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炎症恶性转化即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是癌症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近几年西医研究的重点,尤其是针对其病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多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但目前中医学对"炎-癌转化"的研究涉猎甚少,其中医病因病机尚不明确,研究"炎-癌转化"的发生发展机制对阻断癌症的发展进程有重要意义。中医学认为,在疾病长期慢性发展过程中,正气亏虚是"炎-癌转化"的内在因素,正虚邪实是"炎-癌转化"的重要条件,而感受外邪、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及痰饮、瘀血等因素的影响,加速了"炎-癌转化"进展的过程,最终因本虚标实,气血阴阳失调,邪气内生,导致病邪久滞不去,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积聚,变生恶病,发为肿瘤。  相似文献   

2.
“炎、癌”转化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的重要机制。曹志群教授扎根临床多年,对于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曹老师认为“虚、瘀、毒”为“炎、癌”转化的关键病机,其中正气亏虚是“炎、癌”转化的根本,瘀血、毒邪既是病机演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也是致病因素,该转化总体上呈现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特性。曹老师将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三者有机地进行结合,以及综合内镜、病理表现,提出以“扶正化瘀解毒”为基本治则,创立芪莲舒痞方以扶正补虚培中州、化瘀行滞通其络、解毒祛邪以防变,在改善临床症状,逆转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以及降低胃癌发生率方面,效果显著,体现了中医“治未病”之“既病防变”的原则,为中医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炎癌转化是当前肿瘤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题,早期干预、防治结合是预防炎症向癌症转化的重要措施。中医药用于癌症历史悠久,也是目前癌症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化痰除湿法是中医常用肿瘤治法之一,阐述痰湿-炎癌转化的相关性,明确化痰除湿法治疗癌症的现代理论基础显得尤为必要。中医理论认为,痰湿与炎症发生密切相关,也是促进炎癌转化的重要病理因素。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从祖国医学角度阐释痰湿-炎-癌转化机制,是对中医治疗肿瘤的理论拓展和思路创新,有利于指导中西医结合论治恶性肿瘤,为临床防治恶性肿瘤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慢性结肠炎在一定情况下可发生癌转化。慢性结肠炎“炎癌转化”是在线粒体能量代谢损伤、有氧糖酵解代谢上调的机制下,肠道上皮细胞代谢失衡,促使炎症微环境向肿瘤微环境转化的过程。认为由正气虚损而致太阴经、阳明经的寒热分离是结肠炎癌转化的触发机制,由邪毒鸱张诱发的气机升降失调是打破促瘤抑瘤平衡,进而邪聚成瘤的关键。临床治疗上应在中医恒动观理论指导下分清慢性结肠炎炎癌转化的不同阶段,灵活把握扶正与解毒的主次,改善肠道炎性环境,调节异常能量代谢,以延缓恶化时间,截断炎癌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炎-癌转化”是炎症相关性疾病从炎症到癌症发生、发展、转化过程的总称。基于“脾虚毒损胃络”理论并结合古今对炎症和癌症的认识,详细论述辨治胃“炎-癌转化”思路,应健脾益气以治其本,祛邪解毒以治其标,凉润通降以顺其性,以期为中医药干预胃“炎-癌转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炎性微环境在结肠“炎-癌”转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介导的结肠“炎-癌”转化过程与中医“伏邪理论”具有相似性。本文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黏蛋白1(MUC1)之间的交互关系介导的结肠炎性微环境形成机制,认为异常表达的MUC1可作为“伏痰”的研究指标,进一步提出在临床早期治疗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CAC)时,应以扶正透邪为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健脾化痰、调气化痰、清温消痰、活血解毒化痰等治法,以有效干预结肠炎的恶性转化。  相似文献   

7.
卢锦花 《国医论坛》2007,22(1):48-49
如今,癌症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最险恶疾病之一.尽管现代医学有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生物导弹等多种治疗手段,但收效并不理想.所以,很多癌症病人与家属求助于中医治疗,寄希望于祖国医学.中医治癌,历来有扶正与去邪、补虚与攻实之争.笔者认为,癌症治疗是扶正补虚还是祛邪攻实,关键取决于正确的中医辨证.祖国医学认为,癌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是脏腑虚损、气血失和、痰湿邪毒瘀血蕴结而成.其中脏腑虚损、气血失和是癌症发生的主要内因,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历来有"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只要运用正确,往往可收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8.
胃“炎癌转化”是从胃的相关性炎症发生、发展到胃癌(GC)的一个过程,其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在我国,GC无论发病率还是死亡率均较高,预后较差,对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造成了较大的影响,构建GC的防治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胃“炎癌”链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关键环节,现代医学对于CAG的治疗一般以去除病因及改善临床症状为主,这些治疗虽短期疗效较好,但往往缺乏明显的逆转性且易复发。中医药防治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出发,并且结合现代医学对“炎癌转化”的认识,对CAG及GC实施个体化防治原则,防治并重是控制胃“炎癌转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基于CAG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机关键提出“脾虚宛滞”理论,认为脾虚是“炎癌转化”之根本,宛是“炎癌转化”之重要因素,滞是“炎癌转化”之关键,“脾虚宛滞”与胃“炎癌转化”进程息息相关。治疗上运用“健脾去宛”之法,其目的是健脾以培元,改善胃腑供血及调节机体免疫力;去宛以通滞,减少非可控性炎症的发生,改善炎性微环境,对胃的相关性炎症进行早期干预,控制胃“炎癌转化”进程,阻断、延缓甚至逆转胃黏膜病变,为CAG的临床诊疗及GC的预防提...  相似文献   

