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虹  汪一丹  余芝  徐斌 《中医药学刊》2014,(8):1825-1826
目的:探讨β1β2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在针刺调节肠运动中的作用。方法:β1-/-β2-/-组(β1β2受体敲除)和对照组(正常野生型CL57BL/6)小鼠各15只,利用自制水囊测压头监测空肠内压,显示空肠运动情况,待压力稳定分别电针天枢、大肠俞两穴各2min(15Hz,2mA)。观察并记录针刺前后空肠运动并分析数值变化。结果:β1-/-β2-/-组电针前后肠内压无明显变化;正常野生组小鼠天枢、大肠俞穴电针后肠内压值有极显著变化(P〈0.01)。两组小鼠的腧穴效应方向基本一致。结论:针刺对肠运动的调节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中,β受体为介导电针调节空肠运动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或vanilloid receptor 1,TRPV1)基因敲除小鼠的肠运动变化,初步探讨TRPV1受体在针刺调节肠运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正常野生CL57BL/6小鼠和TRPV1基因敲除小鼠分别为B6组和TRPV1组,各15只。使用JL-F数显式光热测痛仪与ALMEMO2450机械测定仪检测2组小鼠光热痛阈值及机械痛阈值,比较2组小鼠之间痛阈值的差异。同时利用自制肠测压头置入空肠,监测空肠内压,待肠压力稳定采用2 mA、2/15Hz的刺激量电针曲池、上巨虚、天枢及大肠俞4穴,观察电针腧穴前后肠内压值的变化,并记录肠内压值变化波形图。结果(1)TRPV1组小鼠光热痛和机械痛较B6组小鼠明显迟钝,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肠内压观察实验,针刺曲池、上巨虚穴,两组小鼠肠运动变化均不明显(P〉0.05)。(3)针刺TRPV1组小鼠天枢、大肠俞腧穴可引起肠运动变化,以抑制肠运动为主,其变化程度与B6组小鼠相当。结论生理状态下,TRPV1可介导光热及机械刺激,但TRPV1介导的针刺效应较为复杂,提示TRPV1受体可能为介导针刺调节肠运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天枢对正常大鼠、便秘模型大鼠、腹泻模型大鼠肠运动功能的调节作用,探讨针刺天枢对肠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便秘模型组、腹泻模型组,每组20只.冰水灌胃建立便秘模型大鼠,番泻叶灌胃建立腹泻模型大鼠.用水囊测压技术和多导电生理记录系统记录正常大鼠和模型大鼠的空肠运动和远端结肠运动,针刺天枢穴,捻转行针1 min,平补平泻,120次/min,观察针刺前后肠运动的改变.结果:1)正常大鼠,针刺天枢降低了空肠收缩的频率和波幅(P〈0.01,P〈0.01),抑制了空肠的收缩;腹泻大鼠模型中,针刺天枢降低了空肠运动的频率和波幅(P〈0.01,P〈0.01).针刺天枢对正常和腹泻状态大鼠的空肠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正常大鼠,针刺天枢增加了远端结肠运动的频率和波幅(P〈0.01,P〈0.05);便秘模型大鼠,针刺天枢使远端结肠的运动加快,波幅增大(P〈0.05,P〈0.01).针刺天枢对正常和便秘状态的大鼠远端结肠运动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针刺天枢对不同节段肠运动呈现不同的调节方向,即抑制空肠运动、促进远端结肠运动,针刺天枢通过节段性体表-交感反射抑制空肠的运动,通过体表-副交感反射促进远端结肠的运动.这可能是针刺天枢对正常、腹泻和便秘动物模型肠运动的双向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4.
王渊  张兰 《辽宁中医杂志》2020,47(9):162-166
目的探讨电针不同穴组治疗功能性腹泻(FD)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0.3 g生药/mL番泻叶煎剂灌胃复制F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1组、电针2组和电针3组,正常组采用SD大鼠。电针1组取天枢、大肠俞(双侧)、电针2组取曲池、上巨虚(双侧)、电针3组取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单侧)进行电针干预。观测粪便性状和小肠推进率评定大鼠肠动力,透射电镜观测大鼠空肠黏膜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空肠AQP3蛋白表达,qP CR检测大鼠空肠AQP3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电针1组大鼠Bristol粪便性状评分、稀便率、腹泻指数、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 0.05),空肠AQP3蛋白和AQP3 mRNA表达显著降低(P 0.05),空肠黏膜超微结构显著改善。