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榄香烯乳区域动脉灌注对乳腺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中药提取物榄香烯乳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对乳腺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脱氧核苷酸末端标记法(TUNEL法)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抑制基因蛋白(bcl-2)免疫组化检测方法,观察术前榄香烯乳治疗组14例和Ⅰ期手术组17例乳腺癌标本的凋亡指数,增殖指数和bcl-2蛋白表达强度的差异。结果:榄香烯乳治疗组凋亡指数(7.97±1.50)明显高于Ⅰ期手术对照组(2.26±0.49);bcl-2蛋白表达(分值0.50±0.67)明显低于对照组(1.38±0.87),P值均<0.01;榄香烯乳治疗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44.54±9.99)与对照组(42.80±6.78)差异无显著性,P>0.05;14例术前榄香烯乳治疗组等级相关分析凋亡指数与bcl-2分值呈中度负相关(rs=-0.508)。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前区域动脉灌注榄香烯乳可降低乳腺癌细胞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榄香烯乳区域动脉灌注对乳腺癌细胞凋邙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提取物榄香烯乳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对乳腺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末端转移酶介导的脱氧核苷酸末端标记法(TUNEL法)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凋亡抑制基因蛋白(bcl-2)免疫组化检测方法,观察术前榄香烯乳治疗组14例和Ⅰ期手术组17例乳腺癌标本的凋亡指数,增殖指数和bcl-2蛋白表达强度的差异。结果榄香烯乳治疗组凋亡指数(7.97±1.50)明显高于Ⅰ期手术对照组(2.26±0.49);bcl-2蛋白表达(分值0.50±0.67)明显低于对照组(1.38±0.87),P值均<0.01;榄香烯乳治疗组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44.54±9.99)与对照组(42.80±6.78)差异无显著性,P>0.05;14例术前榄香烯乳治疗组等级相关分析凋亡指数与bcl-2分值呈中度负相关(rs=-0.508)。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前区域动脉灌注榄香烯乳可降低乳腺癌细胞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经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和经肺动脉灌注(PAI)榄香烯乳及化疗药物治疗中晚期支气管肺癌12例。对双重动脉灌注(DAI)的机理、榄香烯乳的药理作用与疗效进行了分析。指出DAI可增强疗效及减少BAI引起的并发症。榄香烯乳作为“种广谱抗肿瘤的新制剂,不良反应小,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具有互补作用,可以作为肺癌介入治疗的新药源。 相似文献
4.
术前经肱动脉插管持续灌注β-榄香烯乳治疗局部晚期乳腺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β-榄香烯在乳腺癌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手术切取的乳腺癌组织制备原代乳腺癌细胞悬液, MTT法体外药敏实验检测原代乳腺癌细胞对β-榄香烯及数种临床常用化疗药的不同敏感性,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原代乳腺癌细胞对β-榄香烯的敏感性低于5-FU、ADM及MMC, 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乳腺癌细胞对β-榄香烯具有中度敏感性而与常用化疗药物相近, 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β-榄香烯对乳腺癌的临床治疗具有中度敏感性可作为二线药。 相似文献
5.
榄香烯乳腔内注射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学治疗肺癌合并胸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AI)治疗肺癌具有局部浓度高,全身到作用小的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杭香烯乳对癌性胸水有确切疗效[‘j,且无百四抑制等副作用D〕,也被临床医师所接受。我们自1994年8月~1996年3月应用大连金治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榄香烯乳注射液腔内注射与支气管 相似文献
6.
榄香烯乳膀胱内灌注治疗膀胱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科于1997年初开始至今应用榄香烯乳膀胱灌注21例,对于治疗表浅性膀胱癌及缓解癌出血,效果优良,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1例患者中,男17例,女4例;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58岁。21例均经B超,CT,膀胱镜检查并取材活检,21例... 相似文献
7.
榄香烯乳对白血病细胞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株K562、L1210为靶细胞,观察了榄香烯乳对白血病细胞扔作用,结果显示榄香烯乳对白血病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可降低DI和PI,对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9.
