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性大热,味辛甘,有毒。生附子极毒,其化学成分中含乌头碱0.01%,中乌头碱0.006%,次乌头碱0.048%。乌头碱有毒,有抑制呼吸、引起心律失常等毒性作用,但去甲猪毛菜碱、去甲乌药碱为水溶性强心有效成分,棍掌碱有明显升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附子中有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色谱方法,比较附子单煎、附子与浙贝母合煎后有毒成分的变化趋势,从而从化学成分变化角度证明中医理论——十八反的科学内涵;方法:试验用二氯甲烷(CH2CL2)和三氯甲烷(CHCL3)分别对采用同一煎煮条件得到的单煎、合煎物进行萃取处理,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VID高效液相色谱法中规定对该样品进行HPIC测定;结果:发现在相同处理条件下,附子与浙贝母合煎样品中的有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的含量高于附子单煎样品;在此测定条件下可以有效的分离上述3种成分。且测定成分附近没有干扰峰;结论:经过与浙贝母合并煎煮后,有毒成分乌头碱、次乌头以及新乌头碱的含量显著提高,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证明中药配伍理论——“十八反”具有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3.
配伍用药是中医特色之一,附子为回阳救逆要药,但有毒,甘草味甘、性平,能缓能解,故附子甘草临床多配伍应用。张仲景及历代各医家使用附子甘草配伍剂量各有特点,即用附子同时多配伍足量炙甘草。甘草对附子的增效减毒作用主要表现在两者各成分间,即附子主要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与甘草主要成分甘草苷、甘草酸、甘草次酸之间的协同作用。采用新技术使附子甘草有效成分合理配伍,达到最佳药效,发挥最佳药理作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蒸制和烘制对附子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采用UPLC-MS/MS方法, 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同时测定附子中13种生物碱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蒸制过程中附子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迅速降低, 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先升后降, 于40 min时达到最高峰, 原碱中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快速增加, 附子灵、宋果灵、多根乌头碱和去甲猪毛菜碱含量相对稳定或略有降低。烘制过程中生物碱成分的动态变化趋势与蒸制过程有明显差异, 双酯型生物碱降解速度比蒸制稍慢, 单酯型生物碱、原碱和总生物碱被不同程度破坏, 含量显著低于同时间点蒸制附片。该研究揭示了附子蒸制或烘制过程中生物碱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 2种炮制方法均能有效去除毒性成分并保留有效成分, 工艺简便易行, 方法可控, 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不同汤方中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麻黄-附子药对主要有效成分在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的含量差异,为方剂配伍的科学性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采用HPLC测定汤剂中麻黄-附子药对麻黄的有效成分去甲基伪麻黄碱、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伪麻黄碱、甲基麻黄碱及附子的有效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量.结果:药对及2种汤剂中5种麻黄生物碱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附子中的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麻黄-附子药对主要药效成分在不同方剂中含量的差异与其临床应用相关,但具体原因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6.
四川江油生附子强心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研究生附子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强心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 用水提取,色谱分离纯化,通过各种光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 从水溶性部分分得强心作用成分——附子苷,从乙醚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6种已知的二萜生物碱:乌头碱、中乌头碱、尿嘧啶、苯甲酰中乌头原碱、附子灵和次乌头碱。结论 附子苷为一新化合物,具有明显的强心作用。  相似文献   

7.
四种乌头属中药材传统炮制方法及其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乌、草乌、附子、关白附四味中药,名虽不同,实均为乌头属药材,属毛莨科植物的块根。原药均有毒。其毒性成分为二萜生物碱,如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因其基本骨架含碳数的不同,又分为二类:一类含19碳,有剧毒,为川乌、附子、草乌的主要成分;一类含20碳,如关白附,毒性较弱,虽也含少量次乌头碱,但主要含关白附甲、乙、丙、丁、戊素5种。乌头碱等三种二萜生物碱都是双酯型的,毒性强烈,极小量即能产生麻舌感,难溶于水,但较易水解。水解时,逐步脱去脂肪酸(醋酸)根、芳香酸(苯甲酸)根形成乌头次碱、乌头原碱。前者毒性极小,后者基  相似文献   

8.
