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豨莶狗脊延胡汤为主治疗椎体成形术后残留腰背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体成形术是目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常用方法,因其能够明显缓解骨折造成的腰背部疼痛同时让骨折患者早日下床,临床得以广泛应用。但由于疾病本身、患者个体及其手术操作的差异,仍有部分病人残留有腰背部疼痛及腰部牵扯感而求诊于中医伤科门诊,自2007年至2008年我们应用稀莶狗脊元胡汤内服配合百草伤膏外敷治疗椎体成形术后残留的腰背痛,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采用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患者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62~89岁,中位数74岁。胸椎骨折16例,腰椎骨折10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腰背部疼痛、椎体高度恢复、脊柱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9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为(7.81±0.75)分,术后3 d为(2.54±0.90)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为(50.69±4.73)分,术后3 d为(25.77±5.72)分。椎体前缘高度术前为(8.15±0.83)mm,术后3 d为(11.87±1.19)mm;椎体中部高度术前为(7.65±1.04)mm,术后3 d为(12.35±1.18)mm。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及感染。术后3 d进行X线检查,7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3例为"拖尾征"、3例为椎间盘渗漏、1例为椎体前缘渗漏。1例术后下地活动时腰背部疼痛明显,经镇痛及抗骨质疏松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2例术后半个月腰背部疼痛复发,其中1例经镇痛及抗骨质疏松治疗半个月后症状缓解、1例住院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3例术后6个月出现相邻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中2例再次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例采用镇痛及抗骨质疏松等治疗。结论:小管径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重度压缩骨折,可以有效缓解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改善脊柱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病患者75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中医综合疗法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对照组30例单独采用中医综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记录患者VAS评分以及复查X片测量Cobb角,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d VAS评分及Cobb角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1个月后疼痛才有改善(P0.05),术后1个月治疗组疼痛缓解以及椎体高度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术后早期恢复迅速,随着恢复时间延长,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中医综合治疗结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早期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在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骨科接受治疗的80例OVC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性将其分为对照组(经皮椎体成形术)和观察组(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法复位),每组40例,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第3个月观察组的腰背部疼痛评分(VAS)低于对照组(P0.05),脊柱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基础上应用手法复位可显著减轻OVCF患者的腰背部疼痛感,缩小脊柱后凸Cobb,并促进椎体高度恢复,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术后残余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该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PVP术后常规抗骨质疏松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药外敷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外敷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残余腰背痛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结合中药外敷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用抗骨质疏松基础药物加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术后加用中药外敷胸腰背部。结果: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生活功能评分(QOL)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结合中药外敷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医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及胸腰支具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3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对照组实施单纯PKP治疗,观察组实施中医手法复位联合PK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腰背部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伤椎椎体的前沿、中间与后沿的高度、节段之后凸Cobb角及骨水泥的注入量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腰背部疼痛明显好转,伤椎椎体的前沿、中间与后沿的高度优于对照组,节段之后凸Cobb角优于对照组,骨水泥的注入量比对照组多,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复位联合PKP及胸腰支具固定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能够显著提高其治疗效果,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稳定的疗法,缩短其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邓晓强  郭俊彪  王慧敏 《新中医》2017,49(10):88-89
目的:观察小针刀疗法在预防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确诊为老年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80例,依随机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案的基础上于术毕观察患者期间寻找腰背部痛点进行小针刀治疗。术前术后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的疼痛及功能。结果:术后随访6月,2组术后1周、1月VAS评分、ODI评分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术后1周、1月VAS评分、ODI评分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针刀疗法能减轻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早期腰背部残留的疼痛症状,改善患者腰背部功能,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应用中医三期辨治的效果。方法:76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加用中医三期辨证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腰背疼痛、活动障碍、腰膝酸软、筋骨萎弱、神疲乏力等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观察组VAS疼痛评分、ODI评分小于观察组,L1-4椎体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观察组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观察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后能增加骨密度,缓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提高脊柱结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脊神经后支封闭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Ⅰ、Ⅱ期Kümmell病腰背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20例Ⅰ、Ⅱ期Kümmell病患者。男7例,女13例;年龄65~83岁,中位数73岁;均为单椎体病变,T_(12)椎体骨折7例、L_1椎体骨折8例、L_2椎体骨折3例、L_3椎体骨折2例。所有患者均不合并严重内科疾病,近2周内未服用过止痛药物。均采用脊神经后支封闭联合PKP治疗,术前、术后常规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但均不使用止痛药物。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4例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出现腰背部疼痛及大腿外侧疼痛,但未向大腿前侧及小腿放射,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2例残余轻度疼痛。