榄香烯乳逆转人肺癌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体外培养人肺癌细胞经30μg/ml榄香烯乳作用后,生长受到抑制,^3H-TdR、^3H-uR掺入率明显下降;流式细胞分析发现该药作用72小时后G0/G1期细胞比例上升,S期比例下降;光镜、电镜观察可见药物作用后癌细胞增殖减慢,缩小变圆,微绒毛减少,核浆比例下降,异染色质增多。由此提示,榄香烯乳可在细胞生物学及形态学水平逆转人肺癌细胞的表型,诱导这些细胞趋于分化。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评价术前动脉灌注化疗与全身静脉化疗或单独手术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2000年1月-2011年5月)、EMBASE(2000年1月-2011年5月),Cochrane Library(2011年第4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2000年1月-2011年5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2000年1月~2011年5月)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CSJD,2000年1月-2011年5月),同时从参考文献中追溯查找.按照纳入标准,全面搜集有关术前动脉灌注化疗(IAIC+S)与全身静脉化疗(IVC+S)或单独手术(S)治疗局部晚期胃癌方面的临床对照试验,无论是否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由两位研究者独立提取资料和进行质量评价,并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研究,79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IAIC+S组与IVC+S组相比,根治性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95% CI)为1.70(1.41~2.05),姑息性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95%CI)为0.37(0.04~3.13).在治疗应答率中,病理学应答率、临床应答率RR(95% CI)分别为1.33(0.96~1.84)和1.32(0.50~3.44).化疗不良反应中,除胃肠反应RR(95%CI)为0.52(0.28~0.94),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和其他不良反应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95% CI)分别为0.64(0.38~1.07)、0.88(0.29~2.64)、0.93(0.53~1.61).术后并发症方面,吻合口瘘、腹腔感染和切口感染,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95%CI)分别为2.46(0.49~12.34)、0.53(0.05~5.57)、2.10(0.20~22.26).IAIC+S组与S组相比,根治性切除和姑息性切除率方面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RR(95%CI)分别为1.30(1.16~1.45)和0.58(0.42~0.79).1、2、3和5年生存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95%CI)分别为1.11(1.03~1.20)、1.36(1.09~1.69)、1.70(1.35~2.14)和1.85(1.30~2.65).术后并发症方面,无论吻合口瘘、腹腔感染和切口感染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R(95%CI)分别为0.78(0.27~2.28)、0.65(0.16~2.65)、1.15(0.43~3.10).结论 术前动脉灌注化疗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在手术切除率、总生存率、化疗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指标上,都显示出动脉灌注化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疗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对临床分期为T25/T4或淋巴结阳性的67例直肠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调强放疗联合化疗.调强放疗方案为原发病灶及转移淋巴结外放1cm,放疗剂量55Gy,每次2.2Gy,盆腔放疗剂量为45Gy,每次1.8Gy.卡培他滨1650mg/(m2·d)分2次于放疗d1-14及d22~35口服,手术于放化疗结束后6~8周进行.[结果]除1例因3级腹泻停止放化疗外余均完成同步放化疗.同步放化疗不良反应:3级腹泻4例(6.0%),3级放射性皮炎3例(4.5%),无4级不良反应发生.术后15例(22.4%)达病理完全缓解.术后30d内无死亡病例,3例(4.5%)出现吻合口瘘,2例(3.0%)会阴部切口感染,1例(1.5%)出现肠梗阻.[结论]直肠癌新辅助调强放化疗安全,耐受性好,病理完全缓解率高.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术中动脉灌注化疗对结直肠癌患者VEGF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结直肠癌病例117例,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61例、术中动脉灌注化疗组56例,健康人群36例作为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治疗前、手术1周后VEGF水平差异.结果 健康人群组VEGF浓度明显低于结直肠癌组(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VEGF无明显差别(P>0.05),术中动脉灌注化疗后VEGF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结论 新辅助化疗不能显著降低VEGF水平,术中动脉灌注化疗能显著降低VEGF水平.术中动脉灌注化疗有望降低结直肠癌术后转移、复发率,是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 相似文献
15.
16.
奥曲肽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及凋亡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octreotide,OCT)对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及凋亡的调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OCT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胃癌SGC7901细胞,应用MTT比色法分析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光镜观察细胞形态等.[结果]OCT在(0.005~20.0)μg/ml浓度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方式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生长增殖,OCT(O.25~5.0)μg/ml作用48h后,光镜可见SGC7901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现凋亡峰,其测得的细胞凋亡率以及图像分析系统计算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OCT对人胃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机制与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直肠黏膜下注射复方氟脲嘧啶多相脂质体对直肠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黏膜下注射复方氟脲嘧啶多相脂质体(FPLC)对直肠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将40例直肠癌患者分为2个组:Ⅰ组化疗组(20例):于术前60h、36h,分2次直肠黏膜下注射FPLC,每次80mg。Ⅱ组对照组(20例):术前不用化疗。采用HE染色检测2组手术前后癌细胞的凋亡指数;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组手术前后癌组织中PCNA、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根据PCNA染色计算增殖指数,比较2组上述指标手术前后的变化。结果组患者术后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2.505±0.838)较术前(1.290±0.552)明显增加(P<0.001);癌细胞的增殖指数(proliferativeindex,PI)(41.335±18.778)较术前(45.755±21.478)明显下降(P<0.05);术后癌细胞bcl-2、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均较术前明显下调(P<0.05)。Ⅱ组患者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直肠黏膜下注射FPLC可使癌细胞AI明显增加,PI明显下降,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下调,说明FPLC可显著诱导直肠癌细胞的凋亡,抑制其增殖。 相似文献
18.
低位直肠癌术前短程放化疗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术前短程放化疗的治疗价值。方法对2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放化疗。放疗总剂量为20~30Gy,每周5次,每次2Gy。全身化疗基本方案为四氢叶酸200mg/次,5-Fu400mg/m^2,DDP20mg/m^2d1-5.放疗第l周开始。其中1例于第5周完成第2疗程化疗。新辅助治疗完成后2~4周进行手术。结果全组患者仅1例出现Ⅲ度造血系统毒性反应,未发生Ⅲ~Ⅳ度胃肠道反应。全组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远期并发症。放化疗后肿瘤平均直径由45.3mm缩小至36.1mm,淋巴结阳性率由45.5%降至31.8%,有1例获得病理完全缓解。结论低位直肠癌的术前放化疗安全可靠,可以缩小原发肿瘤,减少淋巴结转移,并能取得一定的肿瘤病理完全缓解率。术前放疗总剂量和手术间隔时间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低位直肠癌腔内热疗加放疗后临床病理学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前腔内热疗(preoperative endocavitary hyperthermia,PEH)加放疗对低位直肠癌临床病理学改变的影响。[方法]将72例低位直肠癌患者分为3组:A组30例接受术前腔内热疗加放疗,B组15例单纯放疗,C组27例未行热疗及放疗。观察3组病人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临床表现,肿瘤大体病理改变、光镜改变及电镜改变。[结果]A组病人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肿瘤缩小、疤痕化明显,边缘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光镜观察癌细胞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电镜观察癌细胞核破坏明显,有大量的凋亡细胞和凋亡小体。B组病人临床症状部分缓解;光镜和电镜下变化轻微;C组病人症状无改善,光镜及电镜观察无变化。[结论]PEH加放疗能明显改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促进低位直肠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