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了解2种增强方式的螺旋CT扫描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的差异,并熟悉它们在CT图像上的解剖学形态。方法 采用3.0ml/s(行螺旋CT动脉和门脉期双期扫描,科称双期组)和1.5ml/s(仅行螺旋CT单纯门脉期扫描,科称单期组)2种注射速率的对比剂,分别完成100和50例病人的螺旋CT检查。结果 2组各50例分析结果显示:双期组中有48例在门脉期扫描能够分别清晰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1、2、3级分支,而  相似文献   

2.
彭碧荣  黄雄  罗锐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28-113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方法。方法:20例患者行肝脏动脉期、门静脉期及肝静脉期3期扫描,肝静脉期图像分别行1mm及2mm层厚重建,图像重叠60%,分别对两组薄层图像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遮蔽表面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比较各种后处理技术显示肝静脉的优缺点。结果:所有病例均清晰显示第二肝门的肝左、肝中及肝右静脉,20例中有18例显示第三肝门静脉属支,另2例在第二肝门以下未见明显肝静脉引流入下腔静脉。1mm重建层厚较2mm重建层厚对微小肝静脉的显示更好,图像质量好。4种后处理方法中轴面薄层MIP显示的引流静脉数目最多,冠状面MPR对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的解剖关系显示最好。VR及SSD对门静脉系、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各静脉属支立体结构关系显示最好。结论:多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可显示主要肝静脉,1mm重建层厚,60%影像重叠后的重建图像质量较好,各种重组技术相结合可清晰、立体显示门静脉系、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的结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肝门静脉积气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诊治证实的肝门静脉积气的影像资料,9例患者做了急诊MSCT平扫检查,其中2例患者还做了肠系膜CT血管造影术(CTA)增强扫描。结果 9例患者CT平扫在肝脏内的外周范围见条状气体低密度影,其中轻度积气3例、中度积气5例,1例肝外门静脉也见积气影,为重度积气;9例中2例小肠缺血性坏死引起重、中度的积气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小肠缺血性坏死、2例为腹内感染引起中度积气经手术后痊愈,1例为肠梗阻引起中度积气及2例消化道肿瘤坏死、1例为胃手术后引起轻度积气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 MSCT能发现肝门静脉积气,提示患者病情改变,早期识别原发原因,对指导临床早期治疗、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肝动脉-门静脉分流多层螺旋CT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探讨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rterioportal shunt,APS)的多层螺旋CT(MSCT)增强特征及形成机制,评价MSCT在APS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3例APS的CT影像特征及其基础疾病,所有病例均采用MSCT机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3ml/s,剂量90ml;动脉期延迟25~28s,门脉期50~55s,实质期3~5min。其中75例完成了动脉期三维重建。结果 动脉期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提前显影127例,其中75例容积成像(vR)清晰显示APS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三维关系。动脉期肝实质呈楔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片状强化139例,其中单发94例,2~3处40例,弥漫性5例;门脉期部分病灶密度仍较高,实质期病灶与肝实质密度一致。90例原发肝癌及16例转移瘤中,动脉期瘤灶部分实质明显强化67例,门脉期多数病灶仍呈高密度,实质期呈低密度,其余39例瘤灶未见明显强化。上述APS按发生部位可分4型:即中央型(60例),周围型(32例),混合型(56例)和弥漫型(5例)。结论 多种疾病均可形成APS,原发性肝癌是最主要原因。CT上APS可有多种特征性表现形式,MSCT多期扫描及VR重建能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5.
正常人肝静脉变异的64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肝静脉成像技术显示正常人肝静脉变异的可行性。方法选取75例行腹部CT检查的无肝脏疾病患者,进行肝静脉成像扫描。观察肝静脉回流、肝静脉引流肝段的情况,并按3种解剖分型(Nakamura、Marcos及Kawasaki分型)分别对肝静脉进行分型。结果肝右静脉单独汇入下腔静脉,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先汇合后再注入下腔静脉,占86.7%(65/75);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及肝左静脉分别单独汇入下腔静脉,占13.3%(10/75)。肝右静脉Nakamura分型:A型占49.4%(37/75),B型占37.3%(28/75),C型占13.3%(10/75)。肝中静脉Marcos分型:A型占56.0%(42/75);B型占24.0%(18/75);C型20.0%(15/75)。肝左静脉Kawasaki分型:I型占40.0%(30/75);II型占60.0%(45/75)。结论正常人肝静脉变异率较高,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可提供细微的静脉系统分支图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正常肝脏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增强扫描参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正常志愿者(60例)和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90例),依据对比剂剂量、扫描时间,将正常志愿者分为常规组(A组)和大剂量组(B组),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分为常规剂量常规扫描组(C组)、大剂量常规扫描组(D组)、大剂量延时扫描组(E组),每组各30例。获得双期图像后,测量动脉期肝动脉CT值,门静脉期门静脉、肝实质、肝静脉CT值及门静脉肝实质CT值差值,并对双期图像质量进行双盲目测评分。