结论电针刺激天枢、大肠俞可能通过降低FD大鼠空肠黏膜AQP3蛋白和AQP3mRNA表达,增加空肠对水的吸收量,调节水液转运,改善空肠黏膜超微结构,抑制肠动力,起到改善腹泻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及大肠俞对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穴位间配伍的协同及拮抗效应,为临床腧穴配伍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方法:20只SD大鼠,用水囊测压技术和多导电生理记录系统记录正常大鼠空肠和远端结肠的运动.单穴选取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穴位配伍分别选取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曲池+大肠俞、曲池+天枢、大肠俞+上巨虚、天枢+上巨虚.随机选取单穴或组穴,进行针刺操作,捻转行针1min,施平补平泻手法,频率约2Hz,记录针刺前后肠运动的改变.结果:1)针刺单穴对空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增加了空肠的运动波幅(P=0.011,P=0.003);针刺天枢降低空肠的运动波幅(P=0.000);针刺大肠俞对空肠的运动波幅没有明显影响.针刺组穴对空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使空肠的运动波幅增加(P=0.009),但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针刺天枢+曲池、天枢+上巨虚及天枢+大肠俞均使空肠的运动波幅降低(P=0.000~0.001),组穴之间并不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配穴中天枢对空肠的抑制具有同神经节段的优势调节作用.2)针刺单穴对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及大肠俞均增加了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和波幅(P=0.000~0.039).针刺组穴对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曲池+天枢增加了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和运动波幅(P=0.050,0.000);针刺大肠俞+上巨虚、曲池+大肠俞远端结肠运动的波幅增加(P=0.002,0.07).只有曲池+上巨虚对结肠的运动表现为协同作用,其余穴位配伍均未出现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对空肠、远端结肠的调节作用不同,单元穴位为抑制效应,集元穴位为促进作用.穴位之间的组合作用不是单穴作用的简单相加.本研究中配穴对空肠没有明显的协同或拮抗效应,而对于远端结肠,集元配穴(曲池+上巨虚)有协同作用,与大肠俞有关的配穴对于运动频率调节有拮抗作用,在节段相近的配伍中,与天枢有关的配穴对于运动幅度调节有相互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灸的双向调节效应规律及自主神经机制.方法:通过颈外静脉给药,模拟自主神经效应,使大鼠空肠处于不同运动状态,分为正常组(n=15)、β2受体拮抗剂心得安组(n=15)、β2受体激动剂克伦特罗组(n=15).造模成功后,每组分别电针(3mA 2/15HZ)天枢、曲池、上巨虚及大肠俞.用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RM6240)记录空肠内压变化.结果:天枢、曲池、上巨虚均表现为单向优势效应,且效应量随着机体状态的不同而变化,大肠俞具有双向效应.结论:说明腧穴的双向调节效应除了与腧穴所在的部位有关外,还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的治疗频度、刺激强度、疗程,对大鼠体重的影响,及不同疗程血浆、脑垂体及下丘脑β-内啡肽(β-EP)含量变化,分析针刺减肥的作用机制。方法:共140只雌性Wistar大鼠,第一批7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mA-1次(t)/d,5 mA1t/d,1mA-1t/2d,5mA-1t/2d,1mA-1t/周(W),5mA-1t/周组,共7组(每组10例)。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阳陵泉",频率2/15Hz,持续时间30 min,共观察4周。第二批70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去卵巢模型组(n=30)、去卵巢加电针组(n=30);后两组又分别分为2天、2周、3周亚组。