9.
基于“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病因病机和防治思路。在病因病机方面,脾属阴,脾病多虚,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因虚生邪,形成病理产物,贯穿胃黏膜病变发生发展整个过程,故“阴道虚”是“炎癌转化”的根本。胃属阳,胃病多实。阳明经多气多血,久则入血入络成瘀。外邪如幽门螺杆菌(Hp)等犯胃,加之气机郁结等因素,诸邪阻胃,互相搏结,可见邪实的症状。炎症因子浸润发展,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故“阳道实”是“炎癌转化”的重要因素。在防治方面,针对“阴道虚”,虚者补之,从根本上补脾之虚;针对“阳道实”,实者泻之,在补脾之虚的基础上泻胃之实,化瘀、解毒、解郁,扶正祛邪,使阴阳调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CAG“炎癌转化”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0.
肿瘤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经过长期积累与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下最终形成。“炎-癌转化”指可控性炎症相关性疾病到肿瘤发生的过程,此阶段具有痰瘀胶结、毒瘀交阻的特点。细胞焦亡是一种细胞炎性死亡,其引起的非可控性炎症是“炎-癌转化”的重要因素,也是“浊”“毒”“瘀”等病理产物的微观体现。本文通过探究细胞焦亡与“炎-癌转化”之间的关系,总结中医药通过诱导细胞焦亡以延缓“炎-癌转化”的研究概况,阐明病机演变规律,发现细胞焦亡所引起的非可控性炎症是“炎-癌转化”的重要因素,“炎-癌转化”阶段机体多处于正虚邪恋,邪气渐盛,气血津液失调的状态,热毒、痰饮、瘀血等为本病病因,亦为病理产物,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兼扶正固本,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精准辨证,分阶段灵活选用清热、活血、解毒、滋阴、健脾等法,以奏效机。  相似文献   

11.
扶正培本是中医主要治则之一,已成为治疗癌症的主导思想。追溯源流,扶正法乃中医治病的最重要法则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之后东汉医圣张仲景、金元四大家等通过临床实践,丰富了扶正法的内涵和外延。我国著名中医肿瘤学家刘嘉湘教授通过梳理癌症的病因病机,创新性地将扶正法引入到癌症的治疗中,逐步成为了中医癌症治疗大法。本文通过历史纵向的分析,阐释“扶正治癌”的理论本源,为今后深化该理论在癌症诊 治中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炎症反应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生发展的核心病理机制,中医学认为“痰”和“瘀”是COPD的主要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因此推测“痰瘀互结”可能是COPD炎症反应发生的重要病机。针刺疗法可调畅气机、疏通经络,扶正补虚、调益气血及宽胸降逆、止咳平喘,具有“化痰祛瘀”之效,可有效改善COPD的炎症反应。从“痰瘀互结”理论入手,结合现代医学对COPD炎症反应的认识,对针刺抗炎机制进行阐释,旨在为针刺治疗COPD提供依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林吉品 《四川中医》2000,18(10):1-2
郁文骏教授是四川省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四川省名中医 ,原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著名中医肿瘤专家。笔者有幸侍诊于侧 ,常得到谆谆教导 ,深受其益。现将郁老治癌六法经验总结介绍于下。1 扶正固本法郁老认为《内经》“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这一疾病发生的基本理论 ,更是癌症发生的基本原因之一。他认为癌症的发生是在机体长期“内虚”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 ,或者是在癌毒侵袭机体后 ,致使机体正气消耗 ,而出现“内虚” ,非常赞同张洁古“壮人无积 ,虚人则有之”和《外证医案汇编》“正气虚则成癌”的说法 ,治疗上…  相似文献   

