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癸,非天一癸水,实地二之火也。应于人身,正为下济肾水之心火也。此火寄于心中则为君火,下济肾水则称天癸。天癸至,实人身水火既济之始初也。故女子有天癸至,男子亦有天癸至。  相似文献   

2.
相火论     
《内经》对“相火”并未阐述 ,高校教材第五版《中医基础理论》在论“肝阴不足”、“肾阴亏虚”时仅提出“相火上亢”、“相火亢盛”、“相火妄动”等名词 ,也未对其做阐释。查《简明中医词典》“相火”条释为“与君火相对而言 ,二火相互配合 ,以温养脏腑 ,推动功能活动。一般认为相火的根源发自命门 ,而寄于肝胆、三焦等脏腑内”。“相火”一词在祖国医学中被引用于作为人体生理病理的说理工具 ,首见于宋金时代医家刘完素 ,刘在《病机论》中引“《仙经》曰 :心为君火 ,肾为相火”。谓 :“七节之傍 ,中有小心 ,是言命门相火”。并对“命门相…  相似文献   

3.
“心肾不交”辩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图分类号:R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1)01-0010-01   《中医诊断学》本科教材脏腑辨证部分,有“心肾不交”一证,该证是以心烦失眠为主症而伴有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头晕目眩,或遗精、梦交等表现的一个证候。病涉心肾两脏,而称其为“心肾不交”是否恰当则值得推敲,就此剖析如下。 1 心火肾水是否相交   “不交”的前提是本应“相交”,笔者认为,教材解释心肾两脏的“相交”就颇存在问题。其解释是:“心为火脏,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为水脏,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互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故有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之称。”[1]心在五行划分中虽属火,但称“心为火脏”,其所具有的火之温煦功能到底有多大?是否真的“下温肾水”?众所周知,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严格而言,当是两肾所藏之元阳(命门之火,又称真火),为一身阳气之本,包括心脏在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元阳的温煦,而心脏并无多少温煦能力,所谓的火脏之称实来源于五行的机械归类,因此,不存在心火“下温肾水”,更不存在它使“肾水不寒”的问题。肾虽在五行属水脏,落实到具体功能而言,主要是指对水液代谢的调控能力,而其本身应为水火之脏,内藏真水真火,真水真火滋润温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由此可见,只有肾火(命门之火)对心脏有温煦功能,即“肾水暖心火”,而心脏对肾脏没有这一作用,肾脏也由其本身所藏之真火暖煦。所以“心火暖肾水”、“心火肾水相交”之解显然有误。  相似文献   

4.
君火专指心阳,相火为除心之外其他各脏之阳。心火炽盛之"壮火",宜苦寒直折其势;阴虚阳亢之相火,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饮食劳倦思虑伤及心脾之"阴火",治当温补中气。若临床见诸般火证伴随中土虚弱之象,应视病情采用温补中土而敛相火之法。君火相火理论为后世"心肾相交"理论和肝肾同源理论的基础,"君相互感"学说从生命的高层次上揭示了人体心和身的整体调控模式。君火与相火相互作用,共同调节人的情欲活动。  相似文献   

5.
中医脏象学说有“君火”、“命火”、“相火”三种名称,它们的含义各有不同,初学的人一时难以理解。今就前人论述结合个人的体会,试辨如下: 一、何谓君火? 君火者,心火也。《内经》云:“君火以明”。“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张景岳的《类经附翼》云:“心者,为神明之府,故曰君火以明。” 心主神明的心,实为大脑,为一身之主宰,乃最高之统帅。五脏六腑,十二经络,营卫气血,上下内外,阴阳调和,俱赖于此。取火光照明之意而形容之,  相似文献   

6.
"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在人体脏腑经络之生克关系协调及阴阳升降、气机调畅之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君火以明的异常状态就是君火不明,包括心火不足而出现精神萎靡、神识不清等症;相火失位,或因元阳不足,水寒不养龙;或因元精亏损,水浅不养龙,致坎水失其蛰藏,相火浮游在上而出现阴虚火旺;或由心君失其镇纳,致相火失去主宰致肝胆疏泄不利;或熏蒸三焦致气机调达失畅;或由脾胃虚弱,中焦土不伏火,致"阴火"乘位。总之,君火不明,相火不位则心肾不交、相火妄动。  相似文献   