电针用频率2/15Hz,强度1mA-1t/d,持续时间30min,每日1次,分别给予2天、2周、3周;记录针刺前后的体重变化。实验结束采集动物血浆、脑垂体及下丘脑组织(匀浆、离心、取上清液),用放射免疫技术测定β-EP含量的变化。结果:①在CCI大鼠上,每天和隔天针刺对大鼠体重增长的抑制作用强于1针/周(P<0.05);②与正常对照组比,在去势大鼠上,电针可明显抑制体重的快速增长(P<0.05);③与相应的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可明显降低去势大鼠血浆β-内啡肽的水平(P<0.05)。结论:电针抑制大鼠体重增长的作用可能与其减低血中β-内啡肽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天枢"穴对正常大鼠空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各时相肠电、肠运动的影响,探讨针刺"天枢"穴调节肠运动功能的效应及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16只,采用肠道平滑肌浆膜下电极埋植和浆膜表面高灵敏度应变片传感器缝合技术,对麻醉大鼠在体同步记录空肠平滑肌电活动及空肠机械运动,分别在MMCⅠ、Ⅱ、Ⅲ时相针刺"天枢"穴,观察对肠电快、慢波和肠运动频率和幅值的影响。结果:除Ⅰ相肠电快波针刺前后无明显变化外,大鼠MMC的Ⅰ相肠电慢波、肠运动的频率和幅值及Ⅱ、Ⅲ相肠电快、慢波及肠运动的频率和幅值与针刺前基础值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针刺"天枢"穴对大鼠空肠MMCⅠ、Ⅱ、Ⅲ时相肠电、肠运动均有明显的抑制,其机制可能与针刺"天枢"主要通过节段性的体表-交感反射通路抑制空肠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特定穴位不同的针刺时间、频率参数对上运动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干预效应。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与D组,每组15例,常规针刺取穴支沟、大肠俞、足三里、次髎、气海、长强、天枢与上巨虚;针刺得气后电针治疗仪连接,以天枢、大肠俞为刺激电极,足三里、次髎为参考电极;A组:连续波5 Hz,辰时(7-9时)电针20 min; B组:连续波5 Hz,非辰时电针20 min; C组:连续波100 Hz,辰时(7-9时)电针20 min; D组:连续波100 Hz,非辰时电针20 min。各组针刺留针30 min。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基础数据集评分、布里斯托尔大便分型(Bristol分型)、大肠标志物在肠内残余数量和生活综合评定量表(GQOL-74量表)。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基础数据集评分、Bristol分型、大肠标志物在肠内残余数量与GQOL-74量表均有改善(P<0.05),其中国际脊髓损伤肠功能基础数据集评分、大肠标志物在肠内残余数量和GQOL-74量表C组患者改善程度均优于A组、B组和D组(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对APP/PS 1转基因小鼠β淀粉样蛋白(Aβ)及其清除途径的关键转运受体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 1)的可能影响,探讨电针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途径。方法 :将4月龄APP/PS 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治疗组,以背景小鼠C 57BL/6为正常对照组。电针治疗组予电针"涌泉""百会",15min/次,隔日1次,治疗6周。采用Morris水迷宫测试小鼠空间记忆行为学,ELISA法检测海马Aβ1-40、Aβ1-42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LRP 1表达。结果:Morris水迷宫测试显示,各组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时以及空间探索实验穿越平台象限次数、平台象限停留时长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逃避潜伏时相比正常对照组有延长趋势,而电针治疗组逃避潜伏时较模型组有缩短趋势。