干姜与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干姜与附子共煎减小附子毒性的有效部位及其机理。方法取干姜的水提物及醋酸乙酯、氯仿和石油醚的提取物分别与附子共煎,取各种煎液进行小鼠口服给药的急性毒性实验及用HPLC法测定煎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干姜与附子合煎有减小附子毒性的作用,但共煎液中的乌头碱含量增加,次乌头碱含量减小。干姜的氯仿提取物及石油醚提取物与附子共煎可明显减小附子的毒性,同时煎液中乌头碱含量明显减小。尤其是石油醚提取物同时使次乌头碱的煎出量也明显减小。干姜的醋酸乙酯提取物与附子共煎,可明显减小附子的毒性,但煎液中的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均增加。干姜的水提物与附子共煎毒性略增大,乌头碱与次乌头碱的煎出量略有增加。结论干姜与附子共煎有减轻附子毒性作用。干姜中的氯仿、石油醚提取物可能通过减少乌头碱等有毒物质的煎出量而减小附子的毒性,干姜中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可能具有同附子中的有毒生物碱发生某种结合而抑制其吸收的作用,也可能具有吸收后在体内发挥拮抗附子所含有毒生物碱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前后附子中6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大鼠在体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注模型,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酚红质量浓度,利用LC-MS测定灌注液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质量浓度,分别研究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3种配伍方式对上述6种生物碱类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与附子单煎液相比,苯甲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甘草合并液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单位时间吸收率(A)呈下降趋势;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在附子-甘草合煎液、附子单煎液中的Ka和A相比附子-甘草合并液有所减少;附子-甘草合煎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呈下降趋势,附子-甘草合并液中次乌头碱的Ka和A相比附子单煎液均呈升高趋势,附子-甘草合煎液中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吸收相比附子单煎液中均有所降低。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6种乌头碱类成分在大鼠十二指肠中的吸收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为阐释"附子得甘草而后缓"的配伍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附子总碱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附子生品毒性较大,其中的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既是主要毒性成分,也是附子抗炎镇痛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1].目前文献中多是对乌头碱单体毒性的报道,尚无生附子总生物碱提取物毒性的研究报道,我们进行了总碱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实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干热高温对比湿热高压对附子中6种酯型生物碱含量影响。方法:控制时间与温度,使用湿热高压蒸制与干热高温烘制法炮制附子,使用HPLC检测炮制品内六种生物碱的含量状况。结果:炮制附子使六种生物碱含量产生明显改变,单脂生物碱含量明显升高,双脂生物碱含量消失或者明显下降;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新乌头碱进样量依次在(0.03~3.21,r=0.98)、(0.03~3.10,r=0.98)、(0.03~2.96,r=0.98)间,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进样量依次在(0.03~3.29,r=0.98)、(0.03~3.22,r=0.98)、(0.03~2.98,r=0.98)间,线性关系良好;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新乌头碱回收率RSD依次是0.89%、0.57%、0.98%,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回收率RSD依次是0.99%、1.36%、0.97%。结论:附子炮制采用湿热高压蒸制与干热高压烘制法其方法简便,准确可控,降低毒性同时减少有效成分流失,为炮制附子提供了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中药炮制是祖国医药学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实验研究明确地揭示了中药炮制可使毒性成分降低或减少这一原理 ,下面就对其做一简述。1 对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如附子、乌头所具有的有效成分为乌头碱 ,但引起中毒或死亡的成分也是乌头碱 ,尤其是对酯型乌头碱毒性最强 ,但这一成分的性质不稳定 ,遇水或遇热易水解或分解 ,转化为毒性较低的乌头次碱和乌头原碱 ,所以临床将乌头、附子经炮制和长时间的煎煮后使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 ,毒性大大降低 ,但强心镇痛抗风湿局麻作用基本保持不变 ,取得了显著成效。2 对含挥发油药物的影响如苍术…  相似文献   

13.