7.
心目相关 心居胸中,五行属火,内寄君火。因胸中为阳位,心之功能又属阳,故心为阳中之阳脏。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主宰、人体情志思维活动之中心。心主血脉,既能使血变化而赤,又能依心气之鼓动,令血液在脉道源源不断地流行以营养周身,国亦因而得明。故曰:“肝受血而能视。”又因心藏神出神明,故目之能视又与心神之支配有关。故《灵枢·大惑论》说:“目者,心之使也。”由此可知,心脏机能异常,可以直接引起眼睛疾病。1心气虚与回相关 ,动气是心阳,亦称君火。心气作用有二,其一是这种阳热之气可使血液变化而赤,其二是心气可…  相似文献   

8.
自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出甘温除热之说以后,对阳气损伤而导致的阴火证方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性治疗原则。历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但在理论上对阴火的认识尚不一致,存在着众多争议。 热即火,在自然界为六气和六淫之一。六气之火为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淫之火为异常的气候变化,若人体不能适应之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在人体内为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少火”,病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壮火”。前八对火分阴阳,虽大多认为阳火是指君火,阴火是指肾、肝、心包络、三焦和胆之相火。但也有不同观点,如李杲之说:“心火者,阴火也”。今天看来,火分阴阳,以君相别之,并无实际探求人身脏腑生理病理的意义。生理之火即人身之阳气,并无阴阳之分。五脏六腑各有自己  相似文献   

9.
心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体,神是心之用,心之用不同则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化识神的特性称为君火,同时伴随元精从元神分离化为相火以生长后天有形身体,后天精血又成为识神的能量来源。君火主智明,统形而上与形而下,是纵向的概念,相火是形而下的横向概念。一纵统五行,这就是《伤寒论》六经之来源及火有二数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10.
阴火证治验     
杜庆云副主任医师在阴火证治疗方面经验尤甚.笔记予以整理,供同道研讨。“阴火”语出金代李东垣,怄学发明》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又喜怒化恐而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人独盛,心火者,阳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今,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认为“阴火”是病理君相之火,其成因本于脾胃元气之不足。故东垣论其治法“谁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火”,立其方药“补中益气汤主之…··又宜加黄柏救肾水,能泻阳中之伏火”…  相似文献   

11.
火名论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火是中医学常用概念之一,在中医学里,与火有关的名词术语约有百余条,它们不仅用以说明自然现象和机体的功能活动,而且还用其阐明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故在中医学里,火的内涵十分繁杂,实有辨析之必要。1五行之火五行之论,首见于《尚书·洪范》,其言火云:“火曰炎上。”以温热、向上、升腾等为其特征,位南方,主夏季,与《周易》八卦中的离卦相配。五行之火已不再是一种元素的专指,而是代表着一种属性、特性。汉、唐时期,五运六气学说盛行,五运与六气相配属,六气中火又分君火与相火,《素问·天元纪大论》最早论之说:“天…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胸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笔者从实践中体会到,冠心痛的发病虽然错综复杂,但肾虚则是致发本病的重要因素。治疗上若能注重从肾论治,往往多收良效。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任命之根,肾为阴脏,内寄水火,以阴精为本·以元阳为用,通过经络的联属,五脏之精,藏之于肾,而肾中阴阳又可滋养五脏。正如明·张景乐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明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张氏更为重视肾阳在人体的重要作用.认为肾阳是人身之本。他据《素问·生气通无论》“…  相似文献   

13.
甘草是临床应用最广泛药物之一.陶弘景曰:“甘草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汤液本草》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术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称。”灵通之美称。现就其主要功效.略抒个人之管见。  相似文献   