模型组海马Aβ1-42、Aβ1-40含量及Aβ1-42/Aβ1-40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治疗组Aβ1-42、Aβ1-40含量及Aβ1-42/Aβ1-40值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海马LRP 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电针治疗组LRP 1相对表达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降低APP/PS 1双转基因小鼠海马Aβ水平,其机制是否与Aβ转运受体LRP 1相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天枢"穴对游离肠管大鼠空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各时相肠电、肠运动的影响,探讨针刺调节肠运动功能的效应及机制。方法:选用成年SD大鼠16只,采用肠道平滑肌浆膜下电极埋植和浆膜表面高灵敏度应变片传感器缝合技术,再麻醉大鼠,游离肠管,同步记录空肠平滑肌电活动及空肠机械运动,分别在MMCⅠ、MMCⅡ、MMCⅢ时相针刺"天枢"穴,观察对肠电和肠运动的影响。结果:MMCⅠ相,肠电快波在针刺"天枢"穴前后无明显变化,肠电慢波及肠运动的频率和幅值较针刺前基础值相比,均有明显下降(P0.01);MMCⅡ-Ⅲ相,肠电快、慢波及肠运动的频率和幅值较针刺前基础值相比,均有明显下降(均P0.01)。针刺"天枢"穴对游离肠管大鼠空肠平滑肌肌电、肠运动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针刺"天枢"穴对游离肠管大鼠空肠MMCⅠ、Ⅱ、Ⅲ时相肠电、肠运动均有明显的抑制,其机制可能在于针刺"天枢"穴主要通过节段性的体表-交感反射通路抑制空肠运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部位单穴/穴组对胃运动的影响,探讨不同状态下电针对胃肠运动的调节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饥饿组(禁食24h)、阿托品组(M受体拮抗剂,0·1%,0·8mL/kg,40μL·min-1·kg-1)、乙酰胆碱组(M受体激动剂,0·1%,20μL·min-1·kg-1)、克伦特罗组(β2受体激动剂,0·2%,80μL·min-1·kg-1)、心得安组(β受体拮抗剂,0·4%,1mL/kg,40μL·min-1·kg-1)和对穴组,每组30只。在胃内放置球囊,并连接到压力传感器检测胃内压力。分别在上述6种状态下观察电针(2Hz/15Hz,2mA,2min)"天枢"曲池"和"上巨虚"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并观察正常状态下电针"天枢"+"上巨虚"天枢"+"曲池"和"上巨虚"+"曲池"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均取左侧腧穴)。结果:静脉注射阿托品和克伦特罗之后,胃内压力下降(P<0·05);给予乙酰胆碱和心得安,胃内压升高(P<0·05)。在正常、饥饿、给予M受体激动剂/拮抗剂和β受体激动剂/拮抗剂情况下,电针"天枢"对胃内压和胃运动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程度为:饥饿>正常,乙酰胆碱>阿托品,克伦特罗>心得安;电针"曲池"和"上巨虚"对胃内压和胃运动均产生明显兴奋作用;"天枢"+"上巨虚"对胃运动以抑制为主,"上巨虚"+"曲池"表现为兴奋作用,而"天枢"+"曲池"的抑制或兴奋作用均不明显。结论:电针腹部"天枢"穴对胃运动以抑制为主,而电针位于四肢的"曲池"和"上巨虚"穴对胃运动以兴奋为主,其效应量和机体状态有关,配伍应用可能会产生拮抗效应,改变腧穴效应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穴对游泳疲劳诱发的小鼠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改善效应,并探讨β-肾上腺素受体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野生型成年雄性C 57BL/6及同品系的β1/β2-AR双敲小鼠各16只,分别将两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采用无负重游泳疲劳方式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电针组均采用电针"内关"穴干预(2Hz,0.5mA)30min,每日1次,共7d。观察比较7d后各组标准Ⅱ导联心电图ST段幅值、心率(HR)和心律失常评分的变化。结果:与基础值比较,C 57BL/6小鼠游泳疲劳后可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发生,表现为:ST段幅值显著升高(P0.01),心率降低(P0.05),心律失常评分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ST段幅值明显下降(P0.01),心律失常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基础值比较,β1/β2-AR敲除小鼠游泳疲劳后亦可诱发急性心肌缺血发生,而与对照组比较,电针组ST段幅值、HR以及心律失常评分都没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电针"内关"穴具有改善游泳疲劳诱发的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β-肾上腺素受体参与介导了该针刺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腧穴对功能性便秘小鼠肠道动力及近端结肠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乙酰胆碱转移酶(Ch AT)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4 d冷饮刺激制备功能性便秘小鼠模型。