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的未成熟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增生性疾病,是目前全球婴幼儿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该疾病常用的治疗方式有激光光凝术、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冷冻疗法、玻璃体切割术等。不同治疗方法对患者屈光状态发展影响有差异。因此,本文旨在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治疗后患儿的屈光状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学龄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近视患儿晶状体参数变化,并探讨晶状体参数与ROP近视的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门诊随访的1~6岁ROP患儿,所有入选者未行手术,分为1~3岁和4~6岁2个年龄段。根据屈光状态分为ROP近视组(36例68眼,MOR组)、ROP非近视组(30例58眼,Non-MOR组)。对2组病例采用带状检影镜检测屈光度数并以等效球镜度(SE)记录,采用角膜曲率仪测量角膜曲率(CR),A超测量前房深度(ACD)、玻璃体腔深度(VITR)、眼轴长度(AL)及散瞳前后晶状体厚度(LT)。通过比较MOR组与Non-MOR组屈光参数差异及散瞳前后的LT变化,来分析2组屈光参数的差异及晶状体参数的改变与ROP近视关系,2组间CR、ACD、AL等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①1~3岁患儿MOR组较Non-MOR组CR更陡(t=2.916,P<0.01),LT更厚(t=3.227,P<0.01);而2组间ACD、VITR及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4~6岁患儿MOR组较Non-MOR组LT更厚(t=2.257,P<0.05);而2组间CR、ACD、VITR及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散瞳前MOR组较Non-MOR组LT更厚(t=3.152,P<0.01),散瞳前后MOR组LT变化较小(t=2.045,P<0.05)。结论①1~3岁ROP近视患儿屈光参数特点主要表现为角膜较陡,晶状体较厚;而4~6岁ROP近视患儿屈光参数特点主要表现为晶状体较厚,说明学龄前期ROP患者近视主要来源于晶状体屈光力的增加。②ROP近视患儿晶状体厚,散瞳前后的LT变化小,提示ROP可能影响晶状体的弹性和调节。③晶状体的调节功能和屈光参数匹配可能是影响ROP近视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自发性退化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屈光不正发生率较普通人群高,其近视发生率和近视度数随ROP严重程度上升而上升。行激光光凝治疗和冷冻治疗的ROP患眼近视发生率和度数均增加,但激光光凝治疗比冷冻治疗后的屈光状态好;保留晶状体的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患眼近视度数降低,视功能改善;巩膜扣带手术后,患眼可出现高度近视。随着年龄增加,ROP患儿的近视和散光发生率增加。ROP患眼屈光不正的发生率大,发生屈光不正性弱视、斜视等异常视觉症状的危险性高,需要定期检查,及时治疗需要干预的屈光不正。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冷凝术后视功能及屈光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冷凝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和屈光状态.方法 对在我院接受冷凝术后患儿16例(32眼),进行远期(>3.5a)视功能和屈光状态分析.结果 矫正视力<0.05者2眼.0.05~0.10者4眼,0.1~0.3者5眼,0.3~0.5者10眼,≥0.5者11眼.屈光状态3~5D者2眼,0~3D者2眼,-3~0D者2眼,-3~-6D者16眼,≤-6D者8眼.2眼因后极部视网膜脱离测不到屈光度.结论 冷凝术治疗影响视网膜病变患儿视功能恢复,可使近视、散光等屈光不正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导致患者视力损害和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有研究表明,近视和随近视增长的眼轴长度(AL)可能是防止DR发生发展的保护因素,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且尚不清楚起保护作用的是哪种屈光参数。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文献对近视性屈光不正状态、AL、前房深度、角膜曲率、晶状体度数等相关眼生物测量参数与DR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和可能的保护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患儿激光光凝术后视功能和屈光状态。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我院行二极管激光光凝术治愈的ROP患儿44 例(88眼),远期随访3 a以上,观察其视力、眼位及屈光状态情况。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0.3定义为低视力,术后低视力与出生体质量、孕周、治疗时矫正胎龄、病变区域和激光次数的相关性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44例(88眼)患儿年龄为(4.2±0.8)岁,BCVA≤0.1者2眼,>0.1~0.3者 9眼,>0.3~0.5者14眼,>0.5者63眼。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低视力与出生体质量、孕周、矫正胎龄和激光治疗次数均无相关性(均为P>0.05),与病变区域有关(P=0.049)。近视性屈光不正29眼,近视度数为-0.25~-10.50 D,其中高度近视(SE≥-5.00 D)8眼;合并散光者44眼,散光度-1.00~-5.00 DC,其中高度散光(≥-2.00 DC)20眼;10例患有斜视,1例有眼球震颤。结论 ROP激光术后大部分患儿有较好的视力,高度近视和斜视是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学龄前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近视患儿屈光参数及晶状体调节参数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0/2019-09于我院门诊随访未经治疗自然消退的1~6岁ROP受检者98例192眼作为观察对象,依据屈光筛查结果分为近视组(41例80眼)与非近视组(57例112眼),并选取同期门诊体检的1~6岁屈光正常无ROP的早产儿40例80眼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屈光参数\〖等效球镜度(SE)、角膜曲率(CR)、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玻璃体腔深度(VITR)、晶状体厚度(LT)\〗和晶状体调节参数\〖散瞳前后SE、LT及其变化值\〗的差异,分析不同年龄段ROP近视患儿屈光参数的特点,明确学龄前期ROP近视患儿SE与屈光参数及晶状体调节参数的关系。

