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异常步态及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就诊的脑梗死后偏瘫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两组均连续训练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步态参数指标[步长、步宽和步速]、下肢运动功能指标[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评分]、平衡功能指标[Berg平衡量表(BSS)评分]、步行功能指标[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 MWS)和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法(FAC)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步长、步宽、步速、FMALE评分、BSS评分、10 m MWS和FAC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步长、步宽、步速、FMA-LE评分、BSS评分、10 m MWS和FAC评分均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下肢康复机器人用于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不仅可改善异常步态,而且有助于下肢运动、平衡及步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结合Pro-kin平衡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将50例脑梗死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ro-kin平衡训练仪。在治疗前后采取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步行能力分级量表FAC(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TUG(Time Up and Go)、MBI评分评定患者的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此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6周后两组BBS、FAC、TUG、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实验组BBS、FA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脑梗死后,给予呼吸训练结合Pro-kin平衡训练系统训练,康复疗效显著,其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其步行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效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治疗时效性,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早期患者平衡、步行和ADL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普通电动起立床训练,治疗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训练。每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平衡、步行和ADL能力。结果经过6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化坐-站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重庆市某医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神经内科住院首次发病的80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强化坐-站训练,每次15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3周。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进行评分,同时进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及步态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BBS,FAC评分及TUGT结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患者的BBS,FAC评分及TUGT结果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患者的BBS,FAC评分及TUGT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步速、步幅、患侧及健侧步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2组患者步速、步幅、患侧及健侧步长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对患者进行坐-站训练,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轻残障及后遗症,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的护理效果,为提高康复质量积累经验。方法 选取2022年1—5月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接收的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早期功能锻炼。观察比较两组护理效果,使用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功能性步行量表(FAC)、Berg平衡量表(BBS)、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及科室自拟护理满意度问卷,评估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FMA、ADL评分均较护理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4个月的FAC、BBS评分及6MWT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WHOQOL-BREF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06%,高于对照组的7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起立床站立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16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早期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起立床站立训练。比较两组的平衡能力、步行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的10m最大步行速度(MWS)及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S)、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起立床站立训练能够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提升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方法选取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8月~2018年6月收治的9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7例)与对照组(46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联合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进行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功能性步行分类(FAC)、患肢承重和稳定性、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和用Motricity指数中下肢肌力积分(MI-L)。结果治疗前FMA评分和FAC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FA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患肢承重和稳定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肢承重高于对照组,稳定性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患肢MI-L评分和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肢MI-L评分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OTOmed下肢智能运动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肌力、承重和稳定性,进而促进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rrjk》2017,(16)
目的 :观察减重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作用。方法 :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加减重支持系统步行训练,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患者入选后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后进行Fugl-Meyer量表评定(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AC量表评定(功能性步行量表)和10m步行时间评定。两组患者每周治疗5次。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FAC、10m步行时间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步行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结合减重支持系统步行训练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吕聪英  潘国焰 《中国校医》2022,36(11):831-832+837
目的 探究运动康复护理干预对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护能力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于2019年5月—2021年5月接诊的96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纳入观察组(n=48)、对照组(n=48)。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运动康复护理,对比2组护理前后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2组护理前后6 min步行距离。结果 护理24周后,观察组ESCA评分为(90.33±8.54)分,高于对照组的(84.65±8.06)分,6 min步行距离为(186.22±21.02)m,长于对照组的(173.65±20.38)m,(t=3.351、2.975,P<0.05)。结论 运动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升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还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对慢阻肺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及自我管理的效果,为提升患者康复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高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慢阻肺患者8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康复护理联合自我管理干预。比较两组的肺功能和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肺功能包括6 min步行距离(6MW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结果 观察组FVC、FEV1、6MWD分别为(3.06±0.24)L、(2.34±0.31)L、(450.67±8.91)m,均优于对照组的(2.06±0.13)L、(1.57±0.28)L、(408.92±10.34)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2.19±4.81)分,高于对照组的(70.84±3.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阻肺患者开展康复护理联合自我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步态训练矫正仪治疗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观察足下垂的改善效果。方法86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应用步态训练矫正仪进行治疗,研究组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进行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步行改善情况,并应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平衡能力、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估患侧下肢运动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Brunnstrom分级优于对照组;踝背伸ROM和10m步行速度高于对照组;“起立—行走”计时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BS、Ful-meyer评分和Holden分级分别为39.50±6.92分、30.52±3.96分和3.12±0.71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与步态训练矫正仪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足下垂均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步行速度等步行异常状态改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宋雪 《医疗装备》2021,(5):153-154
目的探讨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联合常规护理干预对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78例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比较两组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结果护理前,两组平衡功能及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感觉整合能力试验、运动策略分析、Berg平衡量表(BBS)及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起立-步行计时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姿态平衡仪训练联合常规护理干预用于卒中偏瘫患者中的价值较高,可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提高站立、行走平衡能力,增强运动功能,利于康复。  相似文献   

13.