中药炮制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 ,历代医家均极为重视。特别是对于毒性中药的炮制人们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1 净选去毒此类方法主要是对于一些动物或昆虫类中药 ,如斑蝥、虻虫、青娘虫、红娘虫、蕲蛇等 ,通过除去有毒的头尾或足翅 ,以达到除去有毒成分的目的。2 水漂去毒即将有毒中药在较多量的水中浸泡 ,不断翻动 ,多换水 ,以漂去所含的某些毒物 ,适用于所含的毒性成分易溶于水或较易溶于水的药物。如川乌、草乌、半夏、南星、附子等。乌头及附子类药物的毒性成分均为乌头碱 ,乌头碱本身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 ,但其水解的产物乌头次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附子中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炒法、蒸法、胆水浸泡及混合溶液浸泡对附子进行炮制。采用UV和RP-HPLC方法分别测定附子四种加工品中总生物碱和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表明:附子不同炮制品中生物碱的含量呈现明显的差异,蒸制品和炒制品含量可以达到中国药典规定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计,不得过0.15%的规定。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附子生物碱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使用后乌头碱含量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使用后乌头碱含量的改变。方法:将附子分别和干姜、甘草配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其配伍后乌头碱含量改变情况加以检测。结果:附子与干姜、附子与甘草中乌头碱含量及有毒生物总碱含量显著低于附子,且附子与甘草中乌头碱含量及有毒生物总碱含量显著低于附子与干姜。结论:附子在许多疾病治疗中有显著效果,在临床中使用时可根据实际需求将之和干姜、甘草等合理配伍,促使附子内乌头碱含量降低,有效降低毒性,从而为患者的安全用药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先煎(久煎)是附子等有毒中药减毒去毒的传统方法 ,但对其安全性缺少有效科学评价。本研究将通过比较不同煎煮时间对附子成分和体内毒性的影响,为其在临床上的安全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江油附子煎煮0、30、60min后水煎液中3种毒性成分含量变化,并以ICR小鼠进行急性毒性检测。结果附子0min水煎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97.28、176.28、648μg/g;30min水煎液中3种成分含量分别为2.23、1.87、8.52μg/g;60min水煎液中3种成分含量分别为0.00(检测不到),1.88、2.95μg/g。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附子0min和30min水煎液均有毒性,而60min毒性不显著,基本可以定义无毒。结论随着煎煮时间的延长,附子的毒性降低,尽管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仍有少量残留,但属于安全范围。本实验结果证明附子可以通过延长煎煮时间达到减毒的目的,以60 min以上为安全煎煮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附子膨大充实期干物质及有效成分积累规律研究,为附子适宜采收期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定期采样,测定附子的鲜重、干重、折干率;滴定法检测生物碱含量;HPLC法同时测定3种双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结果:在膨大充实期内,附子生长分为快速增长期、稳定期、衰减期三个阶段;生物碱的含量在一定范围波动,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增长缓慢;生物碱总量、新乌头碱总量、乌头碱总量、次乌头碱总量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随着块根增大呈现快速增长,于6月下旬趋于平稳,7月上旬后因处于高温高湿季节,地下块根逐渐腐烂而下降。结论:6月下旬至7月上旬,江油附子正处于产量与有效成分含量的最高和稳定期,为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附子生物碱进行分析鉴定并探究其主要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Q-TOFMS分析鉴定附子生物碱成分,基于溶出率分析附子主要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分析鉴定了附子中的36个生物碱成分,并测定了其中25个主要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溶出变化。双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脱氧乌头碱等)迅速降低,约2 h几乎检不出;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10-羟基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去氧乌头原碱、脱水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先逐渐升高,6~8 h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酯型原碱(新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一直持续升高;其他原碱先逐渐升高,6~8 h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结论:对附子生物碱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揭示了附子煎煮过程中各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附子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whael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附子含乌头碱(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和中乌头碱(mesaconitine)等主要成分,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效。附子主产四川江油、安县、北川、青川及陕西汉中地区等,以四川的“江油附子”最为著名。国内外对附子的研究多集中于资源、有效成分及其药理药效等方面,而贮藏生理还缺乏系统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附子GAP和产品质量。本研究对附子采用室内自然堆放、麻袋覆盖、沙藏、冷藏4种常见贮藏方法,通过对含水量、呼吸速率等指标的变化分析,初步探讨了附子贮藏期间的生理变化,为附子产地贮藏与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乌头类中药主要包括川乌、草乌和附子等,是历史悠久的临床经典药物,常应用于治疗风湿病、跌打扭伤等各类处方及中药制剂中,其特征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主要是生物碱,按结构主要分为单酯型、双酯型和胺基醇型[1],其中双酯型毒性最大[2]。双酯型生物碱主要有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因这三种生物碱含量高、特征性强,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所以在含乌头类制剂中常被列为含量测定的目标物。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操作简便、样品用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