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并心功能不全时舌苔,脉象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虹  杨俊华 《天津中医》1999,16(2):9-10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较为常见病情危重的预后不良的综合征。从传统的观念来看 ,由于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β a drenoceptorblochingaqents简称 β阻滞剂 )具有负性肌力作用 ,而禁用于心力衰竭的病人。近年的研究发现 :当充血性心力衰竭时 ,对心脏的代偿机能中 ,交感神经兴奋的增强 ,去甲肾上腺素的升高 ,从长远来看对心脏是有害的。根据动物试验及多个临床研究证明 ,β 阻滞剂的使用能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死亡率。1 充血性心力衰竭概述充血性心力衰竭 (congestiveheartfailure ,…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护理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6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护理。结果护理干预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护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小儿心肌炎致心律失常,心电图P~R间期延长(P—R间期≥O.2秒)临床多见。我们收集1996年5月~1999年5月临床资料较完整的45例病例,其中,治愈37例,好转4例,无效4例;45例中男10例,女35例;年龄在4.5~15岁,治疗前每位患者均不同程度的用过营养心肌,促进心肌代谢的西药及抗生素、激素之类,中药多用益气养阴、宁心安神、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药物,而疗效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温阳强心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生脉针40mL静脉滴注并服用中药温阳强心方,10d为1个疗程,观察4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总体疗效、心功能分级。结果:患者的总体疗效、心功能分级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功能不全是临床多种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应用益气养阴化痰、活血化瘀利水中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16例,显效8例,好转7例,无效1例,有效率93.7%。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单纯药物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脉象弦度参数影响之差别。方法:将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PCI治疗组(10例)和药物对照组(13例),治疗2个月后观察脉象弦度参数的变化。结果:PCI术后脉象的弦度参数W、w/t明显下降,而单纯药物治疗后脉象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PCI术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脉象弦度,改善顺应性;脉象弦度能反映冠脉狭窄程度及其变化。  相似文献   

8.
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治疗慢性心功能小全的药物有强心甙、利尿剂、扩血管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β受体阻滞剂等,但由于发病过程复杂,病理生理尚未完全阐明,疗效尚不尽人意。从2002年开始,我们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发现该药对改善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证论治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慢性心功能不全亦称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在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病情缓慢加重,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代偿机制,当发生代偿失调即出现CHF。美国心脏协会(AHA)把CHF定义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疾病损伤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的结果[1]。心肌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功能不全亦称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在心血管疾病的基础上病情缓慢加重,一般均有代偿性心脏扩大或肥厚及其代偿机制,当发生代偿失调即出现CHF。美国心脏协会(AHA)把CHF定义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疾病损伤心室充盈和/或射血能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结合称为结合医学或整合医学 ,是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或整合起来。中西医结合整体地认识健康和疾病 ,代表了整体医学的发展方向。中医学其独特理论和诊疗方法蕴藏着丰富的哲理 ,治病皆求于本 ,强调宏观整体。中医肿瘤学家们在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中向定量化、规范化、标准化过渡 ,引进循证医学 ,现已成为与手术、化疗、放疗并列的四大支柱性治疗手段。1 中药抗癌有效成分的研究肿瘤的中医药治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据大量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 ,中医药的应用具有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稳定或缩小肿瘤乃至…  相似文献   

12.
郭岳 《国医论坛》2011,26(1):52-54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疾病,常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其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为广泛的精神、情感、躯体方面的障碍与痛苦,如情绪低落、心情沮丧、自责自罪、思维迟钝、记忆减退、头晕头痛、失眠多梦、食欲减退、疲乏无力、性欲下降等等。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  相似文献   

13.
王华楠 《河南中医》2004,24(1):14-15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重视整体、和谐、内心体验,而西医学的思维方法重视机械、还原、分析。如何找到中西哲学思想研究方法的切入点或是结合点,是中西融合与中医现代化的根本。只有对“人”——这一医学研究对象,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个体,从外到内等等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细致,中西医学才能达到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不同中医师对舌象观察结果一致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强 《江苏中医药》2007,39(8):60-61
目的:反映传统望舌方法观察舌象结果的离散性以及不同中医师之间的一致性.为舌象客观化、标准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方法:通过13名中医师对40例舌象照片前后两次进行观察,分析望舌结果的一致性,并通过计算13名中医师观察结果的Kappa值与Agreement值,显示不同中医师之间的一致性.结果:在Kappa值分析中,舌苔的厚薄、齿痕舌、苔色、苔腻腐、润燥的判读结果的前后一致性较高;Agrement值分析中,舌苔的润燥、点刺舌、裂纹舌、舌体瘀斑、苔腻腐、苔厚薄、齿痕舌的判读结果的前后一致性较高.结论:传统的舌诊依赖于主观经验,又受客观环境影响,所以容易造成分类标准的不确定,客观性和一致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下的中西医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主义把自然科学作为人类全部知识的中心和有意义的文化,后现代主义则通过对科学的客观性、经验实证、价值中立、理性以及语言的优越性等进行解构,让人们看到了科学理论与观察、行为、价值观、伦理观、利益、权力等非理性因素的一种全新的关系,从而揭示真正接近真理的科学理论应该是一种社会建构,唤醒人们对不可通约的科学文化的差异性的理解,中医学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主客体合一和社会互动,正是后现代主义所追求的“反魅”的科学观。  相似文献   

16.
中医体质学说自20世纪70年代确立以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结合现代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科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质研究出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发展前景。文章从中医体质学概念的研究,中医体质学分型的研究,中医体质学治疗的研究等几个方面说明中西医结合在中医体质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王瑞祥  周扬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0):1271-1272
医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医学却带有明显的文化色彩,介绍了中西医的历史发展道路,阐明了中医现代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6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64例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抗炎(青霉素,氧哌嗪 青霉素),并辅以中药辨证施治;对照组以抗炎(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祛痰(复方甘草合剂)治疗。结果:治疗组934例)有效率99.96%,对照组(30例)有效70.1%。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脾的中西医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解剖形态、生理病理、病证学角度对中医脾与西医胃肠道、胰腺、脾脏进行比较。认为:中医脾的形态学基础是脾脏和胰腺,其最初的某些生理病理的认识不同程度源自解剖实体。然而,受中医学特殊的哲学观、方法论等因素影响,其后的发展使其逐渐演变成解剖属性、非解剖属性兼具的“混合体”。实体脏器——胃肠道的部分功能被纳入脾功能的范畴,使脾的功能实体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脾脏本身在中医藏象理论构筑中的作用被进一步弱化,而脾的功能似乎更多通过消化系统(主要指胃肠道及胰腺)得以体现。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中医之脾是“以现代医学中的胃肠道、胰腺的生理功能为基础,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假说。  相似文献   

20.
杨铮铮 《中医药导报》2007,13(2):18-19,27
文章从中西医学之文化起源、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研究对象等方面之差异进行了比较性探讨。认为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分别代表着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医注重整体宏观之哲学思辨,而西医崇尚部分还原方法;中医思维强调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直观,而西医思维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中医宗旨辨证论治,而西医根于辨病论治;中医采用直接观察人体之方法,而西医主要借助仪器间接观察机体变化;中医试验方法简便直观,而西医实验方法复杂严谨。尽管体系各异,方法迥别,各有其优势和缺陷,但只要互相转换,相互为用,取长补短,吸取对方之优势以弥补其自身之缺陷,完全可以不断壮大、强盛自我,使中西医学结合之果屹立于世界医林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