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结果。方法 分析18年间收治的CA26例,手术治疗20例,X-刀治疗4例,^60钴放射治疗2例。结果 本组平均病程14个月,头痛,癫痫发作,视力减退及局灶性功能障碍是不同部位CA的主要临床表现,CT多示混杂密度,MRIT1W以混合信号为主,T2W高信号为主,大部分瘤周可见低信号环,数字减影(DSA)示无血管占位征像,手术治疗20例,随访6月-17年,能正常工作15例,占75%,生活能自理5例,占25%,无复发及死亡,结论 CA是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手术治疗效果好,CT、MRI联合应用基本能够确诊。  相似文献   

2.
以往认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较少见,近年由于影象学特别是CT与MRI的应用,提高了对该病的诊断率。现就我院自1981~199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0例颅内CA,作一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60例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6~70岁,平均38岁,其中30~50岁者32例,占53.3%。从发病到手术时间为8h至20a,平均4.9a。病灶直径0.9—0.8cm,平均2.5cm。1例有家族史。肿瘤部位与临床表现幕上48例中,大脑半球皮质下兆例(4.7%),其中1例合并左额混合性血管畸形,…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 (C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 6a间收治的CA 37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 :平均病程 5 1a ,癫痫发作、神经功能障碍及脊髓压迫症是主要的临床表现 .CT多为高密度灶 .MRIT1W以混合信号为主 ;T2 W高信号多见 ,大部分瘤周可见环状低信号 .肿瘤获全切者占 84 % ,手术死亡率 6 % .2 2例平均随访 3 6a ,临床改善或无症状者占 92 % .结论 :CA是生长缓慢的良性病变 ,CT ,尤其MRI是诊断CA的最敏感方法 ,手术治疗者效果较好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摘要)@杨雷$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更好的提高诊断、鉴别、选择术式、保护视力,故对本组45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做一总结分析。方法:将45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一般资料、CT影像表现及手术状况、病理结果进行总结研究。结果:45例海绵状血管瘤有28例做了CT增强扫描,其中25例增强影明显(CT值 18~55HU,平均37.1HU)。手术29例采取前路开眶,16例做了外侧开眶。45例中有2例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包膜不完整。2例无视力,其中1例术前就失明,另1例肿物与视神经粘连紧密,摘出肿物后没有恢复视力。45例全部做病理检查:43例为海绵状血管瘤。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CT值比其他眶深部肿物该值高是其特征。有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联合B超及MRI增强扫描对诊断更有价值。海绵状血管瘤也可发生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特别是视神经。手术后也可出现视力丧失等结果,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术式,联合多种影像检查确诊,细心灵巧的手技对摘除肿物及保护视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海绵状血管瘤 ( Cavernous angioma,CA)是一种血管畸形 ,临床表现以癫痫发作、颅内出血、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为主 ,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发病多在 30~ 5 0岁 [1 ] 。一般人群发病率约为 0 .4%~ 0 .9% [2 ] 。约占脑血管畸形的 8%~15 % [3 ] ,其中海绵状脑干血管瘤约占 9%~ 35 % [4]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约占 2 .5 %~ 10 .8% [5 ] 。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 0 .4%~ 2 % [6]。妊娠期及儿童期出血率较高。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 MRI技术的应用 ,使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诊断成为可能。现对海绵状血管瘤的起源、…  相似文献   

6.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告颅内海绵状血管瘤12例,肿瘤主要位于大脑半球和颅中凹,前者为青少年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痫,后者为中年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视力视野障碍和眼球活动受限。该肿瘤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的血供丰富的占位病变,但血管造影很难发现其血供。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位于大脑半球者容易全切,疗效好,位于颅中凹者手术危险较大,难以切除,术后症状常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探讨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为诊断、鉴别及选择术式、保护视力提供有价值的依据。方法:将38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CT影像表现及手术状况、病理结果进行总结研究。结论:38例海绵状血管瘤中的26例做了CT增强扫描,其中23例有明显增强(CT值 18—55HU,平均37.1HU),经手术摘出肿物,病理证实36例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中3例不显增强,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其中1例术后复发长入颅内)。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CT值比其他眶深部肿物为高是其特征,视神经鞘膜瘤增强不明显。联合B超及MRI增强扫描则更有诊断价值。采取灵活的术式,对肿物的彻底摘除及保护视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31岁,因阵发性头痛反复发作2年加重7天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精神状态良好。左侧眼球突出,视力模糊,粗测无视野缺损。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应灵敏,面纹对称,伸舌居中。四肢活动正常,未引出病理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型伽玛刀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2001-2005年行C型伽玛刀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共50例,其中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35岁。治疗剂量:周边剂量14—16Gy,中心剂量28—30Gy,等剂量曲线50%-55%。结果C型伽玛刀治疗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灶不同程度缩小20例(40%),无变化22例(44%),2年复查时病灶水肿渗血8例(16%),临床症状不同程度改善84%。结论伽玛刀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认识颅内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颅内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12例患者中,11例进行CT检查,10例进行MRI检查,CT和MRI同时检查9例.结果 2例发生在少见部位,10例CT和MRI影像表现不典型.定位诊断均正确,11例定性诊断错误,1例未作定性诊断.结论 CT与MRI联合应用可提高非典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1.