结果:A组与B组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CT值及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实质CT值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B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比较,肝动脉、门静脉、肝实质、肝静脉CT值、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与D组比较,肝动脉、门静脉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静脉CT值、肝实质CT值上升,门静脉与肝实质CT值差值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E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对比剂注射速率为3 m L/s时,正常人对比剂剂量为1.5 m L/kg体质量,动脉期扫描起始时间28 s,门静脉期扫描起始时间60 s,可获得较满意图像;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对比剂剂量为2.0 m L/kg体质量,动脉期扫描起始时间33 s,门静脉期扫描起始时间70 s,可获得较满意图像。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16层螺旋CT肝内门静脉成像延迟时间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优化肝硬化患者16层螺旋CT肝内门静脉成像时间。方法70例正常人与65例肝硬化患者(Child A级30例,Child B级18例,Child C级17例)分别先采用Testbolus技术测定主动脉、门静脉及肝脏实质时间密度曲线,测定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强化峰值时间;分别记录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强化峰值时间及CT值。统计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结果正常人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与肝硬化患者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差值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72),二者主动脉强化峰值之差值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14)。肝硬化患者平均门静脉峰值时间(42.2 s)明显长于正常人(34.5 s,P<0.05)。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强化峰值(49.9 HU)明显低于正常人(58.0 HU,P<0.05)。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肝实质强化峰值时间分别为53.9 s和62.5 s(P<0.05),而二者肝实质强化峰值分别为26.6 HU和24.5 HU(P<0.05)。Child B、C级肝硬化患者平均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43.8 s)稍长于Child A级肝硬化患者(40.5 s),但二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163)。结论在注射速度相同(5 ml/s)的情况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强化时间(42.3 s)明显长于正常人(34.4 s),Child B、C级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43.9 s)稍长于Child A级肝硬化患者(40.5 s),但二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8.
肝静脉分型与测量参数的多层螺旋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影像角度揭示构成活体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肝静脉(HV)、下腔静脉(IVC)及右下肝静脉(IRHV)等血管的立体构成,为肝脏手术术前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110例受检者于CT增强60~75S后行上腹部扫描,对HV、IVC及IRHV等行多平面重组(MPR)及三维立体最大密度投影(3D-MIP)成像。根据HV汇入IVC的方式进行分型,测量肝右静脉(RHV)与肝中静脉(MHV)或与共干的夹角、RHV与MHV或与共干在IVC上的距离,观察IRHV的出现几率,并测最RHV至IRHV的距离。结果在110例受检者中3支型(肝的3支静脉分别汇入IVC)6例(5.45%),中、左支共干或合干型(肝中、左支静脉共干或合干后汇入IVC)98例(89.10%),中、右支共干型(肝中、右支静脉共干后汇入IVC)6例(5.45%)。RHV与MHV或与共于的夹角为(55±18)°;RHV与MHV或与共干在IVC上的距离为(21±7)mm。30例出现IRHV,出现几率为27.27%;IRHV至RHV的距离为(53±11)mm。结论利用MPR成像可准确地测量构成此间隙的各相关参数值,对指导手术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门静脉和肝静脉成像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可同时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系统。近年来,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其临床应用日渐广泛,逐步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就多层螺旋CT门静脉、肝静脉成像的检查技术和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优化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双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HCC)癌灶检出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经病理证实的HCC患者的MSCT平扫、动脉早期(20~22 s)、动脉晚期(34~37 s)和门静脉期(60 s)资料,并采用X2检验分别对≤3 cm和>3 cm的病灶在各期相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94例术中共发现318个病灶,其中≤3 cm者86个,>3 cm者232个.动脉早期、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39.5%(34个)、67.4%(58个)、44.2%(3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8,P<0.01).上述3期检出>3 cm病灶的敏感度分别为89.6%(208个)、99.6%(231个)和99.1%(23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09,P<0.01);阳性预测值均为100%.上述3期检出病灶的总敏感度分别为76.1%(242个)、90.9%(289个)和84.3%(268个),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8.3%(242/274)、86.3%(289/335)和93.7%(268/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5.62和9.29,P值均<0.05).结论 双动脉期扫描有利于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特别是对于小HCC,动脉晚期的扫描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收集2008年5月~2012年5月我院经多层螺旋CT诊断并通过病理分析证实的38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材料与方法 本组38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52.2岁.其中单侧32例,双侧6例.  相似文献   

12.
