 ,分为术后 3周组及术后 6周组 )兔尿液中ET 1进行研究。 结果 :尿液中ET 1含量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实验组梗阻 3周组与对照组术后 3周组及实验组梗阻 6周组与对照组术后 6周组比较均差异显著 (P <0 .0 1) ,实验组梗阻 3周组与 6周组比无显著差异 (P >0 .5 ) ,对照组术后 3周组与术后 6周组比无显著差异 (P >0 .5 )。 结论 :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 ,ET 1对膀胱壁结构改变及功能紊乱具有一定作用 ,尿液中ET 1升高可作为诊断膀胱出口梗阻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5.
杨四文  殷波 《西部医学》2012,24(8):1446-1448
目的观察膀胱逼尿肌不稳定(DI)中钙激活钾通道(BKCa)基因和蛋白水平变化,探讨BKCa在DI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膀胱出口部位梗阻法建立大鼠DI模型,取其膀胱平滑肌,提取总RNA和总蛋白,以β-actin为内参,分别采用定量PCR和WesternBlot化学发光法检测BKCa通道基因和蛋白水平。结果 DI组大鼠膀胱平滑肌BKCa通道基因和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DI组mRNA水平相对量(与内参照基因β-actin)由0.35±0.12(n=15)下降到0.21±0.09(n=1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BKCa通道蛋白水平相对量(与内参照蛋白β-actin)0.41±0.08(n=15)下降到0.23±0.06(n=12),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BKCa在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时发生明显改变,可能参与了大鼠膀胱DI的发生,调控DI时BKCa通道活性可以作为治疗DI的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分离、培养高纯度兔膀胱平滑肌细胞的方法,并进行细胞学鉴定与分析。方法 正常成年新西兰白兔共6只,运用显微手术器械在肉眼下仔细剔除膀胱黏膜层及浆膜层后,完整分离膀胱平滑肌层。然后以酶分离法获取兔膀胱平滑肌细胞,体外原代和传代培养分离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状况,同时进行细胞爬片H-E染色和透射电镜等形态学观察分析,并应用免疫荧光染色平滑肌特有的α-肌动蛋白进行细胞学鉴定分析。最后根据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和增殖曲线。结果 24 h可见膀胱平滑肌细胞贴壁生长,7 d可进行传代,传至第10代时细胞仍迅速生长,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相互交叉、重叠生长形成多层,高低起伏呈“谷和峰”样结构,至第12代时,细胞开始变形,至第15代时细胞已失去平滑肌细胞的典型形态特点,细胞生长杂乱且不规则,至第20代时细胞已死亡。以第4代细胞进行形态学细胞爬片H-E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以及平滑肌特有的α-肌动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均证实,该分离培养的细胞为膀胱平滑肌细胞,且纯度高达100%。结论 酶分离法在短时间内成功培养大量高纯度的膀胱平滑肌细胞,为深入研究膀胱平滑肌细胞的病理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芍药甘草汤对家兔不完全梗阻所致不稳定膀胱尿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行不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造模,造模成功后,给予芍药甘草汤灌胃。对比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尿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芍药甘草汤低、中、高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与空白组比较,最大膀胱容量无明显差异(P〉0.05),膀胱最大逼尿肌压力和膀胱最大顺应性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芍药甘草汤能够降低家兔不完全梗阻性不稳定膀胱的膀胱最大逼尿肌压,同时能够改善膀胱顺应性。而最大膀胱容量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不稳定膀胱 (unstable bladder)由 Bates1970年首先提出此概念。国际尿控协会 (ICS)规定 :指在膀胱充盈时自发或诱发 ,不能主动抑制的逼尿肌不自主收缩。不稳定膀胱在临床上极为常见 ,目前治疗手段极多 ,但对与许多患者来说疗效并不满意。许多研究认为逼尿肌不稳定常伴有逼尿肌本身细胞生理的变化。现将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病理生理变化研究方面进展综述如下。1  不稳定膀胱及膀胱流出道梗阻逼尿肌功能变化  通过体外肌条收缩实验可以观察到不稳定膀胱及膀胱流出道梗阻 (BOO)时逼尿肌的一些改变。由于组织标本、人种以及动物模型的不同 ,…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稳定膀胱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不稳定膀胱,对不同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手术等。结果:尿流动力学检查诊断不稳定膀胱52例,药物治疗17例,1-2月症状消失52.9%,手术治疗34例,术后症状好转94.1%,术后随访28例,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稳定89.3%,其中80%患梗阻时间短于1年,结论:尿流动力学可明确不稳定膀胱的诊断并指导治疗,有利于患的康复。  相似文献   

20.
大鼠不稳定膀胱超微结构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观察大鼠逼尿肌不稳定的超微结构改变,探讨逼尿肌不稳定的发生机制。方法:Wistar大鼠25只,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0只;实验组15只,建立大鼠不稳定膀胱模型,行充盈性膀胱测压,根据测压结果分为逼尿肌稳定组(DS)和逼尿肌不稳定组(DI)。取对照组和DI组逼尿肌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不稳定膀胱逼尿肌细胞增大、着色不均匀,排列紊乱;细胞间中间连接显著减少,代之以大量的胞突连接和缝隙连接。结论:逼尿肌细胞间的电偶联显著增强是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