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研究(附27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是罕见的椎管内疾病,本组研究为揭示其临床、影像特征,探讨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1997~2003年,神经外科共收治27例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术中所见、病理特征和治疗效果.结果该病有两种类型:髓内型17例与硬脊膜外型10例.髓内型起病较急或非常缓慢,MRI表现可分四类:纺锤形、纵形、结节状、不规则形等T1或长T1、长T2均匀或混杂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硬脊膜外型进行性起病,MRI表现有两类:纺锤形和不规则形等T1、长T2信号.27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其中21例症状、体征有不同程度改善,6例无明显变化.结论椎管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起病方式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显微手术切除是治疗椎管内海绵状血管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术中超声和术中导航两种定位方法在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进行比较,为临床手术提供更加准确的定位方法.方法 37例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中、术后分别行导航和超声检查,比较两种定位方法定位的准确性及对病灶切除范围判断的准确性.结果 开颅去骨瓣后两种定位方法的准确率均为100%;术中进行定位时,术中导航定位准确率为70.3%,术中超声定位准确率为100%;术后判断病变切除范围时,术中导航准确率64.9%;术中超声准确率100%.结论 在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术中超声定位较术中导航系统更加精确,有助于提高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国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CCA)CCM1基因8号外显子基因突变的情况。方法收集21例ICCA患者及3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静脉血,进行DNA抽提、PCR扩增8号外显子后直接测序,并与GenBank比较。结果1例ICCA患者8号外显子在相当于CCM1基因第704、705位碱基G和A之间插入碱基T(704irksT),产生移码效应,使得编码的KRIT1蛋白氨基酸序列在第246位出现终止密码子TAA,肽链合成提前终止。其余检测均无异常。结论国人ICCA患者8号外显子存在CCM1基因的突变,新发现的8号外显子704insT插入突变导致编码的KRIT1蛋白功能缺失,与ICCA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论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17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检查资料,均进行CT和MRI检查,并分析病灶处CT和MRI检查的影像特征和诊断结果。采用CT、MRI、CT联合MRI的方法,对照三种不同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检出率。结果单独采用CT和MRI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58.8%和76.4%,特异度分别为64.7%和76.4%,准确率分别是41.2%和76.5%,检出率是47.1%和82.4%,采用CT联合MRI的诊断结果灵敏度是88.2%,特异度是82.4%,准确率和检出率分别是88.2%和94.1%,准确率和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通过CT和核磁共振检测,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CT和MRI可提高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放射性胶体^32P—D治疗海绵状血管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放射性胶体磷酸铬Cr^32PO4合用地塞米松,(简称^32-D)混合液治疗海绵状血管瘤34例,经1~3疗程的治疗随访,治愈率88.9%,总有效率达100%,作者认为:^32P-D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具有方法简单,安全,疗效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颅内肿瘤3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症状及体征、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357例颅内肿瘤进行总结分析,并按开展CT前后二个阶段作比较,阐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致残率或死亡率的关键在于:①早诊断、早治疗,②提高技术水平,③加强术后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总结6a间26例肝内肝管结石手术方式及疗效。结果:治疗效果良好,术后残余结石3例,术后胆道镜取净残石。结论:联合的手术方式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同时,应重视术中胆道镜检,结合术后的内镜治疗,可望将治疗效果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血氧水平依赖成像(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CC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35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常规磁共振图像及VEN_BOLD图像,通过与T1WI、T2WI以及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MRA)等序列对比观察,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信号特点以及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数目及范围的诊断价值。结果本组35例患者共发现47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脑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各序列上的影像表现呈多样性,有5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在常规T1WI及T2WI图像上未能显示;而TOF-MRA及VEN_BOLD序列却能显示全部47个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VEN_BOLD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最大径的显示较其他各序列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N_BOLD对于脑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脑海绵状血管瘤(CCA)重要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582例颅内肿瘤进行分析,统计其频发率、性别、年龄,发生部位临床症状及CT表现,并结合部分国内,外资料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伪膜性肠炎(pseudomenbraneouscolitis PME)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冠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05年2月-2010年7月收治的26例PM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内镜结果及治疗情况汇总分析。结果:26例患者大多数在使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头孢菌素的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及发热等表现,少部分发生在外科手术、恶性肿瘤的患者。结论:PME多在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发病,体质衰弱、外科重大手术、恶性肿瘤患者等为易感人群。根据抗生素应用史、易患人群、典型临床表现、内镜下典型表现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多可明确诊断。停用原来应用的抗生素,给予甲硝唑、万古霉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多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