结果:近视组SE值(-3.95±1.31D)、LT(4.21±0.34mm)高于非近视组(1.32±0.36D、4.08±0.21mm)和对照组(1.39±0.42D、3.71±0.41mm),ACD(2.42±0.39mm)低于非近视组(2.61±0.24mm)和对照组(3.11±0.32mm),且非近视组LT高于对照组,ACD低于对照组(均P<0.001)。近视组散瞳前后SE值(-3.95±1.31、-3.02±0.97D)均高于非近视组(1.32±0.36、2.67±0.81D)和对照组(1.39±0.42、2.61±0.76D),差值(0.93±0.30D)均低于非近视组(1.31±0.31D)和对照组(1.25±0.19D)(P<0.001); 散瞳前后LT(4.21±0.34、3.95±0.22mm)高于非近视组(4.08±0.21、3.71±0.37mm)和对照组(3.71±0.41、3.35±0.16mm),LT差值(0.26±0.08mm)低于非近视组(0.37±0.12mm)和对照组(0.36±0.11mm),且非近视组散瞳前后LT高于对照组(均P<0.001)。年龄<3岁受检者中,近视组SE值、CR、LT均高于非近视组,ACD低于非近视组,3~6岁受检者中,近视组SE值、LT均高于非近视组(均P<0.05)。年龄<3岁的ROP近视患儿SE与CR、LT均呈正相关,与散瞳前后LT差值呈负相关(P<0.05); 3~6岁ROP近视患儿SE与LT呈正相关,与散瞳前后LT差值呈负相关(P<0.05)。

结论:学龄前期ROP近视患儿屈光改变以晶状体增厚、浅前房为特征,3岁以前伴角膜曲率陡峭,3岁以后呈现为晶状体增厚。3岁以前角膜曲率与ROP近视发生有关,晶状体厚度及调节能力为1~6岁ROP近视发生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与近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多发近视眼,尤见于高度近视眼,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近视的性质与形成机制,已有一些观察与分析的报道,但看法不一。近年来人们已注意到近视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初步肯定两者的相关性,并对其可能机制作了评论,从而为小儿近视的性质及成人近视眼的组成作进一步分析与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重度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后眼屈光状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发现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阈值期、阈值前期I型以及急进性后部型的患儿行早期治疗,如冷凝治疗、激光光凝治疗、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后,对眼部结构、眼球发育和眼屈光状态有影响,不同治疗方法间也有差异.本文旨在对近年来重度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术后眼的屈光状态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李璐  陈长征 《眼科研究》2011,29(9):862-864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指可发生于未成熟儿的以视网膜血管异常增生为特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是造成儿童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ROP虽以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为主要临床特征,但临床观察及动物实验证实,ROP同样影响视网膜视神经的发育,引起视网膜和视神经功能的异常,出现视网膜电图(ERG)暗视视杆反应、暗视振荡电位、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的异常,此外,对患儿屈光系统的发育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就ROP动物模型及ROP患者视觉电生理的特点及屈光系统的异常发育与病变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后的屈光状态改变,探 讨ROP患儿屈光状态与注药次数、孕周、出生体质量、眼轴、视网膜血管发育情况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4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并诊断为“2型ROP阈值 前病变”的患儿64例(127眼)。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按需行IVC治疗,以治疗次数分为注药0次(A 组)共22例(43眼)、注药1次(B组)共30例(53眼)、注药2次(C组)共18例(31眼),在其矫正胎龄3、 6、12个月时,观察屈光状态,记录等效球镜度(SE)、散光、眼轴、视网膜血管分区等情况。3组SE 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散光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SE与孕周、出生体质量、眼轴 及视网膜血管分区的关系采用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矫正胎龄3个月和6个月时,3 组SE及散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矫正胎龄12个月时,3组SE及散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59, P=0.002; H=7.39, P=0.025)。进一步两两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之间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 P=0.007),A组与C组散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矫正胎龄12个月时,3组屈光不 正发生率、近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散光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8.96, P=0.011)。进一步两 两比较,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08, P=0.008; χ2 =6.82, P=0.009)。矫正胎龄 3个月时,SE与孕周(r=-0.18, P=0.043)、出生体质量(r=-0.19, P=0.032)、眼轴(r=-0.26, P=0.003)、 视网膜血管分区(r=-0.20, P=0.023)均呈负相关;矫正胎龄6个月、12个月时,SE与眼轴呈负相关 (r=-0.30, P=0.001)。结论:矫正胎龄12个月时,IVC治疗后ROP患儿远视储备低于自发消退的ROP 患儿,重复注药对ROP患儿短期屈光状态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早产对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早产儿眼发育和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学龄前和学龄期早产儿的眼球发育和发病率。方法对26名5~7岁无ROP的早产儿童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矫正视力、散瞳验光、色觉以及眼前后段检查。测量数据包括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长度和眼轴长度。结果早产儿视力和屈光状态之间没有相关性。