CT增强扫描,是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按所需的时间再行扫描,增强扫描利用了病变组织与相邻正常组织间的吸收差别,从而更清楚地显示病变,不仅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而且对定性诊断颇有帮助。随着CT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应用,CT增强扫描已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重要诊断手段,随之对比剂的应用机会也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门静脉造影:不同注射速率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比较使用不同注射速率所获得的螺旋CT门静脉造影 (CTP)三维图像 ,优化注射速率的选择。方法  37例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各为 11例和 2 6例 ,于第 1肝门水平进行同层动态扫描 ,注射速率分别为 1 5ml/s和 3 0ml/s ,对比剂剂量 2ml/kg(体重 ) ,分别测量门静脉 (PV)与肝实质 (L)的CT值 ,描绘时间 -密度曲线 ,确定各自延迟时间。以前面步骤所设定的延迟时间 ,分别使用注射速率 1 5ml/s和 3 0ml/s进行慢、快速法螺旋CT门静脉造影 ,其中快速法 98例 ,慢速法 12例 ,并对其CTP三维图像评分。结果 快速法和慢速法PV L密度差平均最大值分别为 83 9HU和 5 3 4HU(t=16 418,P <0 0 0 1) ,平均到达时间分别为 6 0s和 80s(t =13 394,P <0 0 0 1) ,两组之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快速法CTP三维图像平均综合评分为 12 5 ,慢速法为 9 3,两者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 (t=3 5 14,P <0 0 1)。快速法在PV L ,门静脉级别和血管边缘清晰度方面均优于慢速法。结论快速法 (3 0ml/s)螺旋CT门静脉造影的门静脉与肝脏实质密度差最大值高 ,且到达时间缩短 ,相应CTP三维图像质量优于慢速法 (1 5ml/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螺旋CT门静脉造影 (SCT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0例不同种类肝脏疾病的螺旋CT增强扫描后 ,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重建出不同种类肝脏疾病SCTP血管三维图像。结果 SCTP直观评价门静脉和肝静脉的管径大小、走行情况及有无门静脉受侵或癌栓形成。对肝脏占位病变能准确定位和定性。SCTP显示肝硬化门脉分支级度与肝功Child -Pugh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SCTP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性 ,能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门静脉成像作为一项无创性血管成像方法,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有关文献,概述了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检查技术,重点介绍了技术参数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门静脉积气(portal venous gas,PVG)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病症,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及较高的死亡率~([1])。它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气体在门静脉及门静脉分支异常集聚的影像学表现,CT能很好地显示其征象。现将我院发现的2例报道如下。例1,男,62岁,突发腹痛2 h来院就诊,无恶心、呕吐、腹泻及发热症状,有肺间质纤维化多年。CT平扫:胃腔明显扩  相似文献   

17.
急性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兵  刘保东  罗昕  董军  孙宝珍 《放射学实践》2006,21(12):1243-1246
目的:分析急性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及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急性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病例的CT表现,9例均行CT平扫,3例行增强扫描。结果:9例CT平扫均显示门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增粗,7例见腔内高密度影,8例见腹腔积液,5例见小肠管壁增厚、水肿;3例强化扫描示静脉内低密度充盈缺损。结论:CT对诊断急性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对急性腹痛,不明原因腹水及可疑肠梗阻的病例,应注意观察其门脉系统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CT造影已经成为主动脉及其分支病变的常规检查方法。但由于主动脉病变CT血管造影扫描范围大。自头臂血管至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所以常规扫描剂量会对患者造成较大辐射损害[1]。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降低X射线剂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2]。尝试研究低剂量扫描应用于主动脉成像以减少该类患者的扫描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及其在肝脏解剖分段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肝脏外科学发展迅速,肝段、亚肝段甚至楔形切除已成为可能,因此临床迫切需要对肝脏病变进行术前准确定位.门静脉系统是肝脏分叶分段的重要标志,CT门静脉成像(CTP)有助于肝脏病变的准确定位.近年来,多层螺旋CT已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扫描及成像速度均较单层螺旋CT大大提高,且三维重建时间缩短,图像质量明显提高.在一次屏气状态下,用较薄的层厚即可完成整个肝脏的容积扫描,因此,选择门静脉增强最佳时期进行全肝扫描并应用后处理技术进行三维重建,有助于肝脏的精确分段.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可无创性地提供有助于制定手术计划的门静脉及肝脏病变的图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对成人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属支解剖形态的显示能力,确定不同性别血管最大管径的正常值.方法 选取无影响门静脉系统疾病者227例行门静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后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观察MSCTA对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属支的显示能力.参照Couinaud方法分析门静脉解剖类型.测量门静脉系统主要血管的最大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有无差别.结果 MSCTA对门静脉主干及其第1~4级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显示率100%,可显示5级分支者208例(91.6%)、6级132例(58.1%)、7级19例(8.4%).门静脉分支正常型约84.1%,Ⅰ型变异8.8%,Ⅱ型变异6.6%,Ⅳ型变异0.4%.肠系膜静脉解剖类型中Ⅰ型52.0%,Ⅱ型32.2%,Ⅲ型15.8%,各解剖类型比例接近文献报道.男性及女性门静脉主干95%参考值范围为10.4~17.0 mm及9.9~15.0 mm.门静脉系统主要血管不同性别血管最大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组之间门静脉左支及肠系膜上静脉最大管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其余血管不同年龄组有差别.结论 MSCTA能够很好地显示肝门静脉系统解剖.门静脉分支以常见型最多.男、女性门静脉系统血管径线均有明显差异.提示MSCTA上男、女性门静脉主干最大径不超过17 mm及15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