实验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上巨虚组和天枢组。上巨虚组和天枢组使用电针刺激,参数为2/15 Hz,1 mA,15 min/d,共3 d。治疗结束后,观察首粒红便时间,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近端结肠组织BDNF和Ch AT蛋白表达,电生理实验观察近端结肠肠内压改变。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首粒红便时间明显延长(P0.01),近端结肠组织BDNF和Ch AT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上巨虚组小鼠首粒红便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正常小鼠无明显差异,近端结肠肠内压明显升高(P0.05),BDNF和ChAT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且恢复至正常水平;天枢组小鼠首粒红便时间明显缩短(P0.05),但与上巨虚组和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结肠肠内压和BDNF、Ch AT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电针"上巨虚""天枢"均能缓解小鼠便秘症状,但在近端结肠部位其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敏化与非敏化"天枢"对大鼠空肠运动抑制效应的影响差异。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敏化组,每组16只,每组6只用于痛行为检测,每组10只用于肠运动记录。敏化组大鼠给予"天枢"局部注射15%芥子油溶液(20μL)模拟穴位敏化,对照组注射石蜡油。以大鼠舔舐"天枢"的次数及时间为指标,观察"天枢"敏化时痛行为改变;HE染色观察芥子油引起"天枢"敏化的炎性改变;采用空肠内水囊置入法记录大鼠空肠运动收缩压力波,以波幅比值及频率比值为检测指标,观察"天枢"不同敏化状态对空肠自发运动及电针"天枢"抑制空肠运动效应的影响。结果:(1)与空白组及对照组比较,"天枢"注射芥子油引起局部组织充血水肿,且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引起敏化组大鼠舔舐"天枢"的次数与时间显著增加(P<0.01);(2)与基线及石蜡油比较,芥子油敏化"天枢"能够显著降低大鼠空肠运动的收缩压力波幅及频率比值(P<0.001,P<0.01);与空白组及对照组比较,芥子油敏化"天枢"能够显著降低电针"天枢"产生抑制空肠运动所需的电流强度(P<0.05,P<0.01),能增加1.5 mA电针刺激"天枢"对空肠运动波幅的抑制效应(P<0.05),且量效关系分析三组50%抑制率对应的电针强度分别为:空白组为2.57 mA,对照组为2.42 mA,敏化组为1.25 mA。结论:"天枢"模拟敏化后,能够直接参与机体对空肠运动的调节,同时增强对电针刺激的响应性,放大电针"天枢"对空肠运动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机体状态下穴位配伍效应的变化,探究腧穴配伍对效应方向及效应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年SD大鼠,运用胃球囊内压测量方法,观察在胃运动正常、兴奋、抑制状态下,电针(刺激参数为3 mA,2/15 Hz)天枢组、天枢配上巨虚组、天枢配曲池组、天枢配大肠俞组(每组每种状态为10只大鼠)对调节胃运动效应的差异.结果 电针天枢单穴在3种胃运动状态下均为抑制效应(变化百分率分别为-15.83±1.80、-13.95±4.35、-21.30±2.75),兴奋状态下的效应量最高;天枢穴与曲池、上巨虚、大肠俞配伍后,其效应量均降低,3种状态3种组合的9种情况下,7种情况的效应量较单穴效应量的差异(78%)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天枢穴与不同部位腧穴的两两配伍对胃运动的调节呈现拮抗作用.结论 电针刺激不同状态下的天枢穴均呈现抑制效应,机体状态可影响效应量,并不影响效应方向;天枢穴与上肢、下肢、背部穴位配伍,对调节胃运动均呈现拮抗作用,这一作用也不受机体状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刺激左、右天枢穴穴区不同组织调节小鼠远端结肠肠运动的效应差异。