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36例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于伤后3天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共10天,观察营养状况,肝功能、电解质、空腹血糖及并发症等指标,同时介绍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结果(1)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均无明显改变(P>0.05);(2)肠内营养组无肝功能损害,肠外营养组有明显肝功能损害;(3)两种营养方法均能纠正电解质轻度异常;(4)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较稳定,而肠外营养组容易产生高葡萄血糖;(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肠内营养组57.9%,肠外营养组82.4%,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肠外营养组发生静脉炎的机会多。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且费用较低等优点,可代替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肠外组单纯给予早期肠外营养支持护理,肠内外组则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ICU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效果,肺部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结果:肠内外组总有效率高于肠外组,P<0.05;肠内外组肺部感染、代谢紊乱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组,P<0.05;治疗前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肠内外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营养指标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颅脑外伤患者的瑞素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瑞素肠内营养支持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瑞素肠内营养(50例)和肠外营养(40例)两组,观察营养支持效果和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瑞素组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计数及累计氮平衡均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糖、电解质紊乱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给予瑞素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优于肠外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将8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各41例。2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3天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在营养支持15d后观察营养状况指标: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空腹血糖(FB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泻等不良反应和应激性溃疡、静脉炎、呼吸道感染等临床并发症发生。结果EN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N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Hb、FBG和ALT比较有显著差异;2组患者营养支持15d后的Hb、FBG和ALT比较有显著差异;EN组静脉炎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显著低于PN组。结论重度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低于肠外营养,因此在临床中建议应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营养支持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1月本院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8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B组单纯PN,且PN时间超过2周;C组早期单纯给予EN。比较3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A组2周时血糖及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B与C组(P<0.05),早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P<0.05),预后优于其他2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联合进行EN和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患者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COPD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与单纯肠外营养支持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将60例需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随机分为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组(30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30例),予等热量、等氮量的营养支持,观察胃肠并发症及高血糖、二重感染发生情况,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单纯肠外营养组,并发症多,易发生高血糖、二重感染及胃肠功能衰竭。肠内加肠外营养支持组并发症少。能有效保护胃肠功能,降低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结论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实施肠内加肠外营养,不仅有效防治胃肠功能衰竭,同时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呼唤式护理干预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1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肠外营养支持,研究组实施呼唤式护理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及血红蛋白的含量,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出院时,研究组GCS评分及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呼唤式护理干预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可有效改善其昏迷状态及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缓解家属焦虑等负性情绪,减少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期间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EN、PN两组,均在伤后12 h内行亚低温治疗,同时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 ①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无明显改变(P>0.05);②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③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较稳定,且对肝功能无损害.而肠外营养组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且易产生高葡萄糖血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行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替代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期间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EN、PN两组,均在伤后12 h内行亚低温治疗,同时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 ①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无明显改变(P>0.05);②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③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较稳定,且对肝功能无损害.而肠外营养组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且易产生高葡萄糖血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行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替代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期间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EN、PN两组,均在伤后12 h内行亚低温治疗,同时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 ①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无明显改变(P>0.05);②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③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较稳定,且对肝功能无损害.而肠外营养组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且易产生高葡萄糖血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行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替代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期间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EN、PN两组,均在伤后12 h内行亚低温治疗,同时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 ①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无明显改变(P>0.05);②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③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较稳定,且对肝功能无损害.而肠外营养组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且易产生高葡萄糖血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行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替代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期间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EN、PN两组,均在伤后12 h内行亚低温治疗,同时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 ①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无明显改变(P>0.05);②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③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较稳定,且对肝功能无损害.而肠外营养组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且易产生高葡萄糖血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行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替代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期间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EN、PN两组,均在伤后12 h内行亚低温治疗,同时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 ①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无明显改变(P>0.05);②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③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较稳定,且对肝功能无损害.而肠外营养组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且易产生高葡萄糖血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行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替代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期间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EN、PN两组,均在伤后12 h内行亚低温治疗,同时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 ①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无明显改变(P>0.05);②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③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较稳定,且对肝功能无损害.而肠外营养组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且易产生高葡萄糖血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行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替代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期间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EN、PN两组,均在伤后12 h内行亚低温治疗,同时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 ①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无明显改变(P>0.05);②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③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较稳定,且对肝功能无损害.而肠外营养组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且易产生高葡萄糖血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行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替代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期间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EN、PN两组,均在伤后12 h内行亚低温治疗,同时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 ①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无明显改变(P>0.05);②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③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较稳定,且对肝功能无损害.而肠外营养组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且易产生高葡萄糖血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行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替代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期间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72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EN、PN两组,均在伤后12 h内行亚低温治疗,同时行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结果 ①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无明显改变(P>0.05);②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大大降低静脉炎的发生;③肠内营养组血糖水平较稳定,且对肝功能无损害.而肠外营养组有明显的肝功能损害且易产生高葡萄糖血症.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期间早期行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替代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后肠外与肠内营养价值比较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目的:比较各种营养支持途径对重型颅脑损伤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合理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 分的17 例特重型颅脑损伤者实施早期全胃肠外营养(TPN)、6~10 日后逐渐过渡至肠内营养(EN)的序贯营养支持;与20 例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进行对照。另将84 例GCS≤8 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TPN EN 序贯营养组、单纯TPN 及EN 3 组,进行有关营养指标及早、晚期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结果: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能从早期的TPN 途径中获得较充分的能量和蛋白合成所必需的成分,1 周时血糖控制程度、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均< 0.05)。根据病情,7~10 日后逐渐过渡至EN 符合伤者的病理、生理要求,采用该营养支持途径的早、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均< 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早期肠外、1 周后过渡至肠内营养支持是较为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2073-2074
比较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两种营养支持方法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在医院中随机选取收治的100例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进行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情况。观察组在体重指标及平均体重方面、营养指标回复方面、并发症及护理时间方面、治疗有效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支持较肠外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中应用效果较好,更有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早期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与肠外途径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和并发症,探讨两种支持途径的临床价值。方法:80例重症颅脑损伤的病例,入院时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41人,肠外营养支持组39人,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及腹胀腹泻、胃肠道出血、高血糖、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结果:两组在伤后两周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肠外营养组腹胀腹泻、胃肠道出血、高血糖、二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肠内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较少,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