14.
代谢是指生物体内发生的所有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中医学认为肿瘤的总病机为正虚邪实,并以此确立扶正治癌的临床大法。从代谢的角度,将正气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及癌毒联系,将肿瘤“正虚邪实”病机拓展为“整体元气虚损,局部毒聚邪实,瘤周虚实夹杂”,以此病机指导治法,由“扶正治癌”拓展为“调元扶正,解毒治癌”。文章尝试对“正虚邪实”总病机及其“扶正治癌”学术思想进行继承创新,或可为肿瘤多学科治疗充分体现中医药综合调节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辛香通络法是叶天士基于《内经》《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在肠道病证中应用广泛.结肠炎癌转化是炎症性肠病长期持续演进为癌症的过程,中医以其独特视角,将结肠"炎症-不典型增生-癌症"与"脾虚-肝郁-络阻"相契合,认为香可扶正以缓脾虚,辛开肝郁以行气血,辛窜散结以通络阻的辛香通络法在延缓或阻断结肠炎癌进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 PLGC)是指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一种胃黏膜病理变化,是胃癌发生的重要阶段和炎-癌转化的“黄金转折点”。因此,及时、有效地截断或逆转PLGC对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总纲和基本指导原则,即扶助衰弱之正气,祛逐强盛之邪气,以使正盛邪弱、正胜于邪、疾病向愈。PLGC归于中医的“胃痛”“痞满”等范畴,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发生发展之根本为正衰与邪盛长期作用的结果,正衰(脾胃虚弱)为致病之本,贯穿疾病始终,是感邪和虚实夹杂的基础,反复感邪,出现不同的邪实(滞、痰、瘀、湿、热、毒等)为致病之标,为病理基础,多种邪实互为因果,致使疾病冗杂多变。邪盛与正衰共存于本病不同阶段,治疗应采用扶正祛邪原则,即“健脾益气、养阴益胃、温中散寒”以扶正与“理气、祛湿、除痰、化瘀、解毒”驱邪等治则,根据病机组合,动态施治。大量研究证实,中医中药在改善胃黏膜萎缩、逆转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上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文章基于“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7.
戴义宁  李慧杰  李秀荣 《中医杂志》2023,(22):2275-2281
肿瘤微环境作为肿瘤赖以生存的环境基础,具有免疫抑制、缺血缺氧、代谢重编程、炎症浸润等特征,为肿瘤细胞的定植、恶变和迁移提供了条件支持。中医学认为阳气与肿瘤的发病密切相关,基于中医学“痞坚之处,必有伏阳”,提出由阳气异常所形成的“伏阳”状态与肿瘤微环境高度相似。伏阳失护,导致正向免疫减弱,病邪侵入,积聚始生;伏阳郁遏,造成微循环障碍,脉络不通,气血闭阻;伏阳生浊,聚集异常代谢产物,浊邪蓄积,搏结成瘤;伏阳化火,介导“炎-癌”转化,火热炽盛,癌瘤恶变;伏阳成毒,促成预转移龛,正虚毒结,癌毒流注。结合“伏阳”理论及现代研究,总结提出以“温阳益气以固本、通阳行气以祛瘀、助阳化气以除弊、疏阳开郁以散火、扶正清源以截毒”之法对肿瘤微环境加以干预,以期为中医药重塑肿瘤微环境、调控肿瘤进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癌因性疲乏患者多以正虚邪实、治疗损伤、情志失调为主,失衡贯穿全程,病机以脾肾亏虚、瘀毒互结常见。治疗上运用"平衡之道",以扶正抑瘤为原则,以健脾益肾、解毒祛瘀为治疗大法,注重攻补兼施、运用膏方,将中医平衡理念贯穿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9.
臧堃堂是我校教授、主任医师,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师承制导师。在40余年的医疗实践中,对癌证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兹整理如下。1扶正与祛邪井进癌证的发生多因年老体弱、长期劳累、精神抑郁、环境污染等损伤人体正气,在正虚的基础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外邪入侵或痰、湿、气、瘀等搏结日久,积滞而成。目前临床上寻求中医治疗之癌症,大都为晚期失去手术切除机会或经手术、放化疗、生物治疗后复发或转移者。病既久,机体正气更伤,因此臧教授在治疗癌证时,以扶正为主,借以调节机体的抗病能力。癌证为邪责内盛,有形的恶性细胞聚集…  相似文献   

20.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病、白虎历节病范畴,以络脉瘀痹为标,正气亏虚为本。叶天士“络瘀则胀”理论源自其络病学说,应用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中,络瘀指络脉不通的状态,根据痛风性关节炎不同时期病邪特征,分为湿热、痰浊、瘀血阻塞经络,且病邪随疾病发展发生转化,初期以湿热阻络为主,后期发展至痰湿痹阻、痰瘀互结、瘀血痹阻。治疗上以通络除痹为原则,治有宣通清解法、辛药通络法及扶正通络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