14.
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云:“精气夺则虚”。精,元阴也;气,元阳也,元阴元阳俱藏于肾,故肾为五脏之本、生命之根。肾虚则五脏俱衰。本元有亏,百病丛生,故王执中曰:“肾虚生百病”。诚若是,故本文以论十病治肾为例,以明治病要重肾之理。一、伤寒治肾论论曰:“伤寒有大实大虚者,有微实微虚者,有虚多实少者,有实多虚少者,此四  相似文献   

15.
漫谈右归丸     
右归丸出自《景岳全书》,是一首具有温补肾阳、填精养血的常用方。肾包括阴、阳两方面,阴即肾水,阳即命门火,故肾又有“水火之脏”之称。又因左肾主水、右肾主命门火,右归丸功能“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故以“右归”为名方。  相似文献   

16.
各脏腑之间的联系是中基基础理论及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心肾二者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是被归为阴、阳和水、火的关系。而这其中,心肾之间的关系显的尤为重要和特殊;从五行依存生克推理,肾和心是“克及反侮”的关系,而就这种关系而言主要是指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如何理解这种水火既济以及水火失济随之而来的病理变化呢? 就阴阳的特性而言,阴阳是对立制约也是相互滋生的,这就是所谓的“孤阴不具,孤阳不存”。经书[1]云:“五行之理…… 总不出乎阴阳;阴阳之用总不离水火。”心肾之关系可见。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慎斋遗书》[…  相似文献   

17.
从朱丹溪君火与相火的关系论中医心理调节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古人谈生理、言病变每每提到"火"的问题.元代医哲大家朱震亨 (公元1281~1358年)集金元医学发展之成果,又从宋代理学的"太极-阴阳-动静"理念中感悟出"动气是火"的道理,提出了著名的"相火论".朱氏指出"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阳动而变,阴静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内阴而外阳,主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以名而言,形气相生,配于五行,故谓之君;以位而言,生于虚无,守位禀命,因其动而可见,故谓之相"(<格致余论*相火论>). 相火还被喻为"龙雷之火",是因为它不同于五行之火,具有"水中之火"的特性,而且不为"水灭湿伏".孙思邈喻之为"膏火"(<备急千金要方*养性>);赵献可称之为"得湿而芮,遇火而燔"(<医贯*相火龙雷论 >);张景岳把它叫做"油火"(<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而仙佛谓之"三昧真火".医家认为龙火发源于肾,龙潜深水,水盛则腾,以喻人身生机所在;雷火发源于肝,雷生雨中,雨大雷厉,以喻肝的生发之性.下焦既为肝肾所栖,又为精宫、血室所处,内藏"天一真水"……其中既包含了人体的生殖之精,同时也包含了"天癸"(<素问*上古天真论>用以描述性激素的产生、释放和衰退所带来的生理与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18.
到底是阳常有余还是阳常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金元以来,围绕阴阳盈亏问题,展开过激烈争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阳常不足,阴常有余”。彼此是非,迄今尚无定论。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认为人身之气为阳,血为阴,以天大举地,地小而居其中,日实月缺作比,引《内经·上古天真论》等篇,以精血来迟早衰,难成易亏为证,以证明“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丹溪还认为,阳主动,阴主静,动皆属火。把人身之阳气称为相火,说人非此火不能生。相火极易妄动,煎熬真阴,阴虚则病热。张介宾认为丹溪之说缪误。他以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立论,指出“阳非有余”。进一步强调了  相似文献   

19.
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频繁遗泄之病症,古代医家认为遗精主要责之心、肝、肾三脏。遵从朱丹溪之理论,认为遗精的发生是由于心之君火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动,心动则肾动,故肾不能藏精而精随之以泄。在治疗方面提出,实则清心火,虚则补心火。  相似文献   

20.
仲景《伤寒论》桂甘龙牡汤,本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盖以火逆则阳浮于上,下之则阴陷于下,阳浮于上,不得遇阴气则烦;阴陷于下,不得逢阳气则躁,二者虽异,总缘阴阳水火升降乖忤而然。陈修园虽有烦出于心,躁出于肾之论,究其治法,仍不外乎交通心肾,升降水火而已。故仲景于此证,以龙牡制亢阳而下交于阴,以桂甘启阴气而上交于阳,阴平阳秘则烦躁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