方法 C57BL/6型小鼠32只,随机分为刷毛组、皮肤电针组、肌肉电针组、全层电针组,每组8只。利用球囊法和多导电生理记录系统记录小鼠远端结肠运动,待小鼠肠运动记录稳定后,分别对其左、右天枢穴进行刷毛或电针1min刺激干预,观察并记录电针前、中、后各1min的肠运动信号,并分析其数值变化。结果与刺激前比较,刷毛刺激、皮肤电针、全层电针对小鼠远端结肠肠运动均有即时抑制效应(P0.05);肌肉电针有即时抑制或促进效应。各组对远端结肠肠运动的抑制效应在刺激1min后未恢复至刺激前水平。各组左、右天枢穴刺激对小鼠远端结肠肠运动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激天枢穴对远端结肠肠运动有即时抑制效应,起效的组织层次可能主要是皮肤组织,未观察到左、右侧天枢穴效应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早期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及海马组织中可溶性Aβ_(1-4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雄性5月龄APP/PS1转基因阳性小鼠1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针刺组,将8只同窝、同性别转基因阴性小鼠设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电针百会、涌泉或同等条件束缚作为干预手段,以脑微透析技术获取小鼠海马组织间液,以Elisa检测3组小鼠海马组织以及海马ISFβ淀粉样蛋白1-42水平分别在干预后的第6、7、8、9个小时变化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海马组织以及ISF中可溶性Aβ_(1-42)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小鼠ISF可溶性Aβ_(1-42)降低(P0.05),海马组织Aβ_(1-42)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组在电针治疗后的第6~9个小时之间的样品检测结果没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结论电针可降低AD模型小鼠海马ISF可溶性Aβ_(1-42)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中脘调节小鼠胃运动的时效差异,探讨M_2、M_3受体在该时效差异中的作用异同。方法C57/BL6野生型小鼠9只,M_2受体基因敲除小鼠、M_(23)受体基因敲除小鼠各8只,利用自制水囊测压探头监测胃内压,待小鼠胃运动稳定后,分别电针足三里、中脘两穴各1min,(2m A,2/15Hz)。观察并记录电针前后的胃内压,并分析其数值变化。结果电针B6小鼠足三里,对胃运动具有即时兴奋效应;电针中脘对胃运动具有即时抑制效应及电针后抑制效应;电针M_2~(-/-)、M_(23)~(-/-)小鼠足三里,即时兴奋效应消失;电针M_(23)~(-/-)小鼠足三里,出现胃运动的电针后抑制效应;电针M_2~(-/-)小鼠中脘,对胃运动具有即时抑制效应及电针后抑制效应;电针M_(23)~(-/-)小鼠中脘,仅留有电针后抑制效应;M_(23)~(-/-)小鼠较B6小鼠,足三里电针后效应有明显改变,M_(23)~(-/-)小鼠较B6小鼠,中脘即时效应有明显改变,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中脘调节小鼠胃运动,存在效应方向和时效的双重差异;M_2、M_3受体机制与其效应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频率电针对荷瘤小鼠脑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电针对荷瘤小鼠脑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癌性疼痛的最佳治疗参数。方法:采用接种S-180肉瘤细胞于小鼠皮下建立肿瘤小鼠模型,用电针仪对荷瘤小鼠耳穴进行不同频率刺激并与正常小鼠对照,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检测电针后小鼠脑β-EP含量。结果:(1)正常小鼠脑β-EP含量比荷瘤未电针小鼠低,P<0.05;(2)2Hz、20Hz、100Hz、疏密波4种不同频率电针组小鼠脑β-EP含量与荷瘤未电针小鼠组相比较,P<0.05,疏密波组小鼠脑β-EP含量最高,且与2Hz、20Hz、100Hz 3种固定频率电针组相比较,P<0.05;(3)2Hz、20Hz、100Hz 3种固定频率的电针小鼠脑β-EP含量相互之间P<0.05。结论:(1)荷瘤小鼠脑β-EP含量比正常小鼠脑β-EP含量高;(2)不同频率电针均可增高小鼠脑β-EP含量,疏密波组小鼠脑β-EP含量最高;(3)2Hz、20Hz、100Hz 3组中,随着频率增高小鼠脑β-EP含量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