刘佩  陈楚玲  田佳蓉 《现代养生》2022,(18):1597-1599
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步态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山市中医院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收治的80例帕金森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认知评估(MoCA评分)、帕金森相关量表评分(UPDRS评分、Wsbster评分),以及步态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6min步行测试(6MWT)]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干预后,两组UPDRS、Wsbster评分均低于干预前,计时起立-行走测试时间缩短,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MoCA评分、BB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6MWT步行距离长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帕金森病康复中,给予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康复护理,可改善患者认知及步态功能,减轻帕金森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加强干扰本体觉和视觉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16)和对照组(n=16)。试验组利用动态姿势平衡仪进行干扰本体觉和视觉的平衡功能训练;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平衡功能训练。两组训练时间均为20分钟/次,5天/周,共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采用动态姿势平衡仪进行徒步走测试及Berg平衡量表测试。结果徒步走测试中试验组的步长与步速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相应指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erg平衡量表得分试验组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组内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加强干扰本体觉和视觉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能力,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根据变化的任务重建感觉和运动系统的能力,同时能明显提高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张希  李梅玲  张赞 《现代养生》2022,(22):1980-1982
目的 探讨心脏康复护理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就诊的120例肺动脉高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组间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6min步行距离、治疗总依从率、饮食控制率以及体重控制率。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7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康复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饮食控制率以及体重控制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综合平衡训练(基于体感互动)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能力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40例。两组均采取相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对照组在该基础上采取传统平衡训练,试验组则采取基于体感互动综合平衡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及康复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BBS、FMA评分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BBS、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康复优良率为95.0%,对照组为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开展综合平衡训练(基于体感互动)有利于改善其平衡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与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干预后1个月、 3个月,两组的Breg平衡量表评分、 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Breg平衡量表评分、 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早期强化膝关节控制训练可增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膝关节稳定性,显著改善其平衡功能及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运动控制训练仪进行康复训练,对其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0月在大连港医院进行康复治疗的58例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主要使用运动控制训练仪进行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8周后的平衡功能和下肢功能.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下肢功能、平衡功能、躯干控制能力评分及起立-步行测试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控制训练仪能够有效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和平衡功能,值得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广使用,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系统化功能训练配合三维平衡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能力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9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化功能训练配合三维平衡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平衡能力及运动耐力。结果干预后,两组的Brunel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的Brunel评分、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10 m最大步行速度(MWS)均显著高于干预前,起立-行走(TUGT)用时均显著短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的10 m MWS显著高于对照组,TUGT用时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化功能训练配合三维平衡训练可明显改善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提升患者的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20.
朱骏驰 《医疗装备》2022,(21):99-101
目的 探讨优化运动技能训练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卒中后重度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10月医院收治的卒中后重度偏瘫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优化运动技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TEAS,干预12周后,比较两组上肢功能康复情况、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生命质量。结果 干预前,两组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及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中的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观察组FMA-UE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ADL评分及GQOLI-74中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化运动技能训练联合TEAS能够有效改善卒中后重度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而提升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