2名(7.7%)有斜视,2名(7.7%)有弱视,3名(11.5%)有屈光参差。眼轴长与胎龄(r=0.822,P〈0.001)和胎重(r=0.569,P=0.003)有相关性,玻璃体长度与胎龄(r=0.744,P〈0.001)和胎重(r=0.553,P=0.004)有相关性。讨论本研究显示眼球的增长是因为胎龄和胎重增加,但这种情况不会导致明显的屈光不正。通过文献对比,无ROP的早产儿童的斜视、弱视和屈光参差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的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及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异常新生血管形成和纤维组织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被视为引起儿童视觉受损的重要疾病之一,严重病例可导致视力永久丧失.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ROP影响视网膜的发育及功能,主要影响感光细胞,且临床研究发现这种视网膜功能障碍既使早期得到控制,后续仍易发生屈光不正,尤其是近视.最新研究发现氧诱导小鼠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induced retinopathy,OIR)的神经视网膜功能障碍可能与OIR诱导多巴胺(dopamine,DA)释放和活性的变化有关.ROP患儿早期出现近视及近视发生率高与ROP影响视网膜多巴胺的分泌及释放密切相关,深入探讨DA在ROP近视中的作用将为临床ROP患儿中近视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世界范围内引起盲和低视力的主要疾病之一,全身系统疾病(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和眼局部因素均可影响其发生和进展。因此,了解这些危险因素有助于DR预后并对其进行危险分层。研究已经发现近视可能对DR的发生与进展具有保护作用,而研究结果却不尽相同。此外,目前还不清楚近视、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或者其他屈光成分中哪一种因素是这种保护关系的主要原因。本文对近视、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屈光成分\〖晶状体及角膜曲率(corneal curvature,CC)\〗等与DR之间的关系作一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屈光不正对正常人视网膜光敏感度的影响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眼科高伟峰,胡雨桐,黎晓新,李春安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眼科李美玉自动视野计自本世纪七十年代问世以来,功能日趋完善,应用逐渐广泛,在国外,已基本取代传统的手工视野计,国产自动视野计的研制成功则为这...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尤其是伴有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化的双侧性眼病,表现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和增生性视网膜病变,重者可以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导致永久性失明。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进步,早产儿成活率逐渐增加,相应ROP发生率也呈增加趋势。由于其后果严重,对患儿及其家庭造成巨大伤害,ROP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ROP的确切病因仍未明确,真正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亦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本文从ROP的发病因素、发病机制及干预措施三方面对其新近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Deng Y  Liao Y  Yang Y  Yu C  Peng X  Yin X 《眼科学报》2010,25(2):93-95
目的:观察和分析儿童眼科门诊就诊的屈光不正3~7岁患儿,有早产史和足月产史的患儿的屈光不正的特点和差异.方法:屈光不正179例(358眼),分为2组:早产史者51人,足月产者128人.1%阿托品眼膏散瞳进行视网膜带状光剪影验光.结果:足月儿的屈光不正患儿中,以远视多见,占157/256眼(61.3%),对比有早产儿屈光不正的远视发病25/102(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早产儿屈光不正中,以散光发病为主,占81/102眼(79.4%),尤以高度散光、混合散光多见,相对与足月儿,其散光发病,高度散光发病和混合散光发病眼数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散光,尤其是高度散光、复杂的混合散光是有早产儿童视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临床上散光与弱视的形成关系密切相关,因此不能忽略早产儿童视力发育.最早可提前到2岁即可进行屈光筛查.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  宋宏文 《眼科新进展》1997,17(3):185-18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ity)以往称之为晶状体后纤维增生症(retrolentalfibroplasia)本病几乎全发生在出生时体重不足1500G,并曾在出生后10天内接受过高浓度吸氧治疗的早产儿.1942年由Terry[1]首先报道,他发现本清的显著特点是,早产儿晶体后有白色纤维组织,由此而命名.后来的研究表明,本病除侵犯早产儿外,还与吸高浓度氧有关.直至1984年,世界眼科学者们才正式定名为早产地视网膜病变[2].1.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近年来,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但病理机制的研究尚无定论.胚胎4个月以前,…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贤明  朱丹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7):1176-1178
目前,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防治ROP以改善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因此,建立合适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动物模型已成为探讨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机制并评估其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对用各种模型模拟ROP的发生过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早产儿尤其是伴有低体重儿发生的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化的双侧性眼病,表现为视网膜缺血,新生血管形成和增生性视网膜病变,重症者可引起视网膜脱离而导致永久性失明。ROP已经成为我国儿童致盲的原因之一。本文着重阐述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