术前、术后1 d、术后1个月时,患者的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6.58±1.79)分、(1.55±1.26)分、(1.48±0.87)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别为(64.38±9.89)%、(21.08±7.02)%、(13.69±3.02)%。结论:脊神经后支封闭联合PKP可有效减轻Ⅰ、Ⅱ期Kümmell病患者的腰背部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选择将8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9例,治疗组采用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对照组单纯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脊柱后凸Cobb角。结果 2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脊柱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2日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VAS、脊柱后凸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在改善腰背部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脊柱后凸Cobb角方面优于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海辉  李勇军 《新中医》2005,37(10):62-6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42个椎体施以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术后内服中药(处方:肉苁蓉、熟地黄、威灵仙、甘草、菟丝子、鹿角胶、山药、杜仲、当归、白芍、山茱萸、地龙)。观察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疼痛症状均缓解,无明显手术并发症出现,X线摄片示伤椎高度无明显变化。术后2月复查,全部病例胸腰背部疼痛未复发,X线摄片示治疗椎体高度未见进一步丢失,椎体形态未有改变。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增加椎体的强度和脊柱的稳定性,且远期效果肯定,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残余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11月采用浮针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痛患者病例资料,男6例,女24例;年龄60~89岁,平均(73.52±5.54)岁。所有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采用浮针治疗术后残余疼痛,根据治疗总有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指数(ODI)评分标准评定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效16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VAS评分:治疗前(4.63±0.93)分,治疗后(1.75±0.88)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疼痛程度明显减轻。ODI指数:治疗前(65.67±7.96)分,治疗后(27.67±8.48)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功能改善程度显著提升。结论:浮针治疗能显著改善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残余腰背痛症状,为治疗PVP术后残余疼痛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硬膜外麻醉术后腰背疼痛患者中采用中医镇痛方分型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140例硬膜外麻醉术患者,术后均出现腰背疼痛现象,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曲马多止痛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镇痛方分型治疗,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低于疼痛轻型组93.3%、疼痛中型组86.4%及疼痛重型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硬膜外麻醉术后腰背疼痛患者中采用中医镇痛方分型治疗止痛效果优良,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中医镇痛方分型治疗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对照组。中药组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分为轻、中、重型,轻中度给予1号中药镇痛方,重度给予2号镇痛方,对照组均给予曲马多,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中药组不良反应率、临床有效率、VAS评分降低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对硬膜外麻醉后腰背疼痛进行疼痛分级,并分别应用相应的中药镇痛方,可以显著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双侧椎弓根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3例,在C臂X线机引导下,行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后随访6~15个月,分析经皮双侧椎弓根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8个椎体均成功完成穿刺。55例患者的疼痛完全缓解,8例患者的疼痛大部分缓解。3例患者随访1~7个月后出现疼痛复发,经卧床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及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经皮双侧椎弓根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创伤小、手术操作简便,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骨折部位的功能,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致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的老年患者逐年增多,传统治疗方法为长期卧床休息加药物镇痛。但长期卧床休息又导致骨质疏松程度加重及并发症出现。经皮椎体成形术(Per 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介入技术,它是经皮向病变椎体内注入一些填充物如骨水泥等,以此来增强和稳定压缩骨折的椎体,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寻找一种快速缓解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8月~2010年2月我科收治的出现过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的骨质疏松性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为主综合治疗方案治疗的患者32例,综合治疗方案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口服阿法骨化醇片、仙灵骨葆胶囊,肌注鲑鱼降钙素,静脉推注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等。观察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1d、3d、5d、7d后腰背部疼痛的缓解情况与卧床翻身功能,并观察患者抽搐样腰背部疼痛完全缓解所需要的时间。结果:相对于治疗前,患者在治疗1d、3d、5d、7d腰背部疼痛评分与卧床翻身功能评分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患者抽搐样腰背部疼痛缓解所需要时间为1~4d(2.94±0.80d)。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为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提高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腰背部抽搐样疼痛的疗效,是缓解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抽搐样腰背部疼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许小三  汤优民 《新中医》2015,47(6):109-110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48例随机分为2组各24例,对照组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分期治疗,随访6月,比较2组患者术后疼痛、椎体压缩比例及cobb角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第7、28天,观察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观察组骨折椎体压缩比例及cobb角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1例,腰背酸胀2例;对照组出现腰背酸痛5例。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中药治疗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有助于术后疼痛缓解,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0.
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多发性椎体骨折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多发性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21例老年骨质疏松多发性椎体骨折患者经手法复位伤椎后,在X光机下采用PVP治疗并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观察评价。结果:经3-12个月随访,疗效参照WHO标准,16例CR,4例PR,1例MR。术后复查X片,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明显,所有椎体前、后缘高度术前、术后比较,P〈0.05。术后7例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发生不良反应。2例复发腰背痛者均为相邻椎体新发骨折,经再次行PVP后缓解。结论:手法复位结合PVP治疗具有明显缓解腰背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的作用,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多发性椎体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